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布】NASA重大项目预研管理过程研究——以韦布望远镜为例

文摘   2024-06-27 09:00   四川  

欢迎引用
郭世杰, 李泽霞, 魏韧, 董璐. NASA重大项目预研管理过程研究——以韦布望远镜为例[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4.03.006.
郭世杰1   李泽霞1,2   魏韧1   董璐1
(1.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

摘要:做好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管理是实现抢占科技制高点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系列管理文件为分析对象,剖析其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并以投资近百亿美元、持续数十年的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项目为例,对NASA重大项目预研管理过程进行分析。NASA将项目按照成本、风险、是否属于优先事项等分为3个类别进行管理,项目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从“A前”(pre-A)到A、B直至F共7个阶段。韦布望远镜从1995年进入NASA的“A前阶段”,由3家单位独立开展概念研究;1999年7月从3家单位中遴选2家开始“A阶段”研究;2002年9月正式选择1家单位牵头开展“B阶段”研究。可供我国借鉴之处包括:项目组织方应发挥好“总体”角色,凝聚多方资源、提供长期稳定支持;新项目的酝酿需充分利用前期项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基础;可利用“赛马制”等分阶段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以降低不确定性和决策风险等。
关键词:重大项目;NASA;预研管理;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组织管理模式


做好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管理,是完成抢占科技制高点任务、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我国在早期的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举国体制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方式,成功实施了“两弹一星”等重大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入国际项目管理通用模式,并与举国体制的部分特点结合,成功实施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项目。2011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的“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先后发射了“悟空号”“墨子号”“慧眼号”等科学卫星,实现了空间科学、天文学、卫星工程、航天技术等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和突破。

在国际上,美国在涉及跨机构协同合作的重大项目组织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美国哈勃望远镜于1977年获得国会批准立项,1990年发射。在此基础上,欧美已发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名空间天文望远镜,如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简称“韦布望远镜”)、盖亚太空望远镜、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等,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欧美天文学界、政府空间机构和航天工业界已形成密切合作但分工明确的工作方式,积累制定了体系完整、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为我国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其中,韦布望远镜从1980年代开始酝酿,2021年发射运行,历时数十年、耗费近百亿美元,是了解美国重大项目的决策和组织管理过程的经典案例。

本文旨在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发布的项目管理系列文件为分析对象,结合韦布太空望远镜的预研过程,对NASA重大项目的预研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值得我国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参考的启示建议。

 1 
NASA重大项目组织管理系列文件
1.1 NASA计划/项目管理系列文件的分类

NASA发布的计划/项目管理系列文件可以分为“NASA政策指令”(NASA Policy Directive,NPD)和“NASA程序要求”(NASA Procedural Requirement,NPR)两类,文件的编号分别以“NPD”和“NPR”开头。其中,《NASA工程与计划/项目管理政策》(NPD 7120.4E)由NASA总工程师办公室(OCE)负责制定,是NASA计划/项目管理的总体性政策文件。在此基础上,按照“太空飞行”“研究与技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4个不同领域,NASA相关办公室分别针对不同的任务要求和生命周期制定了相应管理文件,如表1所示。

其中,文件NPR 7120.5F指出:在4个领域中,“太空飞行计划/项目”往往具有最高的显示度和复杂性,涉及航天器、运载火箭、地面系统、为太空飞行计划/项目开发的仪器设备和相关技术等。NASA的韦布望远镜、“阿尔忒弥斯”(Artemis)计划、火星探测计划等均属于“太空飞行计划/项目”。
1.2 NASA空间“计划”和“项目”的区别
根据文件NPD 7120.4E,NASA的“计划”(Program)是指由NASA的一个任务部门(或任务保障办公室)牵头实施的战略性投资活动,它具有明确的体系结构、技术途径、需求、资金水平以及管理体系。而作为比“计划”层级更低的活动,“项目”(Project)具有明确的需求、生命周期成本以及起点与终点,会产生直接满足NASA战略需求的新产品或改良产品。
一项“计划”可以生成或指导一个或多个“项目”。只含有一个“项目”的“单项目计划”往往具有较长的开发和运行寿命,并意味着NASA投入大量机构资源。文件NPR 7120.5F指出,韦布望远镜属于典型的“单项目计划”。出于该原因,本文不对“计划”和“项目”进行严格区分,统称“项目管理”。
 2 
NASA空间项目管理过程
2.1 NASA太空飞行项目分类

