灵宝作家第397期

文化   2024-08-07 15:31   河南  














灵宝作家(第397期)目录


散文l长成我想要的样子l山女

散文l奔流十载l李亚民

简讯l涧东区:书香浸润心田 精神引领前行l李涛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征文专辑(八)

散文l黄河廊道交响曲l刘春龙

散文l在灵宝  我们的思绪覆盖历史的轨迹l胡庆军

组诗l灵宝之灵,灵宝之宝l李文山

组诗l日子越过越美好l吕振东




    1  





长成我想要的样子





       长成我想要的样子 


        原刊《时代报告》2024年第6期 

                              山女






01



灿烂地遇见


我的十六七岁,如饥似渴的食物是书。


小村僻陋,山外的支教老师暑期结束,皆决然断然离开。滞留土地和庄稼们唇齿相依,是风雨飘摇的家给我的选择。采摘猪草,挖出扎根麦苗间的青蒿,我的手淤积暗淡的绿,绿色手掌写出了分行不分行的句子。句子们日积月累,沉睡在一摞摞规格不一的本子上,这是我最看重的庄稼。


初中毕业即辍学,我从日记开始踏上文学的征途。痛并愉悦,一个字,一个词,一页页划下去,锅台灶间,西瓜田黄瓜架,我身上携裹晨霭夕照,麦芒、灰灰菜的气息,笨拙的在纸上跋涉。


家里裱墙的报纸是《河南日报》,被烟火熏得黑黄,我踮着脚仰着脸,几个角度翻转脑袋,脖子扭得酸痛,上面的副刊文章是孤寂日子里的强心剂,锅碗瓢盆之间,我低卑的心开出花来。纯文学刊物对我旺盛的食欲堪称珍品,游街串巷,循着相同的气味,村里有个大我许多的文学青年,我借到他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奔流》。那本封面翻卷,内页破损的书,究竟被多少双手摸过,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秘密地侍弄文学,整日作着发表的梦。哪怕是发在报纸上的一个豆腐块,在我的文学历程中还没有过,那个文学青年也没有。聚在冬日暖阳下的南墙根晒太阳,那个夜夜笔耕到天亮,没有发过一字半句,被老婆追着两条巷子咒骂的文学青年,看着远处被雾霭笼罩的雪山,唾沫星子飞溅着向我大谈外国名著和文学期刊,我小心地问起《奔流》,他嘴角一撇胡子微微翘起,露出揶揄讥诮的笑:丫头,想上《奔流》哩,你以为是让你把村东你爸的那块地翻翻,那是使个劲儿的问题?


多年后,当初的黄毛丫头实现了这个梦想。我相继出了几本书,还获得了文学奖项。而他早已沉寂到岁月深处,田野上的风吹白了他的头发,吹起了他脸上的褶皱,也把他的文学梦吹得不知所踪。


有文友在微信群里发了一篇文,大致讲述发文现状:全国公开刊物一百多家,普通作者的上刊率是几百万分之一。我不认为这是夸张,作为一个从少年到中年的文梦追随者来说,没有谁比自己更清楚个中滋味。我是农家女基层作者,不认识编辑也没有培训机会,然而一次偶然投稿,《奔流》发了我的文,还获了奖,一股暖流在心中涌起。


2017年7月14日,收到《奔流》编辑张可发来的颁奖会邀请函,她在2016年9期发了我的《走失的苹果》,又在2017年的2期发了我的《远去的村戏》,电话里探讨着稿子,越聊越有相识恨晚的知己感,如果此次成行,我就可以结缘《奔流》团队了。


《奔流》编辑部在省文学院内,进入大门,首先和那几个鎏金大字合影。奔流人无论领导员工都待人谦逊和气,特别是和我打招呼的张可,微笑里透着淳朴的干练和温婉,和神交后预想的模样无异。会议设在焦作的青龙峡,一个我从来没有走进过的地方。郑州往北,汽车在狭长的山谷穿行,植物们葳蕤在盛夏的葱茏里,漫山的绿正如火如荼,干旱使得植物表面覆盖一层焦灼的灰气。而我的心底却架起铺天盖地的清凉,那是赴约文学的激情。


碧泉山庄周围,没有过多的人文修饰,山水站在那里,自自然然,对我呈现打开之势。听从缪斯女神的召唤,汇集《奔流》麾下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同道人,谋面的和未曾谋面的,只见其文不见其人的,因着缘分的到来而遇见。何时何地感受的都是和文字有关的话题,我知道这样的氛围回到世俗生活将渺无踪迹,一分一秒都在记忆的底片珍藏,孤寂漫长的写作路上,这些都是暖心的反刍。


隆冬的深夜,村子的灯光早已熄灭,狗也冷得叫不出声来。家里的水泥墙上挂着我身体的热气凝成的冰碴。我披着一件旧棉衣趴在冰凉的书房窗口,听着家人均匀的鼾声,看着远处暗夜的磷火。我在思考写作的意义,写作不是心灵疏导,而是自我博弈,这个较真没有尽头。我是沉默的,相当于隐形人,以我的资质,站到台前的几率很低;然而,《奔流》给了我。2017年7月17日艳阳高照的正午,在青龙峡以红色为主调的会场,我手握奖杯,灿然开放。


会议结束,收拾行李准备返程,接到张可老师的电话,她说如果家里不忙,可以留下来和其他文友交流,参加其后的几天培训课程。大山的信号受限,她的声音没有平日流畅,带着嗡嗡的杂音,但是在我听来,却如此甜美优雅,她给了一个干渴的人一泓清泉。明明在帮我,给我机会,话却是这样客气,维护着我的自尊,我在心里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我只不过写了一篇小文,《奔流》人给我的却是如此厚实温暖的馈赠。


授课的陈启文老师,单占生老师,以及李静宜、王剑冰老师,他们的个人气质和文学素养迥异,但他们都从各自的阅历出发,尽可能多的留下真知灼见。多描述少叙述,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心智站在某个台阶,我打开所有毛孔,尽情吸纳和融汇。


青龙峡的阳光即便在盛夏,也柔美有余。远处清俊的大山明明是异域的景象,我却以为回到了家乡。对于大山,我从来不是旅人,是故人。对于青山绿水的蛊惑,我早需要交付了,可是生计的原因,一次次错过,所幸青龙峡给了我。


家庭和工作,还有日子里的窒息、忧愤和不安堰塞湖一样在体内堆积,我听见自己快要绷断的声响。远处斑驳的灯光,缭绕暗夜的雾气,清幽的谷底,一粒青龙峡的蛙鸣,给我来次清空和删除。青龙峡的溪流、白云接纳我的靠岸,给我傍依和透气。无星无月,露水的潮汐润物无声地浸满我,青龙峡的夜色里,周围的青石板上,散坐着谈性盎然不愿休憩的文友们。我参与其中,聆听《奔流》社长张富领先生的文学追求和理念,我理解了他在多元自媒下的苦苦坚守。他放不下的是他的文学情怀,他一个人的放不下,成全了众多人内心的放不下。


