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这个不卷的国家,我才发现了破解内卷的方法

教育   2024-11-30 20:57   北京  


 动动手指,获取新知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童行书院(ID:tongxingplan)

作者:VIVI



写在前面
每次提到卷学习,都有很多家长说,不是我想让孩子这么累,是大环境如此,我也没办法。

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够给人终身学习的机会,无论什么工作也都能养活自己,我们会变得松弛吗?

以前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但当来了瑞士之后才发现,一生要强的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自带一股龙“卷”风。


瑞士:全球最反内卷的国家?


我来瑞士之前,朋友就给我发过一篇文章,说瑞士是全球最反内卷的国家。

其中有一句话说,让中国人躺平,就像让瑞士人内卷起来一样难

当时的我就非常好奇,他们为什么能不卷?

学校不用卷?


我来瑞士工作,计划把孩子也带过来。所以到了之后没多久,我就开始着手计划上学的事儿。

我问当地的同事,在哪个区域上学比较好?有没有所谓的学区房?

得到的答案基本上都是,在哪里上学都差不多。

我对同事的回答表示半信半疑,开始自己着手研究瑞士的教育情况。

从学制来看,瑞士和国内一样,小学6年,初中3年。

小学毕业后,学生会进行分流

大约25%上文理长时中学,也称为“长高中”,学制6年,毕业后可以上综合性大学。

剩余75%的学生上三年制普通初中,毕业后进入学徒制

第一次听到学徒制,我本能地把它和职高联系在一起,觉得孩子一旦进入学徒制,那不就是被优化了?以后还能有啥出息?

然而,同事姐姐跟我说,即使只有25%的孩子能够进入综合性大学,也不代表学徒制不好。

一方面,学徒制并不是对学业判了死刑,如果一个孩子开窍比较晚,改变了自己的目标和想法,也有再次选择进入综合性大学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即使最后只是学徒,在职场中,也有平等晋升的机会。瑞银集团的CEO以及两位联邦部长就是学徒制出身,他们同样在职场中做到了顶尖的位置。

除此之外,学徒制和国内的职业高中不同,是教育和培训相结合的双轨制教育体系

即使孩子选择学徒制,也需要每周完成2天的学校学习,这也为将来选择综合性大学奠定了基础。


工作不用卷?


我们当家长的,之所以拼了命的让孩子卷学习,无非就是希望孩子能够有个好工作,不用过苦日子。

当我看到学徒制的时候,我也会想,当学徒是不是很难过上体面的生活?

后来我发现,这个想法完全多虑了。

从我个人体验来看,瑞士人工费用非常高。

无论是买家具送货,买窗帘裁剪,还是看牙医,人工费用都让我觉得惊讶。

比如,我在宜家买一副窗帘,价格是29.9瑞郎,要求帮忙裁剪短一些,手工费也是29.9瑞郎。

从学徒制的安排来看,他们所学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技校的内容。

我查了瑞士当地的职业咨询网站,发现学徒制有很多行业和职业可选

其中包括广告设计师、骨科医生、戏剧画家等等,看起来专业要求非常高,甚至是在国内大学毕业也不一定能胜任的岗位。

这就是说,走向学徒制,并不是放弃了深造和深度学习,只是更早地锁定了职业方向,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这也决定了,学徒制出身的孩子,并不比综合性大学差,他们之间没有行业壁垒,一样拥有获得高薪岗位的机会。

所以,整体来看,瑞士真的是不需要卷的国家。

无论是否进入长时中学,未来都拥有进入大学的机会,即使不能进入综合大学,走上学徒制这条路,也一样有可能获得同样的晋升机会。

甚至,退一万步讲,哪怕只是做技术工种,也有养活自己的能力。

可以说,在这里,每个人都有终身学习的机会,也有随时重新开始的可能,为人生创造了极大的张力

如果按照大家说的,被环境所迫不得不站起来,那在这个地方,按理说可以坐下了吧?


