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旧事

文摘   2024-10-03 04:00   河北  

 枪炮和噩梦从这里消失, 迄今已经七十三年了。

    出北京一路蜿蜒向南, 过河北廊坊, 再过沧州, 便抵宁津。宁津是山东最北部的县城, 冀鲁交界处, 东邻乐陵, 南连陵县, 西与北以漳卫新河为界, 与河北的吴桥、东光、南皮三县隔河相望。

    八十余年前的1937年7月7日, 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 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日本侵略军即侵占平、津, 沿津浦铁路南下, 在马厂、唐官屯一带, 与国民党二十九军激战。

    现在白日的喧嚣掩盖不了往事的硝烟, 我走在宁津的大街小巷, 似乎能够听得到泥土下震耳欲聋的枪炮声, 听得到岁月在耳边山风猎猎、松涛阵阵, 历史的寒意扑面而来, 岁月的悲壮重返眼前。

    此时的宁津, 已经听得到日军推进的隆隆炮声。宁津, 正是有着四通八达的特殊地理位置, 已成为日寇觊觎之地; 宁津, 这个区划面积仅仅八百平方公里的土地, 成为一片被热血染红的土地。

    七七事变之后, 宁津已经不再宁静, 中国更不再宁静。9 月 24 日, 日军占领沧州, 长驱直下。10 月 3 日, 日军占领德州, 随即占领平原、禹城、齐河, 陈兵黄河北岸, 威逼济南, 整个山东, 危若累卵。

    10月28日, 日军飞机轰炸宁津, 国民党官吏纷纷逃命, 县长张席庆、县大队副王月明率士兵百余人弃城而逃。此时, 大批溃军过境南下, 整个县城里, 人心思散, 粮食熟了无人收, 棉花开得满地皆白, 却无人拾捡,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却在民族危亡关头挺身而出,青壮年成为抵抗日军的主力, 共产党员成为反抗侵略的排头兵。

    1939年2月, 春节刚刚过, 新年的喜庆还未散去, 日本军队又一次轰炸宁津。轰炸之后, 他们趁乱设立据点, 成立维持会, 建立伪政府, 接着, 又建立了伪装 =警察局和警备队。不久大量日军从惠民、 商河分两路直奔宁家寨而来。

    随后日寇高柳部队近二百人, 骑兵六十余人, 集结吴桥、 东光伪军二三百人, 在飞机、汽车、坦克的掩护下, 由汉奸吴长森领路, 分西、 北两路, 气势汹汹地进攻宁津县城。

    在这里, 第十军团高树勋的队伍与日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牺牲惨重。为了减少第十军团的损失, 十八集团军总部急电一一五师, 指示肖华所驻部区因粮食困难, 敌人封锁严密, 立即转人鲁西, 宁津力量更为单薄。日军进人武汉之后, 改变重视国民党为重视共产党的策略, 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 以军事打击为辅, 加大力量回师扫荡共产党的游记根据地, 在根据地上画"田"字, 实行据点、公路、碉堡政策, 加紧对宁津的分割和蚕食, 宁津危在旦夕。

    宁津, 原名临津, 因临鬲津河得名。金天会六年(1128 年)秋, 县城毁于大水, 东迁现址, 取其安宁之意, 改名宁津。然而, 八十年前的这一天, 这安宁津乐、绝少兵祸之地, 却遭遇了中国历史上惨重的兵燹之灾。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 宁津死了。

    1939 年 2 月, 杨靖远同志牺牲。噩耗传来, 全军悲痛。在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部即肖华司令员驻地——乐陵境内张牌家, 举行了追悼大会。杨靖远同志的夫人作歌悼念, 用的是诸葛亮哭周瑜调。此后很长时间, 这首歌在宁津传唱不息。

    当时八路军、 抗日民主政府不得不撤出县城, 开展游击活动。

    我们沿着岁月的河道缓缓追溯, 血和泪的寂寥比时间更沉重。

    今天的宁津, 已经看不到过去的战火, 听不到过去的炮声。然而, 在宁津烈士陵园, 两千五百三十名革命烈士英名录, 却让人无法平静。东西两侧墙壁上悬挂着以各期革命战争为内容的六幅大型油画, 更显得庄严肃穆。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 宁津在死亡中涅槃。

