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

文摘   2024-12-03 20:00   山东  






《武林外传》里这样一句台词“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这句台词一度流传,成为很多人生气时对自己说话。


生气也就是感到愤怒,是一种基本情绪。《心理学大辞典》解释为:“人类的原始情绪之一,个体在遭遇攻击、威胁、羞辱等强烈剌激下,感到愿望受压抑、行动受挫折、尊严受伤害时,所表现的极端的情绪反应。许多实证研究表明生气这种情绪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关系密切,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为自己周围人的生气而感到困扰觉得生气的人脾气都不好,生气是无理取闹,其实并非如此。生气,只是我们表达情绪和需求的一种方式。

 

你的“生气”是何种形式?

自我攻击生不了别人的气,我便生自己的气

“生气”组词,我们会听到这样一个词:生闷气与此相关的,还有听到的表述“气到胃痛”约好的时间总是会有人迟到听到别人了自己一些不礼貌的话,朋友忘了答应过你的事情……表面上看,这是一些小冒犯让你感到心里不舒服,实际上你产生生气这种情绪,没有合理地被表达出来。这些被压抑的情绪,会驻扎在身体里,随着时间的积累,可能也会转化为悲伤、无力和焦虑情绪变得更加压抑。


攻击他人型生气就是大发脾气,歇斯底里

这样的生气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形式,有的人生气会大发雷霆,而有的人生气则会表现出不愿搭理、沉默,这都是攻击他人的行为,往往会破坏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很多时候,生气被看作是一种被动的情绪消耗,因为他人做了什么或大环境的不可抗因素才会导致“我”生气。梁文道在圆桌派里说,生气的人通常会有产生反抗或对峙的念头,但更需要被看到的其实是底下的痛苦。我们都是先痛苦了,才会生气所以我们需要对生气情绪保持觉察,有意识地关注当前的感觉和体验。允许自己生气,不是任凭它为所欲为,而是试着去理解自己的生气——我的生气背后是我对现在的什么事感到不满,我需要什么,我期待什么。

如何与生气相处?

表述事实,直观提出诉求

《非暴力沟通》里说:每一种生气的背后,都隐藏着我们的期望和需求,表达生气,就是充分地将这些期望和需求表达出来很多人行为错误的根本点在于他们把生气的重心转移到打压他人,而非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上。以至于对方不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反而会因为他们过激的言语感受冒犯。


《亲密关系》里提出过一个“XYZ”陈述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惹怒我们的具体行为。它的格式是:当你在Y情境下做X的时候,我感到Z。”举个例子:


ד你总是打断我,不让我把话说完!”

“你刚刚打断我讲话的时候,我感到很生气。”


比如你和朋友约好出去玩却被临时放鸽子了,你的感受是失望、有些生气,可以这样说:“本来我们约好一起出去玩的,我们已经好几个星期没有一起出去玩了,但是你爽约了。这让我感到很难过,也很生气。”你可以在表达完感受后说出你的需要,希望对方遵守约定,多陪陪你。如果你当时不太容易把那个需要说出来,也可以用写字条的方式来表达。

转移注意力4步走

留意。关注生气爆发前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看见自己的生气,观察它。不过,生气的人很难做到与自己的激烈情绪保持距离,所以这需要不断的练习。


撤退。在说出后悔的话或做出后悔的事之前暂时离开现场,减少怒气爆发。


放松。做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事,比如安静地散步、聆听音乐等,让自己冷静下来。也可以尝试一些正念方法,比如缓慢、深深地将空气吸入腹部,对自己说:“我知道生气正在心中浮现”,然后吐气说:“我会好好地照顾自己。”


回归。当自己心情平静,有想讨论、解决问题的意愿时再回来,与对方用积极的方式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每个人都会发怒,这很简单。但向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动机、恰当的方法,表达恰当程度的生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易事。”我们拥有选择怎样去回应事情的自由,希望每个人能够探索出自己生气时候的有效应对方式,掌握更多的生活主导权。



参考资料

1 顾倩.你真的会“生气”吗——培养表达愤怒的能力[J].科学大众,2020(09):52-53.

2 十点读书公众号文章:先学会发脾气,再学会不生气

 


文章|暴   斐

插图|徐   菲

编辑|徐   菲

责编|孙浩令

审核|范   蕊


山大心理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用心理学提升生活满意度,山东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和你一起向幸福出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