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宁,原名瑞文,字怀枫,1902年生在江苏的镇江,后来随她的父亲迁居到扬州。她的父亲曾经做过扬州裕宁官钱局的经理,家道殷实,所以她生在富贵人家,世家的女子才有机会念书。
丁宁是庶出的,就是说她是侧室所出,不是正妻所出,但是天资聪敏,为爱诗词的大母所喜,大母是正夫人,她是侧夫人出的,但是正夫人喜欢她,而且她生下来不久,她自己的生母就死去了,是大母把她抚养长大的,自幼教诵唐诗,过目不忘。
丁宁9岁的时候,受业于扬州耆彦戴筑尧先生,除了熟读经书古文以外,还能够背诵唐宋诗词数百首。人小的时候背诗词其实一点都不困难,像唱歌一样就都背下来了,所以我现在一直提倡小孩子背中国的古诗。你不懂都没有关系,只要把它背下来,一辈子都会受益的。
她说她小的时候就跟老师念书,念到了“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的句子,这都是《唐诗三百首》里面的诗句,她小时候就背到这样的诗句,“悄然似有所会”,就好像那诗句她真的有很深的体会,所以“乃学为小诗”,她就开始写诗。
“年十二,积稿盈寸”,12岁就写了这么多诗了,“积稿盈寸”。古时候很多女子都是十几岁就写诗的。丁宁也是小的时候就写诗,丁宁出生以后13天,她的生母就去世了。13岁时,她父亲又死了,所以她就跟着她的大母一直生活在一起。在她父亲还没有死以前,丁宁9岁的时候,她的父亲与大母做主把她许婚给一个姓黄的人家了。
丁宁16岁就跟这个姓黄的年轻人结了婚,而黄氏子是一个纨绔浪子。女子这么有才华,男子好像是一点不通文墨的。她嫁给一个纨绔子弟,因为当时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不能拒绝。
18岁她就生了一个女儿,而她这个女儿很不幸,不过4岁就死了,所以丁宁觉得女儿也死了,她不愿意再跟这个没有学问、没有感情的姓黄的人在一起了,就提出离婚。可是离婚得讲条件,在当时,女人本来是不可以离婚的,她一定坚持离婚,对方就提出以永不再嫁为条件。丁宁答应了这个条件,就离了婚,自此终身独居。
丁宁23岁从扬州书画家陈含光——他也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个文人——学诗词。
25岁的时候,她又师事扬州名士——《新江苏报》的文艺副刊的主编程善之先生,她的作品也陆续刊登在《新江苏报》上。程氏又介绍丁宁给词学家夏承焘先生。我们近代词学界很有名的一位学者。夏先生对她很赞赏。
1933年丁宁编成了《昙影集》一卷,收词30阕,而且开始与当时的词界名流龙榆生——就是编了《唐宋名家词选》的词学家——交往。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
1938年丁宁避居上海,她的大母也去世了。
1941年丁宁经人介绍到了南京一个私立的泽存图书馆,任编目员。
1946年到1950在南京任职于当时的“中央图书馆”(后更名为南京图书馆)。
1952年她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图书馆工作。那一年她编成了《怀枫集》,就是她自己的词集,与她以前出版的《昙影集》《丁宁集》两个集子合并起来,叫作《还轩词》,这套词集以她在扬州故居的书斋为名,因为她父亲是很有名的一个世家,他们扬州的老家有一个书房叫作“还轩”,所以她就把她的集子叫作《还轩词》。
从此,她就在图书馆管理古籍。图书馆能够找到像丁宁这样的人管理古籍,那真是太幸运了。现在很多管理古籍的人一点古书都不懂。
1957年8月丁宁油印了词集,一共有三卷,分赠给友人。
1975年冬天,在上海的施蛰存先生得其词集并为之作跋,而且约了周子美先生合资给她重印100册。
1978年丁宁应友人之请重印了词集,又增录了1949年到1976年的作品,共有四卷。
1980年丁宁在合肥过世。身后,她供职的图书馆给她刻印了全集《还轩词》四卷。
现在看她的《浣溪沙·丁卯二月》:
丁宁所写的完全不是悲哀凄苦的感情,她说“凄沁梨云梦不温”,梦中就出现了一片云。苏东坡写过一首《永遇乐》,说“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我只是证明这个云是可以用来写梦的,这是苏东坡的一首词,这个词的牌调是《永遇乐》,他写了这样的句子说,“黯黯梦云惊断”,梦是孤孤零零暗暗的,所以梦的那种飘摇不定的特征像云,这几句既写云也写梦。所以她说“凄沁梨云梦不温”,她的梦都是那么凄凉的,都是一片白色的,“凄沁梨云”,她的梦都是不温暖的。“冰鸾昙影渺无痕”,“鸾”,是鸾镜,这个“冰鸾”,说的就是月亮,月亮也是那么寒冷,“冰鸾昙影渺无痕”。“清愁如水又黄昏”,现在又到了天黑的时候了。
