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下) | 第四届“研途有你”全国舞蹈研究生优秀毕业成果交流展

文摘   2024-07-13 11:53   北京  

第二场的“研途有你”学术论坛于7月10日如期进行。本场学术活动由北京舞蹈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人文学院院长李馨副教授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编辑黄际影副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发言汇聚了来自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戏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天津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山东艺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武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的28位硕士研究生。评议嘉宾阵容亦十分强大,包括北京舞蹈学院欧思维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古丽米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苏鹏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杰教授、广西艺术学院韦金玲教授、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唐白晶副研究员等,他们为论坛的深入研讨提供了宝贵的专业意见。



接下来,跟随小编一起回顾7月10日的精彩瞬间!


向上滑动阅览

来自广西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高天琪发言主题为《“立象尽意”在中国古典舞表演实践中的艺术静观与审美建构—以学位作品<孔雀东南飞>为例》,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意象论”出发,以学位作品《孔雀东南飞》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立象尽意”的艺术静观,从王国维先生著作《人间词话》中汲取“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隔”与“不隔”三个意境学说之范畴为指导思想与研究方法,以理论指导、实践执行探讨了“舞者意会思维”对于强化身体表意功能、感知艺术形象生命、形成自我意象表达的实现可能与构成路径。

 来自广西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陈佳欣发言主题为《舞蹈表演中动作“末梢意识”的实践研究—以山东秧歌舞蹈作品<那时花开>为例》,以舞蹈表演范畴动作“末梢意识”为研究对象,进行从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双重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动作“末梢意识”的内在成因、综合构成以及实际表现与成效,探讨其在表演中的实践应用与审美效果以帮助舞者增强动作张力、体现流畅之感、营造情境氛围,从而达到“心理引领身体,身体表达心理”之“有意味”的身体表达之表演境界。

来自中国戏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李雪茹发言主题为《探析戏曲手势在人物塑造中的运用—以毕业实验舞剧中杜丽娘形象为例》,以毕业实验舞剧《惊梦时分》中“杜丽娘”人物形象为研究对象,将梅兰芳五十三式兰花指中表情绪类的手势如“含香”、“泛波”等运用到舞蹈创作之中,探析戏曲手势对于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强化人物性格表达、参与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以具有传统文化审美积淀的符号性手势增强在舞台表演中的艺术感染力与观赏性,帮助观众更为深刻地理解人物内涵、戏剧内容。

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樊婧怡发言主题为《提升舞蹈演员情感表现力的路径研究—以<飞花蝶语><流年>为例》,首先从物质文化视角出发,以独舞作品《飞花碟语》《流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于从“物”“人”“文化”三个方向的结构式分析,以加强舞蹈演员“道具”“人物”“民族文化”三个要素的融合理解。第二,探讨并分析了“物质延展肢体空间,舞者开拓形象建构、传递文化深度”的观点与方法。最后,分析舞蹈表演中的道具使用对于突出舞蹈演员对民族精神的内化作用,帮助舞者通过道具以反映民族文化深层底蕴,进而将“质于内而形于外”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核进行具象化演绎。

来自内蒙古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郝嘉敏发言主题为《独舞<马背上的女人>“形象.个性.精神”的“三重塑造”表演实践探究》,围绕,以舞蹈作品《马背上的女人》为研究对象,创意性提出“形象·个性·精神”的“三重塑造”论题。通过对作品的体悟与探究,深刻总结出了“形象·个性·精神”的三个核心要素,并步骤分析其重要性。同时,解构“学、练、思、悟”四个研习阶段,对“三重塑造”有了更为深刻而全面的实践应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理研究中,以期在未来舞蹈作品创作与表演时,能够举一反三,塑造出更加深刻而又饱满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作品深刻的精神内涵。不仅要时刻贯穿“三重塑造”中“形象·个性·精神”的重要价值,还要在不断正确的悟性认识中提升自我的艺术修养。 