邂逅青龙峡,邂逅文学的世外桃源。回家的班车,挥别师友,回首青龙峡,她的每一个表情,都在梦里铺满霞光。


随后不久,我收到了2017年第10期《奔流》杂志,里面刚刚刊发了我的散文《大红柿子高高挂》,散发墨香的样刊,是《奔流》给我的又一次厚爱。


其时我是一家市级刊物的编辑,早出晚归,下班后往往是街灯一片通明。在办公室滞留得久,通常都是和作者们一篇又一篇的文字纠结。简单的晚餐后,我又一次打开电脑,奔赴自己的文字之约。手指在键盘上不断敲击,手肘劳损隐隐作痛,我还是义无反顾不停地写,沉默地写,长久地沉寂,只为酝酿和《奔流》再次灿烂地遇见。

02



守护每一片枝叶


当我坐在省文学院《奔流》编辑部时,有点儿恍惚。多年以前匆忙路过,我在文学院的牌匾前拍过一张照片——蓝色的牛仔裤,红色的背心,表情青涩仓促,怀着对文学对此地的朝圣心态。多年以后,我竟然成了这里的编辑。


面对窗外不知名鸟儿的鸣叫和满屋的杂志时,我想命运真是奇怪的东西。贾平凹先生会想起飞进编辑部的蝴蝶是哪个文学爱好者的冤魂,我想那只鸟是谁的冤魂呢?我倒不至于冤屈,这个编辑的位置,是我多年暗夜跋涉文学的回报和馈赠。如果当初我只热衷于在地里拔灰灰草,给红富士苹果疏花,忧心麦穗间距的疏密,或者在冒着热气的锅灶间蒸煮,而不在纸上跨出一步,怎么会有今天所谓老天的眷顾。


当然写作也是另一种意义的耕种,不比种庄稼少艰辛,但是它是我所爱——靠近文字既是我的日思夜想,工作起来当然不倦怠。写作和那些农人的田间劳作无异,无非农人面对的是大地,而我面对的是纸张,是电脑。我在上面播撒汗水,颈肩腰椎频出问题和农人是共性的,甚或比他们几率要高。我起身给自己倒一杯水,如同那些麦田的跋涉者在麦垄里停下镰刀,偶尔直起腰。他们还能看到碧空的流云,树木在阳光下舒展腰身,鸟羽划过天际的痕迹,而我,只是隔着窗玻璃看看对面灰蒙蒙的钢筋水泥楼。


一个编辑对待文字,很多时候更像医者对待患者,除了体察其暴露出来的表象证候,还要兼具精准的辨证施治能力:逻辑推理是否合理、词汇出处是否准确、什么样的流派和语境——到底是开出方子让他调整,还是干脆利落直接动刀。这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编辑的理论基础和实战经验,为了打铁自身硬,古典名著是必修,我手不释卷《人民文学》《诗刊》《小说选刊》,作为一个文字从业者,需要敏锐地感知前沿,即行业风向标。


组稿、编稿、排版、校对,我不要别人看我的汗流浃背,我只要读者看到我修整的土地,光溜得没有土坷垃,一块璞玉经过打磨,发出它本该发出的光泽。这是一个弹性的职业,出于对文字初心的热爱和敬畏,我加班加点,像忠诚的园丁,守护每一片枝叶。


沉浸于字与词之间的女人,本是浪漫精致的,但我却那么笨拙,为了追赶文学缪斯女神的脚步,我删减和屏蔽了烟火生活。高耗能低产出的文学之路,基层作者的不易,作为一个写者和编者,我最清楚不过。有时候看到图书馆层层摞起,层层堆叠的杂志,敬仰油然而生,同时也升起疲累的感觉——那么多锦绣文章存在于世,我辈还写个什么。有个文友加我微信,他说他早年经营矿山失败,几次跌宕商场起起伏伏,现在解决了吃饭问题,但是文学的小苗,还是按捺不住突突地从基因中生发出来:不写不行啊,每天不划拉几句跟日子白过了似的。他有时候在机器的轰鸣中,甚至在和来访者的搭讪中,依旧不放电话,向我叨叨着迟子建或者刘亮程。感染于他的执着,我想我没有理由不继续自己的初心。


写作本身是劳作,和我的父母在田里没什么两样。况且纸上的耕耘,是我自己的选择,愿意为此付出年复一年的汗水。当我看到它摇曳的果实,我因它受人看重,我感谢它使得我的内在丰盈饱满。

03



有谁不是来自基层



和我以往见过的女作者没什么不同,她看我的目光大概脑补进去不少内容,使得她虚幻迷离的眼神,让我不忍直视。她的寒暄,亦是小心到恭敬的程度,随后她从贴身的挎包里拿出一本没有书号的诗集,说是让我看看有没有可以留用的诗歌。等我回转身的时候,她说出来办事,本来昨天是要回家的,但为了见到心目中的编辑老师,特意在本市留宿一夜。她说得轻描淡写,我已经回转的身子,电击一样转了回来——她什么样的经济情况我不知道,为了我而选择留宿,而我竟然因为忙,吝啬地只给了她几分钟——羞愧之余,我耐心听她倾诉,她语言的激流像随风飘忽的蒲公英种子,那样密集急迫、芜杂和漫无目的。从琐碎的生活陡转到文学的话题,触发的痛点让她泪奔,她情绪的爆发点让我猝不及防不知所措。我本能地给她一个熨帖结实的拥抱。和她肌肤相贴,没有抬手给她擦泪,因为我看到她的泪,已经被我安抚的喜悦逼了回去——一个不再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在文学面前,真纯的还原成一个孩子。文学是她困境中的光亮,而我,懂她表述中的所有留白。分手时,她像是对自己的凌乱羞怯自卑,低声嚅嗫着说:我来自基层。她把我看作一个省城的大编辑,她怎么知道,我不是来自基层?


