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征文选集一

文化   2024-06-22 13:59   河南  

第388期 灵宝作家

七十五载砥砺前行,七十五载春华秋实。我们的家乡灵宝,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文学爱好者倾情书写这一方的风土人情、文化传承、美景美食及这一方人的奋斗历程。今天首次编发9 篇(首)作品,以飨读者。


作品选集一:

董建芳 亢秋亚 吉项鱼 

齐少栋 张晓丹 张珊 

常树荣 王赞峰 许彦云

01 我与“国庆”撞个满怀 

董建芳  

1983年国庆节,三舅要带我去西安上技校。于是,我盼着那一天的到来。

记得1号那天雾很大,早上4点半我们便步行30里路,从塬上到县里搭乘8:10分的火车去西安。

母亲高兴地忙碌一晚上没合眼,凌晨生火做饭,清香的热气在厨房里弥漫。我眯着惺忪的双眼,看到母亲把六个荷包蛋盛到钵子里,放到灶台上,双手合十,面向灶台说:“今天是国庆节。”转身向父亲:“也是你的生日。”然后拉着我的手:“建芳,到了西安好好学,别辜负你三舅一番苦心!”我点点头,没敢看母亲的脸。

父亲推着借来的一辆红旗牌自行车载着我的铺盖还有外婆腌制的洋姜疙瘩,我们出门了。我依然扛着我的那些书本,按捺不住的兴奋写在脸上。

父亲和三舅有唠不完的话题。我不时扭头看看身后的村庄在晨曦中隐去,发誓走出去一定找机会待下去,不再回来。

提前半小时买好车票进站,我心情有点紧张。听到父亲的告别声,我的高兴劲儿没了。汽笛拉响的那一刻,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止不住往下滴。我连忙掏手绢,一沓钞票掉了出来,有一块、五毛,总共五块钱。我低头捡起来攥在手心,心里酸疼酸疼的难受。

三年后,我作为县科技人才引进走上工作岗位。一年后,凭我的工资给家里添了一辆飞鸽自行车、一台蜜蜂牌缝纫机和一台黄河牌19寸的黑白电视。父亲高兴地炫耀着俺家的三件儿宝贝。

那时候我们厂的外贸加工在河南也算数一数二,恰恰我学的知识刚好填补了县级服装厂的空白,工作、事业如鱼得水。

好运伴随着我在国庆前夕再次来临。

那是我上班第一年,省外贸要求设计人员进京参加对苏出口童猴(儿童防寒服)选样会。我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关上宿舍门,我哭了,激动地哭了。想把这个好消息快点告诉给父母。

自行车在晚霞的映照下飞奔,路旁的水渠“哗哗”的水声就像一支动听的乐曲为我伴奏。兴奋的我根本顾不上车轮碾压路面小石子“咯咯、蹦蹦”的撞击声和浇地农民的呵斥声。

“咕咚!”不好。前轮掉到路中央临时挖开的小渠里,我的身体越过小渠,车后轮重重压在我的后背。

“我喊你都喊不住。咋样了啊,妹子?”浇地的大哥跑过来扶起我责怪道。

我羞的脸发烫,瞧一眼自行车,除了链子掉了,车把歪了之外,没有其他毛病。我顾不得那么多,俯身挂上链子,双腿夹住车轱辘,手扶车把扭端正,熟练地拧紧车架螺丝,骑着撒腿就跑。

到北京那天,已经华灯初上。我把样品放到要入住的燕京宾馆,立马出去站在宽阔的大街上看车水马龙。不远处就是前门,我向着霓虹灯的辉煌处走去……

1992年,前苏联政府取消供应适龄儿童防寒服,外贸订单化为泡影。借此机会,我拿到了汉语言文学大专函授毕业学历。又是一个国庆前夕,我走上如意的工作岗位。

一晃36年过去,每到国庆节,我们都要聚一聚。父亲说他的生日沾国庆的光真幸福。我说,最开心的是我。每到国庆节的时候,我就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想起这些,我就想哭,激动地想哭。

每每看到国旗,我就眼眶湿润,心跳加快。特别想说两句我与国庆的那些知心话。可是,话到嘴边却不由唱了起来: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贴着你的心窝……

作者简介:董建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灵宝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02美丽大青山——我的婆家塬

亢秋亚

近年来,喜欢户外郊游的人越来越多了。一日我的一位朋友开心地告诉我,说她们今天去灵宝五亩大青山去玩了。那里建了个风力发电站。蓝天白云下,山青草美,风叶转动,让人感觉很舒服。我笑着告诉她:你说的那个大青山,那就是我的婆家塬。

回想起当年和我家掌柜刚确定恋爱关系后,他的母亲邀请我回家转转。说村里唱戏,让我回去看戏。于是,我在我家掌柜的陪同下,走了一趟大青山。

那时候上塬的路,真的好难走。那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路上低洼处的尘土窝里,弄得鞋上、裤腿上都是尘土。

记得当时天空还飘着零星小雪花。那时去塬上的交通工具只有一种小“蹦蹦”车。平时搭车2元,遇上雪天或阴雨天就是加到5元、10元,司机也不敢“心动”,唯恐小车在半山腰搁浅。他告诉我们,只要独步走过这段最陡的山路,到了上面,路稍平点,或许会有去后面的车。

我只好跟着我家掌柜沿着山路走。一路上他把大小包包全部扛在自己肩上,还不忘在最难走的路段拉我一把。因为我当时穿着半高跟鞋,走山路实在有点吃力。尽管他一直给我保证:“只要上到坡顶,他就可以找到去后面的顺车了”。但我还是心中发怵。心想,这一眼望不到顶的高塬,什么时间才能爬到顶呀。