专家评议

北京舞蹈学院的欧思维副教授作为本场评议专家,对前述五位发言人在舞蹈表演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认可。他强调,舞蹈表演作为一个需要持续深入挖掘的实践研究领域,希望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深刻理解“触类旁通”与“集思广益”的重要性,以期在表演实践研究领域内构建更为广阔、全面的研究视野。此外,他还特别指出,在具体的研究与表演实践中,必须紧密围绕舞蹈本体的核心问题展开,确保研究思维与实践成果始终与舞蹈本体的内涵紧密相连。






向上滑动阅览

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黄诗絮发言主题为《舞蹈创编中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舞蹈语汇——以原创舞蹈诗剧<九儿>为例》,以舞蹈诗剧《九儿》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性化舞蹈语汇提炼方法,解析其对于人物情感传达、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内容演进的助推性作用。通过分析在具体舞台实践中个性化舞蹈语汇的表意实现路径,强调提炼与正确运行其“个性化”特征,从而推动舞者诠释角色之内心世界,传达舞剧作品艺术内涵与品位。

来自浙江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熊馨悦发言主题为《建筑题材的“可舞性”探索——以苏州园林为题材的原创作品<月地云阶>为例》,围绕建筑艺术与舞蹈艺术对话交流中“可舞性”与“不可舞性”的转化问题,以舞蹈作品《月地云阶》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建筑艺术的“可舞性”可能,通过解析实践路径“观察建筑静态之‘形’”“发现建筑动态之‘势’”,实现实践梳理、理论总结,进而为舞蹈创作提供新的空间、思路与方法,扩展舞蹈表达空间,感受舞蹈艺术与建筑艺术交相辉映之美丽,达到“挖掘建筑内在之‘韵’”之境界。

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高琦发言主题为《舞蹈表演软实力的重要性及提升策略研究——以中国古典舞楚章为例》。她首先对舞蹈表演软实力的概念进行界定,论证舞蹈表演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并以中国古典舞楚章为例强调舞蹈演员的表演软实力在表演过程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提出了四类九种的舞台表演软实力提升参考策略。

来自浙江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刘伟发言主题为《舞蹈表演中演员心理空间的可视化探究—以学位作品<思凡>为例》。他将舞蹈表演中演员心理空间分为演员个体、剧本角色、舞台角色三个部分,并探讨演员心理空间的动静态身体语言化。并在研究中以舞蹈演员为切入视角对其进行层级研究,一是对演员在预表现阶段的心理空间的思考,二是对演员在舞台表现阶段的心理空间的讨论。



专家评议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舞蹈系苏鹏副教授作为本场评议专家,结合四位同学的表现提出同学们的研究选题和内容不仅体现了多元性,同时也针对舞蹈本体进行了深入探究。针对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认为问题主要涵盖了三个层面:第一,创作作品与实践研究的结合应当严谨,避免在论证过程中牵强附会,同时在理论梳理时,应避免过度带入个人情感,以维持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第二,研究结果所依赖的方法论需具备普遍性和适应性,以确保研究结论的广泛性和可推广性;第三,舞蹈理论研究要有接受美学的理论介入,实践过程要有观众的实际参与,才能让舞蹈实践研究产生更为具体的现实意义。






向上滑动阅览

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李若晨发言主题为《孙颖舞蹈教育思想研究》。文章在舞蹈教育发展大背景下,结合孙颖对舞蹈教育的思考研究和成果,将其思想内涵提炼为文化教育观、思辨性教育观、发展性教育观,并认为其互相交织并体现于孙颖的教育规划和实践的全过程,符合已有研究呈现出的总体教育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全人教育和优秀文化传播,对当下舞蹈教育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站在民族艺术的立场为古典舞发展奉献的复合型人才,以及舞蹈专业的体系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都给出了指引和启示。