由于不同规模的太空飞行项目差异较大,因此NASA将太空飞行项目按照规模和优先级分为3类,分类的考虑条件和分类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NASA对项目分级的标准主要包括项目的成本、优先级、风险因素(是否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质、是否涉及载人航天飞行等)等。在确定“优先级”方面,《NASA太空飞行计划和项目管理手册》指出:对项目优先级的确定是“主观”的,它取决于NASA的高级管理层如何评估该项目对NASA整体成功的风险,以及项目对NASA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等。

三个类别的项目的管理权限不同。第1类太空飞行项目的决策权由NASA局长助理(Associate Administrator)负责,也可以由局长助理委托NASA任务部主任(Mission Directorate Associate Administrator)负责;第2和第3类项目的决策权均由任务部主任负责。任务部主任可针对项目面临的额外风险,对项目的分类结果提出更改建议;局长助理负责批准最终的项目分类,总工程师办公室负责公布项目的正式名单。

2.2 NASA太空飞行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
根据项目所属领域和项目结构等不同,NASA项目的生命周期定义不同。其中,对“太空飞行”领域的项目,文献总结了一份概括性的项目生命周期示意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NASA太空飞行项目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从“A前阶段”(pre-A Phase)到“F阶段”(Phase F)共7个阶段。在这7个阶段之间共设置了共6个“关键决策点”(从A到F)。
在前3个阶段,即图1中从“A前阶段”到“B阶段”期间的活动,主要涉及概念研究、初样设计和技术完善等,可以看做太空飞行项目的“预研阶段”。它们是项目酝酿发起的关键时期,往往需要考虑巨大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或面临技术和路线的不确定性等,这给项目的决策带来了挑战。
2.3 概念研究(Pre-Phase A)管理过程

在“A前阶段”,NASA任务部主任有权启动一个新项目的概念研究;NASA任务部或相关的项目办公室在新项目启动前,负责为项目提供概念研究资源。概念研究活动包括设计原型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开展技术需求及技术成熟度(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TRL)分析、进行工程系统评估,以及替代方案分析等。利用上述活动的结果,任务部负责评估项目是否值得继续进行。

“A前阶段”的所有活动最终都聚焦到“任务概念评议”(Mission Concept Review,MCR)以及“关键决策点A”上。“任务概念评议”是一个项目在其生命周期中面临的首个主要评议环节,其目标是评估项目概念的可行性以及这一概念是否满足NASA相关的需求和目标。

在“关键决策点A”,该项目需要证明:其已经致力于满足NASA需要;提出的任务概念可行;相关规划已经足够成熟,可以进入“A阶段”(Phase A);任务概念很可能可以按照设想完成。

“A前阶段”完结后,项目即被授予“策划授权文件”(Formulation Authorization Document,FAD),同时还需形成并批准策划协议,以记录项目策划过程中的规划和资源需求。“A前阶段”的主要工作节点如图2所示。

在“A前阶段”NASA将成立项目概念研究办公室,制定管理结构和流程,开展项目概念研究的管理和规划,具体工作如下所示。

1)任务部(和项目管理部门)负责确定项目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期望、需求和目标,制定项目的初始需求、限制条件、基础规则和成功标准;会同NASA“国际和跨部门关系办公室”制定项目合作的计划;负责准备FAD。

2)项目开展的技术工作包括:制定可供遴选的项目内容(初始概念、项目结构、运载火箭、运行概念等);评估各种替代方案,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可行的概念;在MCR中展示选择后的概念;确定至少低至“项目”层级的初步需求;执行任务概念的轨道碎片评估;评估技术和工程开发需求,并根据预研进展,持续评估技术开发和降低工程风险的需求、NASA已有资产是否得到正确使用等;根据“任务概念评议”的要求制定技术控制计划等。

3)项目管理、规划和控制任务包括:制定关于概念设计、日程、风险等方面的关键基础规则和考虑;建立与NASA标准一致的高级别“工作分解构架”;为“任务概念评议”制定初步的顶层技术、经费、日程、安全风险列表、风险控制计划以及资源需求;根据预研进展,制定初步的人员和基础设施需求计划,以及包含风险信息的项目日程;制定初步的项目经费范围、项目物流管理计划;根据要求在NASA中心管理委员会、计划管理委员会(Program Management Council,PMC)、“关键决策点A”以及其他论坛和媒体汇报相关计划、进展和成果;根据“任务概念评议”要求制定管理控制计划,并为“A阶段”制定预研协议等。