我家掌柜当时看着很有心劲,不知他是心情好,还是回家心切,要么就是经常走这段山路,习惯了。他竟然一路走一路不停地哼哼着当时的流行歌曲:“我家就在黄土高坡”“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记得当时我被他那五音不全的调子逗笑了;也被他的乐观心态所感染。慢慢地也就不觉得山路难走了。

走过这段最陡的山路后,我们果真遇到从前塬往后村去的“蹦蹦”车。虽然坐上去没有县城的公交车舒服,但总比在雪中步行强多了。

我们快中午时才到家。当时婆婆心疼我走了一段山路,埋怨天气打扰,又怪住处陡,乘车不便……

第一次见婆婆,我就觉她和蔼亲切,很好相处。她从水缸里掏出半铜瓢水,倒入洗脸盆里,说让我洗洗脸准备吃午饭。

看着脸盆里少的可怜的水并且还泛黄色的,我愣住了。婆婆赶紧解释道:“不怕笑话,咱们塬上没有打机井,非常缺水。这些水都是家里旱窖里贮存的下雨水,有些发黄、浑浊……”

我笑着说:“没关系,这挺好的

我洗过脸,我家掌柜给我递过一碗温开水,让我先解解渴。我接过碗一看,开水颜色有点发黄发浑,还有一股泥腥味。我家掌柜笑着说:“没你们家的水好喝,将就喝点吧”。

这时,掌柜的大嫂从桌上糖罐里抓了一把白糖,走过来放进碗里,笑着对我说:“我给你水中加点糖,遮遮里面的泥腥味,这样就不难喝了。”

我笑着接过碗喝了几口。一阵呛咳,气氛有点尴尬。婆婆连忙把我拉到饭桌前道:“赶紧吃饭吧,走这么远路,肯定饥了”。

看了几天戏,掌柜本家的几个弟妹和嫂子,还有他住在不远处的大舅母、二舅母都到家里来坐套,和我拉家常。她们还给我带来了一些柿饼、核桃等塬上土特产。她们的热情、淳朴让我感到了亲切温暖。

记得那年婚后,我又随我家掌柜回塬上小住了几天,才深深理解了塬上人为什么会“惜水如油”。为了吃到一点好点的水,我家掌柜天微明就跳着两只水桶到离家有23里地的沟底去挑水去。那里有很小的一个小溪潭,去晚了,不是有放牛的在饮牛,就是有人在洗衣服。看着塬上吃水这么难,我哪里还敢在家放肆用水。

记得在婆家塬小住的那几日,忽一日,天公开始孕育一场大雨了。不到一个时辰,天空就乌云密布。随着一阵大风刮过,大雨就“呼呼啦啦”下了起雨来。我正愁着大雨封路,不能出门散步,回头一看,婆婆一家人,包括本家的几个妯娌,他们却兴奋起来:“哎呀妈,旱了这么久,老天终于要下雨了”。

他们从屋里取出一块厚厚的大塑料布,绑好绳子,固定在院中四角的树木或铁钉上。又取出家里所有空的盆盆罐罐,放在屋檐下,开始收集雨水。他们知道,过后好长一段时间里,家里的人、牛、鸡等一切用水都要靠收集这次的一点雨水了。

我是第一次遇到这样“轰轰烈烈”的接雨水场面,有点惊愕,但也知道这是塬上人目前的现况。因为在当时由于设备和技术有限,没有能力在这么高的塬上打机井找水源。人们只能靠天吃饭。就连一块块田地和庄稼,也得靠天收成。我看了只有默默地叹息。

在家待了几天,感受到婆家大家庭的温暖;也和邻居们建立了一定情感。只是这塬上处处作难的现状,我还是不能适应。

我私下和我家掌柜商量:“咱们以后能不能不回塬上住?塬上交通不便,吃水不便,晚上照明有时还要点煤油灯。什么都不方便呀……

掌柜笑着说:“咱们努力吧,说实话我也不想回塬上住的。”

两年后,塬上许多人家不再用肩膀挑水吃了。因为承包有责任田,差不多家家都养了耕牛。大家把大水桶放在架子车上,然后让一人在前面牵牛,一人驾辕,一人在后面推车。人牛合力,从一处可以通过架子车的小路上,到沟底拉回一大桶用水。这样家里就可以安稳一阵子了。

又过了两年,我家掌柜终于兑现了他的诺言,在县城给我们买了一套不错的单元房。一家大小搬进县城,户口也迁入县城,过上了当时人人都羡慕的“县城人”生活。

那些年因为婆婆已过世,塬上老家没人住了,我们回塬上的次数也就少了。

随着时间推移,“改革开放”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国家大力提倡劳动致富,要求各地政府通过技术和资金扶持;通过政策倾斜,让农民,特别是高塬上的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要想富,先修路”。于是,在国家和地方政府资金扶持下,灵宝地区所有通往乡村的路,特别是后山、旱塬上的路,都修成了一条条加宽的、坚实耐用的水泥路。我婆家塬也修了一条崭新舒适的水泥路,通上了班车。那条盘旋的水泥路犹如一条腾飞的青龙,从此把万福和吉祥带给了大青山的百姓。

几十年来,当地政府关注山区,积极规划山村建设、整合资源、改变村容村貌:修缮照明线路;安装电话线;建立电视信号接收塔;接通互联网……提高了塬上农民的生活质量。随后,婆家塬在技术和帮扶资金支持下终于打出深井水,并建水塔、压水管,引水进村。让各家各户用上了清澈甘甜的自来水。

