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征文专辑(四)
灵宝作家(第392期)目录
1 小说│暴风雨之夜│张华
2 散文│三门峡 我美丽的家乡│夏峻
3 散文│灵宝行记:古道新韵历史与自然的交响│于学忠
4 诗歌│乡村振兴美如画│苏景明
5 诗歌│汉山的工笔与写意│米玊
6 组诗│灵秀的行吟词从这里出发│梁朵
7 组诗│有一种美好在灵宝│苗云辉
8 散文│夏雨蒙蒙添诗意,书香郁郁润心田│桃林清风
9 简讯 │灵宝作家亢秋亚在“中华杯”全球华人文学大赛中获奖
1
暴风雨之夜
张华
7月23日傍晚,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暴雨已经下了三天三夜。湖心岛上,原先一望无垠的碧绿莲田,被倾盆的大雨浇灌的只剩下几株昂然向上的荷叶,一朵不惧风雨的蓓蕾,此刻正怒放出生命的花朵。
老支书穿着雨衣,手扶着湖心岛上唯一一支他竖起来的旗杆,眺望着大雨滂沱的湖面。他的心情和他的脸一样,肃穆而凝重。
彩钢房里的老婆子咽了一口唾沫,把拱到她面前的孙子向后拉了一把,对着雨地里的人喊着:“回来吧。恁大的雨,在门外可是干啥?”
回答她的是扑面的雨声。老头子像门外的旗杆一样,巍然不动。头顶被暴雨打湿的红旗在猎猎的狂风中,不时猛烈地展开,张扬地飞舞一下。
此刻没人知道老支书的心思。只有玩了一辈子水的他知道,死亡,正在悄悄地向岛上34条人命袭来。他瞥了一眼不远处的另一座彩钢房,从玻璃窗的纱窗处,他看到了几个人影的晃动,间或还有几个人“五呀,六呀!”的猜拳声从风的缝隙里传来。
“ 不知死活的东西!”老支书在心里骂了一句后生们。从旗杆处又向湖边丈量了几步,然后忧心忡忡地从水边木桩上解开他的“一只靴”(一米五长,五十公分宽,连在一起的两只打鱼小船。平常可以担在自行车或者摩托车两边,骑着车去打鱼。当地人称“一只靴”)的缆绳,绑在了旗杆上。
从旗杆到湖边是十七步。这是在市黄河河务局帮助下一手开发出湖心岛莲菜基地的老支书熟记于心的距离,如今只剩下七步!干了一辈子支书,如今的他老了,知道该让年轻人施展他们的聪明才智了。比他更有头脑的儿子,一年前在支部选举中当选了新的村支书,这让老支书还比较欣慰地舒了一口气。自己养的狗,知道他的狗的秉性。他晓得儿子精明能干,人品和他一样,不会像别的村干部那样私心严重,心里没有广大群众。只是他经见的少,肩膀也太嫩,关键时刻还得自己点拨一二。
一个小时不到,湖水又向湖心岛上蔓延了两米。再这样下去,十几座彩钢房里的人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湖水淹没了。他只能在心里暗暗祈祷着通向岸边的那条用挖机垫的唯一一条沙石路没被水淹没。这也是他一吃过饭,就让儿子连雨查看一番的原因。
老支书长这么大都没经见过这么猛烈而绵延的连阴雨,更别说儿子了。一直不相信他的判断力的儿子,老以为这是父亲老了,老年人常常莫名地杞人忧天呢!所以才不情不愿地嘟嘟囔囔地在他的呵斥声中去查看。哼,老子今天不点拨你,不知道还要弄出多大的乱子呢!老支书心里想。
远处传来了脚步声。老支书不回头都知道那是谁。
儿子的雨靴随着声音的临近,发出雨水灌进去的噗嗤声。
“大,正像您估计的那样,路还没淹,但中间最低洼处被水冲垮了一个几十米长的口子呀!”儿子慌了,语调里都带着抖动的颤音。
天塌了!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老支书转过身对新支书——他的儿子说:“不要慌。你是这,先给上级领导汇报情况,再派一个人看着砂石路。只要一有情况,立即向你汇报。你随时和我保持联系。现在你赶紧通知岛上所有房子里的那几十个人,除了穿上雨衣,一条线都不准带,都给我向决口的地方赶。我划着'一只靴'向那里走。想活命,只有这'一只靴'把人送到对岸了。儿子,天塌了,心里都要稳住。自己不要慌。你是支书,是大家的主心骨!你的表情慌乱了,人心就慌了,知道吗?记住,什么都不要了!保命要紧!”