坐不下的中国家长


刚来瑞士的时候,我想在网上搜集一些关于这边教育和学校的信息。

由于瑞士不是移民国家,这边的华人不多,能搜到的信息也有限。

但在有限的内容里,我看到最多的,就是关于孩子如何上长高中。

有成功者分享经验的,也有孩子尚小但家长已经开始焦虑的。

在其中一个帖子下边,有一条留言说:

家长都是正经大学出来的,孩子怎么样也得上高中吧。

我想,这句话应该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

要问为啥要上高中,可能也说不出太多所以然,但无论如何,不上高中总感觉不是那么回事。

所以你看,即使到了瑞士这种提供给大家终身学习,哪怕走学徒制也有机会再进入大学的地方,大家依然没办法放松神经,仍然执着于固定的路径。

原因到底几何?

思维定势


就像那条留言说的,家长都是正经大学,孩子怎么也得上高中吧。

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并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依赖以往行动和经验不断重复的产物。

因为自己是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路径成长的,所以觉得孩子也应该如此。

但这样的逻辑有道理吗?

首先,我们的大学学历,也并没有那么厉害。

从1999年开始扩招,到2009年,短短十年时间,高考录取人数由1998年的109万人增加至2009年的629万人;录取率也由34%增加至62%。

也就是说,80后一代人,能够顺利上大学,有一部分原因是国家降低了高等教育的准入门槛,给了更多人机会。

某种程度上,我们只是踏上了时代的节奏,赶上了顺风车。

最近国内也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毫不意外,大部分家长排斥孩子进入职高。

上高中,考大学,依然是很多家长的执念。

如果孩子有能力、有意愿,这条路自然是好的选择。

但着实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的大学学历,就认为孩子进入职高更丢脸。

我们都不过是不同时代的经历者,谈不上谁比谁更高级。

其次,上好大学,找稳定工作的模式,已经不存在了。

80后一代,赶上了大学扩招,顺利地进了大学,又赶上了经济发展的顶峰,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甚至,当我们追溯自己的上一代,也依然能看出,好好上学,分配工作,安稳度日的影子。

但现在,这个模式早已不存在。

且不说,所谓的铁饭碗是否能满足大家温饱都不一定。

退一万步讲,铁饭碗是否为铁饭碗都不确定。

前几天,有一则新闻说,山东省启动了省属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全面改革,涉及约10万名事业编制人员。

一直以来,考公、进体制,都被笑称为“宇宙的尽头”。

大家都觉得,体制内旱涝保收,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至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但现实告诉我们,在当前的时代下,没有所谓的旱涝保收,有的更多的是变化。


竞争和比较


前一段时间我跟朋友聊天,她说,看到我按时更新文章,就会觉得自己很普通,日子得过且过,虽说家庭还算温馨。

我说,家庭温馨就很好啊,说明心理健康有力量。

她说,总要找到跟别人差异的点,才能证明自己也算幸福。

这句话应该戳中了很多人的心。

我们的教育其实一直都是在塑造同一类人,小时候行为有标准,动作要一致,成长路径也有标准,跟别人不一样就是loser。

在这种基础上,我们的幸福是通过比较得来的。

于是,有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但实际上,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不应该源于别人如何,而是源于自己的感知。

如果我们是否幸福取决于跟别人比,那就意味着我们把自己幸福的权利交给了其他人。

但真正能让人感知到幸福,并愿意为了幸福努力的,不是别人如何,而是自己内心真实的体验,以及对自己行为坚定的相信。


内卷之下,如何应对


当我们提到“卷”的时候,就会想到另一词“躺”。

似乎只要我们拒绝“卷”,就意味着全然放弃,摆烂躺平。

实际上,并非如此。

拒绝内卷,不是我们要放弃孩子的人生,而是看到更大的世界,不被有限的环境裹挟。

而要帮助孩子对抗内卷,最重要的不是孩子做什么,而是家长能够打开视野,缓解自己的焦虑。

传统之外有出路


想要打破内卷,需要先明白“内卷”的意思是什么。

内卷这个词,最早是由人类学家Geertz在1963年解释印尼农业结构变化时提出的,描述了印尼爪哇岛居民,为了应对人口增加,不断加大精细化的劳动投入,却只能有限增加土地生产效益,以致产业发展长期陷入原地重复状态。

内卷其实更多地是指向一种社会状态,即,如何应对资源禀赋的有限性。

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爪哇岛居民,他们面对的就是岛上有限的土地,没有资本注入,无法谋求改变,只能把大量的生产力投入到有限的土地中,最终导致了水稻种植极端精细化,但并没有带来相应的产出。

教育内卷其实也是一样的。

每当谈到卷不卷,就会有家长说,不卷将来孩子连份工作都找不到怎么办?

