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章》舞研评丨楚文化之符号·内涵·形象塑造

文摘   2024-06-15 20:11   北京  

2024年6月11日,北京舞蹈学院第十二届“舞研堂”推出舞蹈专业硕士毕业作品——舞蹈诗剧《楚章》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上演。该剧是由2021级中国古典舞表演方向研究生高琦自编自演、2021级舞蹈学专业研究生徐海粟编剧,由谭昌林、雷青山、王文韬、吴露茜、邴湘芝、李香菊等主创,由中国古典舞系杨婼淇、何金泽、王盛熙、史浩男、黄昊、刘子鸣、史培润、韩慈、徐佳睿、刘芳洲、莫曼琳、范屿霄、王咏仪共同演绎。大胆创新,力求“身体质朴”但“精神丰盈”的整体状态,特邀中国音乐学院打击乐演员王振梓参演,在中国古典审美范式的指引下,让空灵的声音和质朴的身体共同营造荆楚气韵,完成一场打击乐现场演奏和舞蹈交互的视听盛宴。


从文化符号到乐舞形象的当代转换

——评《楚章》中的生命与灵魂



杜嘉琦 2023级人文学院研究生


在北京舞蹈学院第十二届“舞研堂”中,舞蹈诗《章》由一序四幕构成,包括《序》《祈》《鸣》《啼》和《归尘》。该作品以文字符号、青铜漆器等楚文化元素为创作灵感,建构出极富生命张力的舞蹈形象,引发了对楚人生命意识与古老神秘信仰的思考,进而实现了楚国神巫思想到当代中国古典舞的美学转换。正如《周易》所言:“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部作品正是楚人对天地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思考的物化与在场。


一、基于荆楚“鸟虫篆”的形象塑造——龙文与鸟迹

作品《楚章》的魅力不在于直观情感的表达,而是源于对“手舞足蹈”背后动作逻辑与审美逻辑的探索。它突破了传统古典舞中曼妙舒缓的丽人形象,抑或是多情哀婉的怨女情节,而是聚焦于一种从“图像语言”到“身体语言”的转向过程。在《楚章》中,可以看到对楚文化中那些神秘古怪的意象组合的具象诠释,如鹿角立鹤、虎座凤鸟、漆绘上的人神杂糅、织绣上的龙蟠凤逸以及青铜器上斑驳陆离的色彩等。这些元素不仅是楚人精神的象征,更是他们“上下与天地同流”信仰的具体体现,使这些看似距离身体较远的图像语言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转化为古典舞的身体语言。在第一幕《祈》中,两位舞者以“鸟虫篆”为形象参考,她们的身体或交错、或摇移重心,在仰含俯跃中,拧扭的身体与怪诞的步伐,似也迸发出一种狞厉之美。正如《周易》中“物相杂,故曰文”,也道出了多种事物复杂交错所构成的多样审美形式的美学观点。


二、巫舞仪式与舞台艺术下的叙事逻辑——身份与力量

《楚章》虽具有一定的“巫舞”性质,但不同于古老巫术中的超自然现象或生命预测。相反,作品旨在借助仪式中的神秘感、归属感以及文化认同为叙事载体,诉说出关于自我身份的表达与力量的彰显。正如几千年前的楚人通过参与巫术活动来表达一样,编导高琦以舞台呈现表现生命、关照生命,体味自然生命形态之间的叙事关系。第三幕《啼》中,伴随着哀婉与思忆,群舞们所饰演的“山水”身着白衣长袖,时而上抛慢落,时而快速抖动,勾勒起层叠的远山流水之意象,如泣如诉,不绝如缕。而这一幕中的“山鬼”,虽借用了屈原笔下的山鬼形象,但却将山鬼原本的多情与瑰丽转化为与自然相处的琴瑟和鸣,在悲悯中默默承载着世间的一切。


三、“神巫思想”到“天人合一”的文明延续——一鼓立中国

在楚文化中,人与神之间的界限并非清晰可辨。“人神相通”,构成了一个既现实又充满想象的世界,万物都被赋予了神秘力量,它也如遗传基因一般,镶嵌在楚人的集体记忆和艺术创作之中。可以说,一切艺术形式,无论其审美指向如何变化,归根结底都是以生命美学为最根本的衡量尺度。《楚章》同样从生命的视角出发,尝试探究楚人生命意识在身体层面的具体表现。在作品中,“鼓”作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礼器,既是自秦汉以后通向上帝、太一的物质媒介,也是作为祥瑞之兆、灾异之象的文化符号。随着巨大且沉闷的“咚”声响起,《楚章》中的“鼓”构建出肃穆的声场,串联起了《祈》《鸣》《啼》和《归尘》等篇章。由此,“鼓”连接起了浪漫古老的“神性”与充满人文色彩的“人性”,其所折射出中国独特的“宇宙观”“世界观”和“哲学观”,不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更展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以舞蹈形式实现了审美空间的当代转化。


楚文化之舞蹈诗篇 



张炜  2022级人文学院研究生


一、文化符号的灵动演绎

《楚章》之所以能够生动展现楚文化的多维面貌,其精髓在于编导对荆楚文化符号的精心选取与巧妙运用。那些神秘、独特、庄重的文化符号,在编导的匠心独运下,焕发出新的生机。“鸟虫篆”——荆楚文化中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字艺术形式。字形融合了鸟、虫等自然元素,形态优美,变化多端,鸟虫篆的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深邃的荆楚文化内涵。在作品中,编导巧妙地将传统舞蹈语汇打破重组,用身体这一最直接的媒介,灵动地再现了鸟虫篆的形态,向荆楚古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致敬。此外,作品中还出现了对文物的再诠释与再创作,“虎座凤架鼓”——造型独特,寓意深远,虎座象征着力量与威严,而凤架则代表着美丽与和谐,这种结合,不仅体现了荆楚文化中对于力量与美的追求,也展示了荆楚人民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在作品具体的呈现中,编导也通过男与女、群舞与独舞以及截然不同的两种动作质感展现了“虎座凤架鼓”这一文物的美感所在。此外也通过鲜明的对照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带领观众进入了一场波诡云谲的祭祀仪式中。