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从回家的班车上下来,手提行李还没站稳,从我家篱笆拐角突然窜出一个人来,身形佝偻面目黝黑,他在我家门口到底蹲守了几天,我不知道。见到他的时候,他从门口的台阶上站起,一只手拍屁股上的土,一只手里擎着一个塑料袋,塑料袋里的一串葡萄因挤压或者暴晒的缘故,部分已经散落,塑料袋内汁液混黏。我开了门锁,邻居过来打问是否是远房亲戚,说来了好几次了,给了电话号码也不打,就是死守。我不认识他,他说来找我,是为了让我给他看稿。在电话里怕遭拒绝,非得面谈。而我紧着从上班地点赶回,是想趁国庆长假把地里的玉米收完。


他把葡萄从塑料袋里往外提,身子和手微微抖动,连带着他脸上的肌肉也抖动着。他黛黑的肤色反射着久晒太阳的油光,骨节粗大的手像摸过矬子一样泛着皮肉的毛刺。饭桌上他不停向我叙说易卜生、狄更斯、马尔克斯、托尔斯泰等一干外国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著作。他所知道的简直太多了,以致他在叙说的时候像吞吐太快的脱粒机,因着语句的绵密而噎住。我给他倒了一杯水,依然缓解不了他在语言洪流中的急迫。从读的书说到他写的文,他情绪激昂唾沫横飞,眼看太阳影子就要西斜,我心焦地里的玉米,他提出帮我收玉米,我负责在地头看他的稿子。


堤堰上的微风中,我坐在地头一棵柿树下的石头上,翻动他的手稿——他写了一个女市长的故事,从市长布局蓝图到处理本市的重重矛盾,皆生涩拧巴逻辑牵强,而关于语言的率领,我亦不敢恭维,和他读过多少书实在不成正比。那些字一个个整齐地躺在方格子里,一笔一画都透着对文学的虔诚和认真。丈夫倒过来三轮车准备装玉米,提醒我一定把好的评语赋予他。我是有职业操守的人,如果妄加赞誉,岂不是害了他?丈夫见我冥顽不化,嘟囔着说我死脑筋不知变通……


没有谁不比我更理解作者,我和他们休戚与共。那些基层作者的境况,对文学的态度和我一样虔诚,这些让我对文字和文字工作心怀敬畏和不倦。读书写作改变一个人的内在,让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有了质地。想起一个个奔赴文学的文友们的叠影,作为编辑和作者,能让爱好和职业相结合,和他们相比,我幸运很多。


因为工作关系,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学有所成的文学老师,他们追梦的执着和文学上的攀登,对我何尝不是同频和交融,是激励和引领,而我,在这样的天地,心灵又怎能不是绽放和飞翔?


一路汗水一路歌,能够追随文学,我现在的样子,就是我想要的样子。


作者简介:山女,原名石淑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联全委会委员,省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奔流》杂志编辑。长篇小说《山女的世界下着雨》入选《长篇小说选刊》。出版散文集《长在山间的文字》《麻雀飞过谷子地》。在《中国作家》《莽原》《山花》《雨花》《当代人》《散文选刊》等上百家杂志发文。多篇作品入选全国年度选本和高中语文试卷,获河南省“文鼎中原长篇小说精品工程”优秀奖、奔流文学奖、延安文学奖、孙犁散文奖、河南省期刊联盟奖、河南省报告文学奖。个人事迹被《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2 





奔流十载




       奔流十载 


        原刊《时代报告》2024年第6期 

                    李亚民


十年风雨路

历经坎坷

一路艰辛 一路欢歌

奋勇向前 奔流不息


回首往昔,感慨万分

《奔流》杂志 几多沉浮

岁月沧桑 培根铸魂

创造了骄人成绩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的《奔流》  

早已踏上新途

令人赞叹称奇


一众文学大家

曾从这里展翅起飞

风雨见彩虹

没有一番付出

没有辛苦的编辑

不可能期刊精美

没有一群精英团队

不可能让读者满意

因为拼搏和耕耘

《奔流》才屹立潮头


我亦《奔流》人

得此雨露浇灌

四期培训结硕果

奔流文学奖荣幸加冕

同年加入中作协

感恩《奔流》团队支持


《奔流》复刊十周年

展望未来,豪情满怀

愿《奔流》杂志

发扬壮大 为文学聚力

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



作者简介:李亚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灵宝市作家协会主席。2019年河南省文联第八次文代会代表。曾获奔流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三门峡第一、二、三届文学成果奖等奖项。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花开之声》《红绣荷》。小小说《甄别》《合同工》等40余篇收录河南文学年度读本小说卷和中国文学年度读本小说卷。



  3 





涧东区:书香浸润心田 精神引领前行




       书香浸润心田 精神引领前行 


        李涛 



为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行动,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新时代文化底蕴,2024年8月5日,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作家协会、新华书店承办的“书香进基层 文化伴我行 ”读书分享活动在涧东区尹庄社区文化大院拉开帷幕。此次活动旨在通过书籍的力量,特别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生动记录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奋斗历程的著作,为辖区党员干部夯基赋能,引导党员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在脉脉书香中回忆峥嵘,浸润初心,厚植爱国情怀。


活动邀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理事、三门峡市营商环境体验官、灵宝市作家协会主席李亚民现场授课。李亚民以饱满的热情和深情的语调,缓缓展开了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领读分享。她不仅详细介绍了书中的精彩章节,还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感悟,深刻剖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岁月中的成长历程和宝贵精神,引发现场阵阵掌声。


活动中,还穿插了互动交流环节。党员干部们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心得感悟。有的表示,从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中感受到了奋斗的力量,将以此为动力,更加努力工作;有的则谈到,要学习总书记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入基层,服务群众。


活动结束后,李亚民表示:“选择《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读物,是希望通过重温领袖的青春足迹和奋斗历程,以领袖的成长故事为镜,映照出党员干部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进一步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李涛)



  4  





黄河廊道交响曲




       黄河廊道交响曲


        刘春龙



雨后初晴,碧空如洗,我和朋友登上函谷关镇东寨村九曲黄河观景台,极目远眺:东边,5.7公里长的三门峡公铁两用大桥横跨黄河,蔚为壮观;南边,小秦岭巍峨耸立、刚健挺拔;北边,黄河滩涂宽阔平整,树木、田野相互映照;西边,黄河生态廊道绿树掩映,伸向遥远的天际。忽然,一片白云从黄河岸边慢慢升腾,越来越弥漫,越来越飘渺,瞬间将我们所有人包围了起来,大家似乎笼罩在仙境中。大家纷纷拿起手机抢拍、录像,留下难得的曼妙盛景。弥漫起来的云雾,仅仅十余分钟,就飘散得无影无踪。同行人员纷纷说,紫气东来!!!这是在灵宝市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看到的一个缩影。昔日滩涂荒芜、人烟稀少的黄河廊道变得更加生态、年轻、活力,绿的廊道、黄的油葵、彩的小麦、红的大枣、青的蔬菜、夜的绚烂与远处的黄河交相辉映,谱写了一曲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绚丽画卷,打造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带的灵宝样板。

01



生态打底,让廊道靓起来


《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阳。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帝骑龙升天......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鼎湖即今西阎乡鼎湖湾

