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舞蹈研究生论坛回顾(五)|融合:融合发展视域下的舞蹈创新路径研究

文摘   2024-11-06 09:26   北京  


BDA舞蹈论坛

2024



10月29日上午,BDA舞蹈论坛(2024)第五届全国舞蹈研究生论坛第五场成功举办。23位舞蹈博士、硕士研究生以“融合”与“创新”为关键词进行发言,选题涵盖自媒体时代下的美育创新研究、舞蹈创作的新兴路径研究、跨学科视域下的舞蹈与社会关系研究。由北京舞蹈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国家一级舞美设计任冬生教授,创意学院田湉副教授担任评议专家,北京舞蹈学院2024级研究生刘芮伊、王祎冉担任学术主持。




上半场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袁梦洁的发言主题为《自媒体时代舞蹈美育的主体性凸显》。认为自媒体时代舞蹈美育的发展趋势为“主体性的凸显”,并提出舞蹈美育对于主体性的形塑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创造感性体验与感性表达的机会;其二,注重美育教育的现实性与滞后性,使美育教育的过程与成果达到在可感世界的平衡。


  

 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虞宛婷的发言主题为《自媒体背景下赣南采茶舞蹈文化美育的传播策略研究》。首先回顾了赣南采茶舞蹈的历史渊源及其艺术特点,并强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美育价值。其次,提出内容创新、平台选择优化、互动与参与策略以及教育资源整合等方法。最后,呼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加强版权保护,确保舞蹈美育内容的准确传达,进一步提升赣南采茶舞蹈的社会影响力。



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韩金豫发言主题为《舞蹈录像还是舞蹈影像?——再媒介化视域下的舞蹈影像创作思考》。从舞蹈的“身体性”出发,分析舞蹈身体的媒介性与再媒介化的可能,并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者针对“舞蹈录像”与“舞蹈影像”的概念界定,以及两者功能的异同,探究实际创作中的注意点,针对舞蹈创作应利用媒介多样性与舞蹈进行互动的方法提出思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研究生冯祎哲发言主题为《Dance-GPT:多模态大模型时代下人工智能在舞蹈中的新应用模式》。站在多模态大模型时代的背景下,对人工智能应用于舞蹈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多模态大模型应用于舞蹈领域的全新思路——Dance-GPT,并对阐述型结构、相关数据集的构建、训练过程以及应用任务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后续的开发和实现提供了参考方案。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黄雨微发言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舞蹈教育发展语境中岭南传统舞蹈数字教材何以可能》。从三个方面展开:其一,从我国数字教材的发展现状出发,明确舞蹈数字教材的概念界定。其二,探讨舞蹈数字教材应遵循的逻辑基础:身体观、知识的价值取向以及有效认知负荷。其三,提出舞蹈数字教材的基本形态构想,旨在为中国式现代化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广东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奚梓欣发言主题为《元宇宙赋能下舞蹈教育新形态的分析研究——基于SWOT-PEST分析法》。主要探究元宇宙技术如何赋能舞蹈教育,实现教学形态的重构与创新。通过SWOT-PEST模型对元宇宙赋能舞蹈教育进行分析,指出元宇宙技术能够为舞蹈教育带来沉浸式学习体验和个性化教学内容,并对技术成熟度不足、高成本投入等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促进元宇宙技术在舞蹈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圆发言主题为《新质生产力驱动下舞蹈教育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全息投影、AI与“无界课堂”在舞蹈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大特质作为切入点,探讨全息投影、AI技术以及“无界课堂”在舞蹈教学中的实践,从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方面展开分析,认为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为舞蹈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大活力。



沈阳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周若寒发言主题为《论生态式舞蹈教育下普及型舞蹈人才的智能结构》。以生态式艺术教育的产生背景和原理内涵为切入点,从身体、情感、社会、创造、认知智能等方面分析在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下普及型舞蹈人才智能结构的构成,以期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从知识单一性、发展局限性向知识综合性、持续创造性转变,由此促进舞蹈普及教育更加全面、有效开展。



