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布】全球医疗领域脑机接口技术专利分析及启示

文摘   2024-09-24 10:15   四川  


欢迎引用
黄欣, 蔡煜锋, 胡德华, 吴旭生, 和晓峰, 张冬云. 全球医疗领域脑机接口技术专利分析及启示[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doi: 10.16507/j.issn.1006-6055.2024.06.002.
黄欣1 蔡煜锋1 胡德华1 吴旭生2 和晓峰2 张冬云2
(1.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沙 410013;2.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和数据管理中心,深圳 518028)

摘要:当今社会正迈入信息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科学研究成为信息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脑机接口技术是医、理、工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重点。为全方位探讨全球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技术发展情况,本研究开展了基于PatSnap专利数据库分析平台的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的专利分析,利用专利数据挖掘2003—2023年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申请的相关专利文献并对其申请趋势、申请地域、技术领域与主要申请人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脑机接口已经从科学理论研究走到了技术爆发的阶段;美国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最多,中国尚需增强该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全球大量公司企业加大对脑机接口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高校和科研机构也积极展开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实践;但伦理与安全、高额研发成本等问题,对专利发展态势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全球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专利信息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揭示了其在医疗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核心技术布局、行业内的领先者和竞争态势等关键信息,为解决脑机接口技术发展与应用将会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为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和制定高质量人才培养策略贡献了新方案。
关键词:脑机接口;PatSnap;医疗卫生;专利分析;发展态势


脑机接口的研究起源于神经反馈研究,即通过获取和解析大脑神经活动,将用户意图翻译为命令,在没有外周神经和肌肉参与的情况下实现对外部设备的直接控制。1973年,加利福尼亚教授Jacques Vidal首次提出“脑机接口”概念。1999年,第一届国际脑机接口会议的官方定义: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是一种不依赖由外周神经和肌肉组成的正常输出通路的通讯系统。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硬件设备、识别算法等不断改进和完善,脑机接口取得了迅猛发展。2016年3月中国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为“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和工程项目”,标志着“中国脑计划”的全面展开,脑机接口技术迎来发展热潮。2021年3月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人工智能和脑科学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脑机接口技术被列为关键技术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各个领域介绍了脑接口技术研究的应用与发展。就应用层面而言,脑机接口最初应用于癫痫的临床诊断。后来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医疗健康,如肢体失能患者的康复治疗、假肢控制、对新生儿脑损伤和脑发育的评估等。在医学领域,脑机接口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逐步迈向疾病治疗、增强人脑机能等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潜在应用功能包括恢复(疾病恢复和残障恢复)、替换(控制神经假体)、增强(增强用户体验)、补充、改善等。

目前国内较多学者在脑机接口的临床实验、康复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从专利分析视角对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技术发展态势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本文通过PatSnap的专利数据库分析平台对“脑机接口”和“医疗”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扩展检索,并对检索的多个专利文献集进行数据清洗和同族合并,采用文献计量、主题聚类等方法,开展定量分析;通过对专利的申请趋势、申请人所在区域、技术领域与主要申请人分析揭示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了解各个领域的研发热点和重点方向,揭示行业内的领先者和竞争态势;根据研究结果了解我国与其他国家研发现状的差异情况,旨在为未来我国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研发探明方向,为解决脑机接口技术发展与应用将会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为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和制定高质量人才培养策略贡献新方案。


 1 
专利数据检索

本研究使用PatSnap(智慧芽)的全球专利数据库分析平台对相关专利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检索的专利申请年份限定为2003—2023年,共检索出16044项专利(检索时间为2024年3月21日),纳入本研究的专利数据属性包括专利类型(包括发明申请、授权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简单法律状态(包括有效、失效、审中、PCT指定期满、PCT指定期内、未确认)、申请国家/地区、申请时间、IPC主分类号。

