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征文选登
1
金水湖的灿烂阳光
张贵生
夏日的清晨,灿烂的阳光照耀着绿树掩映的金水湖公园。
如镜的水面上倒影着对面的高楼,不知名的鸟在蓝天白云下展翅盘旋。晨练的人,或在透过阳光的林间步道疾走,或在健身器材上挥汗如雨,或在树荫下跨步推掌打太极拳。广场上,一群穿着鲜艳服装的老太太手执扇子翩翩起舞,伴奏音乐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老妈感慨说没想到现在的灵宝城发展的这么美,这么好,没想到我能在金水湖公园边上安家,真是托了冶炼厂的福。”
老妈的话让我回想起成家后住过的一个个房子,心中骤生无限感慨。
1995年我刚结婚的时候,住的是毛巾被单厂一间十平米的老式瓦房。靠窗的旧三斗桌上,摆着小案板和碗碟锅盆,蜂窝煤炉子放在窗外的房檐下。做饭的时候,屋里屋外来回跑。如果遇到下雨天或者刮大风,还得临时把炉子提到屋里。屋里光线不好,阴天时候大白天也得开灯。唯一的家电是14吋黑白电视机,遇到电视信号不好,得小心翼翼爬到房顶扭转绑天线的竹竿调整角度。
1998年我在家人的资助下,在环城路买了一套位于五楼的三居室。搬进去的时候,已经统一安装了水电,媳妇抱着闺女逐个屋转,看着雪白的墙壁,明亮的日光灯,崭新的吊扇,平展展的水磨石地板,独立的厨房,带抽水马桶的卫生间,心里乐开了花。屋子的南北各有一个阳台,采光、通风效果非常好。冬天的中午,可以端着饭碗,爬在南边阳台的矮墙上,晒着太阳,和相近阳台的邻居聊天。傍晚的时候,可以站在阳台上,看日落余晖中的娘娘山,看陇海线的火车呼啸着你来我往。那时候,工厂效益好,家里逐步添置了彩电、VCD、洗衣机,安装了电话、有线电视。老妈时常念叨的扫盲班时的课文,“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走路不小心,苹果碰住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里,上辈人梦寐以求的生活都已成为现实。
楼层高,上下不方便,也曾给我带来了些许烦恼。每次下楼的时候,总要提前考虑好上楼的时候顺便做什么,要么搬几块蜂窝煤,要么买点酱醋盐。有一次,家人捎来一袋自家麦子磨的面粉,大概有七八十斤的样子,几天了还放在煤房里。好几次,我想背到楼上去,可是仰头看看高高的五层楼上的家,力不从心,只好作罢。碰到一个收废品的中年男子,就和他商量,说给他掏两块钱替我把面粉背上去,他却说腰疼背不了。媳妇只好每次挖一盆面端上去,吃完了再拿盆下来端,结果,那袋子面粉就是那样一盆一盆端上去的。
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我们冶炼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百十人的地方小厂逐步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矿业公司----灵宝黄金集团。2008年,公司在景色优美的金水湖公园东岸规划建设职工住宅小区----金涧花园,我有幸赶上了“企业福利分房”最后一班车,在小区内购买了一套127平方的三居室。因为我曾三次当选公司劳模,获得了综合积分加分奖励,享有优先选房资格,如愿以偿挑选到了一套位于二楼的房源,再也不用气喘吁吁爬楼了。
金涧小区楼间距大、采光好,绿化面积大。院里有树有花,有假山,有翠竹,有凉亭,有喷泉。烈日炎炎的夏季,大人们可以在花架荫凉下乘凉、聊天,孩子们可以在亭子下、喷泉边,嬉戏玩耍。小区还配置了健身器材,供居民健身运动。小区的马路卫生,每天都有专人打扫。楼道照明灯不亮了,打个电话就有人来修理。
从阴暗潮湿的瓦房,到金水湖边的住宅小区。从百十人的地方小厂,到香港上市的灵宝黄金集团。身边的点滴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和祖国75年来的沧桑巨变。
让我们再次深情的唱起《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
【作者简介】张贵生,灵宝黄金集团冶炼分公司职工,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工人日报》《中国黄金报》《中国矿业报》《中国化工报》《中国有色金属报》《河南工人日报》《三门峡日报》《小小说选刊》等纸媒,出版有小说散文集《走过路过》。
2
种苹果的靓妹子
恒笙
