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1日,北京舞蹈学院第十二届“舞研堂”推出舞蹈专业硕士毕业作品——《一日咏叹调》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上演。该剧是由2021级中国民族民间舞编创方向研究生郭昱卓创作,由雷青山、王殿印、陆丹、任思琪等主创,由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研究生林琅、李嘉睿、吕思臻、李慕华,人文学院本科生孙瑞萱、李森郎、朱家宏以及教育学院本科生陈贻迅共同演绎。从一个小人物“宝珍”世俗的视角出发,以极富民间意味、灵动活泼的身体,描摹了宝珍与不同人群的四场对话,通过诉说宝珍于社会交往、家庭交往中含混不清的心绪,揭露城市生活中不同人群的日常图景,给观众们带来了一场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视听盛宴。
女性视角下舞蹈《一日咏叹调》的
叙事张力与价值转向
杜嘉琦 2023级人文学院研究生
舞蹈作品《一日咏叹调》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以欢乐、轻松又不乏癫狂的喜剧特质为叙事基调,以“宝珍”为视角,在不同人群的四场“对话”中,讲述了一位传统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日常点滴,或世俗乏味,或趣味横生。作品积极关切现实语境、讨论社会热点话题的同时,彰显出女性的当代力量。在语汇上,这部作品并没有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民族风格,融合了山东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以及安徽花鼓灯等动作语汇,既有“扭、拧、抻、韧、碾”的身体动律,又有“溜得起、刹得住”的风格特点。同时,作品借鉴音乐即兴、地面技术等现代舞编创技法,体现出传统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仍然保有的坚韧与独立。这里可能是市井生活的碎片,但却存有生活哲理和人性的光辉。这是编导心中的女性形象,体现着编导对现代社会的写照与反思。
一、传统社会中女性困境的再现与重述
从19世纪至今,女性的自我意识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立场,渗透在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当代女性已经开始从自身角度进行相关问题的反思,并将女性作为有待开掘的、具有革命性的主体力量,让群体的声音和话语获得了展示、传播的广阔空间。正如《一日咏叹调》中将女性困境作为串联故事的主线,以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为前提,通过融入真实的、具体的生活情境,如“茶馆”中的矛盾、“炕头”上的无奈。与以往期盼丈夫归来的楚楚可怜、反刍爱情的藕断丝连等作品不同,该作品强调了宝珍的日常生活并非深宫大院的日常劳作,而是可以走街串巷,听曲喝茶的自由女性。这积极回应了当前女性群体对自我价值、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现实问题的深思,生动表达了社会语境下女性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二、现代社会中女性成长的礼赞与张力
在传统的民间舞创作中,作品通常注重体现其民族性和独特风格。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一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和表达方式已被逐渐淡化。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一日咏叹调》将山东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安徽花鼓灯等民间元素同现代舞技术融会贯通,使作品不再被原有的风格性捆绑限制,转而从更为宽泛的“本体论”视角出发,注重“现实”的叙事效果和观众体验,着重强调表意优先,为民间舞作品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核。正如宝珍这一女性形象是虚构的,没有明确的人物原型,但她的经历和情感却与现实社会中的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编导借“宝珍”的身份展现了现代女性在追求自我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在舞作的高潮部分,编导借助“登天的云梯”划分出不同的叙事空间,实现了由“困境”向“解脱”的转变。在末尾的即兴狂欢中,大胆地赞扬了现代社会中女性的真实、自然、洒脱与无畏。女性关注的焦点不只是爱情、友情、事业,还有超越自我的主体意识,就如同宝珍一样,“登上云梯”,找回自信,在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主体回归。
三、从“价值焦虑”到“自我定义”的主体觉醒
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社会框架中,女性时而被置于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她们的个人价值被外界频繁审视与评判,这无形中给女性带来了沉重的“价值焦虑”。宝珍是现实中无数女性心声的缩影,她曾经历过白日的迷茫,在社会的纷扰和他人的目光中迷失方向;夜晚时,她自嘲自己的无力,试图在寂静的黑夜中找寻一丝真实的自我。然而,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挣扎与自我反思中,宝珍踏上了对真实自我的探寻之旅:从夜半昏睡的丈夫与炕头独坐的宝珍,到怒目追赶的丈夫与舍命逃跑的宝珍,再到气势锐减的丈夫与步步逼进的宝珍,作品并没有止步于表面描绘,而是思索女性如何在逆境中重塑自我价值的过程。由此,宝珍的性格变化随着叙事的推进逐渐显现,从最初的迷茫与无助,到逐渐自我觉醒,再到最后的自我实现。正是这些经历,让宝珍逐渐摆脱了外界的评价与束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冲动和内在价值。
《一如咏叹调》通过塑造真实鲜活的女性角色,用女性话语讲述女性群体面临的现实困境,在对女性意识进行深刻阐释的同时,彰显了女性智慧和女性力量。编导郭昱卓通过从个人真实的生活体验出发,跳出传统的风格限定,以强烈的女性自省、自觉,讲述了女性群体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情感困惑等多重困境,诠释了世俗与幻想、民间与城市、自我与他者的命题思索。