检索式为MAINF_ALL:("脑机接口" OR "脑-机接口" OR "脑活动调控" OR "神经界面" OR "神经信号解码" OR "神经电极" OR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OR "brain machine interface" OR "brain-machine interface" OR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OR "neural electrode" OR "Brain activity regulation" OR "neural interface" OR "neural signal decoding" OR (("电极植入" OR "Electrode implantation") AND ("颅" OR "脑" OR "头" OR "cranium" OR "brain" OR "head"))) AND TA_ALL:(医疗 OR 治疗 OR 药物 OR 诊断 OR 健康 OR 疾病 OR 卫生 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OR pharmaceutical OR diagnostic OR health OR disease OR hygiene) AND APD:[20030101 TO 20231231] AND IPC:(A61B OR A61D OR A61G OR A61H OR A61M OR A61J OR A61N OR A61P OR G06 OR G16 OR G01 OR H04 OR G05 OR A63 OR B25 OR B82 OR H05 OR B01 OR G08 OR F16 OR B81 OR G03 OR G11 OR B06 OR H10)。运用PatSnap(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分析平台中的自定义分析功能和Excel软件对申请的专利进行申请趋势、申请人所在区域、技术领域(包括IPC分类技术主题、应用领域)与主要申请人可视化分析。

 2 
专利数据分析
2.1 申请趋势分析

从专利技术的发展过程分析,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分别是初步发展,技术调整与稳定发展阶段(图1)。

图1  全球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的专利申请趋势

第一阶段:初步发展(2006年以前)。1970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开启脑机接口研究,但是当时社会对脑的认知程度不够深入,脑机接口技术不够成熟。在该阶段脑机接口技术的主要技术形式体现在对内部电极和有机活性成分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电极对神经系统进行刺激或记录信号。随着脑电波检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脑机接口技术2005年才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例如通过磁神经刺激(Magnetic Neurostimulation,MNS)技术包括基于诊断将磁场施加到患者大脑的预选突触区域,以可植入医疗装置监测大脑的生理反应。在图1中2004年以前每年专利申请量不足600件,2006年DARPA启动“革命性假肢”计划,相继推出“LUKE手臂”和“MPL智能假肢”,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得到逐步发展。

第二阶段:技术调整(2006—2012年)。在该阶段脑机接口技术的主要技术形式体现在对生物电信号的测量,对植入刺激器的研究相对上阶段减少了。硬膜下信号(Electrocorticography,ECoG)是用放置在软脑膜顶部的电极记录的场电位,2009年,ECoG高伽马波段已被发现包含关于到达的大量信息。2011年,Berger的研究小组已经证明,接受输入并刺激CA 1的海马体脑机接口(Brain-Machine Interface,BMI)可以恢复诱导记忆缺陷的大鼠的记忆。2008年专利申请量由2007年的737件下降至542件,2009年专利申请量短暂回升,直至2012年专利申请量出现波动变化的情况。由此可知在该阶段脑机接口研发人员探索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的技术发展时可能遇到难点,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技术调整,科学家希望通过解码人体生物电信号,从而试图识别人的脑部信息和思维信息。

第三阶段:稳定发展(2012年至今)。2012年开始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总体呈现波动增长的态势。2013年欧盟委员提出10年的“人类脑计划”,通过大脑研究和相关技术开发揭示大脑奥秘引起科学界的关注,其中有26个国家,135个合作机构参与,脑机接口技术研究开始出现显著进展;同年,脑电特征提取算法:共空间模式(Common Spatial Pattern,CSP)已被用于控制猴子的在线BMI;2014年全身瘫痪青年诺平托借助“脑机接口”成功为巴西世界杯开球,大量学者关注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专利申请量达到一个小峰值,由此可知2013—2014年技术发展处于热潮时期。2015—2018年专利申请量虽然减少,但是仍然呈现增长的趋势。2015年,上海市发布《全球有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二十二条》,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列为重点领域。在2016年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确定为我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中国脑计划(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研究正式启动;同年韩国政府发布《脑科学发展战略》,确立了至2023年发展成为脑科学研究新兴强国的宏大目标。2019年专利申请量从964件大幅增到1138件,达到新高度,这表明多地区政策的支持使得国内脑机接口产业显露出稳定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研究与创新。在该阶段脑机接口技术的主要技术形式开始出现在对医疗设备、医疗自动化诊断、心理学装置的研究上。早期开发的脑机接口(如基于P300和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的性能得到了明显提高,并进行了初步的临床试验,已证明这些系统在辅助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脑卒中以及脊髓损伤患者与外界进行沟通中具有积极作用,Youssef Ezzyat等使用多个颞叶位置的刺激来改善手术前接受侵入性监测的癫痫受试者的记忆表现。