要说当时塬上农民表现得也很给力:家家都争着栽种优质苹果树和菌菇蔬菜,积极寻找致富的路子。

由于我们塬上苹果“地势高、温差大、色泽好、口感佳”,因此它成了塬上人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

在苹果栽种上,当地政府不仅给予庞大的资金扶持,大力实行小额无息贷款;又促成田间授课、技术指导、果树专家和农资化肥的跟进。并且每年还举办“金城果会”,以及灵宝优质苹果进京或跨省展销、宣传、推广活动。让果农们收益多多。

几十年来,婆家村因为生活条件改善,大多数人陆续从半山腰的土窑洞里,搬到了平坦地带新盖的平房里。家家都添置了先进电器。许多人家还买了小车。就连塬上那几户没精力建房的弱势农民,也有幸迁居到塬下那所“异地搬迁”的居民安居楼里。

近年来大青山又建起了风力发电站,这让我的婆家塬再次镀上美丽的光环:那些日夜转动的大风叶,在蓝天白云下威武灵动,正好与前些年退耕还林后恢复的青葱山峦、绿茵草地及农家牧羊相互衬托,真是美不胜收。难怪游人都愿驱车去那里游玩、拍抖音。

我开玩笑地对我家掌柜说:人家都去大青山兜风,我们是不是也该回家好好欣赏咱塬上的好风光了?

他自豪地说:“那还不方便吗?那是咱们的家,咱们的根。什么时间想回去就回去,想玩多久就玩多久”。

建国75年来,我没法完全见证家乡的发展历程,但在改革开放几十年里,我却真真切切见证了“美丽大青山,我的婆家塬”的可喜变化。那可是天翻地覆的、沧海桑田的变化。那是从“灰姑娘”到“白雪公主”间的蜕变;那是“化茧成蝶”“一飞冲天”的蜕变……

作者简介: 亢秋亚,网名,春雨洒洒,中国微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三门峡作家协会会员,

03文化滋养灵宝城 

吉项鱼

我的家乡在豫西小城,名曰灵宝,素有道家之源、苹果之乡的美称。万里黄河像一条丝带绕城而过,函关古道像一本厚书记载古今,寺河高山像一串足迹走出苹果之路。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上小学五年级,第一次走出我们的小村庄——黄河岸边的西寨村。开春时节,我跟着老师去王垛村中学参加全乡的作文大赛。我们学校选了我们三个学生,步行在一个深沟边,带队老师说:“这个沟可不是普通的沟,是函关古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咱们马上就要走到函谷关了。老子的《道德经》就在这里写的。”也许是老师讲的课外知识起了作用,我的作文《记一个爱学习的同学》写得很顺利。大约一个星期,上完早操,张校长把我叫到台上,笑笑地看着我,张校长大声地说:“就是这个小女子,太厉害了,在这次乡里的作文大赛中,得了第二名,给咱们西寨小学争光了,大家给她鼓掌!”我从此爱上写作。

到了80年代初,函谷关得到了重新修缮,我看到了很多的石碑矗立在一片空地上,又看到了高高的鸡鸣台、老子著书的太初宫、老子写书的灵石、西边大墙上篆书的《道德经》,还有老子手持经卷的金身塑像。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是函谷关最热闹的时候,我们村里人都要去拜一拜老子,观看老子祭拜大典,灵宝的小学生都要去函谷关研学,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背诵《道德经》。前几年,灵宝市委还邀请著名《道德经》研究者陈鼓应来讲课。2017年金秋,灵宝市作家协会邀请著名编辑《十月》前副主编张守仁来灵宝函谷关,80多岁的他写下了一篇《在那道德经诞生的地方》,发表在2018年1月12日《光明日报》14版。文章结尾处写道:“暮色中离开黄河滩,归路经过函谷关,关前那尊高达28米、手执《道德经》宝卷的老子镀金塑像,以他大哲人的慧眼,远远地俯视着我们,关注着他的后代子孙们的言行……”

灵宝不仅有丰厚的老子文化,而且还有“苹果搭台、工贸唱戏,促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为主题苹果文化节。

灵宝地处全国两大苹果适生区之一的黄土高原,有着“苹果之乡”的美誉。灵宝苹果以色泽鲜艳、品种优良在全国历届水果鉴评会上屡获大奖,灵宝苹果品牌价值达196.52亿元,稳居全国县级第一位,已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

灵宝之所谓“苹果之乡”,源自苹果落户灵宝已达百年之久。 

我很早都知道,这个种树人就是“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之父”李工生。1921年秋,李工生从山东烟台、青岛引进金贵的“国光”、“红玉”、“倭锦”苹果树苗200棵,乘火车,转汽车,辗转10多天,才运回观音堂车站,继而雇用毛驴把树苗驮回灵宝焦村。在灵宝焦村的黄土地上精心栽培,从而拉开了中国黄土高原苹果百年发展的序幕。李工生看到家乡封建闭塞、贫穷落后的现状,心急如焚。

李工生指着苹果树,给村民们说:“这树上结的不是苹果,都是毛毛票啊!”李工生骑着高头大马,马屁股上驮着苹果树苗儿,哪里有赶集的,哪村唱戏了,李工生就地演说,让大家栽种苹果树,说的他口干舌燥嘴起沫。李工生还编写顺口溜:“苹果香,苹果甜,摘了苹果能卖钱!”“苹果树,摇钱树,多栽苹果辈辈富。”李工生还给村民免费指导苹果树的栽培技术。李工生和妻子把苹果用木头箱子运到武汉,销售一空。李工生还研究土窑洞贮存苹果的方法,解决了苹果在北方越冬储存的问题。 “情系桑梓、敢为人先、实干创业、兴利裕民”是李工生留给灵宝人的精神财富。