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曾敏瑄发言主题为《包容性舞蹈艺术通达社会美育的三个维度——以身身不息的包容性舞蹈艺术为例。探讨了包容性舞蹈艺术在促进社会美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揭示出舞蹈艺术如何以一种包容、开放的态度,激活个体的艺术感知,在此基础上得出:包容性艺术介入公共文化领域,能够作为重塑公共空间与社会关系的艺术美育新路径,在促进个体发展、社会和谐与文化繁荣方面所发挥特殊作用。


  

新疆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李玉杰发言主题为《论新时代舞蹈素质教育与国民艺术素养提升——以舞蹈专业和非舞蹈专业的学生为例》。论文着重分析了专业舞蹈生和非专业舞蹈生培养的方式方法,通过对比二者培养方式、培养阶段的差异,强调文艺工作者要以国家文艺发展方向和社会生活需要为目标,思考研究艺术教育教学方针政策,切实传播推广舞蹈素质教育,从而提升国民艺术素养。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胡彬彬发言主题为《从“社会摇”到“科目三”——媒介考古中的舞蹈与社会流变 》。认为“快手”时期的“社会摇”则凸显出外国舞蹈文化在与我国东北地区跨文化交流后的耦合形态与社会历史变迁。以“科目三”为代表的新式“社会摇”在“抖音”平台的持续性流行,重塑了短视频时代的流行舞蹈文化形式与新兴生产方式,展现了数字时代人们的社交与情感状况,同时也使社会中“消失的他者”变为“可见的他者”。



北京舞蹈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国家一级舞美设计任冬生教授对以上11位同学的发言给予肯定,认为大家紧密贴合当前学界的前沿研究热点与现象,能够提炼出具有反思性和前瞻性的结论,并为同学们提出以下两点建议:其一,要更加注重人工智能与舞蹈教育结合的实践探索,通过理论分析与数据支持,将科技元素有效融入舞蹈本体教育中,实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升级,从而有效提升舞蹈教育质量其二,要深入调研国民艺术素养的现状与特点,全面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背景人群对舞蹈艺术的认知与需求,探讨影响这些认知与需求形成的深层次因素,从而提出针对性策略以满足当前国民对舞蹈艺术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最后,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舞蹈艺术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作为舞蹈艺术研究者和创作者,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继续聚焦社会现象,敏锐把握时代脉搏,为舞蹈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下半场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盼的发言主题为《新媒体时代高校舞蹈教育“破圈”现象的思考》。探讨新媒体时代高校舞蹈教育的“破圈”现象,梳理其平衡专业性与大众性、维系民族文化感以及双向互动性的特性,揭示对高校舞蹈教育内容革新、教学影响力扩展以及民族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由此反思通过政策引导、内容质量提升以及多元传播策略促进高校舞蹈教育在新媒体时代持续发展的方法。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赵婉春的发言主题为《把握“国潮”热:媒介情境视阈下的传统舞蹈短视频——以抖音“英歌舞”短视频为个案》。以梅洛维茨的“媒介环境学”为理论视角,从潮汕“英歌舞”短视频传播切入,探析在“国潮”热与短视频双重赋能语境下传统舞蹈的传播逻辑,提出丰盈试听张力、注入文化底蕴、借多元化视角构建文化认同、搭建共同体及借数字化渠道跨文化传播等策略。



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王艺睿的发言主题为《融合与创新:中国古典舞与古筝伴奏“气息”运用研究》。以第十三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的伴奏音乐入手,运用音乐学分析其节奏、旋律线和织体,进而探究中国古典舞“气息”与古筝伴奏“气息”的内在联系,提出“气息”在古典舞技术技巧组合运用中与传统乐器伴奏高度契合的必要性。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钟熠的发言主题为《新媒体时代舞蹈教育的“破圈”现象》。基于对中国舞蹈教育形式发展流变的梳理,对舞蹈教育的“破圈”现象进行剖析,指出其面临提高舞蹈视频内容质量和保持艺术创作独立性的挑战,提出对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舞蹈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思考。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刘黄可馨的发言主题为《新时代中国数字交互舞蹈的创作类型与意境营造——以游园惊梦、雨霖铃、西河剑器为例》。以中国数字交互舞蹈为研究对象,选取《游园惊梦》《雨霖铃》《西河剑器》三部作品,基于班杜拉所提出的三元交互理论,对中国数字交互舞蹈的创作类型和意境营造进行探讨。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李翠颖的发言主题为《舞蹈的涉渡之舟:舞台作品影像化的场景与方法》。以文化数字化与媒介化趋势为背景,结合中外若干实践案例,分析舞台作品向屏幕影像转化的多元场景和方法:时间与空间一致、时间不变而空间变化、时间与空间俱变,为舞蹈艺术在数字时代的传播和发展作出理论总结。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冉的发言主题为《未来已来:舞蹈数字情境的真实性探索》。结合数字革命的时代背景,指出艺术的载体从物质性媒介走向数字化影像,呈现出新形式和新样态。该发言重新审视剧场与身体的真实,通过艺术载体、技术手段等对舞蹈数字情境的真实性进行了深入探究,呈现出对于虚拟时空中舞蹈存在的新思考。