2.2 全球申请地域分析
表1是全球排名前十的申请(专利权)人所属区域专利申请量排名。美国的专利申请量最多,占据62.68%,美国专利申请量是中国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7.23%)的十倍;除了美国和中国外,其余国家的专利申请量较少,均不超过500件;该数据充分表明美国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较为活跃,在医疗领域对脑机接口创新型设备的需求量较大。
表1  全球排名前十申请(专利权)人所属区域专利申请量排名

图2是全球前十申请人区域申请时间趋势,美国专利申请趋势与全球专利申请趋势大致相同,在2013年和2019年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式增长;中国专利申请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与美国、全球的波动式增长不同;美国在2013—2019年,每年的专利申请量都在400件以上,中国在2018年起专利申请量基本大于100件,其余区域年专利申请量不足100件,由此看出美国在脑机接口的技术发展起步较早;中国虽起步较晚,但是从专利申请量增长的态势可以看出中国对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已成为世界脑机接口研究的中坚力量,预计中国未来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的专利申请将持续增加。

图2  全球排名前十申请(专利权)人所属区域申请时间趋势

图3是脑机接口技术领域专利受理数量排名前四的专利受理国家/机构/组织,及其排名前十专利申请人所属国家情况,排名前四的受理国家/机构/组织依次是美国(5733件)、欧洲专利局(1883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821件)、中国(1536件)。美国排名前十的专利申请人都是美国的本土企业或高校机构。欧洲专利局排名前十的专利申请人来自美国、瑞典、英国,其中加尔维尼生物电子有限公司(Galvani Bioelectronics Ltd)属于英国的企业,专利申请量(28件)占前十申请人申请专利申请量的5.06%,神经毫微股份公司(Neuronano AB)属于瑞典的企业,专利申请量(24件)占前十申请人申请专利申请量的4.33%,剩下的专利申请(90.6%)来自于美国的企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排名前十的专利申请人来自美国、英国,其中Galvani Bioelectronics Ltd的专利申请量(23件)占前十申请人申请专利申请量的4.39%,剩下的专利申请(95.61%)来自于美国的企业。中国排名前十的专利申请人中美敦力公司(Medtronic)、美国康尔福盛有限公司(CareFusion)、重塑生命科学股份有限公司(ReShape Weightloss)是属于美国的企业,这三家公司的专利申请量(99件)在中国前十的申请人构成的专利申请量中占比为31.23%,其余均是中国本土申请人申请的专利,包含6家高等院校、1家企业。