时间往前推到2019年国庆节。十月一日这天下午,老家商丘的同学孙长恒、王淑花夫妇来三门峡游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学来了,我当然要带着在三门峡游玩一下。第二天一大早长恒开着他的车我们就出发了。根据我的介绍,长恒夫妇选择了地坑院—甘山—寺河山这条线路。
地坑院以独特的建筑形式,被称为中国民居的活化石,非常值得一游。我们三个人利用一上午的时间,把地坑院参观完毕。在陕州城区老城羊肉聚吃了一顿地道的豫西羊肉糊饽后,便驱车朝甘山方向驶去。
不久,我们就进入了甘山景区,事先并不知道,当时景区还在整修道路,并没有对外开放,只有中间那条主路还通着。顺着公路可以走到灵宝的寺河山。寺河山,那可是全国有名的高山苹果产区,很值得一去,我给他们作了介绍,他们听后非常感兴趣。
我们一路行一路看,甘山的红叶非常漂亮,我们不时停下来拍照。大约行进了一个多小时,到了寺河山境内,这里目不暇接的是成片的苹果园,树枝上挂着密密麻麻的苹果,一颗颗硕大的果子,把枝条都压弯了,看起来煞是喜人,别说长恒两口子,就连我这个在这生活这么多年的人,看到如此的山村风景也是大开眼界。
我们把车开得很慢,遇到紧邻道路的果园,我们还会下车走进去参观。大约又走了十来公里,这时,我们看到路边有一个年轻的女孩坐在一顶硕大的太阳伞下,面前摆着一箱一箱的苹果。我对长恒说,既然到寺河山了,就要不虚此行,一定要尝尝这里名扬全国的优质苹果。长恒把车停好,我们便下车与女孩攀谈起来。我们三个都是豫东人,一口豫东腔,没想到一搭话,女孩说的也是豫东话。
女孩年龄不大,圆圆的脸蛋,长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人长得非常俊秀,给人的印象乖巧可爱。因为是老乡关系,我们便加了微信,征得女孩同意,我在微信上备注的名称是“苹果妹”。
苹果妹特别热情,滔滔不绝地给我们推介她的苹果,并且非要邀请我们去参观她的果园。因为时间关系,我借口推辞了。此时,我仔细观察了她面前摆放的一箱箱苹果,苹果按照品种、大小进行了分类,有红红的富士,金黄色的金帅、黄红相间的嘎啦。果色鲜亮,品相周正。在苹果妹的一再劝说下,我们三个人每人拿起一个富士品尝起来。咬一口苹果,顿觉口舌生津,再慢慢咀嚼,细心品味,能感受到纯正的口感、酸甜适中的味道,并且明显感觉到比别处的苹果糖分和水分的含量更加丰富。
尝了苹果后,我们连连称赞,买了两箱放在车里,再三推让下,苹果妹把钱收了。
随后的日子,我时不时通过微信与苹果妹联系着,慢慢地对苹果妹有了更深地了解。她不但给我讲述了她落户豫西的经历,而且还给我介绍了很多有关寺河山苹果的知识。
苹果妹,一位土生土长的豫东妹子。高中毕业后,考取了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因为学的是林果业,所以,毕业前和男朋友一起来灵宝实习。本来说好的毕业后,她要带上男友一起回豫东工作,因为从小生活在平原,骨子里对山区有一种排斥。也许是受前辈的影响,也许是受书本和影视剧的误导,总觉得山区人穷、交通不便、消息闭塞,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比不上平原好。但是,自从那次来灵宝实习后,她居然彻底改变了看法,喜欢上了这个盛产黄金和高山苹果的美丽地方。尤其是这里的苹果,产量高、质量好,闻名全国。而苹果种植最集中的地域就在寺河山。
寺河山,地处灵宝东南崤山腹地,也称灵宝寺河山,地貌千姿百态。寺河山区海拔800—1200米,这里生态秀美,土壤富硒,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境内50多个泉眼被认定为“河南省富锶天然矿泉水”,“好山好水好苹果”。寺河山自然成为苹果的最佳适生地。“山因果而发,果因山而名”。寺河山独特的自然条件,成熟的栽培技术,造就了灵宝苹果色泽鲜艳、腊质厚、硬度适中、耐贮运、含糖量高、酸甜脆香、天然富硒、绿色有机的独特品质。
寺河山苹果,素有“亚洲第一高山果园”之美誉。红富士、新红星、金冠等苹果多次在全国果品鉴评会上获金奖。如今,又赶上党的好政策,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生活质量也在发生质的飞跃,对水果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使得寺河山的苹果种植业遇上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苹果妹的男朋友是位很精干的小伙子,祖辈就生活在灵宝寺河山,种植苹果是家里的主要产业。苹果妹嫁过来之前,婆家人按照传统的种植方式,苹果虽然也很优质,但是产量上不去,抱着金饭碗却过着穷日子。