老支书掏出电话,给自己养班车的兄弟说了一声:“开上大巴车,到湖心岛的岸边接人。运费我出,快!兄弟。”
放下电话的老支书向屋里喊道:“拿两只铝盆,不要塑料的。把墙上那两只葫芦用袋子装上。你抱上娃,穿上雨衣,向大路边冲垮的地方走。我用'一只靴'把大家送过去。”
屋里,老婆子颤悠悠答应了一声,急忙收拾东西去了。闪电中,小孙子看到了他爷爷的脸,吓得哇一声哭了起来。
雨还在下,风还在刮。一支手电,两支手电,八支,十支。一会儿时间,湖心岛上出现了手电交织,人声呐喊的慌乱景象。
老支书解下用彩条布包裹住的“一只靴”,接过老婆送过来的铝盆和葫芦,扭身放到船舱,在手电筒的光亮中,他收缆,跳上小船,竹篙一点,沿着湖心岛向大路上划去。
新支书已经喊破了嗓子,劝慰那些舍不得离开屋子的人。有人在雨中喊叫着:“还有汽车呀!几十万哩!就这样没了?”有人叫着:“发电机组不要啦?以后的莲菜可怎么办?”
新支书和一个在场的副支书,还有一位支委耐心地把不愿意离开,还抱着一丝侥幸心理的人向门外推。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夹杂着孩子的哭声,在风雨交加的夜空里回荡。
大小34个人,还没有走到沙石路上,观察路面的人打过来了电话:路被淹了,湖水上涨的太快了……
新支书身边的人听见了开着免提的电话声,放声哭了起来。一传十,十传百,人群里哭声一片。不知谁发出一声惊叫:“水上大堤了!”几十个人这才发现脚下这片最高的位置上,水已经漫过了脚面。
老支书早已料到砂石路保不住了。他离老远就看到沙石路上没有观察者的手电光。当他把“一只靴”划到人群跟前时,大家像疯了一样,拥住他的“一只靴”。
老支书一手撑着竹篙,一手用电筒照了一下一窝蜂围过来的人群。他的声音像炸雷一样,嗡嗡地在人群上空回荡:“都给我闭嘴!嚷嚷个球呀!听我说,彩钢房保不住了,大水很快就要漫上来了。扔下所有的东西,先保命要紧。有我在,就有大家在。我会用'一只靴'把你们送到对岸的。听我说清楚,一次只能上三个人,妇女和小孩先上,男人靠后,共产党员留下,最后再上!”
嘈杂的人群,一瞬间宁静了,只有雨滴打在人穿着的雨衣上发出沉闷的吧嗒声还有风的怒吼声。有人小声嘟囔着:“共产党员也是人呀!”老支书破口大骂了一句:“放屁!这谁说的?给老子站出来!告诉你,你此刻就退党,我保证让你先走!”没有人敢吭声了,儿子和副支书按照父亲的话,根据身体情况,三个人一组编排着上船的顺序。排在第一船的是有病的二婶,还有她怀里的孙女以及一个看场子的老人。
老支书从船舱里取出两身救生衣,一只葫芦,让祖孙二人先穿上救生衣,又让老人抱着葫芦,他把另一只葫芦绑在自己身上,告诉他们用铝盆舀着进入船舱的水。说完话,摁灭手电,竹篙一点,小船像箭一般在湖面上穿行起来。
老支书返回来时,湖水已经漫过了小腿。谁家的彩钢房里有手电在忽闪,间或有人叫着:“房子进水了!汽车在动弹……”
新支书用手电照了一下刚才站过的地方,明晃晃的一片。那个进入彩钢房的人踉跄者趟着水,哭着走了过来。
船儿一趟一趟的跑着,洪水一厘米一厘米的上涨着。身边的汽车漂了起来,水面上的塑料桶、塑料盆、塑料筐、轮胎、衣服、鞋子漂浮着,一片一片的在手电光下摇摆着。不说女人和孩子了,就连男人们都嚎啕大哭了起来。
风更大了,雨更急了!女人们送完了,男人们送完了,普通党员们也送完了。老支书最后一趟返回来时,只有儿子和他身边的副支书和那个支委,三双手托着一个喝醉了酒又差点被遗忘的低矮老汉。无情的洪水已经漫过了高大的儿子的腰部。
老支书的手电一照见水已齐腰的儿子,心里咯噔一惊。他知道下一趟船再返回来时将意味着什么。他把竹篙向儿子手里一擩,手电筒塞给副支书,长喘了一口气说:“我实在太累了。你划船带着他们三个人走,最后再回来接我。让我抽一支烟,缓一缓……”
精明的儿子知道父亲的意思,大声嚷嚷着:“不!您坚持一下,送他们走。我年轻力壮,身体又好,再说我会游泳呀!”副支书小声地询问了一句:“不敢再多载一个人呀?……”
老支书大喝一声:“不行!上船!你们比老子还懂得多?比我还会凫水?你是支书,全村人都等着你哩,以后抗洪救灾的事多着哩!”
