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上) | 第四届“研途有你”全国舞蹈研究生优秀毕业成果交流展

文摘   2024-07-12 16:04   北京  

在庆祝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融通创新,着力提升高层次舞蹈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7月9日,第四届“研途有你”全国舞蹈研究生优秀毕业成果交流展之学位论文交流论坛在线上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开幕式由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苏娅教授主持并发表致辞。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苏娅在致辞中强调,随着北京舞蹈学院即将迎来建校70周年的重要时刻,当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并更加坚定了推动舞蹈高等艺术教育与高层次舞蹈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心。作为全国舞蹈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活动,“研途有你”自创立以来,始终恪守“展成果、立人才、树形象、促交流”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实现“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借助这一平台,全国优秀舞蹈人才得以在深入交流中共同成长,在思想激荡中孕育创新。因此,“研途有你”不仅全面展示了全国舞蹈研究生及其导师的研究成果与指导经验,更成为全国各培养单位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经验的宝贵交流平台。她提出未来将持续深化“研途有你”平台的建设,致力于构建校内与校外、学院与院团、理论与实践“三结合”的“学演创研”一体化高水平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在7月9日举办的学位论文交流论坛上,由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的王柯月教师担任学术主持,来自全国16所知名高校的28位硕士研究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舞蹈领域的学术议题。这些高校包括北京舞蹈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聊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西北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以及浙江音乐学院。此次论坛的评议专家阵容强大,特别邀请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孙晓霞研究员、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的慕羽教授、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的副院长张素琴教授、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的毛毳副教授以及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兰天文副教授,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性和实践前沿性展开集中评议。



接下来,跟随小编一起回顾7月9日的精彩瞬间!


向上滑动阅览


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李楚婷发言主题为《新中国舞台化民间舞蹈形态意涵的丰富——以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与“世青节”中国民间舞蹈获奖作品为例》。以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与“世青节”中国民间舞蹈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新中国舞台化民间舞蹈形态意涵的丰富。边疆音乐舞蹈大会演出节目承载着戴爱莲对于民间舞蹈形态构建的观念,具体表现为民族化的身体语言、女性化的审美表达、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以及多元平等的民族风貌,由此规范化了民间舞蹈形态,奠定了民间舞蹈审美范式。在此基础上,“世青节”中国民间舞蹈获奖作品则进一步构建了民族象征符号,以其根性特征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潘梦婷发言主题为《“上党古赛写卷”所载宋代“队舞”遗存的内容考释》。以舞蹈学视角观照,对写卷中所载宋代“队舞”遗存的相关内容进行考释,得出:上党古赛“正队戏”与宋代宫廷“队舞”同样具有“引子——铺陈——结尾”的三段式结构,且“前行”和“竹竿子”一脉相承;“曲破”音乐是宋代“队舞”遗存在古上党地区的具体用乐体制;古上党“供盏献艺”是宋代宫廷“燕乐盏制”在民间的延伸,是宋代“队舞”遗存在古上党地区的具体表演场域。

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王慧婷发言主题为《建水祭孔佾舞符号及其象征意义研究》。针对云南建水祭孔佾舞保护与继承过程中,人们对其意义存在不解、误解等现实问题,借助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符号学视角出发,分别从动作、队形、舞器、舞服及乐器五方面分析建水祭孔佾舞的代表性符号及其内涵。同时,借助仪式支配性象征符号意义两极性理论,从感觉极与理念极视阈深入探究建水祭孔佾舞由浅至深的象征意义,总结建水祭孔佾舞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深化其象征意义的具体路径。

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许君越发言主题为《新时代中国舞蹈影像的发展与创作研究》。以新时代中国舞蹈影像的发展历史和创作研究为两条主线,立足新媒体时代下舞蹈影像发展背景,全面梳理我国舞蹈影像的发展脉络和阶段成果,论述科学技术与艺术繁荣对舞蹈影像创作形式的改变。通过对新时代中国舞蹈影像创作团队的深入访谈以及对新时代舞蹈影像作品的比较分析,从思维建构、结构解构、语法重构三个维度总结舞蹈影像创作过程中策略共性。

来自武汉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侯晓萌发言主题为《先秦时期楚巫风乐舞的身体语料研究》。采用动态视角,对先秦时期楚巫风乐舞进行纵横向研究。纵向维度涉及先秦时期楚巫风乐舞的历史风貌及当代遗风;横向维度则综合考察先秦时期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楚巫风乐舞。基于舞蹈身体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梳理已采集的身体语料、从形、义两方面分析身体语料,论述实践意义。



