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学生心理问题呈现新特点新挑战,心理健康课程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要素。
山东大学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经过多年探索,逐步建成了“以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需要为中心,面向学生群体、心理育人队伍,立足五育润心、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养成、育人队伍能力提升”为主要特色,以培养有快乐、有目标、有价值、有意义、有贡献的优秀人才为主要目标的“1+X+N”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新体系。
一
以“四结合”为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
2020年,山东大学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学分,32学时)作为必修课面向一校三地所有大一新生开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形成了以下四个显著特色:
1.理论学习与体验学习相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以线上课程学习为主线,以线下体验式团体活动为重点,突出学生的体验性和课堂互动性。
2.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课程选用由林崇德教授担任学术总策划,由杨振斌教授担任学术总策划和课程负责人的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结合线上学习进度,组织4次线下教学,在保证线上课程统一进度的前提下,为同学们创造更多线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和空间。
3.专职与兼职教师授课相结合。一校三地在校内选拔组建百余名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教学团队。兼职教师经过统一招聘、逐一试讲、择优录取、系统培训、集体备课等多个环节竞聘上岗,逐步形成了以专职教师为主导,以兼职教师为主体的相对稳定的专业教学团队。
4.自编教材与统编教材相结合。结合学生实际,组织编写《为幸福而来》校本教材,突出学生成长需求导向,配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统编教材,通过“理论科普+自助式训练”,聚焦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
二
以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养成为特色的选修课课程群建设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以及相关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情绪情感能力不足、人际关系冲突以及自我意义缺失等方面。鉴于此,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有力补充,我校心理选修课的建设牢牢把握学生身心健康这一核心主线,以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养成为切入点和落脚点,五育并举,系统集成,构建以提升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为基础、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为依托、以亲密关系建立与维护为抓手、以情感能力教育为核心特色的选修课课程群。
1.通识核心课、选修课与暑期精品课相结合。围绕学生身心健康,聚焦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养成,一校三地共开设情绪调适、人际沟通、恋爱与婚姻、自我探索等通识核心课6门,开设情绪管理提升训练、在艺术表达中遇见新我等通识选修课10门,以及艺术表达与情绪成长、恋爱成长训练等暑期学校精品课6门,初步形成了以社会情感能力养成为特色的心理选修课课程群。
2.心理健康教育与第二课堂相贯通。利用525心理健康宣传月、国际精神卫生日,以讲座、沙龙、团体辅导及幸福课等形式,聚焦学生情绪情感体验与情感能力养成,开展100余场次心理体验活动;五育并举,丰富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美育浸润行动,持续打磨“先行者—心理健康校园行”体育强心、“田园心语”劳育健心品牌活动,建立全域体育活动体系,持续实施“七个一”体育工程,通过“三山五岳”励志健身等活动强身健体。
向右滑动查看
3.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相衔接。以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养成为核心,以研究生积极心理素养为切入点,探索创新研究生教学,以研究生的现实困扰为主要教学内容,探索生命、成长、关系人生议题,组织《研究生积极心理养成》公共课课程申报和建设,现已纳入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4.课程实践与理论研究相补充。聚焦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本土化研究,探索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依托教育高等研究院,成立建设社会与情感能力实验室,举办社会情感与学生心理健康学术论坛,为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保障。
5.校本课程与国际课程相融合。邀请美国心理专家面向本科生开设《积极心理学》暑期学校课程;引进耶鲁大学和剑桥大学《Psychological and neural basis of adaptive and maladaptive motivation》和《Cognitive Psychology: Introduction to our Mind, Brain and Behavior》课程,面向全校研究生开放。
三
多样化、体系化、专业化的心理育人队伍课程培养体系
1.依托《朋辈心理辅导实务》选修课,培养朋辈心理支持队伍。开设《朋辈心理辅导实务》课程,建立系统完善的“心人类”朋辈心理咨询培训体系,培养更具胜任力的学生朋辈心理支持队伍,深入实施“焕然一心”朋辈心理支持计划,开通校园朋辈心理倾听热线和心理支持邮箱服务,定期组织热线督导和案例研讨,为朋辈心理支持队伍赋能。
2.开展“谈心谈话工作坊”,助力学工队伍心理育人能力提升。“谈心谈话工作坊”采取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交流互动、模拟演练和课后反馈相结合的“五位一体”培训模式,旨在提升辅导员学员在倾听、提问、反馈等谈心谈话刚需能力方面的专业水平,同时培养一批未来能够独立开办“谈心谈话工作坊”的优秀辅导员学员。
3.打造新进教师及研究生导师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和研究生导师培训课程体系,分校区、分批次、分学科开展研究生导师心理技能培训12场,开展新进教师心理培训2场,同时给后勤、保卫、宿管、校车司机等群体开展系列培训课程,提升教职工危机识别和自我照护的能力。
4.推出家庭教育系列微课,做好家校合作“心”桥梁。利用新生家长讲堂、家庭教育系列微课等形式,聚焦大学生家长群体,为家长普及心理危机及心理素养知识。2024年秋季学期初,开展新生家长心理健康宣讲会24场,覆盖新生家长近5000人。通过“山大心理”微信公众号发布“家长怎么办”家庭教育微课,视频点击量累计万余次,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同时,从“理解孩子”“反思自己”“整合资源”三个维度出发,用暖心信件的形式,给休学学生家长提供支持和指导。
5.引进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咨询案例督导专业课程,提高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专业胜任力。定期分校区组织心理危机案例研讨与培训,对部分疑难个案进行研判,突显专业力量在心理育人中的专业优势;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案例督导,提升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专业胜任力。
6、推出“心理育人培训计划”,打通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借助辅导员心理赋能中心,每年组织百余名二级心理辅导站骨干、倾听小屋主理人参加专题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技能专题培训,以期提高二级心理辅导站及倾听小屋运行效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
未来,山东大学将持续聚焦学生身心健康与发展需求这一核心主线,不断深化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内涵,深入挖掘本校、本地以及本土心理健康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借助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完善“1+X+N”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山大力量!
编辑 | 张君怡
责编 | 孙浩令
审核 | 范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