苹果妹嫁过来以后,与男友一家齐心协力,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充分利用到果树种植上,把自家的果园打理得更加优质高产。苹果妹具备了豫东女性的一切优点,勤劳、善良、聪明、能干,婆家人很喜欢这个从平原嫁过来的巧妹子。经过几年努力,他们又在村里协调下,通过土地流转,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果园种植面积,同时还扩大了用来储存苹果的窑洞面积。
如今,他们在农业技术员的指导下,加上苹果妹和男友的勤奋好学,已经熟练掌握了苹果种植技术。“灵宝苹果好吃,从开始栽植,都是严格采用灵宝‘金苹果’标准规范化管理的,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小妹说。“金苹果”标准,是‘灵宝苹果’国家标准。严格采用99道工序规范化生产,从土地整治、育苗、栽种、管理、储藏,都有细化的标准,这样产出的苹果才能保证品质。
“果子卖得好,关键在于肥料好,这里使用的肥料都是从边远牧区通过长途运输运过来的牛羊粪。还有生物有机菌肥,一种可以喝的液体肥料,这些肥料对提升果品质量都能起到关键作用。”小妹微信里告诉我。
“要把握好两个苹果之间的距离,掐掉瑕疵的,一定注意留住最饱满的果实……”冬季要剪枝,春天要间花、间果,夏秋要套袋,管理上哪一个环节也不敢马虎。
勤奋出成果,如今她家的果园不仅产量高、质量好,而且品种繁多,推出了SOD系列、十二生肖系列、吉祥果系列等,能满足不同的市场和消费者需求。
现在,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生态农业,尤其是党的二十大以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农业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如今,她们依托自家的果园优势,建起了生态观光采摘果园,每年从春季赏花开始,把游客引进来踏青赏景,秋季游客更多,观光采摘团购苹果已成为她们最主要的一项收入。目前,他们所在的寺河乡已建设观光采摘果园45个,每年秋冬季到寺河山采摘苹果的游客络绎不绝。
而且他们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把剪下来的枝条,加工成菌类原料,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走上了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的渠道。苹果妹告诉我,她家去年已经建起了两座食用菌大棚,不久将来,他们的香菇就会上市。有十几亩苹果为家庭创收,再加上香菇种植的收益,小妹家的小日子越来越好。如今,苹果妹一家已经搬到市里居住,但是在寺河山家乡的院子,也重新进行了翻新,收拾得干净整洁,安装有太阳能,冬日里也有大功率空调可以取暖,很方便管理果园时居住。她和男友都有自己的小车,忙起来各开各的。
我遇到她时,适逢那年苹果丰收,大量的苹果都销往外地。她也充分利用自己果园紧邻省道的优势,不忙时在路边设个摊位,来往路人品尝后总会捎上几箱。
去年又是苹果丰收的季节,我联系苹果妹,她高兴地给我发来了几张照片,照片里苹果妹亲吻着红彤彤的苹果,笑容洋溢在脸上。她郑重地邀请我去她那里参观她的果园,品尝她收获的苹果,我答应她,有机会一定会亲自去的。
说到未来的打算时,苹果妹说,她已经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正在创立自己的农业科技品牌。她还说,根据目前苹果的长势,预计今年的苹果还是大丰收,届时适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将为伟大的祖国献上一份厚礼。
我想,在苹果妹面前,已经铺开了一条金光大道,靠勤劳智慧的双手,更主要是党的好政策的带动与指引,苹果妹一家未来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幸福!
同样幸福的还有像苹果妹一样勤劳的寺河山人、勤劳的灵宝人,以及靠勤劳双手创造财富、追求幸福的每一位中国人!