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陈晨的发言主题为《数智时代下我国舞蹈作品的本体革新与创作思维突破——以舞剧<深“AI”你>为例》。把握数智时代下舞蹈作品的本体特性、创作思维特点及发展趋势,以舞剧《深“AI”你》为例,剖析作品中多层面的科技化创新,探讨舞蹈作品本体的独特之处以及编创思维的多维变革。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杨愉欣的发言主题为《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小学舞蹈课程的应用探讨》。运用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分析其在舞蹈教学改革中的拓展性、效应性与融合性,深入探究中小学舞蹈教学改革的特征与发展方向,旨在挖掘学生潜在的发展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审美能力等,为中小学舞蹈教育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汪玥岑的发言主题为《跨学科视域下论舞剧的作品类型》。论文首先强调了确定舞剧作品类型的必要性,分析其对于著作权权利归属、内容及保护的影响。其次探索舞剧著作权保护的优质路径,提升艺术创作者的权利保护意识,为其权利维护提供切实保障,以促进舞剧艺术的健康发展。



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杨清舒的发言主题为《从文物形象到舞蹈形象:舞蹈与文物的融合路径探析》。追溯舞蹈与文物的融合历程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古代乐舞复兴”,总结其在发展中的融合路径及本质,分析二者融合的两条实践路径的相互作用,及其在推动舞蹈审美当代性发展和中国舞蹈话语体系建设等层面所呈现出的价值意义。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罗彬心的发言主题为《新媒体视域下原创舞蹈著作权益的现状与思考——以2013—2023年国内维权案件为例》。采用法学理论与舞蹈学实践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剖析舞蹈著作权案例中涉及的核心法学概念与当代舞蹈艺术创作实践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交融问题。针对原创舞蹈作品产权保护面临的挑战,提出保护对策与建议。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田湉副教授详细地点评了论坛下半场12位发言人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可供同学们进一步完善的建议。首先,发言人的研究选题视角新颖独特,面对当下舞蹈的现象,没有止步于表面的观察与描述,而是极具探索精神地以一种学理性思维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文化逻辑、社会动因及艺术价值其次,论坛下半场的论文选题紧贴“融合发展与“创新路径”两大关键词,较好地做到了理论支撑与案例分析的深度融合,探索出舞蹈创新的可行性路径,展现了研究生们对舞蹈艺术前沿动态的敏锐洞察,呈现出研究生们在舞蹈表演、教学、编创等方向的多元学术视角,体现了研究生们在舞蹈艺术领域的学术功底与创新思维最后,针对“舞蹈影像”“舞蹈教育”等选题较为宏观的研究,她强调,同学们应该继续深入挖掘,怀揣着一种“大艺术观”的胸怀,这不仅意味着要跨越舞蹈艺术本身的界限,去触及更广泛的文化、社会乃至哲学层面的思考,剖析更深层次的学术问题。


本场论坛的学术交流与争鸣围绕自媒体时代的背景、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舞蹈教育及舞蹈作品著作权等热门话题,从不同视角对当下舞蹈创新路径做出多维探讨,直面现实问题,既回溯历史,也面向未来,兼具实践与理论意义。所探讨内容有助于舞蹈与其他门类艺术共同构建艺术共同体,在主体交互、媒介融合、平台联合中推动舞蹈创作迈向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新高度。


-   END  -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


微信ID:bdayjs1999


统筹:苏娅

核稿:苑媛

责编:王欣悦、谢威

文字:杜嘉琦、张诗曼

图片:贺一凡

排版:张赛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信息交流与公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