我听说,1954年,灵宝的果树专家在海拔800到1300多米的寺河山上找到了苹果乐园,这里有充沛的雨量和充足光照、富含维生素的土地,专家们随即成立了第一园艺场,创建了亚洲第一高山果园。   

人间四月芳菲尽,灵宝苹果花盛开。2018年4月7日,中国首届苹果花节在寺河山盛大开幕,开展了“灵宝金苹果”全国摄影大赛和全国诗歌征文大赛,邀请河南著名诗人30多人来到寺河山,  

著名散文作家王剑冰也来灵宝了,他写的《去灵宝看苹果花》发表在201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24版,文中写道:“我敢说每个人都吃过苹果,却不一定都见过苹果花,就是见过,也不一定见识过如此夸张的苹果花,那真的是漫山遍野,无始无终。就像农家刚刚染出的花布,大块地晾在阳光下。又像是一山的精灵,睡了一冬,猛然间闹嚷嚷地醒了。  ”  

春华秋实,在苹果成熟的时节,在寺河山的苹果小镇,灵宝苹果文化节如期开幕。在此期间,果农们手捧自己培育的新品种苹果,都来参加一年一度的“果王争霸赛”。

2021年,灵宝市文联还组织作家书写“讲好灵宝苹果故事”征文,采访灵宝苹果功臣50多人,用文字记录灵宝人民种植苹果的奋斗历史。

每一个灵宝苹果都有一个独特的身份证,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追溯灵宝苹果的99道绿色管理工序。

灵宝的矮砧苹果种植自2015年开始,引进了最新的苹果优良品种“华硕”、“秦脆”、“维纳斯黄金”等,高品质铸就新品牌。 

苹果是记忆之果,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家乡人。如今,灵宝苹果种植面积已达90万亩,年均产量14亿公斤。 

老子文化源远流长,苹果文化深入人心。生活在这座文化气息浓浓的小城,我倍感欣慰。

作者简介:吉项鱼,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灵宝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散文集《家住黄河边》《春雷响万物长》。《灵宝作家》公众号执行总编。

04 收获

 齐少栋

又是一年夏收,执着的双亲也迎来了这金灿灿的小麦成熟收获的时刻,说他们执着是因为他们总是不听我的多次劝说,年近七旬仍然坚持侍弄着几亩薄田,尤其是父亲不顾生病的身体仍然跟着母亲在田地里耕种,每次回家母亲总是满眼放光似的给我说:“今年的年景好,小麦长得好,肯定能多打粮食。”

看着母亲那张被皱纹肆虐的面庞,条条皱纹里刻满了沧桑的过往,我的心里也是一阵阵的酸楚,不缺吃不缺穿何必要给自己添加负担呢?流转出去不好吗?可是母亲不愿听我的唠叨,说我不懂她,不懂她们的心思。母亲还说现在种粮食跟过去不一样了,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操作,根本不用人出力,这比以前好的不是一丁点,为什么不种?况且还有粮食吃,不用买,自己种的粮食吃着也安全。我知道母亲嘴上这么说,其实心底里还是一个农民对土地那根深蒂固的感情,也许是长久以来的农业耕作给了他们体现自己价值的地方,再加上现在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业种植也省时省力,能在农村有地种,有收入,这或许是他们觉得自己活得的有存在感,有价值感,我觉得他们应该是这样想的,再加上多次的劝说也无济于事,也就随他们去,只要他们觉得幸福就行。

夏收季节的天总是很蓝,也很热,天上的白云虽说能遮挡阳光的燥热,却也让农民忧心忡忡,在我们这山区丘陵地带,抬头看看云层的厚度就能准确地了解天气变化,比天气预报还准,云高且薄,那就是晴天,云层厚且快要发黑就要注意阵雨天气的到来,要做好下雨的防护准备,这些都是老一辈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夏收时节的麦收如同龙口夺食,要抢在雨前及时收割,要不然成熟的麦子被雨淋了有可能发芽,这不去年麦收时节的连阴雨就把麦子都催出了芽,也把父亲的白发催生了一大把。

一大早父亲的电话就打了过来:“东子,机子(收割机)靠好了,下午一点开始。”挂完电话,我就赶紧召唤老婆收拾东西回家。每年的这个时节,我都要请假回家收麦子,今年也不例外,假期已经提前请好,就等着父亲的电话指示。收拾妥当,顺便也买了西瓜、香瓜、饮料等消暑食品,发动汽车一路疾驰在回家的路上。

今天的天气很好,天空中飘过大片的白云,把烈日的傲娇气焰狠狠地打压下去,空气中顿时凉爽许多。道路两边的树木青翠,麦田里金黄一片,再加上枝头上的布谷鸟和杜鹃也不闲着,咕咕咕咕地一声声有节奏地叫着,好一派田园风光。现在农村的村村通水泥路都修的非常好好,车速也快,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车子就已经到了村口。

回到家换了衣服,我就赶紧发动起家里的那辆三轮车,长时间的存放车子各种毛病都在此刻爆发,电动齿轮嘎嘎作响却不见着火的迹象,此时父亲的电话也在加紧催赶着我,说收割机已经开始了,让我赶紧到半坡那块地去接粮食。不敢怠慢,查油路,查电路,终于发现问题,没油了!查出问题就好办,加上油按动电门,起动机滋滋两声就发着火了,挂上档,加大油门,三轮车便象挨了一鞭子抽的驴,嘶吼着聒噪的声音疾驰而去。

也凑巧,赶到地里,收割机也刚刚收完,停好位置,收割机的放粮筒对准车辆不到五分钟便卸粮完毕,看着车上金黄色的小麦,父亲抓起一把攥在手心使劲搓了搓,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嘴里还喃喃地说着今年的小麦真好,收的也干净,真快!