跳下水的老支书不容分说,把还固执着不上船的儿子掀上了“一只靴”,扭身摘下水葫芦扔到小船里,又给儿子交代了一句话:“把全村人照看好,替我把你妈照看好。记着把你二大的运费给他。”手一推,“一只靴”离开了身边,手点竹篙的儿子满脸泪水,他知道,这一离开就意味着什么。
新支书只有一个念头,快!快!!快!!!他手舞着竹篙,拼命地把人送到了对岸,带着从镇上赶来的领导和市里派来的武警的冲锋舟再返回来时,湖面上已杳无一人……
天亮了,雨停了,风还在刮。搜寻了一夜的武警战士和全体支部委员们再也没有找到老支书,只有旗杆上的党旗迎风飘扬着。
新支书对着高高飘扬的红旗,双膝跪下,双手合十,长长的一揖,就在他低头叩首的一瞬间,发现旗杆下的水面上似乎有一团黑影。一般人不经心根本不会在意这一点。他挣大双眼,又看了一眼,呼一下站起了身,放开喉咙大喊了一声:“大!”身边的武警战士,立刻用望远镜观察着并对冲锋舟的舵手说道:“开过去!”
有时,骨肉之间的亲情是有心灵感应的,你不信也不行!新支书不等冲锋舟靠近,一扑子扎了过去,嘴里高叫着:“大!大呀!!”
只有脑袋露出水面的老支书,一手扒着旗杆,一手抚摸着儿子的头,弱弱地一笑,说:“哭球哩!像个当支书的样子不?”
救上冲锋舟的老支书,立刻被一件棉军大衣围了起来。他喝了一大口酒,灰青色的脸上半天才有点血色,人,慢慢缓过了气儿。他知道再好的水性都抵不住冰冷的洪水。儿子走后,老支书一节一节地游到一个个露出头的彩钢房跟前,扒着屋檐,歇一会儿,喘一口气,再向旗杆游去。只有扒着旗杆才能救他一命。幸亏在力气用尽,求生无望的时候,儿子发现了他,才捡回了一条命。
岸上哭得死去活来的老婆子,远远地发现了她熟悉的身影。她不敢相信这一夜没有找到的人,能出现在冲锋舟上。她疯了一样,一边抹着泪花子,一边向水边扑来,嘴里叫骂着:“死老头子,你把人吓死了呀!”
【作者简介】张华,六零后,閿乡人(今河南灵宝閿乡人)。自由撰稿人。中国小说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承诺》,《张华小说集》(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
2
三门峡 我美丽的家乡
夏 峻
亚武山拔地而起巍巍然刺破青天,黄河水从天而来滚滚乎奔流到海。老子骑着青牛,从遥远的上古走来,在千古雄关函谷关,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奠定了崤函文化的博大雄浑;七千年前的仰韶遗迹,为古老的华夏文化注入了厚重的底蕴。新中国成立后,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阻断了汹涌的波涛,截住了奔腾咆哮的激流,沉淀了茫茫黄沙,高峡出平湖,危害两岸人民多少年的黄河水,终成碧波荡漾的清水湾。每年的十一月份到来年的二三月份,从严寒的西伯利亚迁徙而来的成千上万只白天鹅,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奔波嬉戏展翅翱翔,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慕名来访者,沿黄走廊数百里,成了白天鹅的“天堂”,更成为黄河湿地生态旅游的亮点。点点波光,翩翩天鹅,流连忘返的人群,形成了“母亲河”上一道独具特色的亮丽的风景线。这就是三门峡,我美丽的家乡。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流经九省区,干流全长5464公里,河水经过黄土高原,带走了大量的黄沙,水质因此变黄,故名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是由远及近,描写黄河水的壮观景色;“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是同为唐朝诗人王之涣写黄河的诗句,却是由近及远,写出了黄河的另一种景观。新中国成立之前,黄河是一条“害河”,由于流经黄土高原裹挟大量的泥沙,这些泥沙沉淀后抬高河床,导致历史上黄河水多次泛滥成灾,黄河中下游形成了大面积的黄泛区。中国历史上,炎黄子孙,不断地同大自然进行斗争,竭尽全力改变生存环境。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就是上古人民同黄河水进行斗争的佐证。黄河水冲出潼关,进入三门峡峡谷,河道两岸高原耸立,河床因此而变得狭窄,水流湍急,给船只航行带来极大的困难。据说,河流最为狭窄的地段,有三块石头,形成三门,鬼门、神门、人门,三门峡地名由此而来,鬼门、神门,都无法通航,只有人门可以使船只通行,而且必须是航行技术高超的船夫,撑篙朝“人门”下河床中间的“砥柱”行去,才会在河水冲击的千钧一发之际,从砥柱旁边飞速而过,稍不谨慎船只撞在砥柱上,就会粉身碎骨船毁人亡。