图3  排名前四的专利受理局的专利申请国家构成情况

结合全球申请地域的专利申请量和申请时间趋势可以看出,美国在医疗领域的脑机接口技术专利申请量高于其他各个国家。在资金投入方面,自2014年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对“脑计划”的投资逐年增加,到2022年,NIH已向千余名研究者颁发了1300多个资助奖项,总额超过30亿美元。2020年,NIH宣布通过“高风险高回报”(NIH High-Risk High-Reward Research Program,HRHR)研究计划,为85个项目提供总额约2.51亿美元的资助,其中就包括脑机接口研究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美国科研机构经常举办学术研讨会、交流活动,并通过开展合作项目,为从事脑机接口技术研究的人才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例如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一直积极支持全球范围内的脑科学学术交流和科普,在中国、美国、欧洲、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地区开展了数十次高端学术交流会议。在政策支持方面,美国政府和医疗机构对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给予了大力支持,美国专利商标局为符合条件的小企业和个人提供专利申请费用减免,以鼓励创新和技术研发。另外,美国的专利侵权赔偿金额相对较高,有助于保护企业和创新者的合法权益。
2.3 技术领域分析
2.3.1 IPC分类分析
表2是全球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IPC技术分类(国际专利分类),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的创新热点主要集中在A61N1/36、A61N1/05、A61B5/00等技术分支中,其中A61N1/36类(刺激用,例如心脏起搏器)中专利申请量最多(5740件),占比为35.78%(心脏起搏器的原理与脉冲电流、电极导线相关,与脑机接口系统原理类似,大类下有可能会包含与心脏起搏器相关内容,本研究针对脑部神经系统研究中涉及脑机接口技术的专利进行分析)。A61N1/36类涵盖了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电刺激设备和方法,例如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癫痫、慢性疼痛等疾病的电刺激设备和方法,电刺激是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中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以帕金森病为例,王乔树采用临床评估、微透析、分子生物学、行为学、免疫组化等技术研究结果显示丘脑底核电刺激能明显改善帕金森病病人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脑机接口技术中的电刺激通过向大脑发送电信号,可以刺激神经元的活动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震颤、僵硬和运动障碍等症状。在本研究中的IPC分类数据中,专利申请量较多的分类基本与内部电极、植入刺激和电极和生物电信号相关。可以看出,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技术研发主要关注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技术,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利用植入到大脑或神经系统中的电极来获取神经信号,从而实现大脑和外部设备的信号交互,科研人员和医疗专家仍在不断努力改进技术,提高内部电极的性能和安全性,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和康复实践中。
表2  IPC分类排名前十

进一步对比分析前十IPC技术分类年度申请趋势(图4),2013年之前,针对用于诊断目的的测量、与植入刺激器有关装置的专利申请量较少,业内更多关注神经系统的电刺激技术攻关,不断改进内部电极的材料和制造工艺,通过提高电极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和长期耐用性,以降低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随着用户和计算机之间交互的组合装置、生物电信号测量、脑电信号采集与处理、时域分析、深度学习、特征分类、信号预处理、系统嵌入、电刺激、模式转换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与植入刺激器有关的装置、用于诊断目的的测量相关专利申请量逐渐增长,植入技术的提升,不断实现更精确的电极位置定位和植入过程;针对从内部电极采集到的复杂神经信号,不断改进信号处理算法,使神经信号的解码精度和实时性得到提高。天津大学研究团队基于深度学习和脑机接口的情绪识别系统及应用,从被试者大脑采集情绪脑电波(Electroencephalogram,EEG),通过构建关系模型有效辨识和正确分类,并直观提示情绪状态,实现情绪状态监测的功能。基于刺激使用的技术可以直接控制大脑的活动,通过向大脑发送光信号或化学信号,可以刺激大脑的血流或代谢,为实现脑机接口技术更加精确的信号测量与疾病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图4  全球前十IPC技术分类的年度申请趋势

图5列出了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专利申请人在前十IPC技术分类的申请情况。从整体来看,Medtronic在A61N1/05类(植入或插入躯体内用的)的专利申请量(483件)最多,其次是波士顿科学神经调制公司(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在A61N1/36类(刺激用)的专利申请量(359件)。对排名前三专利申请人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前三的专利申请人专攻于电刺激技术和植入技术相关的研究;其中,Medtronic关注对A61N1/36、A61N1/05、A61N1/372等技术分支的研究,心脏起搏器股份公司(Cardiac Pacemakers)关注对A61N1/36、A61N1/05等技术分支的研究,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关注对A61N1/36、A61N1/372技术分支的研究。
其他企业的专利申请情况与企业的优势领域有关,例如电子核心公司(electroCore)致力于发展无创性的神经刺激疗法,因此专利申请侧重于A61N1/36、A61N1/04技术分支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电刺激和电极。CareFusion侧重于G05F19/00技术分支的研究,重点关注脑机接口系统的数据处理的输入/输出方面,前十IPC技术分类中没有CareFusion的专利申请。

图5  全球前十IPC技术的专利申请人

2.3.2 IPC分类分析
图6是全球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方向前二十排名,根据应用方向之间的联系,可将图6分为针对心脏起搏(与神经系统调控相关)和神经刺激等医疗设备的技术方案和装置,用于生物信号检测、医疗诊断、数据处理算法实现医疗图像分析和远程监护的技术方法,涉及基因治疗、蛋白质递送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创新技术,采用非侵入性、非药物性的治疗来恢复身体原有的生理功能的方法等四类。