【作者简介】王绵民,笔名恒笙,供职中铝中州铝业,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三门峡市直作协理事,灵宝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中国铝业报》《三门峡日报》《老人春秋》《学习强国》等纸媒官网。
3
军人本色献毕生
石跃强
在灵宝市尹庄镇,有一位新中国成立当年参加革命的离休老干部,他叫刘景明,戎马半生,忠心报国,敬业奉献,廉洁操守,一生都保持着军人本色。他虽然离世多年了,但他的亲朋好友、工作过的单位同事下属、认识他的各界人士,仍在怀念着他,传颂着他的高风亮节和感人事迹。
刘景明出生于1929年3月13日,曾用名刘进堂,尹庄村河东人,小学文化程度。解放前房无片瓦,地无一分,一家人日子过得十分紧巴。1949年7月,20岁的刘景明参加革命,加入了灵宝县武装大队,几个月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灵宝闹土改时,政府给他家分了五间房,六亩土地。随后与外地逃荒落户尹庄的张粉草结了婚。妻子张粉草老家在许昌鄢陵县,出身贫苦,7岁那年鄢陵闹饥荒,父亲饿死,大伯瞒着家人以一串铜子的价钱把她卖给了人贩子,人贩子又把她带到了灵宝,被尹庄村高坷台的大户人家张自力收养。
1950年9月,刘景明随所在的部队二一五师调防广西洛容县。1951年元月,他随部队参加了广西大瑶山剿匪战斗:解放前夕,国民党残余部队溃退到广西大瑶山,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盘踞广西的土匪以为时机已到,组织大规模武装暴动,攻击新生的人民政权,抢粮破路、毁村辱民,杀害干部群众,犯下了滔天罪恶。广西军区遵照毛主席指示,发动群众、围山驱鸟,拉网搜捕,全力剿匪。大瑶山山高林密,土匪飘忽不定,大规模清剿行动后,土匪逃进深山老林,化整为零,极难搜捕。为了摸准土匪的行踪,刘景明所在剿匪小分队受命在山林里昼夜潜伏,忍受蚂蟥叮咬,还得忍饥挨饿,实在饿得不行,就摘地里的生茄子、黑豆充饥,以至于多年后见了茄子就条件反射地呕吐。经过两个多月的大军剿匪,共歼灭土匪三万八千余人,刘景明在剿匪战斗中失去了半截手指,因表现英勇受到了师部表彰,并光荣加入了共青团。
剿匪战斗结束后,刘景明于1952年11月调往广东的湛江、廉江、合流、坡岭等地服役,当了一名汽车兵,先后任汽车连的驾驶员、驾驶班长。1954年9月25日,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汽车连期间,刘景明多次执行运送部队、运送军用物资等重要任务,每次都能准时、毫无差错地完成任务,因工作业绩突出,荣立二等功,被授予二级模范驾驶员称号,在全军通令嘉奖。1955年1月,刘景明做为英模代表,光荣赴京参加了全军英模大会,受到了毛主席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见到毛主席的那一刻,刘景明激动地热血沸腾,心都快要飞出来了,这是最令他难忘的时刻,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荣耀。1956年3月全军大授衔,刘景明被授予少尉军衔。1956年后提干任驾驶排排长,1958年5月升任连长。
刘景明升任连长后,有了带家属随军的资格。1958年6月,部队给家里来了信,全家人兴奋异常,当时大儿子刘建设只有3岁,二儿子刘社会还在襁褓中。妻子张粉草拿着信,拉着大的、抱着小的,从老灵宝车站坐上拉煤的火车,踏上了千里寻夫之路。因为目不识丁,她一路上全凭着信封上的部队地址,一下车见人便打听路线怎么走。到了武汉,坐船过江,走衡阳、过柳州,终于到了部队所在地廉江,一家人团聚,喜极而泣。部队给家属安排了工作,先是在连队管理伙食,之后又安排到部队养鸡场,全家安顿好不久,刘景明又回家把老父亲接到了部队。
刘景明当兵之初,部队训练紧张,尽管思念家乡却不能回。恰在当时,与他一同参军去广西的涧口村同乡孟宽荣在战斗中牺牲,消息传到家乡,母亲受此影响,担惊受怕又思念儿子,于是积忧成疾,不久离开了人世,刘景明因军务在身,没能回家送终。当班长后有一年夏季回家探亲,刘景明与家人和邻居寒暄之后,大夏天的中午独自去了村外棉田母亲的墓地,跪在坟头哭得昏天黑地,家人吃中午饭的时候坐等右等不见他人影,一路寻找到坟地,才找到哭晕在地的他,再三相劝才把他拉回家。自古忠孝难两全,多年后刘景明还念念不忘没有为母亲尽孝送终的遗憾。
1961年10月,部队派刘景明到山西大同解放军第二车管学校学习深造。1962年5月毕业后回到了广西柳州解放军6982后勤处工作。1963年3月刘景明转业,结束了军旅生涯。
