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由小及美丨可再生能源南南合作论坛札记

2024-07-26 10:42   海南  



写在前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解决全球气候危机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与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重点领域。


2024年3月26日,海南气候伙伴(HCP)联合山西派可思绿色文化中心等机构,在海口隆重举办“2024可再生能源南南合作论坛”。论坛以“向绿共赢 由小及美”为主题,探讨如何有效利用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优势,在发展中国家将开发周期短、投入成本低、环境效益优、普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合作落地,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会议发布《绿能出海记2024:向绿共赢,由小及美》报告。来自中国、菲律宾、印尼、孟加拉等国约20位行业专家和公益机构参与研讨。共约60位嘉宾参会。(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报告)


本篇以札记形式带大家回顾其中一些带给我共鸣的观点。


——杜鑫 HCP项目经理





能源转型的最终目标不是能源,而是人。


——王晓军,山西派可思绿色文化中心,

亚洲气候行动者组织(菲律宾)创始人


什么是小而美?王晓军认为“小”指的是施工周期、成本、装机容量的小型化,以更好适应当地条件;而“美”是服务于人——要让没有电力保障的当地百姓有电用、有收益,让受气候灾难影响的人变成参与解决问题的人,这个才叫美。王晓军强调:“能源转型的最终目标绝对不是能源,而是人!”

这个理念我十分赞同,在智渔关注的小型渔业领域,利用可再生能源解决偏远和贫困渔业社区面临的渔船燃料成本高、渔获保鲜困难等问题,也将是海南气候伙伴项目下一步重点关注的方向。



要理解“以人为本”的四个面向。


——乔峰,海南气候伙伴项目主任


乔峰博士认为,以人为本,是要防止气候行动过度追求企业的投资回报,缺少对更广泛普惠公平的关注;以人为本,是要避免只强调全球环境生态目标,忽视甚至是牺牲本地社区利益;以人为本,是要避免只看技术和商业可行性,忽略实施地在社会、文化传统、宗教、性别、生计上的价值诉求;以人为本,也是要合作共赢,秉持共同体理念,胸怀全人类共同价值。

海南气候伙伴(HCP)也正在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联合东盟国家致力于滨海社区可持续发展的NGO组织,探索多元联动,实现发展和保护双赢的工作模式。



绿能出海环境复杂,NGO组织可以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


——王卫权,中国能源研究会

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王卫权秘书长指出,中国可再生能源“出海”挑战很多,例如所在国的政策环境、风俗习惯、居民需求等,都是中国企业不太了解的。我国NGO组织和行业协会可以通过与各国民间组织建立紧密合作,建立指南、组织考察、收集当地社区百姓意见、协助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沟通等,分工合作,为出海项目的设计和落地建立良好基础。



可再生能源南南合作,有助于气候脆弱国家加速实现经济自主和能源独立。


——Red Constantino (康锐能),

气候脆弱国家论坛及V20财长集团*

秘书长办公室 国际政策总顾问

*气候脆弱国家论坛(CVF)和V20财长集团均成立于2015年,最早由20个气候脆弱国家首脑及其财政部长发起组成,分别同步从国家宏观气候立场和气候财政的角度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目前均已壮大成为有58个成员国的集体。


康锐能提出,发展中国家排放量最小但却在气候危机中最无力应对,这需要经济管理者通过金融工具和战略帮助气候脆弱国家解决债务和发展问题。为了在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繁荣的目标,气候脆弱国家不仅需要利用自身已经具备的风力和阳光等充裕的可再生能源财富,也需要加强与各国(尤其是中国)的紧密合作。

为发展而利用环境的代价往往加剧一些地区人民的生活困境,无论是能源问题还是滨海社区渔民的生计问题,都应该得到更多资源力量的关注和扶持。




本次论坛与会嘉宾坦诚交流,互动热烈,既呈现了各国社会组织在推动绿色能源转型上的决心,也表达了他们对坚持“以人为本”价值观的认同。大家都表示海南应当借助其毗邻东盟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制度环境,成为可再生能源南南合作的枢纽。

海南气候伙伴(HCP)也将通过研讨、互访等活动,继续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渔业、可再生能源以及海岸带保护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会议现场照片




- END -





蓝色气候伙伴
分享和介绍东盟国家近岸渔业及海岸带生态保护行动,特别是公益组织在渔业社区开展的项目经验和案例,以此促进与东盟公益伙伴在相关领域的“南南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