二、文化精神的深情致敬

事实上,在舞蹈作品诠释或者再现一种文化面貌是极具挑战性的,荆楚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编导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一文化的核心精髓,才能准确地在舞蹈中进行表达。文化从来不是一个作品的“卖点”和“噱头”,而是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以包裹、滋养作品,这是建立在创作者对的文化精神内核敬畏之心的基础上的。在《楚章》的创作中,作者不仅仅从表面上模仿、还原了楚文化的形态,还将个人对楚文化的理解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同时,在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编导还积极寻求艺术上的创新,在保持文化原真性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和创作理念,使作品既具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现代艺术的吸引力。

《楚章》所展现的是一幅关于荆楚文化的舞蹈画卷,是编导在荆楚文化的大框架下,将自己的艺术理念、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融入其中,使得作品既具有文化性,又充满了个体性,在作品中不仅能够领略到楚文化的独特风情,更能够感受到创作者对文化精神的敬畏与热爱。


从“荆楚”文化符号到

《楚章》舞蹈形象的解读



黄格格 2023级人文学院研究生


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汲取灵感,以舞蹈诗的形式重现历史风华。《楚章》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开对于遥远历史时代的追溯,不仅是一次对先秦荆楚文化的深情致敬,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一次对中国古典舞蹈和身体语言多样性的全新探索。作品选取了“鸟虫篆”“虎座凤架鼓”“神女”等荆楚文化符号,其角色设置也与选取的文化符号相得益彰,从“鸟虫篆”的厚重典雅,到“虎座凤架鼓”的雄浑激昂,再到“山水”和“山鬼”的神秘灵动,每一个文化元素都被精心编织进舞蹈之中,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卷,让观众在舞者们灵动的身姿中感受那个时代的呼吸和脉搏。


一、鸟虫篆字舞蹁跹,鼓声回荡韵悠扬

作品开场,浑厚的鼓声先于所有视觉效果触动观众的感知。深沉的鼓声回荡,仿佛历史的低语,引领观众跨越时空,踏入那个恢诡谲怪、浪漫神秘的楚文化时代。

在虫鸟双人舞的篇章中,舞者们多次以一个独特的手势出现:双手并拢于额前,手背朝外,手指如细枝般舒展开来,仿佛鸟冠上的羽毛,这似乎成为一种“虫鸟”的身体动作标识。另外,两位舞者通过缓慢的、重心拖动向前的步伐,重复、连绵的动作规律以及高低交错的、对称舞姿造型,在肢体的形式中将“鸟虫篆”的这一文化符号沉淀成一种鲜明的舞蹈形象,既带着属于远古的厚重历史感,又带着一种雅致的古典诗性美,从而完成了一场基于当代审美视角而展开的历史想象。


二、虎步生风,三楚铿锵擂战鼓,凤声叠韵,九天和煦起祥云

五虎一出场就带着雄浑的气势。赤红色的灯光铺满全场,他们的动作刚劲激昂,他们的舞蹈充满了力量与野性,仿佛是在敲击着历史的鼓点。凤鸟的则带着一种神秘的、高傲的气场,舞者手执像粗壮的鹿角一样的道具起舞,仿佛来自远古的凤在挥动双翅,同时道具的使用也拓宽了手臂造型的更多可能性。五只虎匍匐在凤鸟的周围,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凤鸟则在五虎围成的圆圈内以一种高昂、狂迷的精神状态翩然起舞,与匍匐的虎形成了高低错落的层次感,将“虎座凤架鼓”的意象生动展现在舞台上。


三、长袖轻挥山水动,神女翩然降世间

清脆的铃声以及空灵婉转的吟唱,将观众带入一个更为神秘和浪漫的水墨世界。

在山水和山鬼的篇章中,舞者们身着点缀有黑色墨迹的白色筒形长裙,运用不同质地的水袖进行表演,山水舞者的水袖是略厚重的布料,山鬼舞者的袖子质地是更轻盈的纱绸。随着演员们卷动、抛起或让长袖自然垂落,她们手中的袖也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态。她们的舞姿柔美而富有灵性,宛如与神灵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生动展现了楚地山水的神秘韵味与灵动之美。

整部作品以“归尘”作为终章,舞者们纷纷汇聚于舞台之上,将先前所演绎的意象符号再次逐一呈现,他们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重现着那些古老的记忆。随着舞动的情感达到高潮,温暖的圣光如瀑布般洒落,照耀在每一个舞者的身上。他们仿佛被赋予了神圣的力量,一同倒下,又依次坚毅地站起,象征着历史的波折与重生。最终,所有舞者转身回望,目光坚定地朝向那束光亮汇聚,是对那个遥远时代的致敬与缅怀。

三番鼓声毕,荆楚纪元终。





-   END  -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


微信ID:bdayjs1999



统稿:苏娅

核稿:苑媛

责任编辑:刘明明、王欣悦

图片:云墨文化-谭欣露

排版:田薇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信息交流与公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