刘景明从部队转业后,先是安置在上海,因为上海人生地不熟,征求本人意见后,选择了岳母所在地西安市灞桥区习王公社,在当地一家纺织厂工作。当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妻子的娘家哥觉得一家四五口人落户本地受连累,于是,刘景明全家就回到了故乡灵宝,落户在尹庄村。转业到灵宝后,刘景明先后在人民银行朱阳、五亩、阳店营业所任指导员。1968年9月,刘景明调任国家粮食储备库六五库工作组组长。1971年3月,灵宝窄口水库大会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刘景明主动请缨,申请到宅口水库建设第一线工作,担任机电连连长,砸山石、打隧洞,架线路,修设备,日夜吃住在工地,发挥了军人和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灵宝人民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壮举奉献了光和热。
1973年10月,刘景明调任灵宝县木工厂副主任,1974年11月又调回灵宝县银行工作,1979年元月调任工商银行小河滩办事处任主任,1989年3月光荣离休。
刘景明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军旅生涯大半生,参加过广西剿匪,多次立功受奖,参加了全军英模大会,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63年转入地方工作后,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他始终保持着一名军人的本色,刚正不阿,坚持原则,办事认真,工作勤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中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生活中艰苦朴素,对子女严格要求。直到离休前,从没有向党组织、向单位提出过任何非分要求。他多次告诫子女们,做人要自立自强,不准向组织要待遇,不准向组织要好处,不准向别人耍威风。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五个子女,没有一个因为他职位高而搞特殊化,没有一个因为他是离休干部得到照顾招工或招干,也没有一位亲戚熟人因为他在银行工作而走后门捞取实惠。有一次,他的二儿子因为好奇,骑了他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出去兜风,他发现后对儿子进行了严厉的责罚,并教训道:自行车是公家为他工作方便而配发的,是国家资产而不是私有财产,家人没有权力私自使用。刘景明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对社会主义制度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把五个子女的名字分别叫做建设、社会、主义、好,连缀起来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好!
受刘景明老先生的谆谆教诲和言行熏陶,他的二儿子刘社会1976年参军,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高,退伍后分配到尹庄镇政府工作。几个子女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时刻牢记父亲的教导,用父亲的一言一行来鞭策和激励自己做人做事,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刘景明身后没有留给子女很大的物质财富,但他的言传身教留给了子女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对党忠诚、廉洁正派给他的同事们树立了楷模,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崇高的口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尊敬和称颂。
1949年参加革命的刘景明,与新生的共和国同成长,共命运,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见证了伟大祖国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的风雨历程,为祖国昌盛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用他毕生的经历诠释了崇高的军人本色,书写了立志报国英雄胆、淡迫名利男儿气的人生传奇。在刘景明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作文赋诗,以表怀念之情:
七律.怀念刘景明先生
铁马金戈度半生,保家卫国献忠诚。
广西剿匪消民患,元帅授衔嘉战功。
转业地方严律己,传身子女正端行。
军人本色英雄气,赤胆忠心傲立松!
【作者简介】石跃强,网名黄河艄公,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凤凰诗社古韵一社社长。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诗词》《中国诗歌网》《凤凰诗刊》《三门峡日报》《洛神》《函谷》等刊物平台。
4
住宅变化奏鸣曲
亢建宁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1974年出生的我,由一个幼儿到如今步入天命之年,让我有幸亲身体会到了五十年来祖国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强盛,要说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的住宅一天一天地在变大、变美。
我的老家在大王镇大王村,从记事起,我们整个家族近百口人都住在村中心的寨子内,家门口的马路虽然只有四五米宽,但一直是沿黄10多个村子通向外界的交通要道,老宅处于寨子的中心位置,是一个典型的大院落,由两道门组成,有大门和二门,只要说到“在大门楼下住”,附近各个村的人都知道是那家。
我记事起,院子里住着奶奶、两个伯父和我们家三家共有20多口人。房屋以窑洞为主,共有六眼窑洞,南边三眼正窑,东面三眼侧窑,西边因地形影响,有大伯家的三间瓦房、二伯家两间瓦房侧向盖成。二门之外是各家修建的厕所、猪圈,空地栽植有椿树、泡桐树等,各家的厕所依墙而建,冬天漏风,夏天漏雨。晚上黑灯瞎火,夜起要到数十米开外的二门之外,十分不便。
我们全家六口人挤在一眼常年不见阳光的西窑里,做饭在外面搭个棚子,妯娌们之间因为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吵架翻脸的事时有发生。那时,我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台缝纫机和一辆飞鸽牌自行车,了解外界信息的唯一方式是父亲的一台收音机。
30年前,随着在村委有公干的大伯、二伯的迁出,我家与几个堂兄仍然在老宅居住,由于家势弱小,经常受气的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拥有一座独家院落。几经周折,受尽屈辱,父母终于在老宅附近争取到了一块宅基地,从圈院墙、打地基、砌墙、上楼板、安门窗,每个阶段的经济积累,完成一个步骤,经过全家人几年艰苦付出,盖了三间平房,五年以后又加盖了一层,住上了让村人羡慕的二层楼。
新房建成了,母亲做饭有了整洁明亮的厨房,添置了煤气灶,做饭再也不用在灶台上烟熏火燎,厨艺原本高超的母亲做出的饭菜,更是惹人眼馋。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照相机等城里人才有的家具,我们家一样也不少,这时父母的腰杆儿直了,脸上的笑容多了。
1995年,在外做生意的哥哥,经过几年的积累,抢抓镇上经济发展的机遇,在大王镇政府繁华地段,购得一处房产,因为是临街门面房,如今已增值近10倍,哥哥全家也常住镇上经营着店铺生意。
2007年,随着我与爱人先后进城工作,单位集资建房,我们在市区花7万元买了一套两居室的简装现房,房子虽然面积不大,但阳台、卧室光线充足,还有独立的卫生间,安装了太阳能、浴霸,除隆冬时节会影响一个月左右外,其它时间在家里就能洗上热水澡;有线电视、光纤信号也先后进入小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现代化家俱也一应俱全;出行的交通工具,也由方便快捷摩托车代替了自行车,生活质量确实得到了很大提高。喜欢时尚的妻子笑了。
2018年,眼看儿子一天天长大,原来的两居室的房子忽然觉得紧张起来,尤其怕的是家里来客人,这时,换一套大一点的房子,成了我们全家人的共同心愿,爱人看中了学校附近的一处140多平方的现房,光纤、天然气、电梯、中央空调一步到位,小区管理与绿化也让人满意,房子性价比很高,我们用住房公积金购了房。经过精心装修,又添置了多功能的燃气灶、热水器、65吋的液晶电视、大容量冰箱等家俱,家里老人来时,再也不会为上楼而气喘吁吁了,在家洗澡也不会因为天气而受影响,全家人365天随时都可以洗上热水澡;冬天集中供暖更是让家里温暖如春,夏天中央空调把家里的温度调整的凉爽宜人。我们喜迁新居时,感觉生活又上了一个台阶。伴随了我十多年的摩托车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光荣地退役,小汽车进入了我这个平常的三口之家,现在假期自驾游成了我业余生活的一大乐趣,爱好旅游的儿子乐了。