1957年,新中国水利部门经过多方考察和认真的论证,决定在黄河中游的三门峡,修建集泄洪、沉沙、蓄水、灌溉、发电于一体的万里黄河第一坝,豫秦晋黄河金三角地区的两岸人民,充分响应党中央的决定,舍小家顾大家,为修建三门峡大坝,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位于黄河南岸的灵宝市老城,成为未来的三门峡大坝库区,在这里生活了多少年的“老城人”,他们的村庄、房屋、土地,将被黄河水淹没,数以万计的“老城人”,告别自己的故居,移民到了千里之外的甘肃敦煌;更有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大坝建设中,为根治黄河,改变家乡的生存面貌,挥洒着自己辛勤的汗水,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人生。正是有了他们这种慷慨的牺牲,才有了三门峡大坝的巍然耸立,一座壮观、雄浑的三门峡大坝,锁住了黄河水裹挟的滚滚黄沙,制服了黄河水的狂傲不羁,让千古闻名的“害河”,真正实现安澜,造福两岸人民。三门峡作家董建华与她的同仁们克服各种艰难,经过辛勤走访,考证大坝建设历史,追寻当年大坝建设者的踪迹,撰写的长篇系列报道《共和国不会忘记》,用优美的文字,动人的故事,讲述当年大坝建设的情形,文章在《河南日报》“顶端”微信平台报道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原文化部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1958年参观三门峡水库工地建设,有感而发写出的诗歌《三门峡——梳妆台》,其中“举红旗,天地开/史书万卷脚下踩/大笔大字写新篇/社会主义我们来/昆仑山惊邙山呆/展我治黄万里图/先扎黄河中腰带/神门平,鬼门削/人门三声化尘埃/望三门,门不在/明日要看水闸开/再请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今日读来,仍然是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令我们黄河儿女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三门峡大坝建设,极大地改变了三门峡黄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不但使三门峡峡谷变成碧水绿波的湖泊,而且一座崭新的现代化的城市三门峡市应运而生,1986年在国家的区划改革中,三门峡市升格为地级市,辖义马、灵宝、渑池、卢氏、陕州、湖滨两市两县两区,三门峡市的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城区道路纵横交错,公交车辆你来我往,高速公路、铁路不断建成,形成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出行速度与质量大大提高。仰韶文化成为中国考古史上地标性的建设,灵宝的函谷关景区古关巍然传承数千年,老子文化博大厚重,是中国儒道文化的核心。大坝建成并投入使用后,每年的10月至来年的6月开始蓄水,黄河水中的泥沙迅速开沉淀,绵延数十里的蓄水区,蓝天碧水绿波荡漾,两岸浅水区域形成的黄河湿地,遗落的庄稼颗粒,潮湿气候所滋生的水虫,特殊的生态环境,成了鸟类们的“天堂”,因此从每年的十一月份到来年的二三月份,由西伯利亚严寒地区迁徙而来的白天鹅,成了这里的常客。三门峡市的决策者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道新添的自然景观,是大自然在旅游开发方面馈赠给三门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库区管理部门出台了湿地保护措施,严厉打击私自捕猎白天鹅的不法分子,加大力度宣传环保与生态方面的常识,提高了三门峡人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湿地资源,让环境与生态保护服务三门峡的经济建设,三门峡旅游部门投资开发了湿地公园和白天鹅公园,在湿地公园种植了牡丹等花卉草木,每年“清明节”前后牡丹花迎风怒放,观赏国姿天色的牡丹花,不用花费代价到菏泽、洛阳去,不用出门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可以领略到国花的雍容富贵。近些年来,沿黄周边地区的三门峡人充分意识到了黄河文化的人文价值与经济效益,纷纷出台措施投入资金,加强了对沿黄地区黄河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经济示范区大王镇后地村的黄河观赏区,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欣赏黄河景观,领略白天鹅翩然起舞的风姿;灵宝市函谷关景区东寨村的“黄河观澜台”,在黄河拐弯的地方,通过“观澜台”居高临下远眺黄河风景,更可尽观日出日落时黄河的壮美;灵宝市豫灵镇开发的“盘豆驿”,使人们认识到黄河文化的厚重,相传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途经此地,饥渴交加,蒙当地群众奉送食物,使刘彻度过难关,刘彻因此挥毫泼墨留下题词,豫灵镇的领导们抓住这一人文资源,与灵宝市技工学校联合开发,集文化传播、景区观赏、技工培训等于一体,让黄河文化为当地经济发展效力。2024年6月9日,在中华民族传统的端阳节,由灵宝市作家协会统一组织,我们一行五十余人,驱车来到“盘豆驿”采风,饱览黄河文化的同时,感慨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年来,中国人民在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由自主诗兴大发,吟诗二首:“端午时节景色秀/驱车西行到盘豆/聆听诗词朗诵声/细品文化底蕴厚/特色产业也登台/频现农村致富路/研学基地搭平台/各色人才显身手”。“当年汉武留遗迹/盘都故事堪称奇/岁月匆匆荏苒过/大河滚滚赞今夕/技工学校拔地起/理论实践兼学习/特色教育传新风/一代人才正培植”。