图6  应用方向排名

针对心脏起搏(与神经系统调控相关)和神经刺激等医疗设备的技术方案和装置:内部电极、电极、植入刺激器、心脏刺激器等。该类具有的专利申请量为7621件,排名前五的申请人依次为Medtronic、Cardiac Pacemakers、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Nano Labs Ltd,排名前五的申请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瑞典、加拿大、以色列;分布在该类的专利有传感器、辅助护理设备、导致睡眠或放松的装置、肌肉训练器械、康复系统等。内部电极是脑机接口医疗设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记录和刺激大脑的电活动来实现与外部设备的交互;内部电极的选择、位置和质量直接影响脑机接口设备的性能,因此对电极研究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和植入,以满足特定应用需求。以肌肉训练器械为例,电极材料需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避免引起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影响。

用于生物信号检测、医疗诊断、数据处理算法实现医疗图像分析和远程监护的技术方法:生物电信号测量、医疗自动化诊断、遥测病人监护、特殊数据处理应用、数据处理的输入/输出过程等。该类具有的专利申请量为2303件,排名前五的申请人依次为Medtronic、Cardiac Pacemakers、CareFusion、NeuroPace、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排名前五的申请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加拿大、韩国、以色列。在该类涉及的技术包括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在头皮上获取脑电图信号,经过放大和滤波处理,以增强信号的强度并过滤掉不需要的噪音,通过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将模拟生物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波形识别等技术方法实现生物电信号数字化处理,最后通过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揭示潜在的生物学信息或疾病特征。这些技术可以用于测量大脑的电信号和磁场信号,以及大脑的代谢和血流变化等信息,结合医疗自动化诊断系统,可以让医生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干预,例如肢体运动障碍人士完成实时通讯(混合P300电位和EOG信号实现人机交互)、瘫痪患者监护系统(脑电波信息和动作识别结合实现警报和康复训练)等应用还体现了数据处理的输入/输出与计算机辅助医疗技术的集成应用。

涉及基因治疗、蛋白质递送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创新技术:有机活性成分、肽/蛋白质成分、药物或药方等。在该类涉及的技术包括药物传递、药物反应监测、神经信号处理等。该应用领域具有的专利申请量为3150件,排名前五的申请人依次为CareFusion、苏文生命科学有限公司(Suven Life Sciences Ltd)、卫材R&D管理有限公司(EISAI R&D MANAGEMENT CO.,LTD.)、H隆德贝克有限公司(H. Lundbeck A/S)、电路治疗公司(Circuit Therapeutics),排名前五的申请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瑞士、印度、丹麦。在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过程中,有时会结合药物的使用来影响大脑功能,以改善信号采集的效果或增强脑机接口系统的性能,提高脑机接口的信号质量和稳定性;通过脑机接口技术监测个体对特定药物的反应,实现个性化医疗;通过监测大脑活动和神经信号,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情况,从而调整治疗方案。例如腺苷A2A受体拮抗剂(常用来治疗帕金森氏病)、重氮双环[4.3.1]十烷衍生物(预防或治疗精神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有机活性成分可以促进脑机接口行为学模型的构建。
采用非侵入性、非药物性的治疗来恢复身体原有的生理功能的方法:物理疗法或行为、光疗法、加热外科器械。该类具有的专利申请量为1105件,排名前五的申请人依次为Circuit Therapeutics、Nano Labs Ltd、NeuroPace、Cardiac Pacemakers、Medtronic,排名前五的申请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加拿大、瑞典、以色列。在物理疗法中,光疗法利用光线对大脑进行刺激,通过光敏感蛋白质对神经元活动进行调节。例如光遗传学技术,利用ChR2、NpHR等在神经元中表达,通过光线对神经元进行刺激或抑制,有助于研究神经回路的功能、控制神经元的激活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受损神经系统功能。
2.4 主要申请人分析
图7是全球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前二十名的申请人。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排名较前的申请人主要是企业(公司),而高校相对较少;其中,Medtronic(1171件)、Cardiac Pacemakers(519件)、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 Corp(454件)的申请专利申请量排名前三,专利申请量都大于400件。高等院校只有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会(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94件)、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112件)。