2.4 概念和技术开发(Phase A)管理过程

进入“A阶段”后,项目需要开发出满足NASA需求以及项目约束条件(如资源)的可行任务/系统构架。这一阶段的工作成果将用于证实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已经充分成熟,可以进入“B阶段”(Phase B),以及项目可在有限的资源水平下以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实现项目目标。在“A阶段”中会成立(或扩大)项目研究团队,更新(或全面开发)项目概念,开始技术开发、工程原型、硬件和软件评估等工作。项目还将建立指标体系、探索全方面执行方案。

在“A阶段”结束时,项目将面临“关键决策点B”决策,在此之前需要经历“采购战略会议”(Acquisition Strategy Meeting,ASM)、“系统需求评审”(System Requirements Review,SRR)、“系统/任务定义评审”(System Definition Review/ Mission Definition Review,SDR/MDR)以及NASA PMC评审。其中,SDR和MDR是对同一评议流程的不同称呼,在机器人探索项目该评议环节称为MDR,在载人飞行项目中称为SDR。

“A阶段”的主要工作节点如图3所示。

在“A阶段”,NASA将成立项目办公室,建立管理结构和流程,开展项目管理、规划和控制,具体工作如下所示。

1)任务部(和项目管理部门)负责制定项目相关需求和限制,负责为“采购战略会议”做准备,并基于“系统要求评审”和开发结果持续更新项目需求;任务部和“国际和跨部门关系办公室”负责制定、启动项目合作活动。

2)项目进行的技术工作包括:继续完善项目概念、任务和航天器结构及运行概念,并在“系统要求评审”中展示;定义至少低至“系统”层级的需求,在通过“系统要求评审”后需进一步确定“子系统”层级的需求;执行技术开发和工程开发计划;继续评估技术成熟度、降低工程风险的活动需求、NASA已有资产是否得到正确使用;确定并开展降低工程风险的行动;根据“系统要求评审”结果更新项目概念、结构以及运行概念,优化相关设计,并在“系统/任务定义评审”中展示;根据相关评审要求制定技术控制计划。

3)“系统要求评审”前的项目管理、规划和控制任务包括:制定关键技术规则和考虑;更新风险列表、措施、资源需求;优化采购策略和基线采购计划;制定/更新人员和基础设施需求和计划;制定包含风险信息的系统层级的项目日程;根据“任务概念评议”结果更新初步项目经费范围等。

4)“系统要求评审”后的项目管理、规划和控制任务包括:根据概念/设计进展,更新关键基础规则和考虑、人员和基础设施需求计划等;执行采购计划;为“B阶段”提前制定采购计划;完成商业案例分析;针对生命周期成本<10亿美元的项目,制定包含风险信息的子系统层级的项目日程、经费范围;针对生命周期成本≥10亿美元的项目,确定带“联合成本和进度置信水平”(Joint Cost and Schedule Confidence Level,JCL)的日程范围和成本上限、下限;为后续阶段制定项目计划,更新“B阶段”预研协议;制定初步项目计划并在SDR/MDR中展示等。

2.5 初样设计和技术完善(Phase B)管理过程

在“B阶段”,项目主要开展初样设计和技术开发。项目团队需要按照NASA相关标准,完成原型机开发、已有硬件和软件的评估、风险降低行动,以及完成初样设计等工作。项目团队需要证实其在预研阶段制定的项目方案、技术、成本以及进度的基准是完善且一致的。

“B阶段”结束时将面临“关键决策点C”的选择,在此之前需要经过“初期设计评审”(Preliminary Design Review,PDR)。PDR的目标是评估项目在预研阶段的方案、技术、成本等的一致性和完善程度;评估其初期设计是否符合NASA的相关要求;确定该项目是否已经足够成熟可以开始“C阶段”阶段的工作等。

