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舞蹈研究生论坛回顾(六)| 方法:立足本体视域下的舞蹈身体经验研究

文摘   2024-11-07 10:02   北京  


BDA舞蹈论坛(2024)


10月29日下午,BDA舞蹈论坛(2024)第五届全国舞蹈研究生论坛第六场顺利举办。本场论坛有20位舞蹈博士、硕士研究生进行发言,内容围绕具身的实践经验进行学理思考,展现出舞蹈学研究的本体坚守。由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张素琴教授、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毛毳副教授担任评议专家,北京舞蹈学院2024级研究生宋晓俊、万言担任学术主持。

上半场

上半场论坛由2024级研究生宋晓俊担任学术主持

\ | /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响的发言主题为《转化与建构:舞蹈编导专业舞蹈思维的培养路径研究》。指出当下舞蹈编导专业本科生的舞蹈思维培养所面临的困境主要在于技法学习偏向“动作”发展、舞蹈结构重在“文学”描述、创意生发缺乏内心关照三个方面,并结合自身学习经验与具体教学实践给予建议,总结了三个舞蹈思维建构路径:舞蹈语言建构的转化、舞蹈结构虚实关系的转化、命题元素的多维通感转化。

● ● 



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泠君的发言主题为《从图像到身体——四川画像砖中的螺袖套袖舞形象激活》。一方面以袖舞舞服物理构形的视角进入到汉代袖舞图像中,对东汉时期四川地区画像砖中的螺袖套袖舞形象展开研究。另一方面以古代舞蹈史研究链接当代舞蹈创作,从图像到身体,提供历史舞蹈形态激活的一种思路。

● ● 



内蒙古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郝嘉敏的发言主题为《独舞<马背上的女人>“形象·个性·精神”的“三重塑造”表演实践探究》。提出“形象·个性·精神”的“三重塑造”概念,探究舞蹈中如何实现高水平艺术表演,并具体阐述了三者在舞蹈中的作用与价值,指出应当将“形象·个性·精神”三个核心要素有机结合、相互关照;以独舞《马背上的女人》为例,结合具身研学作品的经验,对表演中的核心要素作出思考。

● ● 



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张琪然的发言主题为《从看戴剑作品中身体、个体与文化的主体性建构——兼论当代中国对于现代舞创作的思考》。首先强调了身体意识、审美解放以及主体性的重要性,进而从具体的舞蹈作品戴剑《Mo舞道》进入,从身体主体性、个体主体性、文化主体性三个方面对舞蹈主体性进行深入探讨,进而探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舞的发展路径。

● ●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希娅的发言主题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塔城乡署明村东巴乐舞创作实践研究——以作品<对话·东巴>为例》。以作品《对话·东巴》为案例,从舞台语境下的形式转化路径、古今对话下的生命情感延续探讨了从原生态舞蹈到舞台艺术创作的实践转化,并从审美风格的凸显、民俗韵味的留存和生命精神的延续三个方面,阐释了东巴乐舞在现代舞台上的艺术价值及文化意义。

● ● 



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宋少昂的发言主题为《国际标准舞中的解构与建构——探析国标舞作品的现代性编创》。首先阐述了国标舞的本体语言与语境,讨论国标舞现代性编创的意义,其次着眼本体、形象,从解构与建构的创作方式、实践路径,思考表意模态,最后指出国标舞艺术舞台化创作应当具有现代性编创的文化指向。

● ●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高立雄的发言主题为《语境、语言与文本:情境认知下的民族舞蹈创作要素分析》。聚焦情境认知理论视角,分析了不同时代情境中的民族舞蹈创作经验,提出肢体语言、语境、文本和意识作为民族舞蹈创作的关键要素,认为在创作中时代情境与时代同频共振,是当代民族舞蹈创作与实践发展的重要路径。