在世俗与心灵的交织舞动中
构建市井女性的舞蹈肖像
黄格格 2023级人文学院研究生
宝珍有很多心事,宝珍很喜欢思考。
宝珍是世俗的“观察者”,宝珍是生活的“当事人”。
《一日咏叹调》在世俗与心灵的交织舞动中细腻地刻画出宝珍这一市井女性的舞蹈肖像,不仅仅是以宝珍的视角对生活不同场景和事件的简单描绘,更是对宝珍以及宝珍所代表的世俗女性形象其复杂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入剖析。
一、日常:艺术化地穿越生活
《一日咏叹调》以片段式的呈现方式,巧妙地串联起宝珍的日常生活,运用舞蹈的肢体以鲜活的、生动的艺术魅力诠释着那些寻常琐碎的世俗生活细节。当宝珍第一次出现在观众视野中,她像一只机敏的小鹿,迈着轻快、灵巧的步伐,打量着周遭的所有。跟随宝珍的步伐,观众得以见到作品中每个鲜活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人物。憨厚又有些滑稽的茶馆伙计、天真可爱的卖茶女、精明干练的老板娘以及两幕宝珍伴侣也有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色。这些看似散乱的日常和人物,却是构成宝珍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编导用以为后续描绘宝珍心理状态而铺垫的细腻笔触。宝珍的故事围绕日常展开,宝珍这一人物形象也得以立体地呈现在舞台上。
二、对话:市井中的心灵交响
作品的核心部分,就是宝珍与外界不同人群的四场对话。这四场对话如同四个乐章,共同构建起宝珍这一复杂而多面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的宝珍或许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但宝珍可以是每一个人。她既可以是热情、明朗的,也可以是好奇、灵巧的;既可以是散漫、自由的,又可以是充满理想和希望的。在对于宝珍的塑造上,编导允许宝珍拥有现实生活中每一位女性所拥有的所有情绪和困扰,宝珍可以对自我感到迷茫与困惑,可以对烦闷的生活和伴侣发出无奈叹息,也可以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偶尔抽离出来,尽情编织自己美好的幻想。这种多维度的人物塑造,使得宝珍这一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她不仅仅是一个市井女人,更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的个体,这些复杂的心绪如同一段段咏叹调,共同构成了一曲市井中的心灵交响。
三、群像:最真实的自由咏叹
在“自由的咏叹”部分,宝珍穿越了心灵的迷雾,经历了彷徨、挣扎、对峙,终于抵达了自我和解的彼岸。这一段中的群舞像是和声,将宝珍内心的思绪无限放大。随着舞者们流畅而深情的演绎,也让观众见证了宝珍如何整理心绪,坦然面对自我,与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困惑握手言和的过程。当她站在心灵的高塔上,目光穿越纷扰,直达远方,她不再囿于生活的琐碎和无奈,不再被身边的形形色色所动摇。这一刻,宝珍的内心是坚定而自洽的,舞者们的动作也变得更加放松、舒展和从容。这一段群舞,不仅是对宝珍心灵蜕变过程的深入剖析,更是对人生自由与和解的深刻颂扬。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宝珍,在生活的舞台上,演绎属于自己的自由咏叹。
《一日咏叹调》不仅是一部舞蹈作品,更是一部城市民间生活的缩影。编导通过宝珍这一典型人物,巧妙地展现了市井女性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在这部作品中,观众得以看到传统社会中交际关系的凝缩,也得以感受到亲疏关系连接下所生发出来的无数隐匿心绪。这些心绪或许是独自哀叹、或许是嬉笑嘲己、亦或是对自由的咏叹,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宝珍、亦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编导与演员共鸣的咏叹调
张炜 2022级人文学院研究生
如果需要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一日咏叹调》这个作品,我会选择用“有趣”,而这一“有趣”源于作品的生动——编导创作初衷的生动、舞蹈语汇的生动、人物形象的生动,以及演员与编导之间的生动对话与共鸣。
《一日咏叹调》的创作过程,是一次编导与演员身心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编导的构思和创意得到了演员们的积极响应和创造性诠释,编导也从不同演员的独特个体性上得到了反哺。这部作品中,演员们不再是编导意愿的简单执行者,而是与编导共同创作的伙伴。他们用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情感,为作品注入了生命力与真实感,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凝聚了演员们的汗水与心血,使得角色形象更加鲜活、立体,充满了生命力和真实感。
《一日咏叹调》作为一部讲述“人”的作品,自然需要塑造出鲜活、真实、灵动的人物形象。在《一日咏叹调》的排练过程中,编导不断向演员强调他们的表演状态,同时也鼓励他们在演出中激发和寻找最本真、最质朴的状态。同时也始终关注人物形象的精细捕捉与塑造——“指桑骂槐的感觉可以更明显一点,手甚至可以从下巴颏指出去。”无论是微妙的动作调整,还是深邃的眼神交流,都透露出编导对角色情感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控。而演员们也在这种氛围下,更加投入地演绎角色,在舞台上,他们的每一个呼吸、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角色的情感和故事,以让宝珍这个角色变得立体,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她的喜怒哀乐,体会到她的挣扎与成长。
强调演员的演出状态,并不意味着削弱了编导的作用,相反,这正是编导高明之处,在《一日咏叹调》中,编导通过激发演员的个体性,让作品呈现出更加多元、丰富的面貌,这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作品,是一次编导与演员间心灵交融的旅程。
- END -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
微信ID:bdayjs1999
统稿:苏娅
核稿:苑媛
责任编辑:刘明明 王欣悦
图片:云墨文化-谭欣露
排版: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