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德州市宁津县东偏南20多公里的崔杨村,抗战初期曾是冀鲁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活动的中心,萧华司令员、津南地委书记马振华烈士经常在此居住活动。
“当时为了支持抗战,崔杨村党组织负责人任玉杰变卖家产组织起四盘铁匠炉,为八路军游击队打造保家卫国的锋利大刀,该村先后有17名烈士为国捐躯,这些都是《大刀记》的原型之一。”6月27日,由中共德州市委党史研究院牵头组织开展的“走进冀鲁边”媒体采风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宁津县柴胡店镇崔杨抗日战争纪念馆,工作人员给大家讲述了在这方红色热土上发生过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军工厂生产能力有限,八路军的枪支很少,大刀是主要武器。为了支持抗日,任玉杰带领崔杨村有志青年苦练杀敌刀法、踊跃报名参军,全村四盘铁匠炉,无偿为八路军游击队打造了3000多把大刀。
当时日军白天经常扫荡,老人们就在村里巡逻放哨,让青壮年在地道中隐蔽起来制造大刀,晚上给八路军游击队送去。打铁本来是崔杨村这一带老百姓养家糊口的手艺,但是为了支持抗日,村民们主动变卖家财换取煤炭、钢铁,无偿为部队锻造大刀。
据介绍,纪念馆从不同角度详细展示了宁津人民万众一心,奋勇杀敌的英勇事迹。纪念馆共收藏360多件抗战文物和图片,再现了宁津人民抗击日寇的峥嵘岁月,其中,冀鲁边区重要的精神食粮《烽火报》的原件,经过多方寻找,也收藏在馆内,尤其珍贵。
抗日时期,《烽火报》就是边区抗日军民的精神食粮,抗日军民爱它,信它,保护它。日伪军恨它,怕它,疯狂搜捕它,因此,《烽火报》不断变换住处。在纪念馆,工作人员讲述了它在宁津发生的故事。
1942年春天,《烽火报》的两台印刷机转移到了宁津县王德普村,另一台印刷机设在孙沟子村。印刷地下室设在王广平家的院子里,主地道通到孙沟子村。
这年初秋的一天,孟集、柴胡店、杨盘等据点的200多日军、汉奸突袭王德普村,放火烧了王其元、王太祥等9户抗属的房子。日军、汉奸把没来得及疏散的村民赶到大街上,架起机枪,接连把十来个村民绑起来毒打,逼问:“谁是共产党员?《烽火报》在谁家?”
日军队长来到人群前,一把将宁津县抗日大队战士王晋好的妻子刘秀英从人群中拽出来:“说!《烽火报》在谁家?”刘秀英怒视着敌人:“不知道!”日军开枪了。刘秀英死了。
王晋山在边区工作,他是王德普村人,这天前来印刷厂联系工作,也被敌人围在村民中间。这时,他昂首挺胸走出人群高喊一声:“我是共产党员!”然后说:“谁是共产党员村民不知道,跟他们无关,你们把他们放了,我全说。”王晋山走到一个鬼子跟前,冷不防夺过一支枪,跟鬼子搏斗起来。王晋山被鬼子刺死。
《烽火报》保住了。
据悉,崔杨抗战纪念馆自2015年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共接待游客几万人次,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随着知名度的越来越大,越来越响,参观人数实现了新突破,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纪念馆的建成充实了“南有沂蒙山 北有冀鲁边”的红色根据地作用,从而知名度、美誉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成为冀鲁边区广大游客群众开展红色旅游的首选地,为推动宁津“文明城市创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