收回的小麦还的赶紧晾晒,不能捂。好在老家的平房顶也有地方晾晒,拉回家的小麦需要转上房顶摊开晾晒。看着屋顶和院子里摊的都是小麦,父亲和母亲很高兴,说收回来就松了一口气,不怕下雨了。

歇息的片刻,我问父亲,你看现在的收麦多方便,收割机几十分钟就收完,也不用割麦、压麦了。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感叹地说道,是啊,你还记得吗?你们小的时候咱家收麦子都是人手拿镰刀割麦,六七亩的麦子我跟你妈两三天就割完,那割完麦子腰疼的,晚上睡觉都不敢平躺,麦芒扎得浑身刺挠,还过敏,到现在我这身上还怕麦芒的刺激,那种滋味真是非常难受。父亲说完用手抚摸了一下他那过敏的胳膊,我知道父亲的过敏体质就是从那个时候来的,我知道父亲过敏的胳膊上肿起的像癞蛤蟆一样的皮肤,让人看了也是一阵心怵。父亲接着说道,割完的麦子装上架子车套着牛拉回来,然后还要在地坑院上的场上晾晒、用碌碡碾压,最后把麦子碾出来再晾晒,这个过程足足需要一星期,当然这是在天气好的情况下,如果遇到阵雨还的往后再延期几天,估计最少也得半个月,那个年代没有机械化的东西,全部都是人抗牛拉,吃老大的苦了!现在多好,你都不用动手收割机就帮你收完了,还干净!可惜的是现在机械这么方便,你们也都在城里上班挣钱,不在这上面努力了,看看现在收麦子完全没有一点抢收的那种紧迫感了,你看地头都好几个收割机在等待干活,根本不用发愁收割的问题,还是社会主义好,共产党领导的好!你们才是最幸福的一代人!父亲微笑着看着房顶上的麦子,眼神里噙满了满足和对往事的回忆。

看着父亲额头的白发和他黝黑的脸庞上那曲曲折折的皱纹,我能想象到那个时代的艰辛和不易,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年纯手工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写进了历史,这轰鸣的机械代替了农业种植的纯靠人出力的生产模式,农业种植更加快捷高效。机械化促使生产效率极大的提高,这样的模式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节省了更多的时间有利于农村人外出打工挣钱,这都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对乡村振兴的重视,让富裕的农业种植劳动力逐渐脱离农村进城就业,从而增加收入,致富百姓。

烈日还在继续灼烤着大地,麦田里的收割机像一只忙碌的蚂蚁还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枝头上跳跃着的布谷鸟和杜鹃的叫声还在继续,伴着机器的轰鸣声传向了远方。看着一颗颗麦粒汇集成收获的河流,急匆匆地流进农民的粮仓,那丰收的喜悦止不住地挂在乡亲们汗水沁满的脸上,一车车的小麦载着收获的幸福奔向各家各户,播种时的希望终于在这一刻变成了现实,这是属于农人的幸福时刻,喜获丰收的小麦就是大地赐予农民辛苦一季的最好回报。

于是我也在想,人生不也如此?我们的生活不就是不断地播种希望,辛勤耕耘,从而收获幸福,这其中的辛苦劳作过程便是生活,没有希望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哪怕收获的结果不尽如意,我们也要奋力拼搏,继续种下希望,期待来年的丰收和成功。

作者简介:齐少栋,笔名风铃草,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

  05追寻光荣的足迹 

张晓丹

我出生在豫西山区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父母都是民办教师,从小他们对我的教育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要做祖国的栋梁。”儿时的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穿着大人的衣裳,学着他们的样子站在三尺讲台上,好好过过“当老师”的瘾……谁知,初中毕业,我却阴差阳错地接到了一张卫校的通知书!我有些失落,而父母则高兴地说,“当护士也挺好,是救死扶伤的,好好学习,将来为患者解除痛苦也是件高尚的事。”就这样,我来到平煤卫校开始了护理生涯的求学之路。