“B阶段”的主要工作节点如图4所示。

在“B阶段”,NASA将建设完成项目办公室、管理结构和流程,继续进行管理、规划和控制,具体工作如下所示。

1)任务部(和项目管理部门)负责根据“系统/任务定义评审”结果和后续进展,维护项目需求,使其与NASA战略目标要求相一致;完成环境规划程序并制定初步的事故预警和应急计划;会同“载人探索与运行部”(Human Exploration and Operations Mission Directorate,HEOMD)协调空间运输、通信、导航能力以及发射服务;会同“国际和跨部门关系办公室”负责完成项目的(对外)合作协议、制定任务基线等。

2)项目进行的技术工作包括:根据“系统要求评审”结果,继续制定并更新项目概念、任务和航天器结构及运行概念;完成基线设计并在“初步设计评审”中展示;更新任务目标以及“项目级”和“系统级”需求;完善基线需求至“子系统级”;制定初步安全数据包和一次性运载火箭载荷安全流程的可交付成果(如适用);完成初步的轨道碎片评估;执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执行技术和工程开发计划;继续评估技术成熟度、工程风险降低需求、NASA已有资产是否得到正确使用等,确定并执行风险降低行动;根据“初步设计评审”要求制定并更新技术控制计划。

3)项目管理、规划和控制任务包括:随着概念/设计的成熟,确定和优化更新关键基础规则和考虑;为“初步设计评审”做准备,更新风险列表、措施和资源需求,更新人员和基础设施需求计划;开展升级的商业案例分析;完成“未来使用替代方案问卷”;执行采购方案;开始采购“B阶段”中需要长时间使用的物品;更新告知风险的“子系统”层级的项目日程、项目经费范围;在需要时制定JCL;更新基线预算和日程安排;在需要时制定“绩效衡量基线”(Performance Measurement Baseline,PMB);对通过“NASA联邦采购条例补充规定”签订的合同执行“综合基线评审”(Integrated Baseline Review,IBR);根据要求在NASA中心管理委员会、生命周期评审、计划管理委员会、“关键决策点C”以及其他论坛和媒体汇报相关计划、进展和成果等。

