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往事如忆║李宝源:马克思故居特里尔之行

文摘   情感   2024-04-27 21:54   重庆  

弹指关注 悦读更多精彩 



马克思故居特里尔之行

李宝源

1996年的春天,驻法使馆组织我们馆员作一次短距离、小规模的旅游。目标地是荷比卢三个小国。在结束卢森堡这个袖珍国的日程后便直奔德国西南边陲小城特里尔。在去的路上,大家自觉收起游客心态,内心既激动又虔诚。因为很快就能看到我们共产党人最崇拜的大胡子马克思的诞生地了。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信徒的信仰叫宗教信仰,政党成员的信仰谓政治信仰,而共产党员的信仰就是共产主义的信念和理想。虽然我们反对个人迷信,但不反对信仰,也认同神圣,认同伟大。而伟人、凡人马克思恰恰就是神圣和伟大,平凡兼亲民的体现。

特里尔城位于德国西部边境摩泽尔河畔,与法、卢接壤。这个小城举世闻名,因为它的身后有着一部辉煌的历史:它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又是西方世界的四大古都之一,也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


特里尔的街景


行人身后是古罗马的遗址建筑


当年的特里尔面积比现在还大。罗马人为了使这座城市永恒,建筑了无数的巨石建筑和雕塑,历经2000多年风霜岁月,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罗马征服者特有的宏大气势和风格,吸引了无数考古者、旅游者……而它的名气更因为这座古城诞生了一位伟人:卡尔·马克思而平步提升。下了大巴后,我们沿着摩泽尔河旁一条僻静的街道径直走去,不足一刻钟,一座充满暖意的橘红色建筑物映入眼帘。那是一幢典型的18世纪德国巴洛克风格的普通民居。当我们走近小楼的正门时,只见墙上镶嵌着一具青铜质地的侧面头像,那就是马克思他老人家。马老人家远离尘嚣,独居一隅,他一生没有当过官,比恩格斯不如,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没有咱毛老人家那么显赫。从面相看,他似乎在默默沉思着当今世界这不可思议的一切,心里想:偶是不是该写《资本论》续篇了。

这里是特里尔市布吕肯街10号。雕像下方的标牌上写着: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诞生于此。


与我合影的是前驻法使馆同事郭文豹同志(右侧,已故)


据史载,这座房子早在1727年就盖好了。1818年4月,马克思的父亲——他是一名犹太籍律师——租下了这栋楼。把一层楼面辟为律师事务所,对外营业;二层和三层是家人的居室。当这位犹太律师带着身怀六甲的太太搬进新居后不久,小卡尔就在这座楼的二层呱呱坠地了。


这是马克思故居的庭院


其实,马家在此地只住了一年半,之后便搬迁到西蒙路8号——离旅游景点“黑门”仅八十公尺之遥的另一处住宅。只是这西蒙路8号鲜为人知,好像很少被关注过。马克思的青春年华,乃至他与燕妮青梅竹马的浪漫之恋其实都不是发生在这布吕肯街10号,而是在西蒙路8号,遗憾的是许多人却搞错了。直至1835年高中毕业离开特里尔去柏林、波恩上大学,马克思再也没有回到他的诞生地——布吕肯街10号。老人家最后把他伟大的身躯和灵魂交给了英国,埋葬在伦敦。有幸的是,马克思这一生一死的地方,我都瞻仰了,我都致敬了。



纪念馆的展示方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和通常的做法一样:先是介绍马克思的生平,马克思幼年及其亲属的生活照片和文字说明,然后是马克思成年后参加社会活动的照片。此外便是馆藏的马克思著作的初版本,马、恩著作(最初这个纪念馆叫马克思、恩格斯纪念馆,所以内容也涉及恩格斯)的各种文字出版物,如《共产党宣言》的各种版本。我们还是第一次在国外看到上海陈望道根据日译本转译的最早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心中十分高兴。还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赠送给友人的书籍以及马、恩的手稿和书信。在二层的几个展室里,我们看到马克思一家的书房和卧室以及他们使用过的饮食起居的用具,我估计都是复制品了。因为,在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当政的年月里,这栋房子也被纳粹盯上了,遭到侵占和破坏是当然的事情。楼内的家具藏品被洗劫一空,有的流失到民间,不知去向。战后,多亏德国社民党大力抢修楼房,积极寻找失物。最后该党外围组织——艾伯特基金会慨然化重金买下了马克思的旧居,经过多年的筹措,终于建成了这举世闻名的马克思纪念馆(又称博物馆)。

纪念馆本身并无惊人之笔,但它与中国的结缘值得大书特书。首先要讲讲我们的前国家主席华国锋,在所有来此瞻仰参观的外国贵宾中,唯他最高——不仅身材高,而且地位高;唯他最大——不仅是社会主义大国的元首,而且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个最大的共产党的领导人。他的莅临,真令布吕肯街10号蓬荜生辉,令特里尔市大放异彩。故居至今还展示着华国锋当年赠送的马克思头像的瓷盘,留下的亲笔签名和照片。正当大家为此感到很兴奋的时候,一位穿着制服的纪念馆工作人员笑吟吟的向我们走来。带队的赵公参(公使衔参赞)连忙迎上前去自我介绍一番。当这位灵秀儒雅的女士得知我们是来自巴黎中国驻法大使馆的外交官后,便热情的把大家请进展室尽头的一间小沙龙,并吩咐侍者递上咖啡招待中国客人。