登上鼎湖湾湿地保护区观光台,极目四望,芦苇飘飘,波浪起伏;柳叶飞扬,河水潺潺;百鸟翔集,嬉戏湖水。湖中芦兰丛生,水道纵横;地下泉水喷涌,鱼虾成群,这里有着黄河第一荡——西部白洋淀的称号。奔涌浑浊的黄河在这里变得清净安宁,给人一种静谧、心旷神怡的感觉;给人一种辽阔、心胸豁达的意境;给以一种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革故鼎新精神。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鼎湖流水清且闲”的诗句;明代诗人彭刚则写下“鼎湖烟树接孤城”的诗篇;唐代诗人姚合在此书写“亭亭河上亭,鱼踯水禽鸣。九曲何时尽,千峰今日清......”的美丽画卷。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据统计,在灵宝市黄河湿地保护区内野生植物743种,动植934种,其中鸟类242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黑鹳、大鸨、青头潜鸭等;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等31种,属“中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鸟类有105种。近年来,随着湿地生态环境的日趋改善,到此越冬的白天鹅呈逐年递升态势,数量由原来的200余只迅速上升到2000余只。游客在此可观赏“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鱼鹰常在水中立,白鹭成行天上飞”的靓丽景观。有时一阵清风,有时几点小雨,有时一个涟漪,常常会惊动栖息的小鸟,形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曼妙景象。

与鼎湖湾相邻的是万亩荷塘基地。漫步“荷塘月色”观光栈道和健身步道,粉红、淡黄、紫色的荷花朵朵盛开,沁人心脾。三两个一堆,五六个一群,或嗅花香,或拍靓影,人游画中,鱼戏青莲,这里是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辽阔盛景,是集种植、赏花、采摘、垂钓、露营为一体的十里印象荷塘。品读周敦颐的《爱莲说》,欣赏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花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让酷热的夏日顿觉清爽宜人。

阳平河与鼎湖湾之间,泉水清澈甘洌,自古以来就是莲菜的重要生产基地。在这里,还有“九孔阌莲”美丽传说。传说阌莲早在盘古时期就成为上乘佳品,千百年来一直被历代王朝选为御用贡品。荷花是女娲的化身,身体长在泥土里叫藕(又名莲菜),女娲化做莲菜供人们食用充饥,驱除疾病。莲菜“出污泥而不染”,色白如雪,冰肌玉润,藕大质佳,每节九孔,九九八十一个头,人称九孔阌莲。阌莲独特的“藕断丝不连”的特性与普通莲藕大相径庭,肉细汁多,嫩脆无渣,入口清爽,唇齿留香。常食之有清热凉血、通便止泻、健脾开胃、降压清脂等功效。“九孔阌莲的传说”还被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技术水平的提升、种植面积的扩大,九孔阌莲已由皇庭贡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杨家湾黄河控导工程处,站在石垛坝上,放眼望去,一片片连绵不断的油葵横铺在黄河滩涂,如同巨幅画卷徐徐展开。一朵朵盛开的油葵黄的可爱,一株株挺拔的枝叶绿的醉人,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与不远处的黄河连成一体,秋水共长天一色。淡蓝色的天空中漂浮的几朵白云恰似祥龙,仿佛黄帝驭龙升仙的模样。数千亩油葵竞相开放,随风摇曳,美不胜收,吸引了蜂蝶无数,也吸引了许多市民慕名“打卡”,这里是中国沿黄最美万亩油菜(油葵)花海。可曾想到这里曾经是令人心惊胆战的黄河塌岸,是荒无人烟的废弃滩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为根治黄河隐患,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将海波335米以下高程划为库区,库区及塌岸共计移民7万多人;加之陇海铁路、洛潼公路改线等占地,共计损失耕地123000余亩。灵宝移民为三门峡水库建设的付出和奉献惊天地、泣鬼神!

然而党和国家从未忘记为水库建设作出牺牲的当地移民。据统计,1977年灵宝市成立治黄指挥部以来,国家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治理河道、保护湿地,建成了鸡子岭、盘西、阌东、杨家湾、东古驿、稠桑控导及护岸工程,有效保护了沿黄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310国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强力实施移民后期扶持和避险解困项目。如今,经过系统治理,沿黄廊道已变得生态、富庶、美丽,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廊。置身于花海之中,让人流连忘返。无论狂风暴雨,亦或酷暑烈日,油葵的花朵总是向着东方,绽放着蓬勃的朝气,不正代表着黄帝后裔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吗?

生态是最靓丽的底色。从黄河入豫第一村豫灵镇杨家村到大王镇老城村,在长达60公里的黄河廊道因地制宜,采用“乔、灌、花、草、藤”立体式、多元化的模式栽植白皮松、雪松、女贞、垂柳等各类苗木,播撒花草,廊道沿岸实现了“一步一景、步移景异、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昔日荒芜的河滩变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黄河生态廊道走向了生机勃勃的新时代。

02



产业兴旺,让群众富起来



      产业是最具希望的生产力。以老310国道和沿黄生态廊道之间区域为重点,灵宝市统筹布局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打

造“廊道贯通、产业带动、景区联动、古村聚落、文旅融合、休闲体验”为一体的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风吹麦香千重浪,丰收美景入画来。放眼望去,几辆大型联合收割机在宽阔平整的田地里来回穿梭,拨禾轮快速飞转,一排排金黄的麦穗被机器吞进“膛肚”里,经过收割、脱粒、清选等程序,瞬间变成了黄橙橙的麦粒。机器的后面吐着被打碎的麦秸,轻轻地覆盖在田地里,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和淡淡的麦香。两趟下来,收割机将“膛肚”里的麦子通过传送管道,缓缓地吐露到路边的运输车上。麦农望着不断飘落的麦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这里,我遇到了全国农业劳模、西阎乡东吕店村常项生的爱人,我问起今年小麦的生产情况。她告诉我:“我们家承包了500亩地,一年种小麦和玉米两季。小麦亩产1000斤左右,今年田间收购价1.17元。秋季再种一茬玉米,还能收入一部分。”

我又问了老常组建的农业机械服务合作社事宜,她回复有播种机、收割机、运输车等农业机械。除了自家耕作外,合作社还组织机械手帮助其他群众收种。正攀谈间,她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别人联系收麦事宜。她骑上摩托车,带着两台收割机,奔赴新的战场了。

望着连片的麦田,我不禁想起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种麦收麦的情景。种麦前,先要翻地。牲畜不够用,我和几个哥哥换着拉绳,绳子套在犁结上,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前行。父亲双手扶着的犁深一下浅一下,歪歪扭扭地翻着坚硬的土层。绳子在肩膀上留下深深的印痕,火辣辣地疼。种麦时,弟兄也是拉着绳,父亲扶着漏斗,艰难地播种。