 3 
韦布望远镜的预研管理组织过程
3.1 美各界酝酿“下一代太空望远镜”(1980—1994)
3.1.1 个人探索阶段
韦布望远镜的概念最初是由参与哈勃望远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提出的:1980年,负责发射哈勃望远镜的NASA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人员研究了在航天飞机的外部油箱中发射8米望远镜的可能性。1986年,负责制造哈勃望远镜的珀金埃尔默公司(Perkin Elmer)在一项天文干涉系统技术要求研究中描述了大型太空望远镜的各种先进概念。美国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STScI)是哈勃望远镜的管理运行中心,该机构的皮埃尔·贝利(Pierre Bely)在1986年开始为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研究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方法(即通过冷却方法消除望远镜的热辐射背景),1987年1月于洛杉矶举行的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ociety of Photo-Optical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SPIE)会议上发表论文讨论了在130 K温度下工作的被动式冷却10米望远镜。美国史都华天文台(隶属于亚利桑那大学)的罗杰·安格尔(J. Roger P. Angel)等1986年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提出了用16米太空望远镜来寻找类地系外行星的方法。1986年前后,STScI时任所长卡多·贾科尼(Riccardo Giacconi)认为,根据哈勃望远镜的经验,太空望远镜从酝酿到最终发射运行需要十几年时间,因此要求科研部门负责人彼得·斯托克曼(Peter Stockman)、副所长加思·伊林沃思(Garth Illingworth)等“思考哈勃望远镜之后的下一个重大任务”。两人同皮埃尔·贝利等随后在STScI内部组建了“下一代太空望远镜”(以下简称NGST)任务概念研究团队。1988年8月,加思·伊林沃思在第20届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上以“下一代:8到16米太空望远镜”为题,讨论了在高地球轨道上8米口径、被动冷却、宽带“紫外-可见光-红外”望远镜的概念,并概述了其科学能力。当时由于美国国家科学院正在制定天文与空间领域十年调查报告,1988年,STScI团队向该报告起草委员会的“空间紫外光学小组”提交了相关项目建议(包括望远镜的成本估算等)。
3.1.2 通过研讨会凝聚共识
1989年9月13至15日,为了推动项目立项工作,在STScI所长卡多·贾科尼建议下,STScI组织召开了一次关于哈勃望远镜后续任务的研讨会,名为“下一代:哈勃望远镜的10米级紫外-可见光-红外继任者”。这次研讨会得到了哈勃望远镜首席科学家、NASA“紫外线/可见光和引力天体物理部”负责人爱德华·威勒(Edward J. Weiler)的大力支持。研讨会吸引了来自NASA各中心、航天工业部门(含部分NASA承包商)的参与,他们都带来了独特的经验。会议还讨论了与欧洲航天局的合作,包括当时欧美关于哈勃望远镜的合作等。这种国际合作的政治价值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院的认可。该研讨会的成果以《下一代太空望远镜》为题在1989年公开出版。
3.1.3 NGST被美国科学院推荐实施
在美国天文学界的努力下,发展NGST的想法逐渐得到大多数天文学家支持,被列入影响力巨大的美国十年调查报告子报告的推荐项目。此前,在1988年出版的《二十一世纪的空间科学:1995年至2015年的当务之急》中,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的空间科学委员会(Space Science Board)就指出,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重大科学问题牵引下,考虑到以哈勃望远镜为代表的空间天文学发展情况,NASA应当在未来20年着重发展高分辨率干涉测量和高通量仪器;建议开展多项新的地基和天基天文观测项目,其中包括一台8到16米口径的红外波段太空望远镜。但是该报告并没有对项目进行详细论证。
1988年,STScI的NGST概念研究团队向负责起草“十年调查报告”的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小组提交了关于6米太空望远镜的成本核算结果,建议1998年发射NGST并运行到2009年结束,预计成本20亿美元。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小组报告接受了这一建议,在其1991年出版的《十年调查报告工作文件: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小组报告》中予以支持。
3.1.4 NGST因哈勃望远镜故障遭搁置
遗憾的是,由于哈勃望远镜1990年4月发射后不久出现的球差问题(主镜的形状被磨错,导致成像模糊),美国国家科学院重新考虑了大型太空望远镜的风险和成本因素,因此在1991年出版的十年调查总报告《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十年发现》中并未将大型天基望远镜作为推荐项目。这份由时任美国天文学会主席约翰·巴赫恰勒(John Bahcall)领导撰写的影响力巨大的报告在摘要中指出:“大型任务对于解决某些基本科学问题至关重要,但它们的发展可能需要20年的时间。中型和小型任务可以更快地应对不断变化的科学优先事项和新的技术或工具突破。在决定新设备计划的最终建议之前,委员会考虑了最近发现的哈勃太空望远镜问题的影响”。最终,该报告仅推荐了成本较低、主镜口径仅为85厘米的“空间红外望远镜”(Space Infrared Telescope Facility,SIRTF)项目。该项目得到NASA立项,于2003年成功发射并被更名为“斯皮策太空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SST),2020年正式退役。
3.1.5 NGST被纳入NASA技术开发计划
1990-1992年,尽管遇到了哈勃望远镜球差问题的挫折,但STScI和NASA在投入大量精力用于修复哈勃望远镜的同时,仍然一直在研究大型太空望远镜的概念。这期间STScI研究团队的一项关键活动是推动将NGST纳入NASA的“21世纪天文技术”(Astrotech 21)计划,NASA当时正在就该计划的制定咨询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下属的天文调查委员会(Astronomy Survey Committee,ASC),因此STScI可发挥积极作用。1993年,在“太空望远镜研究所委员会”要求和NASA支持下,由20余所顶尖大学组成的美国“天文学研究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for Research in Astronomy,AURA)成立了“哈勃望远镜和更远”委员会,以对紫外-光学-红外天文学的未来任务进行广泛的研究。该委员会经过两年半时间的复杂和广泛的调研,于1996年5月发布了报告《探索和寻找起源:紫外-光学-红外空间天文学的愿景》,建议之一是“NASA应该开发一个孔径为4米或更大的太空望远镜,优化1-5微米波长范围内的成像和光谱观测。”与此同时,NGST概念也得到了NASA领导者的认可。1995年12月,委员会主席艾伦·德雷斯勒向时任NASA局长丹·戈尔丁(Dan Goldin)介绍了关于NGST的想法,得到了后者的强烈支持。丹·戈尔丁当时正在调整美国宇航局的科学计划,推行“更快、更好、更便宜”的战略,此外,NASA正在研制中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也已经验证了铍金属镜面的关键技术。
3.2 NASA组织开展“A前阶段”预研(1995—1999)
1995年底,在美国天文学界建议和NASA领导层(特别是NASA时任局长)的支持下,NASA开始组织对“大口径被动冷却望远镜”的概念研究。在这一概念研究基础上,NASA成立了“下一代太空望远镜”(NGST)项目“特设科学工作组”,后来将NGST更名为“詹姆斯·韦布望远镜”。因此,1995年可视为韦布望远镜进入NASA“A前阶段”研究的起始时间。
在“A前阶段”,NASA为来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3个独立概念研究团队提供了资金支持,这3个团队分别来自美国汤普森·拉莫·伍尔德里奇公司(Thompson Ramo Wooldridge Inc.,TRW)、洛克西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1996年,这3个公司分别向NASA提交了研究报告,这些报告的公开情况如表3所示。