利伯曼女士是艾伯特基金会对外联络办公室的负责人,长期从事文化特别是博物馆馆际交流工作,对马克思纪念馆的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如数家珍。她还几次访问中国,和中国国博的同行一直保持联系。她特别向我们介绍了这几年中国朋友到访故居的热潮。据她讲,故居每年大概要接待10万名访客,其中至少有4万名是你们的同胞。过去,纪念馆内没有中文标识,现在不仅有了汉语解说词,还增添了中文电子导游。此外,特里尔大学还设立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研究项目,项目的名称是“中国人在马克思故居的留言”,专门研究中国人对马克思的心态和认知。利伯曼女士还告诉我们,一开始,纪念馆对于如此众多的中国朋友前来瞻仰这位德国思想家既惊喜又意外,甚至有些不理解。但随着纪念馆部分工作人员近年来陆续应邀访华,了解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后,才逐渐明白了中国人为何如此执着的要坚持到故居来看一看,而且,还真情地留下了他们的感受,表达了他们对伟人的敬仰和崇拜。她笑了笑说,过去以为中国人比较严肃,可是从一些留言看得出来,你们中国人还是相当幽默的呀。听了她的话,大家也都乐了。赵公参代表在场的中国外交官向利伯曼女士致谢,感谢她说了那么多友好的话,表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看做我们最尊敬的导师,他的共产主义学说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德国人民,尤其是特里尔市民应该为马克思诞生在你们这块土地上感到骄傲。欢迎利伯曼女士和纪念馆的其他朋友经常到中国去看看。最后,赵还向纪念馆赠送了礼物。利伯曼女士与大家告别时还专门让工作人员拿出好几本中国人的留言簿给我们欣赏。

幸亏我多一个心眼,既带了笔还带了本,我 “霸占”了其中一本留言簿,用目光快速扫描,用钢笔飞快记录。这些感情丰富、语句谐趣的留言像如今排行榜上的短信一样(90年代手机短信还不太发达)充满了时代感。

以下是我随手记下的几条留言: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

“伟人长存,真理不朽!

不少留言寓庄于谐,极富人情味:“马老与我们心贴心”,“老马、小燕,我们来看你啦!

有一位北大老校友更加风趣,他写道:“我们的老校长和您同姓,也姓马叫马寅初,他的人口论不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马克思的人口论。事实证明,马校长是对的,老人家错了。”

还有写的很坦率:“马克思老人家,我们对不起您!我们有些领导人把您的学说当成教条了!”

我在小本本上记下的最后一条是:“不到特里尔,不算到德国。”

如果要加一句的话,可以这样说:“不到马克思纪念馆,不算到特里尔。”

穿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雨苍黄,熬过纳粹时期的恐怖统治,遭受了二次大战的战争破坏,以及战后的外国占领期和“西德”(德意志联邦)统治期,特里尔的马克思故居作为重要历史文物,不但依然完好无损,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其故居已经堂堂正正地开辟为马克思纪念馆,归属特里尔市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管理,故居所在的街道在保存旧有的布吕肯街10号的同时,也被荣幸地命名为“卡尔·马克思大街”:足见特里尔人和整个德国民族丝毫不受政治偏见和不同信仰的影响,也不在乎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对所有历史文化名人的都表示出应有的器重和尊敬,这便是特里尔人和整个德国民族对待历史文化与学术思想的宽容态度。我们在这方面好像还差一些,今后是不是也应该学学人家这种尊重历史与学术文化的态度,并对过去做错的事情进行深刻地反省呢?

短短的访问和参观早在十五年前就结束了。但是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对西欧北美的惨重打击,马克思的名字又开始挂在人们的嘴上。从西方的报刊杂志上可以经常看到消息说,马克思的著作传诵不衰。柏林一家书店负责人说,《马克思选集》是当下最热销的名著。《资本论》已是洛阳纸贵,印量猛增。有些人以此书作为圣诞礼物赠给亲朋好友。德国媒体将此现象称为“马克思重新发现”。

这使我们想起马克思的名言:“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马克思的理论与方法,只要资本主义存在一天,共产主义的理想不破灭,马克思的理论将永远被需要,条件是后人不要把伟人的学说当教条。




李宝源 相关链接:
467║往事如忆║李宝源:胡耀邦与契珂夫的《套中人》
472║往事如忆║李宝源:最后的缝衣妇——三八妇女节有感
484║往事如忆║李宝源:惊心动魄在子夜
489║往事如忆║李宝源:北大老师教我学法语

本期发稿编委:郭力
本期编辑:莫林
投稿邮箱:bd1898bd@126.com


博雅共观
《博雅共观》是燕园校友和媒介编友初创而广为环球网友共建共享的交流平台。本号秉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理念,对来稿一视同仁,作者文责自负。欢迎各界网友各展风采,畅所欲言,以期集思广益,博观万象,共同营造一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苑艺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