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上午,BDA舞蹈论坛(2024)第五届全国舞蹈研究生论坛第四场成功举办。本场论坛以“实践”为主题,探讨在体系建设视域下的舞蹈实践路径研究,共有22位舞蹈博士、硕士研究生进行主题发言,由北京舞蹈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兼人文学院院长李馨副教授、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赵玺昌教授担任评议专家,北京舞蹈学院2024级研究生何佳倪、皇甫思岑担任学术主持。
上半场
BDA2024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楚婷的发言主题为《高层次舞蹈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路径——兼论“研途有你”第二届全国舞蹈专业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与学术交流论坛综述》。通过运用数据统计法,呈现了北京舞蹈学院“研途有你”第二届全国舞蹈专业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与学术交流论坛的总体样貌,探讨了高层次舞蹈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必要性、现实性和可能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苏心的发言主题为《一个面向两条路径三个维度—论“学院派民间舞”建设的中国经验与全球视野》。以北京舞蹈学院的发展为例,探讨了学院派民间舞的历史转向与当代建构。指出学院派民间舞要遵循“守正”与“创新”这两条发展路径,方能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更好地走向未来。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刘熙萱的发言主题为《从人教版舞蹈教材中探寻中学舞蹈美育之法》。对人教版初中舞蹈教材纸质书的出版及推广做了简要介绍,并从中得出一些思考与启发:舞蹈美育,需要培养身心合一的状态、营造融情于舞的氛围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碰撞。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王茹艳的发言主题为《“新课标”背景下舞蹈教材试教试用的实证研究与实践路径探索》。从舞蹈教材进课堂试教试用的实证研究中,分析舞蹈教材进课堂的可行性路径和策略构建,旨在有效促进舞蹈教育在中学的普及与深化,从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中学舞蹈教育生态。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闫昱瑞的发言主题为《基于语用身份理论探究现代舞高等教育的“耦合性”——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例》。文章运用语用身份理论,为高等教育视阈下的现代舞教学提供了一套可参考的会话预设生成范式,最终有助于“耦合”学生现代舞身体与现代舞认知的离散性。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岚月的发言主题为《课程论视域下高等院校舞蹈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X市三所高校为例》。根据课程论的视域审视三所高校舞蹈表演课程的设置现状,指出舞蹈表演专业的课程需要以新的课程价值和课程形态回应新时代对舞蹈表演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引领舞蹈表演领域的专业发展。
广东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袁子琼的发言主题为《以实践教学反思“红”舞进校成效及其优化探究》。通过分析中小学和高校实践平台展开的红色舞蹈美育和创新思政教学的现实案例,对教学的有效方式进行梳理总结,也对学习效果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并为高校美育教育的良性开展建言献策。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之雨的发言主题为《润物·培元:聚焦高师院校舞蹈教学观念》。立足于当下多元融合的时代背景,聚焦于高等师范类院校的舞蹈教学观念,研究其教学路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三方面如何以破立新,从而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延伸出了“一贯与回流”、“多元与协同”的舞蹈教学观念,以此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晋的发言主题为《基于人才培养方案下舞蹈方向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思考——以北京师范大学2020-2022年舞蹈学位(MFA)论文为例》。梳理了2020-2022年硕士论文共计46篇的样本选题,对其进行了选题分类和优缺点研究,进而从自身写作出发提出了要产生问题意识、强化整体思维和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三点对策。
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姜则希的发言主题为《新文科背景下民族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西南民族大学舞蹈表演专业为例》。从新文科背景下民族高校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出发,考察“艺德同行·一专多能”舞蹈表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育人创新模式,在紧跟新文科建设理念下,提出西南民族大学舞蹈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七点实践成效。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杨结的发言主题为《探索“双向价值”:“新文科”视域下高等舞蹈教育研究》。首先阐释了“新文科”的概念,其次是在其语境下探究舞蹈教育的价值认识和现状分析,凸显出舞蹈教育对外推动国民素养全面提升和对内助力舞蹈教育自身发展的“双向价值”,提出应把握机遇,顺应时代发展,坚持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的发展路径。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兼人文学院院长李馨副教授肯定了发言人的研究呈现出创新性、时代性和地域代表性,为体系建设下的舞蹈实践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她将文章选题划分为四类:舞蹈教育的整体发展与理念、舞蹈教育的具体实践和方法、舞蹈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给每位发言人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同时也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第一,大部分文章以理论研究为主,缺乏可实施、可操作的实践行动,应当将理论放置于实践中进行思考和落实,不断通过舞蹈实践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第二,在进行跨学科研究时,首先要立足的不是“跨”,而是要细致入微地审视舞蹈艺术本身,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特征、表现形式以及文化意蕴,深入理解舞蹈本身是否已被发掘到极致,再针对性地引入其他学科的视角、方法和理论,才能够进行有效的跨学科研究。第三,鼓励大家在学术写作中要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主动思考大胆表达,结合实践积极探索,精准阐述,减少空谈,勇于创新。希望同学们在做学术研究时要从生动的实践中产出真知,尽力做到“实事求是,知行合一”。
下半场
BDA2024