  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李萌发言主题为《 “夸张”之美——美育视域下的儿童舞蹈创作》。她从“夸张”与儿童的关联性、“夸张”手法对儿童舞蹈的重要性入手,探讨了“夸张”的审美特性及其在儿童舞蹈中的体现。通过个案分析法证实理论假设,印证“夸张”手法在儿童舞蹈中的应用效果以及接受度。最后形成总结,阐述美育视域下,“夸张”手法的运用对于儿童舞蹈创作有何价值与意义。

来自泉州师范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陈冠庄发言主题为《高甲戏体演文化教学方式探研——以“公子丑”典型组合为例》。他强调体演文化教学法,在特定情境中体验高甲戏文化的魅力,并以“公子丑”典型组合为例,阐述高甲戏体演教学方式的课程设计和“公子丑”典型组合的传习运用,运用全面的教学流程和多元评价方式,为高甲戏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教学改进的策略。

来自云南民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刀娜塔吉发言主题为《耿马傣族民间传统“白象、马鹿舞”于高校舞蹈专业美育教学实践研究》。研究通过分析白象、马鹿舞的动作和动律,结合舞蹈美育教育理念,利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将其融入高校课堂。实践表明,白象、马鹿舞的高校美育能够激发身体能动意识,唤醒民族审美,创新舞蹈作品。

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顿新岚发言主题为《泸定县岚安锅庄教学组合探索与实践》。她牢牢把握住岚安锅庄的历史文化背景,逐步整理动作素材、分析形态特点、提炼基本动律,根据情感交流需求、动态和美学规律进行动作发展,最后从单一性向综合性进行组合编排。教学中积极挖掘思政元素,将专业训练、文化熏陶和思想引导相结合,体现出非遗民间舞蹈进课堂的文化价值。



专家评议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舞蹈系王杰教授作为本场评议专家,对同学们提交的论文及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于同学们的研究呈现出的问题,她首先强调了研究的前瞻性,指出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不仅要系统梳理其传统内涵以促进其传播,更应深入探索创新思路,预见并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次她对研究对象的细化与深入提出了要求,她以舞蹈美育与舞蹈美学的辨析为例,强调了辨析概念差异的重要性,并建议同学们在教育观与教学观的概念上进行深入探索。最后她在民族舞蹈研究领域特别强调了对非遗价值的关注,指出相应研究中应更加重视非遗价值的挖掘与传承。



北京舞蹈学院李馨副教授作为主持人,对上半场14位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汇报进行了综合评价。她提出舞蹈研究由实践到理论的转化路径需要进一步深思,作为研究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在舞蹈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的双重修养,即所谓的“文舞双修”。尽管“文”与“舞”属于不同的思维模式,但它们在舞蹈艺术创造的本质上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对于研究生同学们在学术汇报中普遍展现出的思维状态,她认为大家的自我提炼和创造能力在专业实践与实践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还是希望同学们意识到提炼和创造的前提是建立在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考究上。






向上滑动阅览

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王婧轩发言主题为《初中阶段“中国民族民间舞即兴课”教学探索》。对案例课程设计思路进行了详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其核心理念:一是通过采于民间、源于生活、研于课堂,培育探究思维,打造开放课堂;二是以艺术共融、美育浸润、协同育人,立足学科融合,激发艺术潜能;三是通过素材整理、可视化传承、文化寻根,依托以艺启人,增强文化自信。融合三种教学路径,来夯实美育引领,传承民族文化。

 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朱美澄发言主题为《面向香港青少年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体验式教学实践研究——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认知与体验课>为例》。结合具体教学实验案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认知与体验课》,基于中国民族民间在港的现实需求,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验式教学的探索进行了总结归纳,希冀借助中国民族民间舞体验式教学方法,提升香港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发掘中国民族民间舞更广泛的可能性。

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卢诗敏发言主题为《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构建中吸收武术的方法研究》。通过梳理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的构建历程和经验,从历史、审美以及本体三个层面分析两者的共性特点与个性差异,从而提炼、总结身韵教材中吸收武术的实践手段和方法。此方法论的实质是指向对传统进行吸收、融合、转化的应用理论,启示着我们应深入传统研习、深究中国审美之根,以传统为基、为我所用。