1998年8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灵宝市第三人民医院(原尹庄镇中心卫生院)从事护理工作,我们的老院长、老党员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意味着奉献。”2003年“非典”来临时,看着医院的党员们纷纷写下请战书,我也毫不犹豫地主动申请上一线,背着铺盖卷儿就到了发热门诊,一待就是40多天。那年7月,由于工作表现突出,我被评为“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当时,我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像我的前辈那样,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008年5月12日,那一年的国际护士节,汶川地震发生了!虽然灵宝与汶川相距千里,但当时的震感也颇为强烈,我院的党员们不顾自己安危,一遍一遍地转移病人,直到将所有的住院病人转移到安全地带。同时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到病房去取病人的药品和抢救用品。那一刻,大家的心里都只有一个念头:“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2009年3月,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之后,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都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待病人如亲人,赢得了患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家庭是船,事业是帆,帆儿推动船行,船儿扬起风帆。我生活在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家庭。生活中我们夫妻二人相互理解和支持,工作上,两人共同进步。丈夫是灵宝市第三初级中学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他甘愿当园丁,用爱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坚守着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默默耕耘的无悔人生。他对工作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不求回报、只讲奉献。多年来,他所担任的美术学科,在市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2005年参加省里的书法大赛获得教师组二等奖;2008年获得“灵宝市优秀岗位标兵”荣誉称号;他辅导的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多次获奖。因为工作表现突出,他历年来被评为“优秀教师”,2012年被学校评为“校园感动人物”。我的公公是一位书画爱好者,自幼学习书法绘画,曾自费去北京学习深造,现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灵宝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他天天坚持练字作画,从不间断。每年春节前夕公公和我的丈夫都会免费为一些单位、村民书写春联,受到邻里乡亲的一致好评。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身为党员的我主动到灵宝火车站防控卡点值守,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候一忙起来几乎是连续几天不眠不休。而且因为疫情防控需要,不能坐车,不能与外人有近距离接触,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得去医院或火车站卡点,晚上回来交完班提前做好第二天准备工作,很多时候回来已是半夜三更了,来来回回都是丈夫接送,风雨无阻,从不间断。2月17日,单位接到灵宝市卫健委成立40人的援鄂医疗队紧急通知,我第一时间报名参加,随时准备施援武汉抗击疫情,勇敢逆行。付出总有回报,经过全院护士姐妹共同努力,我院的护理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那一面面锦旗、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2021年,我很荣幸被评为“防疫抗疫先进工作者”。

2024年我从事护理工作26年了,也是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第15个年头,又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75岁华诞。对我来说,真是“三喜临门”。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十分自豪!因为我亲眼目睹了祖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沧桑巨变。作为一名护士,我感到十分骄傲!因为我见证了医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我有幸与医院同荣辱、共成长。

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75岁华诞之际,我更是心潮澎湃!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踔厉奋发,引领着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她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的方向。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我们是如此幸运,永远铭记党恩,永远跟党走。唯有不懈奋斗,努力向前,才能不负伟大的时代。

作者简介:张晓丹,女,本科学历,主管护师,中共党员。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质控办、创建办主任,灵宝市作家协会会员、灵宝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06 勾 魂 大 面 筋

张 珊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灵宝市的街头巷尾,总是飘着一股浓浓的香气,闻着这股诱人的香味儿,才发现那是灵宝人有事儿、没事儿都爱吃上一口的“烤面筋”。

早在十几年前年,在灵宝体育馆广场里有一个小吃车“胖媳妇烤面筋”,就特别有名,听朋友说在步行街也有一家路边小吃车烤面筋,也特别好吃,时间长了不去吃一下,总觉得少个什么。

而我从来没有对“烤面筋”有过兴趣,不知从什么时候,在我家楼下路边突然冒出了一家小吃车摊卖烤面筋,每天回家路过,总会看见那个站在街边的孤零零的电动三轮车,这个绿色的电动三轮车,被摊主改造成了一个霓虹闪烁,整个车身上方是一排灰色的古色古香屋檐,小房子一样的烧烤车。看着顾客也不多,但是摊主风雨无阻,天天出摊。有一天无聊,看着摊主烤得那么认真,过来过去老给我打招呼,也就买上一根尝尝。手里拿着裹着一层白芝麻的大面筋,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咬上一口,松软麻香,越嚼越香,还想吃一个,我想“勾魂”就是这个意思吧!

小老板王永恩,人很活泛,干净利索,总是见人就打招呼,一来二去我们就成熟人了。

我无意中问了王永恩一句:“好多人都说面筋是垃圾食品,都不敢吃。”

王永恩双眼一瞪,大声地说:“净是胡说的!那是你不知道面筋是用什么做的、怎么做的?!”

王永恩制作面筋用的是谷元粉,谷元粉是从小麦中提取的精华,一斤8元,一袋子50斤400元。每天早上王永恩的第一件事就是和面,把和好的面缠在筷子上,然后把缠好的面在滚水锅里煮上1个小时,捞出来,放温后切花,最后用竹签插进一个个面筋肚子里,面筋就制作好了。

接下来就是配料了,配料可是王永恩的独家秘方,这个秘方是王永恩去郑州考察了很久,最终选择学习了3家专业烤面筋加盟店的配料。回来后王永恩在家里反复试验,把每一家的配料都试了好多遍,每次做出来的味道都不同,王永恩和媳妇试吃所有的配料,始终不满意,总觉得口味少点啥,不适合咱当地人的饮食习惯。经过长期的摸索,王永恩和媳妇商量把3家的配料的口味儿中和起来试一下,反复在家里烧烤,还经常邀请很多亲戚朋友来家里品尝,给他们提意见,王永恩和媳妇都详细记录,不断改进,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来试吃过王永恩重新调配过的面筋配料的亲戚朋友,都竖起了大拇指说:“真好吃呀!”他和媳妇觉得这回算是能拿出手了,夫妻俩才决定出去摆摊。

王永恩回忆说:“最难忘的就是第一天摆摊。”

王永恩清楚地记得,那是2017年10月1日,他本来打算去函谷关景区摆摊,因为那里是国庆节黄金旅游周,人多,肯定生意好,走到半路上,朋友打电话说,函谷关景区没有摊位了。王永恩失望地骑着他的电动三轮烧烤车,就顺着开元大道往回拐,路上他心想:我准备这么多面筋,该怎么办呀?熬煎的不行,他边走边想,刚好走到三仙鹤强人街路口,他看见那里人挺多,干脆就在这里试试吧。那天是国庆假期第一天,从中午11点多卖到晚上9点多,3块钱一串,一共卖了680元。王永恩喜出望外,感觉还不错,准备的东西都卖完了,没有浪费一点。王永恩夫妇当下就决定继续在强人街三仙鹤摆摊卖烤面筋,他们一共干了十来天,每天基本都是500多元的收入,越干越有劲。

后来,因为城管不让在强人街三仙鹤街边摆摊,王永恩夫妇沮丧地骑着他的三轮烧烤车转移阵地,他们来到了千汇广场丁字路口,看到那里也有摆摊的人,他心想:别人都可以在这个地方摆摊,那我也在这里摆摊!

