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舞研评丨身体·时空幻象·音律

文摘   2024-06-22 17:15   北京  


2024年6月19日,北京舞蹈学院第十二届“舞研堂”推出舞蹈专业硕士毕业作品——现代舞作品《流沙》在北京舞蹈学院沙龙舞台上演。该作品是由2021级创意学院舞蹈编导方向研究生陈洁薇担任导演,主创团队为韩彰涵、雷青山、王文研、吴双琦、陶乌尔图、大洋、王文韬、程皇、劳雪莹,由梁馨予、张逍、王江瑶、李佳俊、尉镱馨、毛乙如、曹家锦等共同演绎,特邀独立音乐人陶乌尔图进行马头琴、呼麦、长调即兴表演。

身体与空间的互动探索



陈俊汝 2022级人文学院研究生


《流沙》是一部由身体张力所触发观感体验的现代舞作品,编导构建起身体与空间、时间的对话,从中找寻自己,找寻生活,也找寻爱。

一、“铁框”中的身体言说

作品中的“铁框”是定格下过往的时光与记忆的相框。舞者们在框中舞动,仿佛是与过去的自己对话,是无数个“我”,同时也是跟“我”一样的每个人,时而统一、时而不同的表演状态,使得整个作品饱满立体,展现出不同的身体在同一空间中的无限可能。“铁框”是衣架,是生活的沉淀和日常“疯癫”的缩影。生活终究是无序的,充满着不确定性与偶然性,红蓝绿黑不同“衣物”的设定,趣味性的表达赋予“铁框”以生活意味。“被控制”的身体暗示了暂时被生活“支配”的我们。


二、流沙中的生命表征

延伸的双臂,仰躺在旷野中,感受风和空间,身体是自由的,是灵动的,是放松的。一系列的滑动、滚动、跳跃、旋转、跌倒、爬起,通过多样的、重复的动作语言探索着身体的边界与潜能,每一个动作都如同沙粒般细腻而自由,展现了生命的韧性与张力。在此时,技术性在这个作品中已经不重要了,而是动作本身所带来的情感延伸与舞者享受其中时所传递出的一种生命的能量。


三、时间中的灵魂救赎

悠扬的马头琴,蓝色的静谧基调,舞者的每一个动作都仿佛是音乐的具象化,情感在肢体中流动,音乐亦是情感的另一种延伸,并与身体融为一体,这种灵魂上的契合是相互帮扶,亦或是彼此的救赎。可见编导对音乐高度的敏感度和对生活的深刻体悟。此时,音乐与舞蹈共有的“时间性”,在有限的空间中达到具象的极致。

整部作品,舞者将情感融入身体,使得身体的表达无限延伸,在舞蹈中找到了那个“我”,在随风飘荡中找到了依托,在无限黑暗中找到了那束光亮。



《流沙》幻象中的生活经验



乔玉新 2022级人文学院研究生


如果要给“流沙”找一个反义词,也许是“磐石”。前者是流动的,后者是稳定的。而流沙似乎总是在磐石上蔓延,磐石最终都会变为流沙……

编导陈洁薇的《流沙》是怎样的?

作品的主体由以上肢为视觉重心的编创动作构成,这类动作的特点是上身的延展与对抗大于下身的移动。它们的含义不是明确、具体的,不涉及某个情境、情感。这种无具体指向的动作,召唤着观众的经验和想象。


但编导并未向观众索取共鸣,先行一步,将自己的经验填入其中。作品的开始,在七位演员的注视下,其中一位舞者捡起了地上的一个相框,走回人群。他们看向同一方向,摆出了准备合影的姿势。除了“注视”“捡起”“走”,作品中还出现了奔跑,以及几人间琐碎的问候动作,这些保持日常生活形态和发力的动作,在作品的首尾与段落连接处出现。它们隐晦地提供了一个看到编导生活经验的通道。