当年在大院里一块生活的同辈兄弟,有的在村里住上了现代化的小洋楼,有的在县城、三门峡甚至西安等大城市买了单元房,同样享受着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过上了城里人的幸福生活。
【作者简介】亢建宁,中国财政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灵宝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灵宝市财政局。散文发表在《中国财经报》《三门峡日报》《函谷》等报刊杂志。
5
生我养我小山沟
王增祥
对于农民来说,寸土寸金,土地是生命线,土里刨食,不管田地肥沃与贫瘠,他们总是辛勤劳作着,春种秋收把希望寄托在属于自己的几亩薄田上。
我的村子在深山区,大部分地都在半山腰或塬顶部,而且不平整还带有斜坡度,耕种条件很差。田地埝边杂草丛生,不远处还生长着洋槐,桦栎等各种杂树。春风吹过后,它们长出各种绿叶子把山峦装扮,等到深秋这些叶子变成红的,黄的,深红的,五彩斑斓让人陶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土地下放分田到户,记忆中乡亲们总是辛勤地耕作于自已的田地,翻土除草,播种收获。生活有了改善,日子有了盼头,干劲更大了,于是乡亲了不满足于分下的几亩薄田,便开始开荒种田。
那时我十几岁,也加入了开荒拓田的队伍。每天清晨,父亲带着我们扛着镢头,拿着斧头,镰刀上山,他提前己看好一片洼地,怕邻居占去,就在四周开垦出一道防线,乡亲们看见后就会到别的地方去开垦,或搭界,或隔谷相望。
开垦荒地,最佳时节在几场春雨之后。首先要清理地皮的杂物,大到树木,小列杂草荆棘都要砍掉拉出所要开垦的地方,然后一镢头一锨地把地皮翻开,才能露出红润地土壤。
我们学着父亲的样子努力抡起镢头,重重抛下来,几下甚至十几下才能把覆盖在地表上的蓑草揭开,不一会儿己是汗流夹背,湿透衣衫,鞋子裤角都沾上泥土,父亲便招呼我们休息一下,怕我们几个累着。
父亲卷了一根旱烟,有滋有味地吸完后又投入了战斗,我们不甘示弱也干起来。那时没什么好吃零食,渴了喝着水,饿了就吃点玉米面馍,有时也会带点母亲煮熟的大豆,伴点盐我们也吃的津津有味。看着裸露的地面不断扩大,我们干的更有劲。
天黑了,回到家吃罢饭,我们便倒头就睡,梦中总觉地全身酸痛。天亮了爬起来却发现父母亲早已去干活了,锅里做好了红玉糁汤,酸菜,我们几个洗罢脸,盛碗汤一喝,真是甘甜入口,如同添加糖一般。
几天后登上山顶放眼望去,你会发现那山洼半坡都变了模样,许多不规则地田地映入视线,那地边还有几头牛,新开垦的田地中还燃起缕缕炊烟,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生态,增加了田地。
新开垦地荒地在父母的侍弄下种出了玉米,大豆,谷子。一场雨水过后,地里钻岀许多嫩芽,几天后长出的叶子变绿变高,父亲会扛着锄去田地里,他知道哪个是庄稼苗哪个是杂草,如同好坏人一般,他把杂草锄掉留下庄稼苗,还把农家肥一担担挑到田里,汗水湿透了衣服,留了很多汗渍。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荒地里熟透的秋作物沉甸甸地低着头等人们去收割。湿了衣角的农人匆忙奔走,他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中。
到了第二年,父母会把荒地种上玉米,或者小麦,这样倒茬着种说是有利于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时隔多年,我仍然记得荒地里长出的黄籼籼的玉米棒和长着麦芒的小麦。夏日炎炎,我们用镰刀在田里割麦,麦芒刺痛了胳膊,汗水湿透衣衫,深秋里父亲披着雨衣在田间抢收玉米,金黄的玉米棒压弯了他的脊柱。
辛勤地劳作换来了丰收的喜悦。经过几年的奋斗,家里不缺粮食了,吃过后都有了剩余,我们也不再只吃玉米面馍了,白面馍也成了主食,母亲还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好吃,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
记忆中,家乡山高树木多,我们村总比邻村要多场雨。老年人常说,苍天怜悯着村庄,每当万物枯萎,尘土飞扬时总会有几场及时雨,倾情挥洒让大地生机勃勃,草木苍翠欲滴。
上世纪未时,村里开始种植烟叶发展经济,加上每到盛夏雨水太多,乡亲们也不在种小麦,每家每户除了种烟叶的地块,剩下的都种秋作物。有的乡亲们还在农闲时开荒拓地,有时也自愿组织起来往山间田地修路,他们买起农用车,逐步改变了肩扛腰背的时代。
短短十几年,乡亲们的腰包鼓了,村里也通了电,通了水泥路,盖起了洋楼,建成学校,修了手机塔。乡亲们都买了手机,通话聊天增加了智识,与时代同步。