这就是黄河中游的三门峡!这就是我美丽可爱的家乡!她与我们伟大的祖国同步前进,她是新中国七十五年来奋斗的经历,她的成长与巨变,凸显“中国梦”的美好与瑰丽,是神州大地沧海桑田的见证。
【作者简介】:夏峻,灵宝市焦村镇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三门峡市评论家协会会员,灵宝市作家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窦家寨》《晨光》《驻村第一书记》《黎明前的风暴》。
3
灵宝行记:古道新韵历史与自然的交响
于学忠
晨曦微露,我踏上了前往灵宝市的旅途。灵宝,这个被历史与诗词浸润的古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原大地之上。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踏上灵宝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一幅幅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画卷之中。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车窗外,群山如黛,蜿蜒起伏,仿佛是大自然的画卷,缓缓展开。我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未知的向往与期待。
抵达灵宝,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朴的街道和古朴的民居。石板路面上,历史的痕迹清晰可见,仿佛能听到古人的脚步声和马蹄声。我漫步在街头巷尾,感受着这座古城的厚重与宁静。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乡村,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绿树成荫,稻田如镜,远处青山如黛,近处炊烟袅袅。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函谷关,历史的见证者,它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我漫步在古文化旅游区,仿佛能听到战国时期金戈铁马的声音,感受到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壮气势。这里,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地之一,老子曾在此著书立说,留下了千古名篇《道德经》。我伫立在老子像前,心中默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一刻,我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深邃与博大。
离开函谷关,我沿着黄河的足迹前行,来到了荆山黄帝铸鼎原风景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帝曾在此铸鼎祭天,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我登上山顶,俯瞰黄河蜿蜒流淌,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壮志。我想起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不仅仅是写景的诗句,更是对人生追求与探索的诠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昏时分,我站在高处,眺望着远方的群山和滚滚的黄河。夕阳的余晖洒在山川之间,将大地染成了一片金黄。我闭上眼睛,感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满足。
亚武山的巍峨挺拔,窄口龙湖的碧波荡漾,鼎湖湾的宁静致远,每一处都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神奇魅力。站在山巅,远眺湖光山色,我不禁想起了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正是大自然的奇妙所在,它总是能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到它的无限魅力。
燕子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小秦岭地质公园娘娘山风景区则是灵宝的另一张名片。这里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地质遗迹和生物资源。我漫步在森林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鸟儿的歌唱,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与呵护。