干了半年,2018年7月,因为灵宝市要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城管又不让在千汇广场摆摊了。王永恩觉得自己已经有了稳定顾客并且收入可观。刚好千汇广场坡顶,有一家小服装门店要转让,就在王永恩摆摊的对面。王永恩当机立断,盘下了这个只有8个平方米的小门店,王永恩开始找人设计装修,买烧烤设备,小吃店终于装修好了,要给小店取个什么名字呢?王永恩夫妇二人想了好多都不满意,有一次他们在逛街的时候看到有一家“勾魂面”的招牌,二人异口同声地说“勾魂大面筋”。王永恩就赶紧到广告公司专门设计了这个勾人心魂的招牌。

王永恩夫妇的“勾魂大面筋”终于稳定了,冬天小店下午2点半干到晚上11点,夏天下午3点半到晚上11点半,小店里雇佣4个人,各有分工,马不停蹄地干。雇佣的人前半天,在王永恩租的东关村原料仓库,主要负责穿串儿、扎花,但是配料是王永恩自己干,这可是他的独家秘笈。

转眼间到了夏天,烤面筋的生意越来越好了。

我家小区路边的各种小吃车摊,也越来越多 ,有红旗颂的孜然炒、有云南爆浆豆腐、有火上浇油、有烤梨烤蜜薯的小吃车摊,火上浇油的老板说,王永恩的勾魂大面筋把我们这些小摊儿的生意给带起来了,我们都跟着王永恩沾光,这个丁字路口的人气也越来越旺了。

人家都说:“吃你家勾魂大面筋,不等上20分钟,都吃不上。”

王永恩笑呵呵地说:“为啥你们等的时间长?我不仅有流动客户,不停地烧烤,还有微信小程序上的客户,在不停地下单,还有美团外卖,我们每天从开门起,真是一刻也没有停过。”

刚好2019年,王永恩买了微信小程序线上点餐,不想在现场等的人,就提前在小程序上下单了,避免了人员聚集。

2020年开始,疫情期间,王永恩的小生意也没有受到影响,王永恩高兴地说:“咱们这不是堂食,疫情期间没有关门,影响不大。但是我们店里积极配合疫情防控政策,店员天天做核酸,要求顾客戴口罩、扫码、保持一米线距离。”

说起王永恩,他是过了五十出头的人,灵宝市故县镇高柏村人。他有一个幸福的家,一家6口人,两个女儿,大女儿已经上班,二女儿还在上学,父母住在农村。

王永恩当初上大专,学的是电子专业,他喜欢无线电修理和计算机。为了糊口养家,他一直在郑州做电工工作,常年在外打工,顾不上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有一天他突然决定回家,就在灵宝市步行街租房子,主要是为了陪孩子上学,想着在灵宝打个工,既能照顾家人,又有个事干就行了,图个温饱。

但是王永恩没想到,误打误撞,冒干冒撞干成了“勾魂大面筋”,王永恩做梦都没想到干这一行。这个小生意投资也不大,白天还有时间照看孩子,起初还觉得摆摊没面子,现在挣到钱了,就不考虑面子了。

王永恩更是没有想到,生意越做越红火,短短三年多,到2020年王永恩已经在灵宝市区隆盛花园买到了高档住房,还买了崭新的小轿车,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

王永恩说:“勾魂大面筋这个响当当的品牌,主要功劳还得归功于我的媳妇徐牛牛,她手脚麻利,干净利索,特别喜欢美食,还喜欢跳舞。”

我经常在抖音上刷到勾魂大面筋王永恩的媳妇徐牛牛,她穿着华丽的衣服,伴着喜庆的音乐,在她家富丽堂皇的大客厅里欢快的跳舞,而王永恩则悠闲的坐在大大的落地窗边喝茶,他们这样幸福,真让人羡慕!

许牛牛说:“我天天都跳广场舞拍抖音,是为了锻炼身体,很多人是因为我家的烤面筋才关注我。”我翻看许牛牛的抖音点赞量有15万人。

疫情以来,各行各业的经济都不景气,生意都不好,可是王永恩的勾魂大面筋,却一直火爆,这源于王永恩的大面筋不断地在提升品质,也源于他们夫妻两人同心协力和吃苦耐劳。勾魂大面筋已经成为灵宝这座小城夜经济、夜文化的一种新兴的灵宝小吃品牌。

正如习近平主席说: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

作者简介:张珊,灵宝市作家协会理事,曾在《时代报告》《三门峡日报》《函谷杂志》等各种媒体发表作品。

07 灵宝苹果是我的女儿

常树荣

那年那月春风沉醉的一个晚上
那个写《道德经》的骑牛老人走进了我的梦乡

他说我前世今生的一个女儿

住在美丽灵宝的高高塬上

我依神人指点

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奔赴这里

果真与梦境一模一样

你一夸她我就心跳

因仙子中顶数她仪态漂亮

你一夸她我就想笑

因她的红香甜脆富了果乡

你一夸她我就感恩

因金城人爱她从未商量

国庆75周年已来到

我这宝贝女儿要做最幸福的新娘

轻吻她粉红润泽的面颊

紧揽她甲天下的妆奁盒箱

迎亲队伍是草原独有的乌兰牧骑

来自呼伦贝尔成吉思汗广场

用我家乡的蓝天白云当做陪嫁

还用额尔古纳河水酿成甘醇酒浆

苹果姑娘早让我青春永驻

人都说70岁的我竟然像17岁少女一样

【作者简介】常树荣(蒙古名:其木格),笔名(网名):诗情乐天,女,蒙古族,呼伦贝尔人,退休高中语文教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灵宝市作协理事。诗文作品数篇曾获各级文学奖项。出版了个人诗文集《其木格行吟》,并著有《生命是首歌》等13本书。

