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向未来丨中国(海南)- 东盟公益组织可持续滨海社区交流合作迈出坚实步伐

2024-07-26 10:42   海南  



写在前


滨海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滨海渔业资源乃至保障全球粮食安全都十分重要。传统渔业社区是滨海生态系统的利用者和守护者,渔业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滨海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环节。


为促进滨海生态系统保护国际合作,加强与东盟公益组织的经验交流,智渔海南气候伙伴(HCP)项目于4月22日主办2024可持续滨海社区区域公益合作论坛。论坛以“共同挑战 共同愿景”为主题,邀请来自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近40家相关公益研究机构共约70人齐聚海口,就近岸渔业资源管理、滨海生态系统保护、社区发展等共同关心的议题分享经验和案例,开展了深入的“跨国”对话交流。与会嘉宾还于23和24日走访海口市荣山寮和北港岛等美丽乡村建设及渔业转产示范点,并对共同感兴趣的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本届论坛是智渔孵化的海南气候伙伴(HCP)项目在推动中国(海南)-东盟公益组织合作,构建滨海渔业资源保护网络的重要一步。论坛和参访活动大大促进了印尼、菲律宾等国家与我国公益组织在相关领域的相互了解和认知,增进了友谊与共识,为接下来进一步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论坛速览


论坛的举办得到了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社区伙伴(香港)北京代表处、中国民生银行、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和大卫与露西·派克德基金会为论坛提供了支持。红树林基金会(MCF)为本次活动的协办方。

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徐伟,红树林基金会(MCF)副理事长孙莉莉出席活动并致辞。云南连心社区公益基金会专家陆德泉教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高翔博士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来自印尼公益组织LINI的创始人兼科研总监盖亚丽·雷克索迪哈德约-利利(Gayatri Reksodihardjo-Lilley)、印尼公益组织JARI创始人兼主任陶菲克·希兹布尔·哈克 (Taufik Hizbul Haq) 、项目经理哈尼·那赞塔里(Hani Nusantari);来自菲律宾的公益组织坦布咏发展中心(Tambuyog Development Center)副执行主任阿塞尼奥·坦图令 (Arsenio N. Tanchuling) ,以及来自瑞尔保护协会菲律宾和印尼办公室高级项目经理丹尼斯·卡尔文 (Dennis Calvan) 和伊曼达·普拉达纳 (Imanda Pradana)分享了各自在推动可持续渔业、珊瑚礁红树林等近岸生态保护方面的行动案例。智渔执行主任云虹和红树林基金会(MCF)秘书长闫保华、MCF滨海湿地保护项目专员曹纯熙则各自分享了在推动渔业政策有效落地以及社会化参与红树林保护方面的经验做法。




嘉宾分享内容精选


01

印度尼西亚


印尼巴厘岛上特色“蜘蛛船”    摄/乔峰


作为海洋大国,印尼拥有超过1.7万座岛屿。印尼2.7亿人口中,约四分之一居住在沿海地区,并依赖于海洋资源维持生计。印尼也是仅次于中国的捕捞业大国,其中60%的渔获来自传统作业方式的小型渔业。

嘉宾介绍,在国际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印尼热带观赏鱼类捕捞量持续增加,捕捞活动中非法有毒化学品的使用让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沿岸渔业人口的增长和无序的捕捞活动也让渔业资源面临不可持续的问题。为了保护珊瑚礁等珍贵栖息地的同时保障渔民的收入,LINI和JARI等印尼本土NGO组织与渔业社区紧密合作,鼓励渔民参与到整体性(holistic)的可持续渔业管理当中