图7  申请人专利申请量排名前二十

对排名前三的专利申请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三家公司都与医疗技术或医疗设备相关,Medtronic和Boston Scientific Neuromodulation致力于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领域的研究,美敦力公司的研究策略是在神经调控领域推出闭环产品,而波士顿科学是推出方向性电极,实现定向刺激,从而解决传统DBS环形电极缺陷,Cardiac Pacemakers主要聚焦在心血管领域,致力于植入式技术。如表3所示,三个申请人在应用领域上的共同点是面向植入式医学装置,技术领域主要是针对电信号采集与处理和神经刺激,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检测大脑的活动状态,神经刺激促进受损神经的活动。

表3  专利排名前三的申请(专利权)人优势与差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分析结果表明,全球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专利申请呈波动增长态势,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的创新热点主要集中在A61N1/36(刺激用,例如心脏起搏器)、A61N1/05(植入或插入躯体内用的,例如心脏电极)、A61B5/00(用于诊断目的的测量)等技术分支,应用方向可以分成针对心脏起搏和神经刺激等医疗设备的技术方案和装置,用于生物信号检测、医疗诊断、数据处理算法实现医疗图像分析和远程监护的技术方法,涉及基因治疗、蛋白质递送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创新技术,采用非侵入性、非药物性的治疗来恢复身体原有的生理功能的方法等四类。

1)从专利申请态势来看,美国的专利申请量占据全球的50%以上。美国发展态势与全球发展态势基本相似,呈波动增长的态势。脑机接口涉及高精度的植入技术和电子设备,其长期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技术故障或设备失效可能对用户健康构成威胁。同时,可以感知人类大脑的智能仿生手、智能假腿等高密度传感器只限于科技应用层面,以Brainco智能仿生手为例,其研发投入动辄是亿元级的,大部分假肢需求者不具备工作能力和消费能力,巨大的资源不对称限制了脑机接口产业的发展。综上所述,伦理与安全、高额研发成本给美国的脑机接口专利增长态势带来一定的波动影响。

2)从专利IPC分类号和专利技术的应用方向来看,当前,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技术是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可以直接植入大脑或神经系统内部,能够更准确、稳定地获取神经信号,从而实现更精细的控制和交互,但由于手术风险、设备稳定性和长期使用的限制,其在临床实践中仍然面临挑战。核心技术布局涵盖了神经刺激、生物信号检测、医疗诊断与数据处理、远程监护、蛋白质递送和物理疗法等多个方面。

早期对脑机接口的技术更多关注神经系统的电刺激技术攻关,如内部电极研发使用生物兼容性材料制作植入式脑机接口和电极,从而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和刺激;伴随着神经科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开始将脑电信号的收集与处理和计算机辅助程序相结合,构建可用于代替药物的康复、诊断、治疗等多领域的脑机接口医疗设备。如,上海交通大学基于情感脑机接口的神经反馈训练中,通过多模态情感脑机接口和脑深部电刺激方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改变传统药物治疗中由于药物分布在全身、很难集中到脑内的现状难题。还有可遥测患者监护的医护设备,脑机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李远清教授团队利用脑机接口技术打造AI智慧病房,让需要24小时陪护的肢体障碍患者通过多模态脑机头环控制自己的起身、翻转、呼叫以及房间内的各类智慧家居,从而分担家人的照护压力。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设备既能提高诊断效率,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又能改善患者疾病预后,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结果和生活质量。