尽管3个团队向NASA提交的报告难以公开获取,但是STScI的赫维·斯托克曼(Hervey S. Stockman)在1997年发表的专著中对这3个研究团队的概念研究情况进行了简介。在这3份概念研究结果基础上,1997年,NASA评估认为这一项目概念是可行的,于当年成立“特设科学工作组”负责专门推进NGST项目,为NGST制定了一个2.5年的规划,将其纳入NASA空间科学办公室的“天文起源搜索”(Astronomical Search for Origins,ASO)计划框架进行进一步支持。
3.3 NASA组织开展“A阶段”预研(1999—2003)

1998年8月,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研究团队领衔发布报告《NGST:在星系年轻时造访它们》,首次提出了可实现的NGST尺寸设计方案。这一详细信息使NASA得以面向工业界发布提案征集公告。1999年7月7日,经过提案征集遴选,NASA选择2家公司——洛克西德·马丁公司、TRW公司开展NGST的“A阶段”任务研究。

3.3.1 洛克西德·马丁公司开展的Phase A研究

2000年7月,洛克西德·马丁公司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太平洋天文学会举办的“NGST科学与技术博览会”上发表论文《洛克希德·马丁团队的NGST参考架构》,指出当前该公司正在作为NASA的“A阶段”研究合同主要承包商之一,并对其最新设计的望远镜架构进行了介绍。该论文提出了比概念研究阶段更加详尽的望远镜架构设计方案,将单镜面主镜改为24个拼接式镜面,并认为该方案可以满足NASA要求的7.5亿美元总成本(1996财年)的限制。

3.3.2 TRW公司开展的Phase A研究

2000年7月28日,TRW公司的研究人员等在SPIE举办的会议上发表论文《TRW/Ball公司:下一代太空望远镜(NGST)》。该论文在介绍TRW团队设计的望远镜方案基础上,简要讨论了观测波段、轨道选择的科学意义和价值等。

3.4 NASA组织开展“B阶段”预研(2002—2008)

2002年9月11日,根据两份“A阶段”研究结果,NASA正式选择TRW公司领导开展“B阶段”(Phase B)研究,对NGST进行详细设计,并检验设计方案的性能、成本等。TRW公司作为建造NGST的“主承包商”,当年获得了NASA价值8.248亿美元的合同。同年,NGST被更名为“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同年底,TRW公司被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收购。

2003年6月6日,NASA授予AURA管理韦布望远镜科学与运行控制中心的合同,合同价值1.622亿美元。该合同用于准备韦布望远镜科学计划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开发地面系统;提供科学和工程支持;提供集成和测试支持;开展教育和公众宣传;在韦布望远镜发射和调试期间执行飞行和科学操作等。

2006年1月,韦布望远镜所有关键部件都达到了6级技术成熟度,意味着这些部件原型已经在热真空室中成功测试。2007年12月3日,韦布望远镜成功完成光学元件设计评审,其光学望远镜元件的所有子系统均通过了初步设计审查。在评审中,项目团队还提出了韦布望远镜的最终组装和验证计划。2008年3月,该项目成功完成了Phase B阶段最关键的PDR,4月通过了“非倡导者审查”(Non-Advocate Review,NAR)。

通过这些审查NASA得出的结论是韦布望远镜的设计已经达到了进入“C阶段”(Phase C)所需的成熟度,可开始对望远镜部件进行详细的设计、采购、测试和组装。至此,韦布望远镜结束了预研阶段,正式进入了建造阶段。

