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新作》|中国电影“范式”的创建与影响——《孤儿救祖记》上映100周年

文摘   2024-02-09 15:29   上海  

今年是《孤儿救祖记》上映100周年。《孤儿救祖记》虽在历史的洪流中散佚,但它不断被解读,在中国电影史上散发着无尽的生命力。无论是在重写电影史的视角下,还是在当下建构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的视阈下,《孤儿救祖记》都可以成为理解中国电影历史、文化与美学的一个典型样本。它“提倡教育、劝解赌博,鼓励孝心等俱足为世人明镜裨益于社会”;它具有“于中国电影历史发生、生成与延变环链上不可替代的‘锚定’与‘普遍参照’的历史作用与地位”。正如谷剑尘先生在《中国电影发达史》里写道:“电影界要是没有明星公司的《孤儿救祖记》,也不会后来盛极一时,造成了空前的国产电影运动。”为推进相关探讨,《电影新作》编辑部邀请专家,围绕“《孤儿救祖记》上映100周年”进行研讨。


虞吉教授认为《孤儿救祖记》诞生的历史时间节点,是中国电影经历了近十年沪上短故事片试制的跌宕,跟随世界电影影院节目“弃短就长”的“转变之期”。他指出《孤儿救祖记》为起步阶段的国产长片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式文本”,更“是一个凝聚了巨大昭示性,扭结了众多契机和功能的范本”。这种“范式效应”(尤其是影像传奇叙事的“范式效应”)既在明星影片公司内部延续与扩展,又在其他制片公司继续发生。


秦喜清研究员指出,《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电影初兴时期的关键性作品,是中国电影情节剧倾向的一个早期范例,在类型选择和艺术手法上具有明显的文化融合特征,对百年之后的中国电影创作仍不乏启示。她提出《孤儿救祖记》是在充分吸收和转化外国文学的基础上完成的,但它在布景和表演等方面,都追求“华式”风格,力避欧化。它不仅是人情剧,更是中国化的人情剧。


安燕教授从中国电影主流叙事模式建立的角度谈及《孤儿救祖记》,认为以从传统而来的普遍价值为思想底色,以“化大众”为宗旨,郑正秋的《孤儿救祖记》绝非怀麟所说的“偶然”之作,而是必然地导向一种核心叙事模式的建立,且对后来中国电影创作影响深远。可以说,《孤儿救祖记》建立起了一套影响至今的叙事系统:以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人性论理论形态——良知论为思想框架,以德性伦理为主题诉求,以情节为结构重心,以突转、发现、苦难、穿插、疑阵等为情节要素和叙事技巧的通俗情节剧模式。此主流叙事模式纵贯中国电影的历史,在《滚蛋吧!肿瘤君》《我不是药神》《你好,李焕英》《人生大事》《送你一朵小红花》《奇迹·笨小孩》等当下主流电影中延续。


陈林侠教授认为《孤儿救祖记》是二十世纪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的现象级作品。它斩获票房,拯救明星影片公司,推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其成功的秘籍在于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式“好故事”:既不是好莱坞电影认知层面的情节消费,也不是欧洲艺术电影理性思辨的深度思想,而是用伦理情感打动人心、唤起观众怜悯之情的好故事。影片聚焦翁媳关系,以“敬老尊长”的伦理情感与男性长者的愧疚痛悔,重新整固了遭遇现实挑战的传统家庭。不仅如此,影片生动地展示了情感的动态过程。“是其所是”并“如其所是”地生成活泼泼的情感;大到完整匀称的情节结构,小到正/反、好/坏、悲/喜的事件设计,情感的分解与生成,在对峙、比照、碰撞的层层推进中,产生催人泪下的情动效果。




电影新作
《电影新作》是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主办的全国中文艺术类核心期刊(2020版),始终关注国内外电影研究新动态。主要设置栏目:本期特稿、电影理论、海上影谭、电影产业、电影导演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