在灵宝,我还游览了窄口龙湖、鼎湖湾等地。每一处都有它独特的风景和故事。我品尝了当地的苹果,那甜美的滋味让我难以忘怀。我感受到了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那淳朴的民风、热情的笑容让我心生温暖。
更令我欣喜的是,灵宝市依托函谷关历史文化功能区龙头优势,将沿线重点景区、美丽乡村串珠成链,打造“函谷论道”城市形象品牌。这里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感,还有现代文明的活力与朝气。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与力量,感受到了绿色生态新画卷的壮丽与美好。
在灵宝的这几天里,我感受到了这里人民的热情与坚韧。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努力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未来。我想起了那句古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在这片土地上,我看到了人们追求幸福、享受生活的真实写照。
离开灵宝时,我依依不舍。这座古城给了我太多的回忆和感动。它的厚重历史、淳朴民风、美丽景色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灵宝市正在书写着沿黄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将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简介:于学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版权协会员。供职于辽宁省盖州市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要作品有《凝聚的力量》《山高人为峰》《岁月深处是芳华》《盖州情韵流淌千年的风雅》四部。
4
乡村振兴美如画
苏景明
画过腊梅
画过关公
画过钟馗
画过屏风
画过花木兰
画过穆桂英
画过七仙女下凡
画过嫦娥奔上太空……
画我们家乡的山
绿树成林
果挂枝头
画我们家乡的水
清沏纯净
虾嬉鱼游
画我们的田野
春天一片碧绿
秋天一派火红
画我们农家小院
亭院下欢歌笑语
夜晚灯火通明
画我们村村通水泥路
人来人往观赏
车水马龙旅游
画我们的村民
年轻人生龙活虎
老年人充满豪情
女人家贤惠美丽
孩子呀一个个那么机灵
这就是我们新农村
乡村振兴赿古今
到处是蒸蒸日上美景
到处是丰收欢乐歌声
这就是我们农民画
画在村头牌子上
画在村巷墙上
登上报刊
电视三天两头出镜
这就是我们农民
种五谷杂粮
种瓜果蔬菜花香
供给城市各个商场
乡村振兴更辉煌
农民增收谱华章
【作者简介】苏景明,灵宝五亩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灵宝市作家协会顾问。出版了巜美丽岭坪我的家》一书。作品发表于《上海滩诗叶》《中华风》《中国诗歌网》《大河诗刊》《奔流》《时代报告文学》等报刊、平台。2023年出版诗歌散文集《美丽岭坪我的家》。
5
汉山的工笔与写意(外一首)
米玊
名可名,非常名
汉山,自得名之始
便被赋予特殊的意义
喊山的温度
年年倍增。太子峰
穿越孤独与煎熬
在风雨中站成一种象征
于眺望中凝固成为永恒
爱,在坚守中升华
信仰在磨难中淬炼
当俗世的心愿
终于修成了正果
万物苍生得到救赎
微尘有灵,因缘得福
于是,你巍峨的形象
深植人们心中屹立不倒
如你所愿——
每一块岩石,都记得
你的初心与担当
缆车一次次掠过的风景
唯美,险峻,苍翠
万众瞩目的金顶之上
虔诚的脚步
无数次重叠,延伸
敬畏生命的仰望
让每一次艰难的攀登
都赢得喝彩与掌声
汉山,请杜鹃花代言
以秦岭的筋骨
黄河的气度
汇聚天地精华
抟为魂魄。
神工自然形胜
四季轮回,悠然吐纳
结一生一世为盟
雨顺风调,造福一方
盛世函关冰河梦
汉砖的记忆
深刻历史的血脉
胜负难料。家书万金
征鼓声声如雷震,马上催!
群箭纷飞。百步穿杨。
秦扫六合,玄宗改元
桃林大战硝烟散
聚散分合,史书启新篇
机缘峰回路转
木为梁,石为基
擎起守护江山的华盖
在风起云涌中
构筑国泰民安的
现实图景
一夫当关,万夫莫克
历史风烟起起落落
战火洗礼,王权更迭
沉浮中的函谷关
兵家必争的函谷关
在无数次刀光剑影中
泥丸可封,固若金汤
赢得‘铁函关’的美名
西周的朔风
吹老了他的容颜
吹不灭浓烈的情感
秦时的明月
照亮了大河山川
照不出将士归来的脸
汉时的关隘
阻隔了铁马冰河
阻隔不了滚烫的思念
大河汤汤,流淌千年
喜曰:祥也,必有贵人过关!
看,东方紫气萦绕
果,老子骑青牛而来
上善若水,道法自然
散金丹救苍生万民于水火
写巨著启心智愚钝五千言
而后,莫知其所终
然,治大国若烹小鲜
古老的东方智慧
却被解读千遍万遍
全球一家,和合共生
两千五百年后
阴阳平衡的哲学思辨
生一生二生万物
大道至简,大爱无疆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