麦子成熟时,天已经很热了。大家钻进麦田里,持着镰刀,低着头,弯着腰,一次一把,使劲地割。大人们走在前,年纪小的跟在后面,向雁阵一般,依次向前冲去。焦黄的麦穗擦着薄薄的脸皮,麦秸划破薄薄的手指,刺辣的烧、钻心地疼。荒坡地的麦子,还得用担子挑着,艰难地行走。左肩膀累疼了,小心翼翼地换成右肩膀,生怕麦子墩到地上,撒掉了麦粒。短短几十年间,这里机械化的收割、播种、施肥,让沿袭数千年的人拉肩挑的原始农耕方式成为历史的记忆。

在黄河农场二分场原址,我见到了三门峡中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怀江。年逾花甲的他个头不高,脸色黝黑,目光坚毅。他向我介绍,市里将老厂房改造成彩色小麦深加工示范园和彩色小麦研发中心。2000年,他加入了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周中普育种团队;2006年,牵头成立中普公司,成为全国第一个专业研究推广彩色小麦的公司;2007年,公司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彩色小麦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认证,先后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河南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研究中心。公司研发的“灵绿麦1号”、“灵黑麦1号”等五个新品种通过了河南省审定;彩色小麦优化及特色营养食品开发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填补了一项国家空白。

彩色小麦就是在原有小麦基础上运用传统育种与现代科技手段培育而成,有黑色、紫色、蓝色、绿色等多种颜色,富含碘、硒、钙、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又被称为保健小麦。公司与中原农谷合作建设彩色小麦繁育基地,发展彩色小麦4000亩,开发彩色小麦功能性食品。谈到下步发展方向,李总满怀信心地说:“彩色保健小麦的诞生是一场可能引发小麦产业升级换代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是饮食结构调整的一场革命。我们着力建设国内最前沿的彩色小麦产学研中心,打造全国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彩色小麦基地,引领彩色小麦生产。”

在沙河与沿黄廊道交汇处,白色的遮雨网像巨大的湖泊,一望无际。遮雨网下面,一行行葡萄架连绵不断,一串串绿油油的葡萄煞是可爱,一排排滴管静静地浇灌葡萄根部,承包户在田地里紧张地忙碌着。这里是灵宝市万亩特色水果基地---萄醉田园综合体,连片种植1000亩,是沿黄廊道最大的葡萄种植基地。

基地由农投公司、函谷关镇、西阎乡共同建设运营,推行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建起了田园集市,设置了物联网病虫观测站、昆虫科普站,配套建设亲子互动园、农耕研学园、电商直播园、商贸服务园。弧形的葡萄主题大门、二十四节文化科普长廊、植物迷宫、新品种葡萄展示基地、葡萄广场融为一体,卡通胖墩墩和紫葡萄、猕猴桃、大西瓜等水果造型形象逼真,彩虹色的圆拱形长廊既是观光采摘通道,又是生产道路。游人在现场体验的同时,也学习了科普知识。这里已经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万亩彩色小麦生产基地、万亩特色水果基地是灵宝市规划建设的沿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六个万亩基地的缩影。近年来,该市围绕“黄河农业公园”主题,还相继建成万亩古枣林、万亩优质蔬菜、万亩油菜(油葵)、万亩荷塘基地。在基地全面实施“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促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注化、发展产业化、方式绿色化、产品品牌化,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施滴管、喷灌节水农业,开展机械化耕作,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有力引领了该市的农业现代化生产。

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推动沿黄各村三产融合、农文旅融合,着力打造孟村大枣文化园、东寨村乡村旅游综合体、西稠桑驿站文化园、“好新鲜”蔬菜主题游乐园、阌乡民宿露营地、汉山--枣乡河旅游综合体、盘豆驿站、金鸡岭观景台、杨家阌园生态农业园等九个乡村旅游综合体,“串珠成链”,一条“生态廊道、产业廊道、富民廊道”串起了一个个诗情画意的美丽乡村,建成了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先行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引领区、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

03



文旅融合,让廊道活起来


灵宝沿黄生态廊道有历史、有文化、有资源、有生态、有产业,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段。函谷关是中国建制最早的雄关要塞,始建于西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辞海》)。其“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古代通洛阳、达长安、连京都、接帝幾的锁钥之地,有“泥丸可封”之说。函谷关自古以来就是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也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节点。在这里发生了“武王伐纣”、“合纵攻秦”、“桃林大战”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函谷关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寇铩羽而归之地。这里还是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德经》的灵谷圣地,被誉为“千古雄关,道家之源”。据统计,作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一书在全世界已经翻译成94种语言,有近2000个版本,成为翻译语言种类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文化典籍。《道德经》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后遂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降临或贵客临门围绕这座重关名城留下了诸如紫气东来、鸡鸣狗盗、白马非马、杨仆移关、终军弃繻、入关者王、玄宗改元等众多历史典故。函谷关还是历代文人墨客垂青之地,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历史名人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有100余篇。在这里和黄河沿岸,还有犯颜直谏的夏朝“千古谏臣第一人”关龙逄墓;有三国时期,灭掉吴国、实现西晋统一大业的龙骧将军王濬故里;有被誉为“关西孔夫子”的“四知先生”杨震的校书堂......

以“紫气东来”“道德经”等文化元素为主题,灵宝市强力推进函谷关历史文化功能区综合开发,全方位展示函谷关历史和军事文化内涵。遒丽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的赵孟頫楷书《道德经》镶嵌在139米长的文化甬道石上,夜幕降临,在灯光的映照下,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东侧山体建设的烽火台及观景平台,灯光时隐时现,光移景异,让黝黑的山体变得美轮美奂,展示“灵境宝地”的神奇景象。夏日夜游季,“老子入关”、“关令迎宾”、“孔子问礼”、“老子犹龙”、“楚汉争关”等节目亮点纷呈,景区人声鼎沸。登上函谷关关楼,让人仿佛穿越金戈铁马、气势如虹的战争年代。大型沉浸式古装实景剧《大秦风云》震撼演出,将大秦帝国一统天下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演绎的活灵活现。千年函谷关,盛夏“不夜城”。

   在阌乡村南寨子古都1号黄河生态旅游公路旁的一幅巨型文化长廊上,中部是黄帝铸鼎的图案,西部是《道德经》内容的节选,东部是仰韶文化博物馆和天鹅城的图案,这里浓缩了从黄帝铸鼎到天鹅之城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缩影。阌乡县是一个有两三千年历史的古县,原名胡,西汉初置胡县,此为阌乡有县之始。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改县名湖。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在原湖城县旧址置阌乡郡,领阌乡县。1954年6月,阌乡县并入灵宝县。因修建三门峡大坝,老阌乡县城和老灵宝县城均淹没在黄河库区。现在的阌乡村和位于张村的老阌乡火车站售票厅,成为阌乡县悠久历史的记忆。原阌乡县城南门楼刻有“望鼎门”三个大字。《阌乡县志》:“县城南十五公里有黄帝铸鼎原”。《水经注》:“弘农湖县有轩辕登仙处。”