    正是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刻, 边区的中共党组广泛地发动群众, 军、政、民密切配合, 开始了与敌人针锋相对, 开展了反击日伪大扫荡的斗争。

    曾经参加宁津抗日战争的老战士史兴华在冀鲁边区宁津抗日史中回忆: 我们的胜利来之不易, 是用很多实事求是、 化整为零的办法。比如向群众讲清形势, 树立长期抗战的思想, 增强抗日必胜的信心。通过 " 空舍清野" 的动员, 群众想出了多种办法和形式, 如有的埋假坟头, 有的做假丘子, 有的挖地洞, 有的搞夹皮墙, 把粮米柴草、金钱财物藏起来, 以防敌人扫荡, 并备下炒米、干粮, 以便敌人扫荡时进行转移。

    中共党组织还积极开展敌占区人民的工作, 针锋相对地与敌人开展“交通斗争", 摧毁敌人伪保甲制度和开展反资敌斗争,在日占区村庄建立革命家庭、革命胡同, 做到“有敌人,无敌区”。很难想象今天长满了果实喜盈盈的阎家、红庙、牛家、十庄铺都是剑拔弩张、敌我胶着的战场。

    白天是敌人的, 夜晚是我们的。这是参加宁津抗战的老战士都会说的一句话。

    “对电话线、汽车道,敌人白天建, 我们晚上破。对抗日道沟, 敌人白天垫, 我们晚上挖。特别于敌人‘扫荡’前, 在夜间, 组织部队掩护, 发动群众进行大破坏。大破坏后, 使敌人不能正常行动, 我们大部队则跳出‘扫荡’圈外, 留下手枪队或区队, 利用良好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 与敌人在当地转圈子, 或到敌占区进行隐蔽、扫扰。" 史兴华回忆。

    日军修建据点、公路线, 占领了宁津的中心地区, 给抗战工作增加了困难。为了更好地利用敌人县与县之间的矛盾, 更好地利用敌人县、区边界的空隙, 有效地开展抗日斗争, 中共县委于 1941年重新进行了划区、划县。划分区县的原则是: 利用几个县的结合部分, 另设县的建制, 如宁津、南皮、东光的结合部, 新设立了鬲津县。将老宁津县剩下的部分, 以小店、县城、大柳、长官为界, 又分为两个县, 西为宁津, 东为振华。划区的原则一般是按敌人的公路为界限划分的。实践证明, 这一措施有利于我们对敌斗争的开展。

    “拔钉子"和打“麻雀战"是宁津人民在抗击日军中不可缺少的战略性举措。主力部队对条件所允许攻克的据点, 就搞掉它, 叫 “ 拔钉子" 。如对乐陵县的西段家、金星堂、王程站等几个据点拔掉了, 扩大了我们的活动地区。县区部队则掩护群众搞交通斗争, 袭击小股出动抢粮抢物和扰乱集市的日伪军, 打游击战、麻雀战, 打了就走。如1941年初, 振华县队在递家庙袭击扰乱集市的柴胡店三十多名汉奸队, 打死打伤十余人, 其队长逃回到柴胡店据点后, 抱头痛哭, 如丧考妣。

    经过艰难的斗争, 宁津终于取得了反击日伪“大扫荡”的胜利。事实证明, 敌人虽有据点、公路封锁,并不能限制我们部队的来往, 也不能阻挡我们的革命活动。敌人采用据点、公路网等办法并不能真正分割我们的根据地, 更不能消灭我们的革命力量。于是, 便从1942 年夏季举行“五 一"大扫荡后,开始沿着老宁津县边界挖县界沟,采用“囚笼政策",妄图用鸿沟隔断我们与主力部队的联系,彻底消灭我们的县区武装和分散活动的同志,以达其“净化乡村,巩固占领区"的梦想。这样,就促使我们宁津县的抗日斗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了囚笼与反囚笼的严酷斗争。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岁月如白驹过隙,八十余年倏忽而逝。今天的宁津,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大城市圈中心地带,北临天津滨海新区、南靠山东省会城市济南,已经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阵地。然而站在宁津热血沸腾的土地上,我们无法不让思绪重返战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重温历史,以此纪念为中国革命取得卓越胜利的英勇将士和伟大人民。



何庄故事
美丽何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