08 美哉 黄河廊道

王赞峰

一条巨龙

身长万里

在九洲大地 蜿蜓

她 就是黄河

中华民族的摇篮

她曾陪伴盘古

初开混沌

她曾目睹女娲

炼石补天

她曾让鲧 功败垂成

她曾让禹 成就不凡

她 造就了多少

美丽的传说神话

在华夏大地 久久流传

她 孕育了五千年文明

却也给炎黄子孙

带来了无数灾难

于是 新中国刚刚成立

伟人就发出了铿锵的誓言

“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年轻的共和国

毅然挑起了根治黄河的重担

植树种草

打坝封山

河水慢慢变清

秃岭披上绿衫

生态渐渐恢复

灾魔悻悻收敛

改革开放 治理加速

黄河的故事

翻开了新篇

沿黄生态廊道建设

在勤劳智慧的手中

铺开了壮丽的画卷

如今的灵宝

黄河生态廊道

已掀开了红盖头

她的娇美 令人艳羡

走进东寨村

登上观景台

九曲黄河

壮阔浩瀚

大河的厚重与轻盈的碧湖

相拥相伴

蓝天白云 亲吻湖水

朝晖夕阴 色彩变幻

有幸偶遇 云海奇观

半是橙黄 半是碧玉

宛如仙境 动人心弦

来到孟村

滩涂湿地 突入眼帘

芦苇摇曳 水草丰茂

无数天鹅

风度翩翩

或俯首觅食

或散步休闲

或梳理羽毛

或飞舞盘旋

与长河落日

构成唯美画面

漫步黄河驿园

看黄河水滚滚东去

忆孔子在此兴叹

走进东古驿、盘豆驿

昔日的繁华已成为历史

不追过往 享受今天

看夕阳落照

数流星点点

走进湾底村

看万亩彩色麦田

麦浪涌潮

蔚为壮观

外表颜值绝好

更兼丰富内涵

绿色食品 营养保健

一村一景

特色尽显

生态廊道 美景难数

魅力无限

没有祖国的发展

哪有幸福的眼前

七十五年的奋斗

超越了多少个文景

多少个贞观 康乾

雄起的巨龙

正朝气蓬勃

飞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王赞峰,河南省三门峡灵宝市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三门峡作家协会会员,灵宝作家协会会员,灵宝弘农诗社副社长。

09 她的名字叫桃林

许彦云

在黄河大拐弯的秦岭脚下,

在豫秦晋三省之交的金三角,

在华岳东侧、黄河砥柱之间,

有一个神奇的地方。

这里有十里桃花,百里画廊;

这里有千亩荷塘,万亩果香。

这里有碧波荡漾的天鹅湖,

这里有美若仙子的白天鹅。

黄河烁金,落霞与百鸟齐飞;

渔舟唱晚,麦浪与波涛共舞。

这里就是我的家乡,

她的名字叫桃林。


我站在秦岭之巅,

俯瞰那无垠的大地,

心中掠过一丝淡淡的乡愁。


在那桃林深处,

是一个个美丽的村庄。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是一座座繁华的都市。


那粉红色的桃花,

像一道道艳丽的彩霞,

照亮了这片古老的土地,

映红了一个个淳朴的脸庞。


我站在黄河岸边,

徘徊在夸父山下,

心中掠过一丝淡淡的忧伤。


仿佛看到一位巨人,

像一个坚强的战士,

跨过莽莽昆仑,

越过滔滔黄河,

去追赶那光明的太阳。


一轮火球炙烤着他的身躯,

万道火光驱赶着他的脚步。

他饮尽了黄河之水,

将手杖插在岸边。

他奔向大泽,

却渴死途中。

身躯化作一座高山,

手杖化作百里桃园。


从此,

这片土地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桃林。

从此,

这片土地上的人啊,像夸父一样,

不畏高山大川,

不畏风雨雷电,

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用自己勤劳的双手,

去争取光明与和平,

去创造历史与文明,

去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简介:许彦云,三门峡作协会员,灵宝作协理事,三门峡书协会员。代表作《灵宝赋》《朱阳赋》《长歌鱼窟寺》。结集《南山诗集》《松月斋文集》《灵宝许氏世家文汇》100余万字。



本期值班编辑//卜芳芳

本平台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灵宝作家》编委会

主办‖灵宝市作家协会

顾问‖刘育贤  邵玉铮  赵博理  张喜森  

审稿‖刘育贤  王水宽  黑女

总编‖李亚民

执行总编‖吉项鱼

执行副总编‖张贵生  张丽

编委‖ 高朝霞  卜芳芳  曾迎春  杜忠波  张 珊 秦明月  景玉平  亢秋亚  董建芳  张岳旭

图片提供‖一片绿叶

法律顾问‖赵博理 

封面题字‖邵玉铮

灵宝市作家协会邮箱lbszjxh@126.com

灵宝作家
发布灵宝文学界动态信息,展示灵宝文学界作家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