以黄帝铸鼎原为中心的北阳平遗址、西坡遗址等仰韶文化遗址分布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包藏文物之丰富,延续时间之长久,可谓中外罕见。荆山黄帝铸鼎原保存着国内迄今发现唯一一通记述黄帝铸鼎、最早记载黄帝功绩的碑刻--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是研究黄帝文化的稀世珍品。1998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队在荆山腹地锯齿壕发现一处仰韶时期的采铜遗迹;遗迹东北2公里处的捕犊寺旁,有矿石堆积的坪地和冶炼的遗物;在西坡遗址的一个仰韶灰坑底部,还发现一块铜矿石,均印证了《史记》“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的记载。1999年11月2日,中新社以《中国首次发现五千多年前人工开采的铜矿石》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西坡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六大遗址首选,1999年至2013年,先后进行了8次保护性挖掘,出土了玉钺等一大批珍贵文物。F105特大房屋遗址,室内面积204平方米,四周带回廊,总面积达516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单体建筑,开创中国回廊式古典建筑先河,被誉为“中华第一宫”。北阳平遗址是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面积最大、跨度最长的遗址,南北长近5公里,东西宽300-500米,有仰韶时期的“十里长街”之称。2021年10月,北阳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和西坡遗址保护性展示区作为仰韶百年暨中国第三届考古学大会现场观摩点。这里是中原地区文明起源阶段的核心文化,被李伯谦先生命名为“仰韶古国。”“十一五”至“十四五”期间,遗址一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遗址保护项目。

在省政协的指导下,2023年农历三月初三,甲辰年灵宝黄帝铸鼎原拜祖大典与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同时同主题同仪程举办,灵宝、新郑、济源、新密等四地同唱《黄帝颂》节目面向全球播出,向后人描绘黄帝时期先民繁衍生息的生动图景,为全面打造黄帝文化保护利用传承新高地,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向纵深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持续叫响了灵宝“黄帝文化”品牌。

围绕老子文化、黄帝文化、黄河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灵宝市先后建成函谷关老子文化养生园、灵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践基地、盘豆驿研学基地,聚焦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构建以党员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中小学生劳动实践等不同群体的培训教育体系,推动研学实践向纵深发展。老子文化养生园以党建文化与老子文化培训为主题,举办了深圳文创千人学《道德经》和全省乡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朗朗的读书声不断从老子文化养生园和函谷关德堂传出,“问道函谷”已经成为面向全球的《道德经》爱好者交流学习的文化品牌。灵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践基地在承办全市党政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同时,成为招商引资、合作洽谈的交流平台。对黄河农场两个旧厂区进行改造提升,重现知青下乡插队、传统农业生产场景,打造黄河文化研学中心、农学科普教育基地。

驿站文化是黄河生态廊道最富特色的文化之一。据统计,唐代从长安到洛阳共设置驿站35处,其中在灵宝沿黄古道上设置的驿站,自西向东就有阌乡驿、盘豆驿、湖城驿、柏仁驿、稠桑驿、桃林驿等。在稠桑驿,流传着大诗人白居易与爱马的动人故事。公元827年,白居易从长安到洛阳途中,爱驹小白马受伤在稠桑驿毙命。白居易伤心不已,写下了一首二十韵的长诗《有小白马乘驭多时奉使东行至稠桑驿溘然而毙足可惊伤不能忘情题二十韵》,题写于稠桑驿的墙壁上。公元835年,64岁的白居易再过稠桑驿时,睹诗思马,情感难抑,又写了《往年稠桑曾丧白马题诗厅壁今来尚存又复感怀更题绝句》。目前,稠桑驿已经建成乐天广场、乐天草堂、断壁怀马、唐风小院等人文景观,追思历史记忆,打造乡村旅游基地。

黄河驿园位于东古驿村边的黄河拐角处,聚焦“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主题,将黄河文化和驿站文化深度融合,集中展示黄河流经的主要地标、历代国家领导人治理黄河的重要指示、历代治黄名人治河良策和驿站盛景图。修建“安澜亭”,修缮黄河古驿渡口。在观景台地图上,布设81个“河”字,与五千余公里的黄河浓缩图融合一体;“中华文明耀黄河”几个大字隽永挺拔,与塬顶“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遥相呼应。漫步黄河驿园,瞩目波涛汹涌的黄河,了解千百年来人类与黄河不屈不挠的斗争史,见证了先民们抵御自然、艰辛劳作的农耕身影,也目睹了新时代黄河儿女改造自然、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悠悠岁月传承千年,滚滚黄河奔流不息。站在黄河入豫第一景观台金鸡岭,放声高歌--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震天的锣鼓、悠扬的乐曲传遍豫秦晋三省,生态为基、产业富民、文旅赋能的黄河生态廊道交响曲在久久传唱。



作者简介:刘春龙,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创办网易《人生如歌》圈子,出版《旷谷如歌》作品集,主编《馨语如歌》文集。部分作品在全国、省、市征文中获奖。



  5  





在灵宝  我们的思绪覆盖历史的轨迹









       在灵宝  我们的思绪覆盖历史的轨迹


        胡庆军


母亲河缓缓流过是光阴,风吹拂着岸边的日子,一声呼喊可以把你的想象拉的很近又抛的很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灵宝经过,就像一条金色的丝带,装扮着美丽富饶的灵宝大地。黄河是一条精神巨河,时刻流淌在每个华夏子孙的心间。在灵宝,黄河的故事就是一张招牌。黄河流过灵宝,无论水深水浅、水清水混、浪高浪低、河面宽窄,依旧孕育出了灵宝的风土人情。

我们的思绪沿着历史的轨迹,在时空中交错,那些被风干的素材,附着了母亲河甘甜的乳汁的抚育,走过或者停留,变迁的风情吹动无数人对这里的向往。

闭上眼睛,幸福就浸染了岁月,那些温馨覆盖了日子,一个叫灵宝的地方,被镶嵌进了历史的辽阔,一些痕迹,见证这里的蜕变,包容了一一排列起来的元素,呼喊一声,心便欣喜在天空飞翔,目光飘落在伸手可及的地方。

黄河从青藏高原而来,挟沙而下跨九省而入大海,上游曲曲折折,几字湾,秦晋边,至灵宝,始东流。黄河东流去,拐点在灵宝。在灵宝人生活的缝隙里,那些能源和绿色同在,我们还原一个个结点,一片云抑或一滴水,都可以净化那些散落的记忆。这片古老而欣欣向荣的土地犹如一颗璀璨的珍珠项链,镶嵌于中原大地。

