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会抗拒“走亲戚”吗?

文摘   2025-01-31 20:01   山东  












传统印象中的过年,或许是这样:一家人团聚在一间房子里,大人们在厨房忙碌,包饺子、炖肉菜、摆碗筷,小孩们一起看动画片、做游戏;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刻,屋外烟花绽放,屋内的大家举杯欢庆、其乐融融。小孩们挨家挨户拜年,鼓囊囊的兜里装的是四面八方塞来的红包和糖果;大人们也互相串门、寒暄问好,嗑着瓜子、拉拉家常,亲戚间的距离十分亲近,“走亲戚”似乎成为大家在过年期间的共同期盼。

但近些年,过年的形式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对于过年的态度也正发生着转变。电子烟花取代了传统鞭炮,微信贺词代替了口头祝福,集五福、翻福卡、领福袋等互联网过年方式兴起;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过年期间看春节档电影、外出游玩、赏灯聚餐……追求新的过年仪式感,“走亲戚”的欲望变低,见亲戚似乎变成了一种负担。

学者胡小武将这种“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称之为“断亲”,即年轻人很少和亲戚互动或基本不走亲戚,这一现象也并非个例。基于1200份问卷调查数据及线下访谈,胡小武发现在“90后”特别是“00后”青年群体中,“断亲”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一个现象,且受访者的年龄段越低,与亲戚的联系就越少。在18岁以下的受访者中,63.16%的人表示如果没事几乎不与亲戚联系,剩下36.84%的人只是平时偶尔联系。互联网上也有许多相关的创作,以“过年那些烦人亲戚”“教你一招应对亲戚”等话题展开,评论区的网友也纷纷表示“真实”“赞同”。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抗拒“走亲戚”呢?

或许是因为城乡结构的变迁带来亲缘关系的转变。过去,乡村社会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戚网络是我们社会交往的主要对象,儿时的玩伴、成年后的好友,可能都与自己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堂表兄弟姐妹间的交往十分密切。而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亲戚间的居住地更加分散、地缘联系更加减弱,距离一定程度上隔阂了相互间的联系。社会流动增强,同学、同事关系也占据了我们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亲戚的排序已然被放置在后位,对亲戚间见面的向往和期盼也随之减弱。

或许是因为个体主义的兴起。“这学期成绩怎么样?”“学什么专业?”“有没有当班干部?”“准备去哪里工作?”亲戚们的发问总是让我们措手不及,老一辈眼里的关心在我们看来则是负担。从前人们习惯以家庭为出发点思考问题,这些问候是出于家庭层面的关切,希望能在日常生活的了解中拉近彼此的距离,而我们年轻一代更倾向于以个体视角看待问题,希望在某些事情上与其他个体保持边界和距离,我们更加注重个人的心理认知、情感体验、精神状态,无形之中亲戚之间对于学业、工作的信息交换带有了内卷、攀比的意味。

或许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微信红包的流行让收红包的方式变得简单,收红包时,我们也不用看父母的眼色,不必“假意”和亲戚绕弯子、兜圈子,上演“欲拒还迎”的戏码;比起举起酒杯说贺词,我们更愿意在互联网上用表情包、祝福海报等新型拜年方式表达心意。多年未见的亲朋好友,也可以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立马“见面”。网络改变了过去的拜年方式,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找到自己更加舒适的“走亲戚”方式。

社交平台上有许多应对“走亲戚”的妙招,比如坦诚地和他们聊天、表达自己的边界;用开玩笑的方式回应让自己不舒服的问题;事先做好心理准备;寻求其他亲人的支持、帮助等等。也可以试着从父母、长辈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或许我们所不熟悉的亲戚正是他们童年里亲密的伙伴、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有着密切血缘关联的至亲······

不愿“走亲戚”是时代变化和个体成长共同生成的结果,亲缘关系也正在经历重构。我们不必指责谁、改变谁,在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形成并且适应一种新的、属于我们这一代的亲戚相处模式。







文 | 张翌琼

图 | 耿子涵

编辑 | 耿子涵

责编 | 孙浩令

审核 | 范   蕊



山大心理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用心理学提升生活满意度,山东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和你一起向幸福出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