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社恐”开启社交指南

文摘   2025-02-03 20:00   山东  














漫长的假期,社交,对于社恐而言无疑是持续不断的巨大挑战如果你觉得自己社恐这种特质有些许关联,这份指南或许可以给你提供一点帮助。

指南一:在聚会前转换自己的心情

面对一个你觉得八成会无聊的聚会,提前想象它可能会带给你的收获,期待这次聚会绝对会超越期待,用这样的方式给你增加出门的动力,而不只是因为抗拒,让自己充满焦虑。请提醒自己:我内心最抗拒的不是那些人,而是抗拒本身带来的不安。

你可以试试这个思考练习:回想一下,上次在什么样的社交场合,你曾经有过意外的收获?它为何给了你惊喜?你是否当初心里也是有一点抗拒,但后来因为有了很棒的体验,而对那个人或场合彻底改观?这样的思考练习或许可以帮助你克服自己的社交焦虑。

但如果你真的发现自己跟其他人格格不入呢?你最起码也可以想:好啊,我就当个观光客,到此一游!喝个饮料,吃个点心,当个观察者,让自己融入气氛,总比缩在尴尬的自我保护模式中来得好,不是吗? 

 

指南二:认知上降低别人对自己的关注

心理学上有一个“聚光灯效应”,指的是我们总会高估别人对我们自己的关注程度。其实,那些我们“社恐”时担心的事,别人根本没那么在意。

“所有人都在盯着我看,但几分钟后他们就会忘了。即使他们没有忘记,那又怎样?这对我没有影响。我还是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做我想做的事。”
在认知上降低别人对自己关注,就会减少一些这方面的精神内耗,也就不会那么害怕跟人social啦。

 

指南三:使用正面的语言表达

人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生活在某种特定的语言中。也就是说,所谓‘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不觉地建立在该社会的语言规范的基础之上的。这是沃尔夫假说,又称为“语言相对论”。可以简单总结为,我们使用的语言直接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使用正面的语言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好处。即使是不好的事情,尝试使用正面的语言表达,效果也很妙。

所以如果想要给人正向积极的好感,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很多人虽然为人和善,但经常抱怨:抱怨天气、抱怨同学、抱怨老师……抱怨很正常,有些时候集体抱怨也算是一种疗愈。但太多负面言语很容易造成负面循环。负面言语用多了,也容易被视为一个负面的人。

下次去一个聚会的时候,你可以观察哪些人用偏负面或是偏正面的言语,以及他们给你的感觉。我们也应该多发挥这种自觉力,尽量在社交中减少自己的负面或消极言语,多用能带来正面、积极、健康、善良联想的词语:


举个例子:
  • 不差(虽然负负得正,意思也是好的,但听到的还是两个“负”字眼)很好
  • 现在是什么状况?(显示你的预设立场是有状况)一切都好吗?
  • 我得(显示控制权不在你手里)我要
  • 最近忙到分身乏术!(对很熟的朋友可以说,但外人听来有濒临失控的感觉)最近工作有点太充实了!(迁回的小抱怨,但显示你还是开心的)

指南四:寻找共同点

在社交时,我们对一个朋友的认识越具体,也就越容易在心拉近他们社会距离感。同样,两个人有一些共同点,这些共同点越具体、越特别、越难得,两人的社会距离感也就会越容易拉近。社交的时候就要尽量建立这些联结。你跟对方有什么共同朋友?共同背景?共同兴趣?共同联结越多、越精准,就会感觉越亲近。

想象一下: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在聚会上一听音,发现彼此是老乡,继续询问,发现竟然来自同一个地区,甚至在同一个乡镇长大,于是一下子亲近感就来了,开始称兄道弟了。当然我们不可能每次都会这么幸运,但只要多交流,一定能找到一些与对方共享的特点也许是你们都喜欢的音乐?喜欢的球队?喜欢的电影每个分享,都是建立联结的机会。这就像是地图上一格一格的坐标,越多的坐标被联结,双方的距离也会越近。

指南五:尝试与信赖的人进行沟通,专心投入交谈

你是否会对身边那些充满好奇心、总是投入地倾听你讲朋友颇有好感?你是不是也觉得他特别尊重你,你跟他相处特别舒服?如果你因为这种特质而特别想亲近一个人,你也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看着对方的眼睛专心互动让你的表情、语调、肢体语言自然流露,培养对人的好奇心,保持开放的心态,你也能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聊天对象。


最后,不是每个人都大大咧咧的、擅长表达自己,有些人天生内敛或拘谨,这都不是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已的风格,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放轻松。希望大家都能开心社交,少一些负担,自在做真实的自己!

文 | 暴   斐

图 | 徐   菲

编辑 | 徐   菲

责编 | 孙浩令

审核 | 范   蕊


山大心理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用心理学提升生活满意度,山东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和你一起向幸福出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