这里有函谷关、有小秦岭、有荆山黄帝铸鼎原,这里有灵宝苹果、灵宝香菇、朱阳核桃、灵宝大枣,这里有灿烂的黄帝文化和老子文化、留下了三皇五帝众多的历史传说。

这里原来叫桃林,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农历十一月初七,早朝时,唐玄宗刚刚坐定,陈王府的参军田同秀上前奏道:“启禀万岁,微臣昨晚做了一梦,梦见函谷关丹风门上紫气萦绕,太上老君飘然其中,我正要上前叩拜,只听太上老君说:“我藏灵符,在尹喜故宅。”说完就不见了,微臣不解其意,奏请圣上明析。玄宗一听,连声说:“好梦好梦!太上老君托梦,又有祥云紫气,吉祥啊!”当即派人到函谷关寻找灵符。果然不错,在函谷关尹喜故宅的西边掘出了一个“灵符”,“灵符”是用一个桃木制成的木片,上面用朱砂刻写着一个“桑”字,众人不解其意,火速将“灵符”送往京城,呈玄宗御览。玄宗拿着“灵符”,左看右看,也不认得。让周围的大臣看,也说不出个名堂。后来还是田同秀试探着说:“臣的看法不知对否,不敢妄言。”“你发现‘灵符’有功,但讲无妨!”田同秀说:“臣看此字象是古书的“桑”字,上面三个十字,下面一个十字,一个八字,合起来是个四十八。”这一说,群臣都有所悟。”四十八、四十八,太上老君保佑我皇四十八年。”一个大臣高兴地叫了起来,众臣也都附合着,都说这是太上老君显灵,送来宝符,可庆可贺。唐玄宗也非常高兴,认为这是老子对他的恩赐,当即把“开元”的年号改为“天宝”年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宗改元”。又于次年老子诞辰之日,将灵符所得地桃林县更名为灵宝县,意为此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那些风情是在讲一个个远古悠长的故事,所有的描述都是奢侈的,那浓浓的人和事在镜头里,不经意间就聚焦成一帧静默的风景。

谁把故事碾碎,谁让一种温情成为点点记忆,目光尽头,那些时尚引领着谁的目光,谁穿越了岁月沧桑的背影,陪着岁月轻声的唱。就这样忘记浮躁吧,静静地把心浸泡在黄河岸边的风情里吧,就让那些文字诠释这里的灵魂,在闪烁着温馨的目光中,把每一个元素一一排列,让盛满时光的容器把陈旧的色调覆盖。

这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是一条奔向海的河。那些和声让一丝暖流都醉倒在风景,远古吹来的徐徐微风,柔在脸庞,醉在心房。吸一口水的气息,浪漫中拌着柔媚,黄河,像是一只纤纤玉手,抹擦了历史走过的岁月,风霜雪雨的背后,眼角挂上了滢滢泪水。

历史的喜悦,在河面上盛开美丽的涟漪,将所有的激情注入岁月,灵宝的那些变迁 与天空一起起舞,在光阴中流转, 斑斓了启航的风帆。那些霓虹灯的娇艳,打扮了灵宝城乡的脸庞,一汪繁华荡漾了所有的荣光。侧耳倾听,心情开始鲜明地展现。

在灵宝,黄河的诗歌是彩色的,黄河的风彩积淀在心灵的深处,那些故人哼悠悠长调 ,讲深情的故事。那些亲切的乡音与普通话汇成不朽的交响。河水的日子平淡而单调,河岸的生活温暖而幸福,荡漾着的微笑,是三三两两的人组成的朴素风景,诱我忆起前世的情人

穿过时光, 那些传说成了渲染的近景,手一动便能触摸到历史的骨骼,在远些的背影里,弥散了淡淡的和谐和芬芳、纯洁、空灵。

灵宝,任那些传说落地,在生命的历程里,过往成了云一样翁郁的记忆,在时间的高度上回响着一声叹息。在生命的最深处,我们可以想起很多很久不唱的歌。

这里被誉为“黄金之城”、“苹果之乡”、“道家之源”、“旅游观光胜地”。

经年的往事,深锁在梦的深处。很多人来灵宝,是为了来感受灵宝的民间文化和地域特色。很多人来灵宝,是冲着名字来的。灵宝正处在黄河转向东去的拐角带,北望山西,西连陕西,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作为郑汴洛黄河旅游线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灵宝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帝文化、老子文化独具特色,孕育出了丰富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阳光散落在身体之外,灵宝的风光演绎了目光里的四季,让数千年的印痕带着诱惑和委婉,悄然行走在我们的梦里

这些年,这里的日新月异,不仅仅显示在统计数据的提升中,更显现在灵宝每一个角落里,一片片生机盎然的街区、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建筑、一束束星河灿烂的灯光、一条条顺畅宽阔的马路……还有一张张幸福满满的笑脸。

那些文化俊秀着,那些水静幽着,即使你有千万个理由,也无法摆脱在这里的守望。或许就是相依的缠醉,在日子的变迁里,让所有的风雅定格成一种繁华,是谁,激扬了灵宝的文字,是谁吟咏了灵宝的平仄。

此刻,我们读懂了大气,岁月程辉,谁在日子的温馨里站成了黄河岸边的一棵树、一道风景。

汉唐的韵律,能透过光阴连绵成温暖的日子,光阴一寸一寸在灵宝的土地上丈量,双眸间,那些印迹被铭记在每个地方。

站在函谷关镇东寨村黄河观景台眺望,九曲黄河尽收眼底,是观望黄河的最佳位置。站在高高的观光平台上,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景,也可以静静地闭上眼,听母亲河轻声吟唱祖国的大好河山,还可以隔河相望山西芮城的块块农田,还有飞架在黄河之上的运宝黄河大桥等景致,这一切,足以让每个走过的人都能亲身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

面对灵宝人的日子,我们可以放飞灵感,写诗或者歌唱。面对灵宝,生命和灵魂都是连在一起的,黄河的滋润,是灵宝得天独厚的温床。在这里,灵宝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

灵宝,见到丰盈的黄河水,谁的心里不宽慰!“黄河之水天上来”。她将传承着民族的文化,创造出历史上更加璀灿的辉煌。书写一次一次的高远,书写灵宝精神。

你看,历史的烟尘,像停滞的画卷残留在记忆中的那些温度,把一行行私语分行成一首首诗,流传或者收藏,灵宝人的四季演绎一种幸福,那些变迁覆盖了光阴,让一个城市的文化呈现独特的解读,那些纷纷然的纹路,定格在伸手可及的地方,那些透明的梦想,在泪水里,浸泡成心事。

视野内外,飞鸟滑过前世的天空,一丝光线被裁剪成幽怨和幸福。遥望天空,记忆的碎片纯洁四季,多少年了,情怀依旧,从从前走到今天,从今天走向天边的久远,这个叫灵宝的城市,这个叫灵宝的地方,潜入寂寞的深处。

