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与中国机会

2024-08-19 20:00   海南  


东南亚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对能源的需求也快速上涨。国际能源署(IEA)在其《东南亚能源展望2022》报告中预测,到2040年东盟地区的电力消费将以每年4%的速度增加,届时其电力消耗总量将达到2020年的两倍。IEA认为,东南亚国家目前严重依赖煤炭的能源体系将无法有效满足长期的能源增长需求和应对气候变化要求,加快能源绿色转型是必然趋势。


在气候变化灾害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下,

东盟国家面临电力短缺困扰。


东南亚国家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方面有优质的储备,发展前景光明。例如该地区的光照辐射水平为平均每年1.5到2兆瓦/平方米,与我国宁夏和新疆地区的太阳能光照水平相当。

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领头羊,与东南亚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合作前景广阔。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宣布停止新建海外煤电项目,未来绿色能源合作将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能源合作的重点。

2024年3月,海南气候伙伴(HCP)在海口联合举办了🔗“2024可再生能源南南合作论坛”。会议发布《绿能出海记2024:向绿共赢,由小及美》报告。本文对报告中关于东南亚区域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及中国投资合作机会进行了整理,以飨读者。


《绿能出海记2024:向绿共赢,由小及美》报告精选


2021年,东南亚区域整体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到25%,人均可再生电力430度/年。虽与世界平均水平(29%)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如果保持现有的发展态势,很快就能取得突破。其中太阳能发电自2018年以来每年新增装机容量超过5GW;风电自2021年开始取得突破性发展,2021-2022年间新增装机容量达到7GW;水利发电则在过去十年间保持每年新增装机容量超过2GW的速度稳定发展。


2012-2022东南亚可再生能源装机量(GW)


基础优,投资吸引力强


除拥有较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外,东南亚国家在绿色电力装备价值链的多个环节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包括关键矿产领域的镍、铜和钴等上游资源,以及绿色电力装备领域的太阳能、逆变器、输变电装备和锂电池等产业。这种较强的比较优势在发展中国家内较为少见,是东南亚国家能源转型的有力支撑条件。

数据显示,2013年到2023年三季度之间,东南亚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投资总额达656亿美元,其中美国、德国位居投资国排名前两位,投资金额占比高达38%。相比中亚、非洲南部等发展中国家区域,东盟地区吸引的发达国家国际投资量遥遥领先。

除了来自区域外的国际投资者,东南亚区域内国家间的相互投资活动频繁,其中泰国和新加坡投资者在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地都有大量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


东南亚待开工的可再生能源项目


总体来看,东南亚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成熟度较好,有待开工的项目容量高达216GW,超过现有装机容量的两倍。其中风电项目的数量最多,其次分别为水电和太阳能项目,地热和生物质项目也有一定规模。


与中国合作日趋紧密


2021-2023年中国与东南亚清洁能源外交关键词


产业链合作成果突出


2021年以来,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合作逐渐步入崭新阶段。中国的施工建设体系和设备制造体系规模庞大,通过构建高效的产业链和生产能力,中国为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中国-东盟双方在光伏供应链和产业链上已经开展了深入合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正在通过低碳示范区实现“技术帮扶”能力与需求的充分对接。目前,在东盟已经建成的低碳示范区包括中老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和中柬西哈努克省低碳示范区。


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的低碳示范区


另一方面,中国利用在绿色电力装备价值链上的多项优势,通过设备出口和企业出海提升东盟光伏产能。中国光伏制造企业海外工厂已落户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国,形成超过40GW的组件产能,带动该区域成长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光伏制造中心。


项目投资处于起步阶段


投资能力是企业深入开发海外市场,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随着疫情后投资活动的恢复,中国整体在海外可再生能源投资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突破,如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签约额达到了38亿美元,超过了过去两年的总和。

但从单个企业的角度看,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投资规模和项目数量上,与其他国际跨境投资者还存在很大差距,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和品牌影响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5-2023 中国海外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额(单位:十亿美元)


未来发展建议


202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提出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到2030年增至三倍的宏伟目标。作为过去二十年内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现了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和相关产业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能源绿色转型、平衡发展与减排挑战上,探索出了成功经验,成为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出能源困境的关键变量。

通过前一阶段的经验积累,中国应当在未来与东盟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中:

01 加强出海企业软实力建设

企业海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企业在施工和设备制造领域具备显著优势,构建了强大的项目交付“硬实力”。然而,相较于“硬实力”,中国在辅助项目交付的法律服务、会计服务、技术服务、冲突解决等“软实力”领域存在短板。

首先,风电、光伏和储能电池等绿色电力装备的设备型号繁多,需根据不同市场的法规要求完成设备认证和产品准入。其次,可再生能源项目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大面积散点状的分布形式,与当地物种栖息地和居民活动空间存在较大重叠,存在潜在的社会冲突风险。此外,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收益,一方面因收益保障一般基于商业性购电协议且没有主权担保,容易发生法律纠纷;另一方面还要受到电网规划和电力市场交易规则等诸多外部条件影响,需要持续跟踪所在国相关政策和市场规则的变化。为应对以上问题,中国相关领域的企业和智库型机构已经开始采取行动,通过一系列研究成果,为中国出海企业提供了“软实力”支持体系。


中国面向海外的咨询服务机构研究成果


逐步配备起这些软实力,中国大型建设企业“规划先行”的发展模式将得以发挥,也将实现串联起电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有效沟通和协同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拓展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可再生能源市场。

02 紧抓“小而美”的可再生能源需求

对于许多面临严重电力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单纯依赖建设大型项目的模式并不可行。发展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首先需要一个运行良好且能够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需求的电网系统,特别是为应对风电光伏的高波动性特点,还需要配合抽水蓄能、电网智能化等电力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然而发展中国家的电网发展仍普遍滞后,短期内也缺乏技术和资金实力来推动电网设施的改善。

在电网发展不足的背景下,为解决当下严重的电力短缺问题,发展中国家正在迅速推进屋顶光伏等小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因为小型项目可以由能源使用方自行决策安装,项目设计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能够契合各种用能场景需求较快解决发展中国家的民生和工商业用电问题。

中国政策制定者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一趋势,2021年以来就提出“一带一路”的“小而美”发展新模式。2023年,在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中国宣布将统筹推动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可以预期,未来更多的小型可再生能源项目将获得来自中国官方的发展援助支持,助力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自身的能源发展之路。

03 加强多元民间主体参与

“小而美”项目中除了技术和资金需求的“小”之外,“美”则更突出的是技能、知识、经验等软性发展要素。具体的项目开展方式也非常多元,包括技能培训、论坛活动、创业支持等,都将发挥授人以渔的功效,惠及发展中国家基层民众。

中国的中小企业、民间组织、新闻媒体等社会多元主体也逐渐打开国际视野,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也很有意愿参与到这类项目中去,从而促进多元利益主体的观点表达,防范潜在的社会冲突风险。这些侧重软性发展要素的项目同时也将向海外传播中国自身的发展经验,助力发展中国家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能源发展之路。



- END -



点击可下载报告全文:报告:《绿能出海记2024:向绿共赢,由小及美》.pdf



蓝色气候伙伴
分享和介绍东盟国家近岸渔业及海岸带生态保护行动,特别是公益组织在渔业社区开展的项目经验和案例,以此促进与东盟公益伙伴在相关领域的“南南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