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关注 悦读更多精彩
“愤青” 背后的
忧国情怀与文学担当
——浅析白居易的《红线毯》
有人说,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大都是“愤青”之作。然而,这 “愤青” 二字背后,蕴含的却是他忧国忧民的热诚之爱,以及对文学崇高使命勇于担当的精神。
白居易一生中写下了许多直面现实而心怀民生之作。《红线毯》一诗,是他用以讽喻现实的新乐府组诗之一。它像一把锐利的手术刀,挑破了大唐盛世光影掩饰下的畸形肚皮,剖开了官场贪腐的脓疱,让那些侵吞百姓资财的贪官污吏无处遁形,同时也展现了诗人伟大的悲悯情怀。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诗的开篇,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红线毯制作的原料选取、加工过程,真实地呈现于读者的眼前。从那精心择茧、缫丝,再到丝线的染色、编织,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
然而,这精美的红线毯却不是为了满足百姓的生活需求,而是为了进贡朝廷铺设在宫殿之上,以供美人歌舞之用。“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工匠们含辛茹苦的劳动成果,却成为了供奉朝廷炫耀娱乐平的装饰品。这背后,是无数百姓辛勤劳作的成果被践踏,是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是官场为所欲为的铺张浪费。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白居易书写的时代,是贪污腐化之风盛行的时代。官员们为了满足上方的奢靡需求,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只知阿谀奉承,搜刮民脂民膏。红线毯的制作与进贡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官场腐败的缩影。从原料的征收,到成品的进献,其中层层盘剥、中饱私囊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宣城太守的表现尤其恶劣,不但要当地的百姓“加样织”,以为特别加料、加工,还要“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以作特别护送,竭力向朝廷进贡表忠献媚。
目睹此情此景,心忧天下的诗人怎能不痛心疾首,怒发冲冠?写到此处,白居易实在忍不住了,他将挥毫如剑,直指宣城太守,发出严厉的质问与愤怒的呵斥:“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你们这些家伙知不知道,编织这些红线毯需要花费多少材料,需要付出多少艰辛吗?你们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肆意侵吞挥霍民脂民膏,天良心何在?
白居易的这种批判精神,并非出于个人出于个人恩怨,而是源自他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面对官场贪污腐化之风,白居易以诗歌为武器,勇敢地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揭露官场的腐朽堕落之风,正是为百姓发声,为正义呐喊。
白居易所处的封建帝王统治时代早已远逝,但白居易的忧国忧民情怀在当下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现实社会中,某些地方、某些部门,仍然存在贪污腐化、营私舞弊、欺上瞒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歪风邪气。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也影响了国家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依然需要像白居易那样的诗人和“愤青”,勇于为揭露和抨击社会黑暗而怒吼。
白居易的诗歌也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为时、为民而作。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只有密切关注现实,真切反映人民的疾苦和呼声,才能真正发挥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白居易是“愤青”或“老愤青”,但他更是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愤怒源自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愤慨,源自对人民的热爱,他的批判是为了抨击社会黑暗和官场腐败,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维护人民的权利。有良知的诗人,都应该传承文学的现实批判主义精神,用自己的笔为时代发声,为人民立言,勇于揭露官场丑恶,弘扬社会正义,为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