就让那些故事那些人蔓延开去,或者就是坚守。如果可以,就把所有灵宝的风土人情都挪到光阴之外,与地域面积的大小无关,与历史的长短无关。



作者简介:胡庆军,男,笔名:北友。1969年12月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任记者。曾出任多家刊物、网站编委、副主编、主编。



  6  





灵宝之灵,灵宝之宝








灵宝之灵,灵宝之宝(组诗)






李文山


鼎湖湾的那一朵莲花


那一朵无数骚客赞咏过的莲花

如同一种水黾从深不见底的黑暗中悄然起身

于秦赵会盟于西河外亮出光明磊落的利刃

让坚韧挺拔的红男绿女紧紧跟从


花开花谢,谁说裙裾起伏打不倒铁骨铮铮

当伊人夜光杯乍裂,我看见凌云直上

倾泻一池玉液,沙场上纵横吟啸顿成醉眼朦胧

黄河南岸,战鼓声声里有人乜斜如歌

不向强秦示弱,抛洒碧血訇然倒地

蔺相如化作一柄男儿之身的剑锋利无比

腾空而起是那与碧水合奏道法自然的歌声


莲花绽开绝色,今天依然让我辈震惊

如同一道闪电,鼎湖湾莲花划过历史的苍穹

睡莲香气惊鸿,今天依然让我辈猛醒

历经风雨幽香成大河谷地的铁血柔情



函谷圣地的银杏


我在道家文化的遗址里痴痴寻你

用我心口那一腔执著的浓浓爱意

无为而治的社稷,数百岁的老树已不多见

共产党创立的江山,绵延万年千里

而我却在千古函谷关找到了你


银杏,几亿年前裸子植物中的古老孑遗

纵然变种,还是化作垂枝银杏与我们相亲相依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骑青牛而去

给我们留下这道家第一福地

你依然是我无法疗救的相思


真神也。函谷银杏每一片蒲扇般的叶片

都在圣地那一年生长枝上呈现螺旋状散生

裂片再分裂,分裂出多数叉细脉

雄花萌发时两颗有纤毛会游动的基因

令雌花一个叉端的胚珠发育成形

裂变出十七种氨基酸,为我们疗伤祛疾



苹果与思考


一枚苹果隐含一道惊雷,或者一种机密

里面充斥着击中世界某个关键部位的蓄意

恍若坠落于亿万年前那个时代的石器

在豫秦晋三省交界处砸中天下第一关

成为共和国金色十月最美好的甜蜜记忆


荷兰弦论家Erik Verlinde尚在气体压强中熟虑

苹果则击中了两个物体之间超距的万有引力

人类最具智慧的头颅也要苹果作为媒介引发灵感

行星围绕太阳转动和苹果落地的起因成最佳隐喻

牛顿的故事不论真假,人类的思考没有停顿

都在探索世界的道路上留下了漂亮的一笔


曾记否,两千多年前的苹果砸中无为而治大师

五千言的《道德经》给黄金之城带来全新设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与无之统一,让一种产品成为一个宗教

先哲开始思考新世界的可能性有无终极

灵宝之灵,灵宝之宝。我们却从此不再思考

只需要接受一个人的名字——老子



作者简介:李文山,男,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诗歌在《诗刊》《人民文学》《诗歌月刊》《北京文学》等刊物诗赛获奖,多首作品入选权威选本及年度排行榜。



  7  





日子越过越美好







    日子越过越美好(外一首) 


         吕振东 



一缕缕阳光照进咱乡村,

阳光温暖着乡亲们,

农家院里笑声朗,

新村新貌万象新。

想想昔日穷乡村,

破墙烂院多寒心,

感恩党的好政策,

为咱拔去了那穷根,

日子越过越美好,

甜蜜流淌在咱的心。


一缕缕春风吹开花繁荣,

春风荡漾在新乡村,

家家户户创业忙,

喜看乡村百业旺。

想想过去守着穷,

日子艰难叹苦命,

感谢党的好恩情,

富裕路上大步奔,

生活越来越甜蜜,

幸福洋溢在咱脸上。


感恩党啊阳光照,

咱们的日子越过越美好,

越美好,越美好,

咱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好。


樱花白来樱桃红

一夜春风来,

多彩川口花似海,

洁白的樱花啊,

如那含羞的姑娘情窦开,

翩翩如仙下凡间,

花香引蝶招蜂来。

蝶舞意难舍,

蜂儿醉花海,

樱桃花香洁又白,

浓浓意深展情怀。

啊,

多彩川口樱花开,

魅力啊无限好风采。


五月樱桃红,

多彩川口风光来,

醉人的樱桃啊,

似那丰润的美女笑意开,

娇艳欲滴吐甜蜜,

吸引宾客蜂涌来。

珍珠镶满川,

玛瑙铺华彩,

樱桃红了映红天,

醉了乡村幸福来。

啊,

多彩川口樱桃红,

美好的歌儿飘天外。


这就是我的小山村

一脚踏上我的小山村,

模样变的我不敢相认,

一条宽敞的水泥路啊通进村,

村街小巷整洁又清新,

绿树花草扮靓着小村庄,

家家庭院漂亮好温馨,

再也看不到那低矮的茅草房,

还有那处处脏乱的村巷巷。

啊,这就是我的小山村,

为你高兴,为你开心,

你是我永远忘不了的根。


一步步走进我的小山村,

处处变的我感叹万分,

村后青山坡坡岭岭果飘香,

一条小河缠绕着小村庄,

生态乡村一幅好风光,

欢声笑语荡漾在村庄,

再也看不到那荒山秃岭样,

还有那一幅破烂的穷困相。

啊,这就是我的小山村,

为你自豪,为你开心,

你是我永远忘不了的根。


作者简介:吕振东,洛阳嵩县人,现居灵宝市尹庄村。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在《词刊》《歌词作家》《词林》《歌词世界》《函谷》《洛神》《三门峡日报》等刊发表。




本期编辑‖ 张贵生

本平台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灵宝作家编委会

主办‖灵宝市作家协会

顾问‖刘育贤  邵玉铮  赵博理  张喜森  

审稿‖刘育贤  王水宽  黑女

总编‖李亚民

执行总编‖吉项鱼

执行副总编‖张贵生  张丽

编委‖ 高朝霞  卜芳芳  曾迎春  杜忠波  张 珊 秦明月  景玉平  亢秋亚  董建芳  张岳旭

图片提供‖一片绿叶

法律顾问‖赵博理 

封面题字‖邵玉铮

灵宝市作家协会邮箱lbszjxh@126.com


灵宝作家
发布灵宝文学界动态信息,展示灵宝文学界作家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