专家评议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晓霞作为本场评议的专家,首先对五位同学在学术研究中所展现出的清晰历史研究意识和鲜明的中国舞蹈史研究态度给予了肯定。她指出,同学们在梳理史料时能够紧密结合自身专业,深入挖掘舞蹈史的当代价值,这一态度值得赞赏。她强调进行历史研究需要具备宏观的、开阔的历史视野,希望同学们不仅要从理论角度审视历史本身,还需与实践相结合,为舞台表演、创作及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实际的应用价值。她建议同学们在撰写学术论文时,应注重文章节选的完整性,并配合讲解技巧,以突出学术研究的重点。这一建议旨在帮助同学们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深度。






向上滑动阅览


来自武汉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余丹丹发言主题为《舞剧多时空建构手法研究》。分别从“舞剧时空类型及内涵”、“平行并进型舞剧多时空建构手法”、“交融并进型舞剧多时空建构手法”和“舞剧多时空建构意义价值”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对时空类型划分及定义,梳理出“平行并进型”与“交融并进型”多时空具体的建构手法,揭示舞剧多时空的建构为舞剧叙事、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凸显编导主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来自南京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蒙雨萱发言主题为《<红楼梦>题材舞剧的改编策略与叙事构成》。分析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同版本的《红楼梦》舞剧如何通过改编策略,将文学主题、情节线索和人物形象转化为舞蹈语言,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叙事结构。舞剧作品通过外聚焦和内聚焦的叙事视角,线性、非线性及心理叙事结构,以及幻境、情缘、命运等叙事织体,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主题。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味,也呈现了中国舞剧在叙事立场上的自我阐述和创造性复兴。

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戴煜镕发言主题为《“欧·亨利”叙事手法在实验小舞剧<满江红>的实践运用》。探讨了“欧·亨利”叙事手法在实验小舞剧《满江红》中的应用,这一手法以其精妙的叙事技巧和出人意料的结局在文学和电影中广受欢迎。作者戴煜镕将该手法融入改编自同名电影的舞剧,通过多线叙事、情节反转和黑色幽默等元素,增强了舞剧的逻辑性和观赏性。结合舞剧创作实践经验,探究舞剧叙事手法的创新。

来自西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段文婷发言主题为《民俗符号在民间舞创作中的实践研究——以原创舞蹈诗<四时·天水>为例》。通过分析原创舞蹈诗《四时·天水》的创作实践,探讨了民俗符号在民间舞中的应用。作品以天水地区的四种汉族民间舞蹈为载体,通过精心选择和创新性的融入民俗符号,展现了当地四季变换的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范华隆发言主题为《传统点茶技艺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研究——以原创舞蹈<点茗赋>为例》。研究了传统点茶技艺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以原创舞蹈《点茗赋》为例,探讨了如何将点茶的注汤精准、击拂巧妙等技艺精髓融入舞蹈编排。《点茗赋》通过舞蹈艺术的创新视角,结合田野考察,生动再现了点茶者风雅形象,传递了跨越时空的传统韵味,为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播提供了新途径。

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李阳发言主题为《现实题材舞蹈“小人物”生活形象创作特征研究》。从时间范畴上,选取改革开放后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以表现“小人物”形象为主的现实题材舞蹈作品为研究对象,进行“小人物”生活形象创作特征的研究。划定了现实题材舞蹈“小人物”生活形象表现范畴,确定“小人物”生活形象创作内核,分析三个具体创作特征——正向性、真实性与共通性,提炼三者共性并总结出对现实题材舞蹈作品中“小人物”生活形象创作的启示。


专家评议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的慕羽教授作为本场评议专家,对六位发言人的研究成果给予了肯定,并针对其研究内容的深化和论文的撰写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她指出在将“学位作品”转化为“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各位研究者应特别注重专业实践经验中的学术范式转化,以确保论文内容与实践内容的一体衔接、自成体系。同时,她还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她建议各位研究者在论文中不仅要展现所借鉴理论或方法的独特价值,还需深入评估其局限性和适用性,从而形成更为全面、深入的学术见解。最后,她就论文中的细节、逻辑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确保参考文献的准确性、分类的互斥性,以及论文各部分的精确表达等,旨在进一步提升论文的学术水平和质量。






向上滑动阅览


来自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许丁文发言主题为《新媒体技术下军事题材影像舞蹈创作探索——以<军事题材影像舞蹈>为例》,通过《军事题材影像舞蹈》项目与创作的航天题材毕业舞蹈诗剧《摘星人》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加以探索,厘清军事题材影像舞蹈创作的特性、功能和创作方法,探索军事题材影像舞蹈为军事题材影像舞蹈创作提供参考。