说到底,家长让孩子在学习上不断地卷,目的没多么复杂,就是为了孩子将来能找到好工作,过上好日子。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定义好工作,好日子。

在大部分人眼中,好工作就是稳定、体面、收入高,就像在有些地区,体制内就是宇宙的尽头,什么工作都比不上一个编制。

如果我们眼里的工作就是自己说得出口的这些,医生、老师、电力、金融,那么工作机会的确是有限的。

但实际上,这个社会早已和原来不一样。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姑娘的视频,她每天要做好几种工作,除了咖啡店店员之外,其他几个都让我大开眼界。

一个是给别人化妆,但她的化妆不是咱们常见的在工作室做,而是为一些想要拍个精致下午茶的小姐姐提供服务。

她工作地点非常灵活,顾客要去哪,她就到哪化,化完如果对方是一个人,她还可以提供摄影服务,让小姐姐有一个美美的下午茶。

另一个工作是上门遛狗,并且给狗狗做营养餐。

说到收入,姑娘说,上门遛狗一个月五千多,化妆一单一百多,平时两三个,节假日一天能有七八个,都接不过来。

我心里大概算了算,加上她每天固定在咖啡店里的收入,一天也有大几百的入账,比很多稳定的白领也不差。

而当被问及是否要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时,姑娘说,她做的这些都是自己喜欢的事儿,就是她想要的工作

看完视频后,我上网搜了一些新型职业,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新工作。

比如,剧本杀作者、亲子活动策划、上门厨师等等。

对抗内卷,最有效的出路不是被迫卷生卷死,而是另辟蹊径,用创新打破不断重复的内循环。

而对于我们家长而言,我们不需要人为为孩子创造新工作,只需要打开自己的视野,看到在社会中立足的方式有很多,不只是我们知道的这些职业而已。

如此,也便会在孩子教育中多一份松弛感,少一份被裹挟的无奈。


底层能力是关键


今年3月,我到瑞士工作,计划把8岁的孩子带过来。

有很多人问我,将来的打算是什么?孩子要一直在国外上学吗?要是将来回国孩子学习怎么办?

对于我来说,这些确实是未来要面临的问题,但我从来没有担心过。

我始终觉得,比起当下的学习成绩,孩子底层的能力是更值得关注和下功夫的地方。

但底层的核心能力到底是哪些呢?

我们先来看看,自己对孩子未来的担忧来自哪里

新闻报道说,大学生就业形势多么严峻;身边朋友家,孩子找工作不理想,换来换去,也没有合适的,最后只能在家啃老。

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不是也会“重蹈覆辙”。

担心很正常,但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应该担心什么?

很多人会觉得,毕业即失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学习不够好,毕业院校不够出色,于是使劲鸡孩子,想让孩子上好学校,找好工作。

但实际上,年轻人无法在职场中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不能面对生活的问题选择消沉,从根本上来看,跟学历和学习没关系。

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无法面对不符合预期的结果,不能接受充满变化的生活,也不愿意在若干年的痛苦煎熬后再继续吃生活的苦。

未来的世界跟我们过去经历的几十年不一样,变化、不确定、不稳定是我们和孩子将来都必然面对的问题。

在这种环境下,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方法可以保证我们衣食无忧,而唯一能够帮助我们走过这段日子的,是不怕变化的勇气、敢于直面问题的笃定、以及随时准备重新再来的力量。

而这些,不仅仅能够帮助我们走过不确定的生活,也一样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中的很多障碍和困难,无形中成就了更高的学习能力,助力了更好地成绩。

当我认真思考自己的选择,我发现,带孩子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陪伴她去融入、去成长,帮助她去解决期间遇到的问题,这些种种,带给孩子的收获,不正是面对变化的未来最重要的能力么?