对于不熟悉这位编导的观众来说,《流沙》可能是一个将流沙、迷茫、自我作为主题,对心象进行抽象表达的作品。对于了解陈洁薇的观众来说,《流沙》是她的身体写照,是她习惯的身体呈现,包括编舞习惯、生活习惯。乃至作品中的一段是,在深蓝背景下,舞者只剩剪影和线条的独舞配合现场马头琴、呼麦的唱奏,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抽象”身体与民族乐器的结合,或是一对恋人的一次安静日常。

节目册中,编导提到了迷茫:流沙,是迷茫时期的噩梦场景;现在,她已踩在平地上。迷茫似乎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主题,被我们表达和宣泄着。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结构性难题,当创作者从这个境遇出发进行创作,其实是想找到一个答案——左冲右突,或佛、废、丧、躺。完全抵抗,或回归自我。

作品的尾段,陈洁薇不停地奔跑。我想知道答案——是一直跑直到暗场,还是停下;是重复摔倒又爬起,还是摔倒;是跑出了场外,还是躺下?


最后,她回到了舞台中央,回到最初的合影中间。

这就是陈洁薇的《流沙》。



流沙之韵:琴歌与舞影的交织诗篇



陈紫璇 2022级音乐剧系研究生


在《流沙》这部探讨自我成长的现代舞作品中,现场马头琴与呼麦的配乐如同沙漠中的绿洲,为这部作品注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不仅是旋律的交织,更是情感的流淌,引领观众走进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世界。


流沙幻境,音舞共绘。随着悠扬的马头琴与低沉的呼麦声缓缓响起,观众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穿越时光和空间,来到了一个无垠的沙漠世界。这里,湛蓝色的天幕如同沙漠的苍穹,无边无际,深邃而神秘。天幕之下,舞者与歌者的影子被折射得若隐若现,仿佛他们就是这广袤沙漠中的一部分,与这片土地、这片天空融为一体。舞者的舞姿时而如同风中的沙粒,随风而舞,轻盈而自由。时而又如同沙丘上的孤影,孤独而坚韧,面对着无尽的挑战和未知从不退缩。马头琴的旋律深沉而悠扬,如同沙漠中的风,吹过无尽的沙丘,带来一种悠远而神秘的氛围。而呼麦的歌声则低沉而有力,如同沙漠中的呼唤,呼唤着生命的力量和勇气。这两种音乐形式与舞者的表演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深邃而神秘的氛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编导所说的“流沙”之中。


乐舞交融,和谐共生。乐在光影交织的舞台上,演奏者凭借精妙的技艺将音乐的节奏、速度与音色赋予了生命力,温柔而坚定地流淌在舞者的每一个动作之间。而舞者仿佛也是从音乐中生长出来的,如同流沙中的波浪,起伏跌宕,展现出无尽的自由,散发出坚韧的气息。这种乐舞交融的表现形式,不仅增强了舞蹈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舞者的每一个动作中,观众都能感受到编导所要表达的对自我的深刻探索,对现状的奋力挣扎。这种情感的传递和共鸣,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时代交织,古今共融。马头琴和呼麦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和歌唱形式,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以其深沉而悠扬的旋律为《流沙》增添了浓厚的民族色彩。马头琴,那独特的音色仿佛能够穿越千年,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它的旋律深沉而富有感染力,如同沙漠中的风,吹过无尽的沙丘,带来一种悠远而神秘的氛围。而呼麦,这种古老的歌唱形式,以其独特的发声技巧和悠长的旋律,展现了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赞美。在《流沙》中,现代肢体与传统音乐的交流与碰撞达到了新的高度。舞者通过流畅的舞蹈动作和生动的肢体语言,与马头琴和呼麦的旋律形成了完美的呼应,展现了该作品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融合。






-   END  -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


微信ID:bdayjs1999



统稿:苏娅

核稿:苑媛

责任编辑:刘明明   王欣悦

图片:云墨文化-谭欣露

排版:田薇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信息交流与公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