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尉铁潆发言主题为《巴塘弦子的组合编创与教学实践》。通过对巴塘弦子源流的分析与整理,剖析其综合表演形式,进而对其艺术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和梳理,进一步提升教学组合编创与教学实践成果。“守正”“创新”挖掘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民族审美,使教学组合既具有风格性和民族性,又增强了训练性和审美性,且不脱离其传统审美心理及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实践和研究,为巴塘弦子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并促进相关人才培养及个性化发展,推动巴塘弦子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

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杨娜发言主题为《香格里拉藏族“尼西情舞”教学组合编排与课堂实践研究》。通过运用舞蹈生态学、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编排法等方法,  分析阐述了“尼西情舞”的舞蹈形态及文化内涵,最后总结强调了其教学组合在丰富藏族舞蹈教学内容、推动舞台化作品编排等方面具有的实践价值,以及对于传承与发展尼西藏族文化的社会价值。



专家评议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韦金玲教授作为本场评议专家,首先肯定了各位同学的研究成果所展现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她也提出了几点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其一,建议同学们在研究中增加具体案例和课堂实践的引入,以加强实证分析的力度,使研究更具说服力。其二,建议同学们拓展教学思路的具体实施方法,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案,提高其实施的有效性。其三,建议同学们应深入探讨舞蹈文化的深层意义,进一步认识其在舞蹈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价值。她希望所有舞蹈研究者能够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探索、不断创造。






向上滑动阅览

来自西北民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郑芳发言主题为《舞台艺术中“象外之象”的舞蹈审美刍议》。通过列举典型舞蹈案例,剖析中国古典舞与民族民间舞“本象”与“象外之象”的深层次内涵,提出中国古典舞与民族民间舞“象外之象”的美学追求是共性与个性并存的状态,舞蹈“象外之象”能够表达出朦胧而丰富的多重境界,有利于建立中华传统审美与当代舞蹈创作的新默契,诠释着人类对深层意义的不懈追求。

来自广西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张榕清发言主题为《民族舞蹈口述史的三重记忆场域研究——基于广西舞蹈人口述材料的分析》。结合广西舞蹈人口述实践的个案,分析舞蹈记忆的三重场域:身体、影像与文本的建构过程,探究这三重记忆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归纳口述史中民间舞蹈文化记忆内在的形成机制,探寻舞蹈口述史对于舞蹈集体记忆的形成、舞蹈人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传递民间舞蹈文化记忆等方面的意义。

来自天津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李思思发言主题为《“河头落子”的发展历程与艺术形态探究(章节节选)》。文章以天津地区民间舞蹈“河头落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舞蹈史学和舞蹈形态学对“河头落子”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田野调查法”“动态切入法”“文献分析法”“观摩学习法”,完成对“河头落子”历史沿革、艺术形态与风格特征的全面解析,弥补“河头落子”相关研究的空缺,并对其传承保护的方式方法做出思考。

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邱雅慧发言主题为《静态文博符号的可舞性研究:以三星堆青铜神鸟组舞系列作品为例》。文章以神鸟文博符号为研究对象,以组舞系列作品为呈现载体,通过舞蹈艺术创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文章层层递进,从文博符号提取到舞蹈创作,展现出对静态文博符号的活态传承的思考,为静态文博符号相关主题艺术创作,提供一份可持续发展的舞蹈编创尝试。

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施晓楠发言主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传播路径研究——以世界级跨国非遗项目“送王船”为例》。该研究以中国和马来西亚共有非遗项目“送王船”为对象,运用文献学、历史学理论,在把握“送王船”概念、历史、文化特征、现状价值等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析“送王船”中艺阵表演的部分。通过对两国间不同实例的对比分析,探寻“送王船”跨国艺术传播的原因,从而对其他非遗项目艺术部分的传播发展路径提出建议参考。