“芳草有情萦旧恨”,芳草多情,但是芳草带来的是她平生多少的遗憾。“游丝何计绾离魂”,春天的空中飘荡着游丝,没有一条丝能够把她飘散的魂魄留下来。“自甘肠断向谁论”,她自己甘心肠断,许下了愿说永不再嫁。
我们还要看她的第二首词《一萼红》:
“辛未”,就是1931年,清明前二日出北门,视文儿墓,归成此解。她到她女儿的坟墓上去,回来后写的这首词。
“绕长堤”,就是在湖岸边,“正东风孕絮,缥缈绿初齐”,正是东风酝酿的、柳絮要飞还没有飞的时候,“孕”,正在酝酿,正在生发的柳絮还没有飘过来,这是早春的时节。“缥缈绿初齐”,草远远的看去是一片绿色,草刚刚长出嫩芽来。
“逝水情怀,浮云世味,芳序回首凄迷。”她说自己的感情真是如东逝水一样不复向西流,她的一切都如“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令》)。而人间是“浮云世味”,“浮云”,一下子变成白的,一下子变成苍狗,人生的祸福,人生的战乱,人生的悲喜,就是“浮云世味,芳序回首凄迷”。她回头想一想,一切的节序,一切的年华,“芳序”,那芬芳的、美好的节序跟年华,她的华年,她的芳序,是一片凄迷的。
“恨弹指,仙昙分短,剩此际和泪忆牵衣。”她说她的女儿,就像天堂的昙花,昙花开的时间很短。她像从天上降下来的一个昙花,“分短”,所以她注定了寿命就是短的,弹指之间不过四岁。“恨弹指,仙昙分短,剩此际和泪忆牵衣”,她说她现在真是满眼的泪痕,想到女儿当年小的时候拉着她的衣服学步。
“落日孤村,伶俜三尺,碧草天涯。”她说她现在来凭吊女儿的坟墓,在落日西斜的时候,在一个荒凉的村落,“伶俜三尺”,棺材那么窄小,“碧草天涯”,天边长满了一片青草。
“多少哀蝉心事,问青山无语,只是莺啼。”她说她的心事,就像那秋天悲哀的蝉一样,那个生命存在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多少哀蝉心事,问青山无语”,她问为什么自己的生命如此的不幸。“问青山”,青山没有回答,她只听到一片黄莺鸟的叫声,“只是莺啼”。
“唤客疏钟,催程薄暝,湖上灯火船归。”她听到钟声响起了,寺庙里边的晚钟响了,到唤客人回家的时候了,有人已经敲了晚钟。“催程薄暝”,晚钟催她上路了,因为天快要黑了,所以她要从坟墓这个地方回来,怎么回来?她要坐着船回来,江南有很多水乡,所以“湖上灯火船归”。
“揽双鬓星星碎影。甚轻魂不共纸灰飞。”她说她现在看一看自己两边的鬓发,都是星星的光影,“星星”,指的是闪动的白发。“甚轻魂不共纸灰飞”,词人一边为女儿烧纸,一边又希望女儿的魂魄不要像所烧的纸灰那样飞扬而离开自己。
“一夜空阶细雨,还梦棠梨。”回去以后是整夜的“空阶细雨”,她还梦见棠梨,“棠梨”,是春天美丽的花,也象喻着她梦到自己的女儿,所以“一夜空阶细雨,还梦棠梨”。
丁宁的词,你可以看到,她是写得很悲哀的、很凄凉的、很婉转的,也很动情的,可是她没有像吕碧城那样的特色,也没有像贺双卿那样的特色。
我们再来看沈祖棻词。
沈祖棻,字子苾,还有一个笔名叫做绛燕,因为沈祖棻不是只写旧诗词的,她写新诗,也写小说。子苾的“苾”是草字头一个必然的“必”。现在有人出她的集子,把苾印成蕊字,简写就变成子芯了,这是错的,她本来叫做子苾,苾是一种香草。
沈祖棻是浙江海盐人。上世徙于苏州,从她的祖上移家住在苏州了。1909年1月29日,沈祖棻生在大石头巷。1934年,毕业于南京的中央大学中文系。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国学特别研究班。
1937年,沈祖棻与程千帆在屯溪结婚。怎么跑到屯溪去结婚了?因为当时战乱发生了。1937年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那一年,也就是南京大屠杀的那一年。所以他们从南京逃走了。她跟程千帆是同学,程千帆是本科生,她是研究班的学生,她比程千帆的班次高,年岁也稍微大一点,他们在学校里认识了,而且相爱了,那么现在既然逃难了,乱世之中赶快结婚就算了,所以他们就在逃亡的路上结婚了。
程千帆是1913年出生在长沙的,沈祖棻是1909年出生的。程氏幼年的时候曾经受过严格的古典教育,1932年入金陵大学,1936年中文系毕业。抗战期间,学校从南京迁往安徽的屯溪,二人就结合在战乱的旅途中。沈氏早年曾经从事新诗及小说的写作,现在国内出版了《沈祖棻全集》,有她的新诗,也有她的小说,而皆有古典文学的修养。