例如LINI将保育和旅游产业结合,培育村民的潜水导览能力,让游客参与体验巴厘岛珊瑚礁的修复和监测,并鼓励渔民通过上传监测图片的方式参与珊瑚礁监测网络。JARI则通过培育本地渔民合作社,探索建立间歇性区域禁捕的“村规民约”,帮助章鱼种群恢复。他们还通过引导渔民规范化收集渔获数据,用数据建立科学的保护制度并监督和评估保护成效。瑞尔保护协会则介绍了他们提出的渔业政策设计,将近岸水域(指沿岸12海里范围以内水域)划分保护区和利用区,利用轮换休渔等方式来实现保护和利用的双重目标。


02

菲律宾


菲律宾西尼格鲁省发展滨海旅游    摄/乔峰


菲律宾拥有1.85万公里的海岸线、全球近10%的珊瑚礁及大片红树林,其海洋保护区的面积居世界前列。作为菲律宾最主要的渔业形式,小型渔业在菲有超过两百万的注册从业者和大量的渔民合作社。渔业人口快速增加及滨海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导致菲律宾渔民成为该国“最为穷苦的群体之一”。

菲律宾坦布咏发展中心通过对渔民组织的赋能,建立社区储蓄小组等方式,叠加对供应链的管理和社区企业培育,着力解决渔民的贫困问题。嘉宾还特别强调了女性在渔业社区发展中的重要性——女性承担家务、掌管收支甚至是家庭贷款等重要事务。因此要实现滨海社区的脱贫与发展,必须加强对社区中女性的技能培训和能力培养。


03

中国


海南海口荣山寮渔人晚归    摄/乔峰


随着生产力的大幅提升,我国渔业捕捞能力大大增强,导致部分地区渔业资源衰退的问题突出。我国政府主要采取“一增三减”的政策加以应对。“增”是指增殖放流,修复渔业资源;“减”则通过渔民转产转业、规范渔船管理,实行限额捕捞以及伏季休渔等方式减少对渔业资源的压力。

智渔作为公益组织,努力成为这些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协作者,通过基础信息调查、动员和协助相关方参与共创解决方案等方式,让养殖尾水治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政策能因地制宜地惠及小散户,并深耕一线陪伴社区骨干推动渔业社区从一产往三产转型,探索滨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专家在讨论中强调,帮助群众了解和认识本地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同时,应激发社区走上“内生性社区发展”的道路。

红树林基金会(MCF)则介绍了其致力推动社会化参与红树林保护的做法,包括通过发掘社区对红树林价值的认知,提升本土保护意识,从而发掘社区内生保护力量;同时通过科普教育、志愿保护行动等方式带领市民认识红树林,参与红树林保护。



实地考察


会后,国际嘉宾考察了海口荣山寮、北港村等渔业社区点,并与村干部开展交流。国际嘉宾表示,海南省各级政府在完善渔业社区基础设施、引导渔民拓展休闲渔业等方面成效明显,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突出,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就发展旅游业中应注重保留渔业文化特色、培育新一代渔业接班人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与会嘉宾在考察中就中国与印尼、菲律宾在渔业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中的异同做了分析比较和热烈讨论。大家认为,虽然各国国情不同,滨海渔业社区发展阶段各异,但都应当从渔民的需求出发,发挥渔民在社区发展中的主体性和主人翁意识,提高与政府、企业等相关方沟通合作的能力。与会公益伙伴还就接下来的深入交流合作领域交换意见,确定了社区青年人才培养、女性群体赋能、区域合作等六项重点领域



一起向未来


本次交流活动是智渔孵化的“海南气候伙伴(HCP)”子品牌在2024年迈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交流活动不仅让我们了解到来自菲律宾和印尼的公益伙伴取得的丰硕成果,更感受到了各国NGO同行间的友谊与紧密合作的前景。
后续海南气候伙伴(HCP)还将通过论坛、考察、工作坊、知识库、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与各方一道共同探索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共同开创滨海生态保护的美好未来。






- END -




蓝色气候伙伴
分享和介绍东盟国家近岸渔业及海岸带生态保护行动,特别是公益组织在渔业社区开展的项目经验和案例,以此促进与东盟公益伙伴在相关领域的“南南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