 4 
总结与启示

本文以NASA关于空间项目管理的政策和规章制度文件为分析对象,对NASA“太空飞行”领域项目的分类、生命周期和预研阶段管理过程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承担韦布望远镜预研任务的美国公司提交的合同报告、公开发布的论文资料等,综述了韦布望远镜的预研管理过程。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出启示如下。

1)重大项目的组织需要发挥好“总体”角色,凝聚多方资源、提供长期稳定支持

韦布望远镜的前身项目NGST自1986年前后就由天文学界发起,但直到1995年NASA选择3家机构分别独立开展可行性研究后,才获得实质性进展。其原因在于,美国天文学界不具备凝聚美国航空航天工业集团(包括负责制造韦布望远镜航天器的TRW公司等)的组织能力;也无法单独筹集研制韦布望远镜的巨额经费。此外,在韦布望远镜项目早期,NASA最初是通过“先立项、后要钱”的方式,利用其空间科学办公室的ASO计划框架对相关的概念研究进行支持资助,“孵化”和“培育”了韦布望远镜项目概念的逐步成熟,2003年就向企业授予了制造合同。尽管在后续的制造阶段,NASA因韦布望远镜预算超标而遭到国会反对,但因韦布望远镜的科学价值等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美国国内企业和欧洲、加拿大已经就望远镜(包括航天器、镜面、关键科学载荷等)的研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导致韦布望远镜项目尽管遭遇曲折也能够不断推进,最终实现了在2021年底的发射和运行。因此,我国在组织重大项目时,应加强对跨机构优势力量(如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组织,通过前期投资“孵化”和“培育”部分必要技术,持之以恒地推进重大项目实施。

2)重大项目的实施需要充分利用前期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基础

从韦布望远镜的立项论证过程来看,发挥最重要和最关键作用的几个机构(包括天文学术界、航天工业部门和NASA)均是深度参与了哈勃望远镜的设计、制造、管理运行的机构。推动韦布望远镜立项的几位领军人物基本上都是参与哈勃望远镜项目的科学家、工程师、管理者。因此可以说,哈勃望远镜项目为美国培养了重要的太空望远镜科学、技术工程和管理人才,为韦布望远镜的成功打下了重要基础。不仅如此,在哈勃望远镜出现球面像差问题期间,美国国家科学院不再将下一代大口径太空望远镜作为优先推荐项目,导致韦布望远镜的立项论证被短暂搁置。由此能够看出,若哈勃望远镜项目失败,美国决策层也将难以下决心推动其“继任者”实施。因此,我国一方面需要大力做好新的重大项目组织和凝练,同时也需要深入总结分析过往的项目和工作,梳理好相关的工作基础和优势领域方向。

3)重大项目的推进需要进行分阶段管理,以降低不确定性和决策风险

在处理新颖但投资高、技术不确定性强的重大项目时,NASA的分阶段项目预研管理过程有利于在项目成熟度还不高的时候组织动员科学界和企业积极参与,通过多家单位同时独立开展预研,实现项目方案优中选优、不断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降低项目决策风险和技术风险,最终实现项目成功。在不同阶段,NASA设计的“竞标”团队数量也有所不同:1995年在“A前阶段”(Pre-Phase A)选择3家机构开展概念研究;1999年在“A阶段”(Phase A)选择2个公司开展原型设计研究;2002年进入“B阶段”(Phase B)才正式选择1家公司作为望远镜的“主承包商”,授予其8.248亿美元的设计制造合同。我国在组织实施我国重大科研项目时可参照NASA相关做法,通过先导专项等对攻坚任务进行预研。对于一些前沿探索的方向,可以开展多条路径实施,再根据进展情况,逐步明确路径选择。







编辑部信息

邮箱:bj@clas.ac.cn

电话:028-85223853

网站:www.globesci.com


【免责声明】出于科研和文化交流目的,本公众号主要发布《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期刊的录用文章,或转载其他媒体与网站的图文资讯。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公众号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抄袭本文至其他渠道者引发的一切纠纷与本公众号平台无关。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期刊官方公众号,为报道国际科技发展战略、规划、计划、态势、政策、管理、评价的科技期刊,刊登科技评述与展望、科技战略与规划、科技态势与趋势、科技预测与预见、科技政策与管理、科技评价与评估、科技决策与咨询等方面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