当然,这些能力不是非要带孩子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才能养成。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超出预期的事件。被天气打乱的旅行节奏,不理想的结果和成绩,并不如人意的工作变动等等。

在这样的经历中,我们如何思考和应对,以什么样的心态解决问题,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自我目标要明确


以前和朋友聊天中,被问到过这样的问题:

你们家孩子都学什么呀?我看某某家在练字,我们是不是也该练起来啊?

很多家长看起来为孩子的学习做了很多安排,但其实大部分都是在随大流,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或者学校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是,为什么要做这些事,以及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晰。

当自己的目标感不明确,就很容易被带节奏,别人站起来,自己也跟着站起来。

关于孩子的学习,我一直坚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让孩子了解学习的过程,以及从不会到会的体验,比孩子现在会多少本身更重要。

孩子幼小衔接阶段,老师每天会讲一点拼音或者数学,留一点作业。

我虽然知道有作业,但每天只是简单地提醒,从来不人盯人强按着做作业。

这么做,是因为当时我自己明确了,幼小衔接阶段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家长的

刚开始,孩子的确不怎么做作业,但也许是因为没完成作业被老师说过,也可能是别人都在做,她自己觉得也应该跟上,从某一天开始,她自己主动拿出来作业本,开始要求写作业。

上小学后,我也开始陪作业的过程。每天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我就坐在旁边看书或者做自己的事情。

我的任务不是盯着她把每一个字都写好,每一个题都算对,而是在她觉得不想写,有难度的时候陪着她,帮她化解情绪,复盘问题,找到方法。

因为始终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的焦虑少了很多,也能更多地看到孩子面临的问题,帮助她更好地解决。

也因此,即使身在体制内的公立学校,我们也依然保持了自己的节奏,给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内卷说大了是社会问题,但从每一个个体来看,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去到哪里,能做的就只能是和别人一样,并以此来换取安全感。

只有当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所在,才能找到与之对应的路线,坚定自己的想法,不被他人所裹挟。

不卷,不代表放弃、摆烂或躺平。

而是表示,我们愿意用清醒的头脑去面对问题,更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法,更勇敢地去适应现实和未来。

任何时代下,都有过上更好生活的办法。

只是这种方法,不应该向外求,更多地应该向内看,只有知道自己要什么,想做什么的人,才能在变化和不确定中,更好地坚持,最终等来那朵盛开的花


底层能力是关键,时代在变化,如果只靠啃书刷题,那只能是追着政策跑;

自我目标要明确,我到底要什么?最适合我的路是什么?必须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人云亦云只会让自己被杂乱的外界声音裹挟。


作者与授权

童行书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发起,涵盖科学、人文、艺术、思维4大学习领域,为3-12岁儿童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过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学习,让儿童思维宽广,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推荐阅读👇


让孩子看见未来


续订须知










2025少年时 • 第11辑

(No.121-132,共12本,包邮) 




购买须知

01

发货时间

此产品为预售商品,发货时间为2025年1-12月,每月月底寄送1本,寄出后有短信通知快递单号


02

包邮说明

新疆、西藏、青海、海南地区读者,需要根据订单补邮费,港澳台和海外目前暂无发货,其它地区均包邮!

03

退换问题

一经发货,不支持无理由退换和中途退订,如遇快递不慎导致书籍受损,请及时联系客服处理。请谨慎下单哦!

04

联系客服

热线:400-680-7771;15712934203

微信:xiaoduoui2

QQ:2384499206

时间:周一至周五 09:00-18:00(法定节假日除外)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即可订阅 2025《少年时》第11辑(121-132)




少年时
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优才成长平台,以前瞻、探究、明辨为原则,与国际顶尖的阅读和教育资源接轨,致力于同时培养青少年科学和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