● ● 



西藏大学硕士研究生单震宇的发言主题为《议“民族街舞”之编创理念与延伸思考——以“舞藏王朝”为范本》。将研究视点落到具体的编创表演集体,以极具代表性的街舞团体“舞藏王朝”为范本,从舞种融合与本土文化元素应用的视角对其创作进行分析,并结合专家访谈对其缔造民族街舞新范式的路径及其可行性与可发展性进行细致论述,为中国街舞艺术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 ●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王瑾的发言主题为《当代舞蹈创作趋势——对元素意识的构建》,在微观和宏观上,总结了元素的定义、特点和作用,并探索当代舞蹈创作趋势中元素意识的构建及其在舞蹈中的应用,提出运用元素意识挖掘身体本体语言、提炼民族传统元素等具体建议,为舞蹈编创提供一定经验。

● ●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郑雨霏的发言主题为《身体与感知——“空间切割”在即兴编舞中的实践研究》。首先辨析了“空间”与“身体”的相互关系,提出“空间切割”作为实践研究方法,即通过预先设定的实验方法来让舞者进行不同方式的即兴舞蹈。其次以英国罗汉普顿大学舞蹈学院试验为案例,运用硬切割法、软切割法、虚拟切割法三种不同的“空间切割”实践方式,探索了“空间切割”在即兴编舞中的功能、意义。

● ● 



奥克兰大学博士研究生周子砚的发言主题为《有一种爱叫“我觉得”:创造性舞蹈老师的“期望”和学生的创造性经历探赜》。采用“期望违背”的理论探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定性研究和半结构访谈,指出基于老师的规范化期望下学生被标准化的创造力,以及基于老师的等级化期望下学生被控制的创造力,反思了权威教育和创造性教育的矛盾,理论性探究了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冲突。

● ●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张素琴教授指出,论坛上半场11位同学的发言显示出青年舞蹈研究人才的锐见,并从四个方面给予进行学术性写作时可供参考的具体建议。第一,在方法论应用上,舞蹈学术性写作时应当选择合适的方法,避免方法论核心术语与研究对象相脱离,使现象、思考淹没其中;第二,学术性写作应当有聚焦的问题意识,个人思考应当凝练为具体的核心议题,在深耕所聚焦议题的研究历史后,再拓展研究脉络,将个体性经验升华为学理性思考;第三,学术性写作的参考文献应当充足、翔实,这是支撑学术性写作论述的重要基石,能够促进学术问题更具互动性与对话性。第四,学术性写作的论述要求流畅、丰富,笔法连贯的方式以及材料案例解剖的方式,能够体现出写作者的意志和态度。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能够消化吸收问题,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下半场

    下半场论坛由2024级研究生万言担任学术主持


\ | /



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尹晨瑞的发言题目为《敦煌舞“S”型动律的价值探究》。从综合性视角审视敦煌舞“S”型动律,以形式特性建构其审美价值,以舞蹈创作提炼其实践价值,以学术思维总结其理论价值。在当代视野中,她用环环相扣的论述与层级递进的逻辑揭示敦煌舞的多元价值与文化意义。

● ● 



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王雅雪的发言题目为《中国古典舞女班下肢训练的“三重困境”》。敏锐地捕捉到当前古典舞下肢训练的问题,包括下肢训练的实践缺乏整理与理论研究;功能性训练和风格性训练不统一;身韵课对步伐训练不够重视。并针对这三类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与发展路径,为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应用理论建设提供了价值。

● ● 



西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梦洁的发言题目为《舞蹈训练中常见损伤的运动康复治疗研究》。从舞蹈训练中常见的损伤部位出发,结合目前舞蹈科学相关治疗现状,实证性地为运动康复疗法的医学方法,提出更加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为教师教学、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和医务人员监管提供理论依据。

● ● 



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余奕晓、陈丽竹的发言题目为《舞蹈运动疗愈帕金森病机制及其作用》。通过对近年来DMT(舞蹈运动疗法)在帕金森病治疗领域研究的综合分析,探讨其运作的内在机理与影响路径,具体阐述DMT如何有效缓解步态冻结、姿势不稳等运动障碍,以及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继而为帕金森病患者的舞蹈运动疗愈方案设计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有助于推动治疗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 ● 