专家评议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唐白晶副研究员作为本场评议专家,首先对五位发言人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她指出,各位发言人充分展示了深厚的学术研究潜力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切实体现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重要思想。针对每位发言人的研究,她提出希望同学们首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秉持“小题大做”的学术理念,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对地域舞蹈文化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其次,对于舞蹈研究而言,应进一步拓宽文献资料的搜集范围,凝练核心论点,以此提升文章的质量和深度。






向上滑动阅览

来自武汉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向往发言主题为《“形象的回归”——中国表现主义独舞创作的时代潮向与实践探索》。文章以中国表现主义独舞创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深入地分析新时代以来中国表现主义独舞创作中的创作规律与历史经验。提出“以当代现实为主题,构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以形象动机为本体,构建结构与语言的故事性”这两条回归路径。同时指出,新时代的中国表现主义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是对现代舞蹈艺术创作实现形式与内容进一步高度结合的有效方式。而后,该文章又通过自身的舞蹈创作实践的总结和分析,在前人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更多元的表现主义舞蹈创作方法,力求为中国表现主义独舞创作与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来自山东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杨基亮发言主题为《山东民间舞道具的文化阐释:道具文化的象征意味》。文章主要目的在于探究山东民间舞道具的文化内涵,认为在道具演变过程中,功能属性的变化让道具的艺术价值不断延伸。山东民间舞道具既依附于民间舞蹈发展演化的历史轨迹,又反映着作为舞蹈主体的民众的自觉创造意识,成为地域文化观念、礼俗文化信仰、群众审美情趣的物质载体,成为探寻山东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

来自西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岳乃杰发言主题为《文化生态壁龛:安代舞空间叙事与文化塑造》。文章以安代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化生态壁龛”的深度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描绘多方位、多元化的安代舞研究价值,提出以安代舞文化生态壁龛为基,打通文化与空间、时间之间的共生与交融,以此为安代舞的整体性保护提供新思考与理论视角。

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闫二转发言主题为《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云南舞蹈诗创作研究》。文章立足于云南舞蹈诗这一研究视点,运用舞蹈生态学形态分析的方法,探究云南舞蹈诗的创作路径,提炼其显著特征,并探索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状况,用整体的眼光看待云南舞蹈诗创作,借此丰富“舞蹈生态学”的案例库,为舞蹈理论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专家评议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古丽米娜教授作为本场评议专家,首先充分肯定了各位发言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大家的论文研究内容与实践紧密结合,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较为连贯,但还是希望同学们能够进一步加强研究与实际实践的紧密结合、互为一体。此外,身处高原的她还以自己为例,分享了在塔吉克学习交流时的思考,提出生态环境对舞蹈的身体形态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建议同学们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应深入体验当地的舞蹈文化风貌,通过实地舞动的方式,用身体真切感受地域舞蹈的独特文化魅力。



论坛的最后,主持人黄际影副教授再次对各位评议专家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并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与同学们分享:其一,论文写作应当注重深度而非广度,力求精细而避免宽泛;其二,论文研究必须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既要关注学术性层面的探讨,也要着眼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其三,她提醒同学们在撰写论文时,需对学术史料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避免过早得出结论,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第四届“研途有你”活动通过央视频与哔哩哔哩平台实现同步直播,在两天的直播时间内,累计吸引近万人次观众参与观看。该活动在哔哩哔哩知识人气榜中位列第18名,并成功新增百名粉丝。回顾历届“研途有你”的交流与展示活动,参与的同学不仅深入获取了学术知识与实践经验,更在内心深处埋下了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种子。衷心期望广大学子在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中,能够持续攀登新的学术高峰,为我国舞蹈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END  -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


微信ID:bdayjs1999



统稿:苏娅

核稿:苑媛

文字:晨馨、羅智文、王祎冉、易含乐

排版:康文倩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信息交流与公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