 来自四川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刘舒扬发言主题为《镜头语言下舞蹈影像的创作方法探析》,重点关注镜头语言在舞蹈影像中的创作特点,结合三星堆文化主题的实践作品案例,探究镜头运动、构图、声音和剪辑等元素如何与舞蹈动作、节奏和作品主题相融合,构建出舞蹈影像特定的视觉叙事表达方式。

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孙颢芳发言主题为《“动机”在编舞创作中的应用研究》,以编导编创作作品《天黑以后》为研究对象,探讨作品中如何以“动机"为创作基点,"贯穿形式创新与情感逻辑的核心,并在实践中解决由技术堆砌削弱深层情感共鸣的问题。

来自武汉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王诗洋发言主题为《土家族“滚龙连厢”道具运用探索实践研究——以个人原创作品为例》,以土家族“滚龙连厢 ”道具的运用为研究对象,梳理其道具的历史渊源及功能演变,运用舞蹈身体语言学中语形和语义的概念对“滚龙连厢”道具的形制、舞动的方式以及道具表达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个人原创作品实践,总结提炼出道具在语形与语义两个层面的具体运用。

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汤兴锴发言主题为《原创作品集<侗情>舞蹈语言的现代性创编与实践研究》,通过毕业作品《侗情》编创实践经验来探讨侗族舞蹈语言的现代性编创。对侗族舞蹈、作品舞蹈语言的现代性创编概述、现代性创编实践的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来自聊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宋洋洋发言主题为《原创舞蹈诗<黄河奔流>中山东鼓子秧歌的创造性转化研究》,以编导的原创舞蹈诗《黄河奔流》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作品内容层面的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呈现;作品形式层面中的作品结构、舞台设计出发,结合大量作品的创作实例,以“创造性转化”策略为理论支撑,结合山东鼓子秧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探讨其在新时代文化环境下的创造性转化路径,从而对山东鼓子秧歌进行深度挖掘完成当代转型与创新。


专家评议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兰天文副教授作为本场评议专家,首先对六位发言人在舞蹈编创中对传统文化题材的关注和把握给予了肯定,认为他们呈现了对该题材的深刻理解和富有创新性的实践探索。其次,他强调了参考文献使用的严谨性,指出在进行研究时应进行详尽无遗的文献搜索和梳理,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思考的深度。最后,他提出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必须紧密围绕相应主题,对“两创”等内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读,以确保实践和研究的准确性、有效性。






向上滑动阅览


来自杭州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冯颖发言主题为《江南文化基因挖掘与现代性体现——原创舞蹈作品<茶道>创作策略研究》,论文从江南文化基因挖掘入手,在把握茶文化共性品质的基础上,打破以外部特征刻画及采茶动作为主的常用创作手段,利用现代舞蹈创作手法及语言发展策略,完成茶之“象”的独异性动态形象塑造。同时,基于现代审美,塑造“茶—人—道”内在关系梳理的“象外之象”,通过现代舞蹈创作空间的开掘,实现江南文化语境中“茶道之意”的解读和表达。

 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尹平发言主题为《“陌生化”视域下的舞剧编创实践——以苗族舞剧<嗦哝>为例》,以苗族舞剧《嗦哝》为研究对象,借助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为方法,把“陌生化”的创作理念引入舞蹈、舞剧的语言层次,并以“语言陌生化”为主导,形成舞剧特有的语言特色,进而达到编舞者的个性化表现。

来自浙江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袁竹发言主题为《发展于主题动作的舞蹈编创——以学位作品<溯.跃>为例》,以学位作品《溯·跃》为研究对象,探讨主题动作在舞蹈编创中的发展过程和应用。总结了“以舞为本”的舞蹈编创导向与方法,提出了身体语言的多样性、情感与故事的传达能力,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协同作用,展示了舞蹈艺术在表现力和深度上的无限可能。

来自广西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张鸣铄发言主题为《广西彩调剧元素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研究——以〈再唱咿嗬嗨〉为例》。以学位作品《再唱吚嗬嗨》为例,分析彩调剧中各类艺术元素的概念并阐述其在舞蹈《再唱咿嗬嗨》中的转化与应用,以此探究该作品中的形式意味、当代传达和情感审美。

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周小煊发言主题为《“视觉显著点”在舞蹈编创中的运用探究——以实验舞剧〈嗦哝〉为例》。以《嗦哝》为研究对象,以“视觉显著点”理论为研究方法进行视觉分析。旨在从视觉思维出发,在视觉信息传递中构成舞剧视觉层次,合理建构“视觉显著点”为舞剧带来视觉实效性。

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张耀丹发言主题为《舞蹈画面中视觉节奏的编创实践——以舞蹈剧场〈春天在哪里〉为例》。结合自身的编创实践,以《春天在哪里》为例,将舞蹈画面从局部视角扩展至整体,通过视觉节奏重塑画面样态以及形成过程的感受,从而在舞蹈画面的编创中深化画面语言对创作表意的连续性与准确性。


