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公益组织“走出去”的有效方式

2024-10-09 23:00   海南  


印尼首都雅加达(摄影:乔峰)


东南亚是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保护的热点地区。这里不仅有庞大的人口,丰富的矿产资源,高速发展的经济,更有广袤的热带雨林和湿地、著名的珊瑚礁三角区(Coral Triangle)和占全球总面积1/3的红树林!

因其重要,所以来东南亚开展项目的国际环保组织很多。凭借丰富的出海经验和雄厚的资金支持,他们在当地构建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力。

目前为止,来这里开展合作的中国民间公益机构还很少。这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方向,以及不断升温的中国-东盟贸易投资热潮不相匹配——世界需要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和力量。

2022年我们决定成立“海南气候伙伴(HCP)”,探索在东南亚国家开展海洋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因为在东南亚国家的海边,也活跃着和我们类似的组织,同样面临滨海生态系统衰退、气候变化影响以及渔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也在努力探索基于社区的解决方案。往小了说,我们相信跨区域NGO间的务实合作,能为双方带来思想和业务层面的价值。往大了说,我们希望成为民间交流的使者,为国家的发展和全球气候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间公益组织“出海”,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对我们这样一个小型NGO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能够基于自身特点和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出海”模式。

两年来,我们摸索中前进,从最初仅有个模糊的大方向,到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海外“朋友圈”,具体的合作内容也开始清晰。



建立对社会问题的认知


东南亚国家中,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是典型的岛屿国家,有大量的沿海渔民社区,这与海南的情况颇为相似,因此两国也成为我们首选的合作对象。但在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等方面,彼此之间的差别又十分明显。我们意识到,对国情和社会问题的深入理解是开展合作的基础。

我们收集了很多文献和案例,还把分析成果写成推文介绍给国内的朋友。但真正让我们提升认知的,是对当地的渔村走访和与渔民的交谈。

过去两年,我们去到印尼和菲律宾十多个渔村,对当地渔业生产和渔民生活状态,以及面临的发展困境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比如很多渔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渔业是当地渔民的主要生计来源,对渔业资源和周边生态环境依赖度特别高。过度捕捞和破坏性的作业方式,又让那里的渔获量不断减少,生活愈发显得困窘。有些渔村人口密集、环境拥挤,教育卫生甚至供水等基础保障都明显不足,在气候灾害面前显得十分脆弱。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建立信任和伙伴关系


印尼和菲律宾有很多在渔村社区开展工作的NGO。通过拜访参观和举办研讨会,我们认识了不少那里的“同仁”。他们经验丰富,在调动渔民自主管理渔业和近岸生态资源方面成绩斐然,比如组建渔民合作社制定社区休渔制度,培养当地人储蓄习惯,开发生态土特产等等。这些扎根社区的工作手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我们把其中一些业务相近、"气质相投"的机构请到海南来参观考察,一来二去也成了老朋友,有了更多的信任关系和合作意愿。特别是当他们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切实的感受,对我国渔业管理制度、乡村振兴的做法有了了解后,也萌发了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的兴趣。


2024年我们主办了3次研讨参访活动

其中两次在海口举办



共策合作项目


有了前期比较充分的互相了解,以及信任关系的建立,我们觉得是时候策划合作项目了。

今年9月25日到26日,我们在印尼巴厘岛主办🔗“中国-印尼小型渔业社区气候韧性建设研讨会”。借此机会,我们与印尼本地NGO伙伴开展了气氛热烈的脑暴共创活动。通过梳理和分析中国——印尼在渔业社区面临的气候风险,各自在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模式异同,以及两国在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等的供需特点,我们锁定了多个具体的合作内容。其中既包括青年社区人才的培养的能力建设项目,也包括了开发适合社区的太阳能制冰设备和运营模式,来解决偏远渔村的渔获储存问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在过去两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见证了社会组织“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的深远价值与重大意义,同时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和温暖的笑容。虽然未来的路途漫长,我们才刚刚踏上征程,但我们坚信,只要方向正确持之以恒,每一步都将是坚实的。



- END -



蓝色气候伙伴
分享和介绍东盟国家近岸渔业及海岸带生态保护行动,特别是公益组织在渔业社区开展的项目经验和案例,以此促进与东盟公益伙伴在相关领域的“南南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