被注入新的精神内涵
大国风范,光而不耀
世界文明的样态
在碰撞,互鉴与融合中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作者简介】:卫伟,笔名米玊,灵宝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灵宝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三门峡市重点作家培训班、河南省奔流文学院第一期学员,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三门峡日报》《明珠》《洛神》《乡土》《河南诗人》《中国乡村》和中国散文网、中国作家网、河南散文、河南诗人等报刊、杂志及网站。
6
灵秀的行吟词从这里出发
梁朵
仰视一座山的高度:娘娘山
学一只鹰
立在一千五百多米的山巅
用极其锐利的目光
俯视祖国的丹青画
沉迷美学壮阔的风,婆娑在小桥松影
远涧之水潺在蜿蜒,只有黄河
在灵宝,穿透一座山
捧出属于一条河的美体
烟火和尘埃,同时以另一种手法
素描春秋布谷吟,聆听苍茫的耳膜
七十五年的漫长磨砺后的壮美
其实
只需几片青色,几朵花语,几滴欢愉
就能听到三省交织的山水写意
走进浩荡的生态林:燕子山森林公园
必须提及一群春燕打开的飞姿
必须从鸟鸣深处
读这片晴朗馥郁翅膀的源头
必须从祖国的蓝天
念一首燕剪的抒情
一切都在复苏
泛绿的春,瞬间变得柔软
细微的变化
在风的蛊惑中破壳了多种呼唤
黎明不再单纯的成为名词,阳光插在
枝与枝的缝隙时,春音摁不住某根弦的美妙
我不知道是哪一滴水先到了灵宝
哪片云,提前打开了
一群燕的新翅
不知道哪道浩荡的情怀,在风引的烟火
搬动了斜飞的意象
我只知道,花开草绿的锦绣
是灵宝禅修的美学词
函谷关印象
刚到关口
就被一道吉祥符打开了黄河流域的壮美
我不得不立在灵宝神邸
听风叙述
蜿蜒,婉约,丰美,挺拔,巍峨
从秦岭历史文化的峥嵘
到灵宝打开的一弯弯黄河水
所有源源不断的芽声
都在浑浊的经脉,翻开五谷淳朴
万家灯火闪烁着多种生态精彩
自然流动的行书
将春事残局中的桃开
一点点从生死离别的处境中拔出
而我,还是忍不住惦记前世的冤家
不知哪只蝶,再次
心动了人间
小秦岭
春风一吹,春雨紧跟
湿漉漉草木,以设计师身份
留在灵宝圣地
所有插叙都是一位少年归来的足印
所有灯火点缀的远方
都有一位母亲的低吟,低呼,低喊
灵宝的神性,灵性
犹如中国觉醒时的回音
一点点扩容在秦岭历史的山水首页
就在刚才
我学会了读山、读风、读云、读桃花塬,读一群志同道合者
经历75年坎坷与激进
所有背阴处,找不到一粒苦芽的呻吟
灵宝以底蕴深厚,生态佼佼
饱满和清亮起来
【作者简介】:梁朵,江苏常州人士,作品发表于《邳州文学》《诗歌月刊》《凤凰湖》《阿坝文化》《中国诗影响》《小诗界》等。
7
有一种美好在灵宝
苗云辉
自然的呼唤
在河南西部,灵宝闪耀着独特的光,
北临黄河,奏响雄浑的乐章。
豫晋陕金三角腹地,它静静守望,
三面环山,勾勒出大地的模样。
山地、丘陵、原地、阶地与川地,
交织成“七山二原一分川”的画卷。
南高北低的地势,像是自然的诗篇,
指引着我们,走向它神秘的心田。
燕子山的槐树林海,荡漾着无边绿浪,
两万多亩的壮阔,书写森林的辉煌。
小秦岭地质公园娘娘山风景区,巍峨雄壮,
花岗岩地貌,铭记岁月的沧桑。
那距今久远的地质遗迹,默默绽放光芒,
在灵宝西南,闪耀着科学的希望。
亚武山于三省交界,挺起脊梁,
五峰山势,道教文化,融合成绝美的乐章。
汉山的险峻,让人心生敬仰,
生态完好,如纯净的宝藏。
金顶上的“大将军松”,历经六百载时光,
粗壮的树围,见证着自然的力量。
灵宝啊,你是自然的宠儿,
每一处风景,都是它深情的呼唤。
让我们奔赴这片神奇的土地,
在自然的怀抱里,沉醉,翱翔。
去聆听山风的低语,水流的欢畅,
感受那无尽的魅力,在心中永远珍藏。
人文的悠然
黄河中游,灵宝闪耀古老的光,
人类活动发祥地,故事源远流长。
古墓葬与遗址,如岁月的行囊,
装满了过往,沉淀着悠悠时光。
“紫气东来”,似梦幻在飘荡,
“鸡鸣狗盗”,智慧演绎着别样。
“白马非马”,哲思在这里生长,
历史传说,交织出绚烂的网。
老子在函谷关,挥毫道德篇章,
“万经之王”,让思想永远翱翔。
身处两古都间,文化的溪流流淌,
古遗迹丰富,如宝藏等待探访。
两万多件文物,闪耀独特辉光,
近百件的罕见,是独有的勋章。
黄金之城,财富梦想在闪亮,
苹果之乡,甘甜气息在飞扬。
道家之源,心灵的宁静港,
人文的悠然,在空气中徜徉。
北阳平遗址群,沉默中回望,
函谷关雄伟,岁月里守望。
贠家大院,岁月的温柔潜藏,
北厥山牌坊,历史的庄重显像。
重点保护的文物,如星耀光芒,
照亮了灵宝,让人文永远绽放。
时代的梦幻
资源型城市,曾历经成长与彷徨,
而灵宝,如一颗璀璨之星闪亮。
以金而兴,那“黄金之城”的名号,
在岁月中,奏响别样的乐章。
曾走过成熟,也面临衰落的考量,
但如今,蓬勃之势如新潮浩荡。
旧力未去,新力已然蓬勃生长,
转型发展,步入“新黄金时代”的殿堂。
乡村景色,美成了诗意的画廊,
幸福生活,甜蜜如蜜般流淌。
昔日的旧煤坑,已披上崭新绿装,
产业扶贫,结出富裕的希望。
脱贫摘帽,向着小康奋力奔跑,
振动“户联”之翼,让电商助力农桑。
乡村振兴,是时代最美的吟唱,
陕州农业,特色之歌激情飞扬。
那一片片希望的田野在欢畅,
每一处风景都写满了奋斗的诗行。
灵宝的故事,在新时代中绽放,