专家评议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毛毳副教授作为本场评议专家,首先对六位发言人所呈现出的创作热情和实践勇气给予了认可。她指出,在汇报中,各位专业型研究生在阐述自身舞蹈编创经验时,普遍倾向于运用舞蹈学的学术话语范式和理论概念,而在技术层面上的自我经验总结与归纳则显得相对不足。这一现象如若持续,可能会引发自我“他者化”的倾向。因此,她建议研究生同学们应当立足舞蹈编导的独特视角,更加聚焦技术层面的研究和阐释,凸显舞蹈作为实践类学科的独特价值。她期待同学们在未来的实践研究中,能够更多地运用舞蹈编导特有的技术语言,并结合身体实践的思维方式,更为深刻、全面地领悟和挖掘舞蹈编创的核心要义。







向上滑动阅览


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邓紫彤发言主题为《肖燕英舞剧创作研究》。通过对肖燕英舞剧事业的技能养成与知识构成的梳理,分析其创作技能、风格、审美形成的根本原因。并以其五部独立创作的舞剧为切入点,从舞剧叙事的“出发点”“落脚点”“观照点”三方面出发,总结出其舞剧创作特征与编创理念。从个体层面基于其“编导、教师”双重身份展开对其创作、教学模式的探讨,并从舞蹈发展时代潮流这一宏观层面对她进行微观定位,由“身份多重性”现象引发对北舞及整个大环境下舞剧创作的相关思考。

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谷云飞发言主题为《论情感动因在舞蹈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运用——以学位作品〈船山〉为例》。结合自身创作《船山》的经历,表明情感动因在舞蹈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运用,是一个关于“由内向外”的组合关系研究。旨在通过情感动因的运用,编导能够更好地传达人物形象所承载的情感和内在世界,真正体现出舞蹈艺术在本体规律基础之上塑造人物形象,实现舞蹈作品身体的语言创造以及言说方式。

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杨雪发言主题为《舞蹈编创中的视线运用——以原创舞剧〈入世间〉为例》。以王玫老师所提出的“及物之看”与“不及物之看”为理论基础、以《入世间》为例进行剖析,以总结舞剧中的视线处理手段作为研究切入点,从实践中获得理论经验。以视线为导向,在把握和塑造人物形象、如何建构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助力延伸、冲破舞台的“有限”创作空间。

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蔡欣洁发言主题为《文化内涵对马来西亚砂拉越达雅族传统舞蹈表演的价值与意义》。以马来西亚砂拉越达雅族的传统舞蹈表演为研究对象,觉察其有四个文化内涵,并对达雅族传统舞蹈表演的形式、内容和意义具有一定影响。通过地理学、人类学和表演研究的跨学科方法,探讨多样化地域环境、不同生活习惯、特殊节日、传统音乐、各式各样服装道具如何塑造达雅族传统舞蹈的主题、动作和意旨,并试图探索其保存的重要性,传承存续与推广。

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周灿灿发言主题为《舞蹈表演中“情感层次”处理的逻辑与路径探究——以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为例》。通过《杨家岭的春天》,探讨了舞蹈表演中的情感层次处理逻辑与路径,论证了舞蹈演员需要去演绎人物角色的复杂且细腻的多维情感层次。通过演员外部可控和内部可控的两个层面,尝试总结出舞蹈演员在处理情感层次时较为可行的路径与方法。


专家评议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张素琴教授作为本场评议专家,对五位发言人的表现提出了建议。她首先肯定了当前舞蹈专业青年学子的显著进步以及各院校在舞蹈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并对各位发言人所提交的优秀毕业论文及毕业作品给予了认可。然而,在给予认可的同时,她也精准地指出了发言同学在学术论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他们在阐释过程中过度依赖其他学科的理论借鉴,而在深入剖析舞蹈学科自身特点和舞蹈实践经验时略显不足。她提醒各位同学,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应更加合理地把握跨学科知识的引用比例,确保舞蹈学科的独特性和深度得以充分展现。







在论坛的最后,学术主持王柯月老师向各位评议专家致以诚挚的感谢。她深信,此次的交流与评议活动不仅为在场的研究生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更将为他们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她同样对“研途有你”这一平台表达了感激之情,认为正是这一平台使得来自不同学校、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们得以相聚一堂,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她期待这种交流能够在会议结束后得以延续。最后,她预祝明日的交流会能够圆满成功,顺利展开。


-   END  -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


微信ID:bdayjs1999



统稿:苏娅

核稿:苑媛

文字:谢威、张炜、向霓、王昱笛

排版:汤增祺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信息交流与公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