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嘉薇的发言主题为《作为学科建构基点和活态传承载体的中国民间舞课程》。深入分析了中国民间舞课程作为学科建构的基点所具有的“多功能性”“自娱性”训练价值,结合实例论证中国民间舞课程作为活态传承的载体所承载的传承价值,从而提出中国民间舞课程在教育教学与作品创作的当代创新发展方向,为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姜慧珍的发言主题为《基于OBE理念观视中国地方综合性艺术院校舞蹈职业化人才培养》。根据OBE教育理念,从民族文化、区域特性和学科建设的角度对地方综合性艺术院校舞蹈职业化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从能力本位、知识本位、社会本位阐述舞蹈职业化人才的发展困境,针对发展困境提出要汇聚领域、行业、专业中的多元力量,由此实现艺术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衔接,为中国舞蹈职业化人才培养谋划新样态。
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张佳缘的发言主题为《民族舞蹈学中国学派建构启示——读<中国民族舞蹈学教程>》。基于于平教授《中国民族舞蹈学教程》所提出的“民族舞蹈学”中国学派建构理论,提炼说明民族舞蹈学中国学派构建的特征与价值,论述民族舞蹈学中国学派的建构对中国舞蹈学研究在“学理传统与概念定位”“共同性与共通性”两个层面的启示,从而在跨文化的平行坐标中寻找到中国方法,发挥中国舞蹈研究能动性。
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李雪薇的发言主题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舞舞台民间舞“乡土”表达的意识解析》。从理想“乡土”的舞台建构、“乡土”范围的合理扩延以及“乡土”文化的观念留存三方面深入剖析北舞舞台民间舞的“乡土”表达,强调其“乡土”意识得益于编导对心中之“乡”的个人抒怀,同时也无法脱离作为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群体认可。
台北艺术大学博士研究生胡东辰的发言主题为《李瑞林东北秧歌教学体系建构历程之探析》。从李瑞林本人的生命经验切入,基于丰富的东北秧歌口述史研究资料,学理化地论述李瑞林东北秧歌教学体系以其构建历程,同时分析研究东北秧歌教材编创历程,通过总结其教学体系经验,为其他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构建提供蓝本及思考。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歆冉的发言主题为《技艺融合:<民族舞蹈技术技巧>课程中的身体民族性》。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特色课程《民族舞蹈技术技巧》为例,从教学素材的提炼与加工、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运用,以及从民间走向舞台的教学理念三个层面,深入阐释民族文化之于舞蹈的具身性体现,从而总结出民族舞蹈技术技巧教学要在立足于课堂教学经验,兼顾艺术性、科学性、民族性。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昊男的发言主题为《由“静、净、敬、境”反观朝鲜族舞蹈教学——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例》。通过结合自身在身体实践与教学实践的具身化经验积累,论述以“静、净、敬、境”作为朝鲜族舞蹈教学实践路径的可行性,同时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丰富学生身心表达、认识民族舞蹈内涵等丰富的训练价值、审美价值及文化传承价值,为学院派朝鲜族舞蹈教学如何在有限课时中实现效能最大化提供借鉴思路。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弓佩茹的发言主题为《民族传统舞蹈教学实践研究——以<沉香>系列为例》。以北京舞蹈学院民族传统乐舞集《沉香》系列为案例,通过深入分析其培养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对其实践教学进行反思,针对《沉香》呈现的多元一体特点与审美取向差异问题,提出要将舞蹈的专业技能教学与舞蹈文化教学紧密融合,使得“舞蹈的身体”“舞蹈的文化”融为一体,这也是民族传统舞蹈教学的未来深耕方向。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曹永琪的发言主题为《“单元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目标分类模型建构研究》。从教学目标的核心素养导向出发,梳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研究成果,基于“单元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分类模型,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深入剖析,从而论述了需要对不同领域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深入探索和改进,以满足核心素养的要求,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
中国戏曲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晓科的发言主题为《基于戏曲表演规律的中国特色舞蹈教育实践探索——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舞蹈编创”课程实践研究》。文章论述了基于戏曲表演的规律,对戏曲表演规律的戏曲舞蹈编创课程定位与目标进行阐述,从多方面、多路径探究戏曲舞蹈编创课程教学实践方法,提出要在戏曲表演规律下借鉴现代舞蹈编创技法,使其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舞蹈编创技法。
爱丁堡大学博士研究生韩佳贝的发言主题为《来自现场的声音:舞蹈从业者的文化资本转型问题》。借助半结构化访谈法和定性研究法,以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为基础,对中国舞蹈教育体系的现状展开了详实的信息收集与案例分析,深入剖析社会资本转化下舞蹈从业者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挑战,针对现状提出了对中国舞蹈教育的反思与期望。
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赵玺昌教授对发言人的选题视角与研究成果给予认可,为发言人提出了中肯建议:其一,要敏锐捕捉时代脉搏,将社会需求与自身研究方向紧密结合,致力于使研究成果在时效性、创新性与实践性三个方面达到高度的统一与融合,从而深入探讨如何将舞蹈的文化传承、课程教育等价值体现在具体的研究与实践之中。其二,以更加微观的视角切入是提升研究质量的重要方法,从具体案例为切入口来聚焦论点,以小见大,提升研究成果的深度与广度。例如通过解析经典民族民间舞蹈片段来强化论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具身化经验增强论点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等。其三,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来加强理论支撑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理论研究是否与实际需求相符,理论研究不能“闭门造车”,要以能落地于舞蹈教学、编创等实践要求为目标,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此外,可运用跨学科理论与方法来助力未来的舞蹈研究之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 END -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
微信ID:bdayjs1999
统筹:苏娅
核稿:苑媛
责编:王欣悦、谢威
文字:刘芮伊、王祎冉
图片:李玥
排版:张芷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