时代的美丽,闪耀无尽的光芒。
我们见证着这神奇的变化力量,
感受着发展的热流在心中滚烫。
灵宝前行,步伐坚定而又刚强,
向着未来,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在这时代的美丽画卷里徜徉,
拥抱希望,让梦想自由地飞翔。
灵宝,你是时代的骄傲模样,
永远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光。
个人简介:苗云辉,居深圳,文学学士,自由撰稿人。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天津日报》《河北日报》《读者》《词刊》《小溪流》《剧本》等刊物。
8
夏雨蒙蒙添诗意,书香郁郁润心田
----记作协李亚民主席读书讲座
桃林清风
夏雨蒙蒙添诗意,书香郁郁润心田。7月10日下午细雨绵绵,灵宝市涧西区“书香进基层,文化伴我行”读书分享活动别开生面,异彩纷呈。
这次活动的主讲人灵宝市作协主席亚民老师以“艰难困苦成就一代伟人”为题分享了自己品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的心得体会,提纲挈领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整个讲座形式多样,绚烂多彩。李主席一边利用投影仪在大屏幕上精彩地出示内容,一边利用传统的黑板展示要点;李主席儒雅的风格与流畅的板书赢得了与会人员赞许的目光;李主席一边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一边通过个性化的提问方式调动大家的听讲情绪,回顾细节内容,并以赠书的形式展示了作协成员的作品。整个过程,李主席语言凝练,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神采飞扬,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作为灵宝市作协的一名新会员,第一次聆听这种精彩绝伦的读书分享活动,我受益匪浅。我想从四个方面谈一下自己参加这次读书活动的感受。
第一, 李主席讲话让人感觉到一种清澈的东西在人心中流淌,让人有一种如沐夏风,如沐春雨般的清爽和愉悦。大家感受到的是李主席的人文情怀,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位从知青时代、从黄土高坡、从读书中走出来的国家领导人,他身上除了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政治家智慧以外,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和重情感,讲义气,知恩图报的同志友谊。记得总书记对高考学子的祝福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对人民的情怀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面对百年复兴的中国梦,面对扶贫攻坚战,总书记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行百里者半九十”。这次读书分享活动,让我们对伟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大家思想修养和精神境界也有了一定改变。
第三,开卷有益,读书启智。一个人的文化层次和人文素养离不开读书活动。书籍给人精神食粮,阅读提升人文素养。我认为李主席这次读书分享活动对灵宝市的读书活动必将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后让我们涵养读书情怀,培养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习惯,在阅读中优雅地工作、生活和学习。
【诗人简介】 王宗强,笔名桃林清风,河南灵宝人,中学教师,灵宝市作家协会会员,三门峡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散见网络和杂志。
9
灵宝作家亢秋亚作品在“中华杯”全球华人文学大赛中获奖
近日,灵宝作家亢秋亚小说作品《约定》获“中华杯”全球华人文学大赛三等奖,被收入《当代文学百家----“中华杯”全球华人文学大赛获奖作品选》一书。亢秋亚,系中国微小说学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河南文苑》《今日头条》《文学百花苑》《河南科技报》《三门峡日报》《洛神》《河湟》等报刊网媒。
本期值班编辑 张贵生
平台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灵宝作家》编委会
主办‖灵宝市作家协会
顾问‖刘育贤 邵玉铮 赵博理 张喜森
审稿‖刘育贤 王水宽 黑女
总编‖李亚民
执行总编‖吉项鱼
执行副总编‖张贵生 张丽
编委‖ 高朝霞 卜芳芳 曾迎春 杜忠波 张 珊 秦明月 景玉平 亢秋亚 董建芳 张岳旭
图片提供‖一片绿叶
法律顾问‖赵博理
封面题字‖邵玉铮
灵宝市作家协会邮箱lbszjx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