然而好景不长,连续几年的夏秋暴雨,冲毁了道路河坝,山体滑坡,泥石流滑落,加之邻村的矿产开采,我们那条穿流不息地小河也干枯了,鱼虾不见了,鸟儿也少了,遇到天旱时,几个月不下雨,山上的草木也枯萎着,没有往年的朝气。
痛病思痛,政府决定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不仅乡亲们开垦的荒地种了树,连许多高山偏远的耕地也成了林田。
地少了,乡亲们便自寻出路,年青的人三五成群地到南方扛工,年龄稍微偏大或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的,就进了工地,矿山干起了农民工,一时间热闹地村庄寂静不少,许多孩子随着父母进入城镇上学,村里的学校只有为数不多学生,从前的朗朗读书声己很难听到。
时代在变,生活再变,如今让年轻的小孩回家种地已不合时宜。让他们好好上学掌握知识去创业,去找更适合地职业与生存模式是正确地选择。
阳春三月我回了趟村里,见到四叔,他告诉我咱山里的地大部分荒废了,那退耕还林的树木已成才,鸟儿野动物又多了起来。他说小张这几年把别人不种的田地都种起烟叶,一年也收入一二十万,自已年龄大了还能干动,不想让田地荒废,就种玉米,我说你把我山下这几亩田地也种上,别让荒废就行。
在家小住了几天,我每天都看见父母曾经种田用的农具,有的挂在牛圈外墙上,又的堆放在闲屋里,只要一闭眼,那和父母辛勤劳作的场景就会浮现在眼前,久久不能忘怀。好想再次种田,但现实中各种原因未能如愿。
前几天听一个老乡说,村里准备整修农田,加大水利投资,实现一村一品,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休组织,加快实现乡村振兴。
我曾暗暗发誓,等几年,条件允许了我会回到生我养我的小山沟,种上几亩田,养上几头牛,重新做回农民,在山清水秀地村里过完这一生。
【作者简介】王增祥,河南省灵宝市下河村人,灵宝作家协会会员。
6
献给祖国母亲的几枚关键词(组诗)
方向
娘娘山
品字形的最好位置,在1556.2米的灵宝主题上
站在那里,可以俯视山河壮美
可以眺望千里沃野
可以静下心来听三省吹来的春风里
有祖国的心跳,连着七十五年的每一次华丽转身
站在那里,好像站在自家的大门前
与蜿蜒而来的黄河,畅谈古老灿烂的中原文化
黄河一拐弯,直接进入灵宝灵魂
和我写下的娘娘山春天行吟
一滴布谷音落入眼帘时,山上那么多聆听
突然明亮起来
燕子山森林公园
天下的春燕子都飞到这里
她们听从一场号角,一场春天的召唤
她们一路剪开的苍茫,露出蓝云、白云、辽阔、晴朗
露出祖国的一行行精进与开拓
郁郁葱葱的燕子山,迎来了千里浩荡、万里传情
山上的花开了、草绿了
溪水送来的一句句温情,透彻而清亮
我加入了一场朗诵
用灵宝的青山、灵宝的绿水、灵宝的锦绣修辞
读祖国的一枚心动
函谷关
春天,美丽的白鸽子
先一步飞到函谷关,她带来的湛蓝吉祥语里
有黄河的涛声、有秦岭的巍峨
有灵宝无数苹果花发出的呼唤
我看见她打开了一关安宁、一关回味
在与历史交接峥嵘时,留下了千言万语
看见巜道德经》被春手指翻开
字字清晰的灵宝深动,闪烁着古朴的光芒
我轻轻走过去,在有限的范围
触摸黄河的脉搏,在无限的距离
仰望一枚照亮沧桑的明月
小秦岭
三月,一场淅沥沥的春雨经过这里
总忘不了唤醒一路的山花、草木、石头、溪流
它湿到的事物,悄悄准备着
准备一首朗朗上口的抒情诗,读给远方的母亲听
它随手翻开的山水字典
有我钟爱的十万株郁郁葱葱的苹果树
有家乡挂起的红灯笼、有粒粒圆润的灵宝传情
有吹起幸福集积号的一朵朵月季花
下一场雨,秋风带着十万里金色祝福语
从一颗心向祖国的苹果心穿过
亚武山
深居葱茏的牡丹花开了,这意味着灵宝的春天
又上一个新台阶
我读富贵中国时,一群翩翩起舞的蝴蝶
跟着我读
接下来,风在读、云在读、草木在读
每一片被春雨洗亮的叶子在读
山在读、水在读
75万迎风开放的幸福感、获得感在读
一只骄傲的彩凤凰,飞出崇山峻岭时
那么多愿望,梦想成真
【作者简介】方向,实名:方小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诗刊》《诗歌月刊》《星火》《绿风》《诗江南》《牡丹》《广州文艺》《作家天地》等。
本期值班编辑 张贵生
平台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灵宝作家》编委会
主办‖灵宝市作家协会
顾问‖刘育贤 邵玉铮 赵博理 张喜森
审稿‖刘育贤 王水宽 黑女
总编‖李亚民
执行总编‖吉项鱼
执行副总编‖张贵生 张丽
编委‖ 高朝霞 卜芳芳 曾迎春 杜忠波 张 珊 秦明月 景玉平 亢秋亚 董建芳 张岳旭
图片提供‖一片绿叶
法律顾问‖赵博理
封面题字‖邵玉铮
灵宝市作家协会邮箱lbszjx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