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何琳静的发言题目为《探究剧场人类学视角下舞蹈的“有机效应”》。站在剧场人类学与舞蹈剧场的交汇之处,深入探讨了舞蹈中“有机效应”的本质特征、核心构成元素以及它们对舞蹈演绎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揭示出舞者表演的生命力,为认知身体的“在场性”提供了更多可能。

● ● 



奥克兰大学博士研究生沈雨潇的发言题目为《肢体触碰:流动的意义建构空间》。论文列举了舞者在身体接触过程中所引发的个人感受与认知,探究这种情感与认知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的有效路径。她指出,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类由“文化载体”转向以“人”为主体的“人”,该研究为舞蹈提升社会交往效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 ●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卓琳的发言题目为《舞台装置于舞蹈形象塑造的开拓初探》。从《富春》与《锦鲤》这两部热门舞蹈作品中的形象塑造入手,探讨舞美装置对舞蹈意象的拓展性实践影响,其反映出以舞蹈艺术为主体,具有中国式美学表现手法的艺术主旨;进一步指出在舞台装置与舞蹈表演融合的趋势下,塑造出全面而又立体的中国形象的全新策略。

● ● 



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刘雅瑾的发言题目为《探究舞蹈编创中道具空间的应用技术》。阐述了道具在舞蹈语言、舞台空间和舞蹈审美多维度中的重要作用,并从道具原生空间的运用、道具原生空间的演化以及道具演化空间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呈现出对“形式与内容”的终极思辨。

● ●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朱亚超的发言题目为《关于拉班动作分析理论的再思考》。借助拉班动作理论的客观视角,对核心概念进行了“重新解读”;并深入探讨将拉班理论应用于个人实践经验中的可行性,致力于挖掘舞蹈动作描述与记录同社会文化象征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试图揭示两者间相辅相成的奥秘。

● ●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毛毳副教授根据选题之间研究范畴或学科属性的交叉面,指出了每篇文章独特的闪光点,以及具有针对性的修改建议。论坛下半场9位发言人的研究中主要存在四类共性问题:一是问题意识的匮乏,缺乏问题引导就会导致堆叠材料或罗列观点的现象出现,降低学术研究的价值与深度。二是舞蹈科学研究必须要以专业性实验模型为基础,实验模型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一般现象与内在本质的纽带,是实验成果的数据基础,所以要重视专业型实验模型的作用。三是要警醒舞蹈案例研究的理论套用,作品与理论的适配度是首要考虑因素,需要明晰理论的应用条件与案例研究价值之间的一致性问题。四是要认识到学术史梳理对舞蹈研究的重要性,学术史能够厘清概念、观点与研究成果的衍变,明确研究者对核心概念的外延与内涵的认知。此外,她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中,能够深入剖析问题,内化问题,解决问题,在饱有学术热情的前提下不断精进自己的研究成果。

\ | /




至此,BDA舞蹈论坛(2024)第五届全国舞蹈研究生论坛圆满落下帷幕。本届全国研究生论坛的举办,为学院70周年校庆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它不仅是一份专属研究生的学术贺礼,更是大家在舞蹈学术领域深耕细作和不懈探索的表征。本届论坛为当代舞蹈领域青年学子搭建了优质交流平台,汇聚了国内外近百名舞蹈专业优秀研究生学子,在为期三天的论坛发言中展现出积极进取的研学风貌,在前辈的指引下共同探讨舞蹈艺术与舞蹈教育发展的当下与未来,在同辈的互学互鉴中提升了学术品格与学术素养,彰显出青年舞蹈学子应有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


-END-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

微信ID:bdayjs1999


统筹:苏娅

核稿:苑媛

责编:王欣悦、谢威

文字:张佳缘、万言

图片:贺一凡

排版:刘行昊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信息交流与公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