3)从专利申请人分布的机构类型来看,公司(企业)是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技术专利开发的主力军。从专利意义出发,企业需要用专利来保护自己的技术,构建技术壁垒,从而使利润空间扩大;高等院校以非营利为目的,不考虑利润,不存在产品及产品市场的竞争,并且专利只是高校众多知识产权中的一部分,占比不高。综上所述,对于高校而言专利申请驱动因素不强,企业比高校更需要进行专利申请,开发专利对企业的应用价值更大。另外,医疗技术及相关技术和生物制药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创新和优化升级,但是,进行脑机接口技术研发的同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在申请人中基金会和投资公司占有一部分比例。从专利的应用领域和技术领域出发,排名前三的专利申请人都是公司(企业),根据他们的业务领域与核心技术分析可知,他们致力于对植入式医学装置的研发,在技术方面专攻于对电信号采集与处理和神经刺激,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检测大脑的活动状态,神经刺激促进受损神经的活动。随着基于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DBS和反应性神经刺激(Responsive Neurostimulation,RNS)等技术的有创新价值的器械逐步发展,人们对神经调节技术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不同企业的往往具备不同的核心技术,因此企业可能会展开激烈竞争,争夺技术领先地位和市场份额。

3.2 建议
2023年是脑机接口概念提出的50周年,从技术初步发展到技术稳定发展,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走过科学幻想和理论验证阶段,并将触角延伸至诊断、治疗、康复等环节。本文通过对全球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专利信息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揭示了其在医疗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核心技术布局、行业内的领先者和竞争态势等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望为相关企业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脑机接口既属于生物医学领域,又与人工智能关系密切。未来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发展可以集中在更精细、更智能化的神经刺激和调控技术上,以实现对神经系统的更精准干预,包括针对特定病症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以及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实现对神经系统活动的精准控制,实现更加注重个性化、精准化治疗;同时也会更加依赖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帮助认知障碍患者重建功能、构建理解情感神经网络,促进认知和情感领域方向的研究。
2)脑机接口技术对神经调控曾经仅限于中断与慢性疼痛和运动障碍有关的神经信号,现在正在扩展到新的领域,例如尿失禁、心衰、卒中康复、难治性抑郁症、强迫症都成为神经调控探索之地,逐渐走向小型化和闭环刺激。因此,申请人应坚持技术创新,通过市场调研和用户反馈,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趋势,寻找与竞争对手不同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特点,以满足市场需求中的未被充分满足的领域,或是通过合作可以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共享资源和减少技术风险。
3)目前在医疗领域中,脑机接口技术主要应用于侵入式的设备中,但在临床实践中仍面临挑战,科研人员和医疗专家们需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内部电极的性能和安全性,改进手术工具、引导系统和成像技术等,实现更精确的电极位置定位和植入过程,减少损伤周围组织和神经的风险。虽然非侵入式技术目前的精度和稳定性相对较低,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改进,它有望在未来成为更广泛应用的选择。
4)随着人口老年化加速,脑部疾病(如中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的发病率将呈现上升趋势,预期脑科医学的发展空间会更大,技术水平需求变高。因此,作为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技术专利开发的主力军,我国的相关公司/企业应专注于类脑芯片、脑机接口相关医疗器械(康复治疗、神经专科、辅助监护、智能传感、心理障碍等)研发,集中在更精细、更智能化的神经刺激和调控技术上,实现技术研究、产业发展和创新成果的转化,为脑机接口临床转换工作贡献力量。政府及相关机构可以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强对脑机接口相关专利的保护,落实专利费减免政策,降低创新者的经济成本,设立专项资金、科技项目资助等方式,支持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研发与创新,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5)目前中国的高等院校也逐步加大对医疗领域的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因此,我国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可以加强与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了解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需求和趋势,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加强基础性研究的创新工作和神经科学、脑科学、计算机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复合型人才以及技术型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制定具有实际意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






编辑部信息

邮箱:bj@clas.ac.cn

电话:028-85223853

网站:www.globesci.com


【免责声明】出于科研和文化交流目的,本公众号主要发布《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期刊的录用文章,或转载其他媒体与网站的图文资讯。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公众号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抄袭本文至其他渠道者引发的一切纠纷与本公众号平台无关。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期刊官方公众号,为报道国际科技发展战略、规划、计划、态势、政策、管理、评价的科技期刊,刊登科技评述与展望、科技战略与规划、科技态势与趋势、科技预测与预见、科技政策与管理、科技评价与评估、科技决策与咨询等方面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