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气候适应”、“气候韧性”这些概念,对我们这些吃鱼、买鱼、卖鱼和捕鱼、养鱼的人来说,似乎非常陌生。
但实际上,如果说到这些年越来越捉摸不透的天气,突然的强降雨、强台风等极端气象灾害,冲垮鱼塘、淹没海边的养殖场、掀翻了网箱等养殖设施,也造成渔船无法安全运作,渔民可以出海作业的时间也大幅减少...... 相信大家就会发现,渔民、渔业和我们吃的海鲜,都或多或少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急需找到相应的适应策略和方法。
分论坛以“气候变化适应:从政策规划到落实行动”为主题,围绕“我国气候适应总体战略”、“气候变化影响下城市和农村生态系统风险与韧性提升行动”、“气候变化适应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组织在气候变化适应中的积极作用”四大分议题展开对话。10位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前沿实践伙伴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并分享了实践案例。来自全国各地的环保及气候领域约50位嘉宾与会。分论坛由智渔海南气候伙伴(HCP)项目主任乔峰主持。
主旨演讲环节,来自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政策法规部的周泽宇副主任和来自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的王玉娟主任专家,分别解读了我国气候适应政策框架体系,并呼吁关注气候变化适应资金缺口的问题。来自社区伙伴(香港)北京代表处的袁英华副首席代表介绍了机构在相关领域的工作策略。
水产养殖面临的常见威胁中大部分都跟气候相关
而在传统捕捞渔业社区,像北港岛这样的渔村也面临着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各方面的影响,导致渔民赖以生存的滨海生态资源衰退,渔民生计不可持续,也是乡村振兴、建设和美渔村和美丽海湾的现实挑战。因此,更需要社会组织发挥“社区为本”的价值优势, 依托村委会等基层领导力,培育基于社区参与式的滨海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与运营模式,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助力渔村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找到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