“九一八”事变以后国事日危,沈氏就写了一首词,她就是从这首词出名的,这首词叫《浣溪沙》。词是这么写的:
这首词一时传诵众口,所以人称她为沈斜阳。
你看这些女子,吕碧城到天津的《大公报》,写文章到报纸上一登,马上就出名了。吴藻用了一个《乔影》,上舞台上一演也马上就出名了。沈祖棻写了这首词,因为江南的诗人文士特别多,而且诗人文士喜欢传诵女子写的东西,叫她沈斜阳。沈祖棻的特色在哪里?沈祖棻的特色就是好以历史的背景入词。我们以前所讲的这些女词人,一般都是写自己个人的感情,就算秋瑾写了革命,她也是自己参加了革命。可是沈祖棻专门喜欢用历史的背景写词。在清朝的时候有另外一个词学家叫周济,周济的斋号叫介存斋,他写过《介存斋论词杂著》,清人这些词话特别多。周济的《介存斋论词杂著》上就说,“诗有史,词亦有史”,说不但诗是反映历史的,词也是反映历史的。
有一年我到台湾去,台湾的一个大学找我去讲演。我就给他们讲一个题目:爱情为什么变成了历史?我说的不是你自己的爱情,过去了就变成了历史,我是说词里边本来是写爱情的,怎么就变成了写历史的了。这倒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这个说来就话长了。简单来说,词在早期都是歌词,都是写男女的相思爱情的,忽然间一变,词里边不再写爱情了,词里边都要写历史而且以写历史为好,沈祖棻就是受了这种影响。
女性词的美感特质的演进,有性别的关系,有社会文化的关系,有历史背景的关系,有文学体式演变的关系。所以李清照不写激昂慷慨的词,因为北宋的时候没有人写激昂慷慨的词。所以秋瑾、吴藻写激昂慷慨的词,因为从南宋开始,中国的词里有了激昂慷慨的词。以前词里边都写感情,不写历史,可是从清代开始词里边以写历史为好,所以现在的词里都写历史。
沈祖棻是以写历史的词著名的,所以她后来的词就拼命写历史。但是我实在要说,所有的文学创作不要掉到别人的坑里去,也不要自己找个坑跳进去。你真的要发展,你真的要创造。我的一个学生写作文,写了几句,写得很好,我给他画了几个圈,然后他再写作文就老用那两句。写历史当然是好的,你真的有感慨,你当然就写历史了,如果是你没有真的感慨,只说写历史就是好,就拼命写历史,那作品就不一定好了。
这首词是写得好,因为这首词是她第一首写历史的词,她还没有为了写历史而写历史,是自然而然反映了历史,所以这首词应该是好词。在有意无意之间,其实我已经讲了,《花间集》里边那些词为什么好?那些词都是男人写女人的感情。很多人都说词是男子说女人的话。男子说女人的话,从早就有,屈原的《离骚》就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所以很早男人就说女人的话,但是都跟《花间集》不一样。屈原说女人的话,是屈原有心要拿女子自比。曹子建说女人的话,曹子建有心要拿女子自比。李太白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他自己说“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关山月》)。那是他有心写女子的悲哀,那叫作代言。“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写这个《近试上张籍水部》的朱庆余,他也是有心以女子自比。可是我说的古代时好的作品,它的作者就是写歌词,他就是给一个女子写歌词,他没有心要有什么比喻、有什么代言、有什么寄托了。他自然而然,无心之中地有了这种深刻的意思。这种作品才是好的。这首词在沈祖棻说起来,我认为因为她是无心的,她把这个历史带进来了,是无心带进来的,所以写得好。你要知道那时抗战已经开始,而且南京有大屠杀,他们就逃难逃走了。
“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江南草长,群莺乱飞。江南的春天比我们北方的春天美丽得多了,所以是“芳草年年”。而且每一年,当芳草长的时候,南方的这些仕女如云,都去踏青了,赏花了。所以她说“芳草年年记胜游”,每年春天草绿的时候,她们就出去游春赏花。“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南京这个江山胜地,还是值得她们去看的,她们这些吟诗的眼睛一看,青山绿水依旧是这么美丽。可是“鼓鼙声里思悠悠”,现在打着仗,“鼓鼙”,是战争的鼙,《长恨歌》说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是说战乱。所以“鼓鼙声里”,给我们多少的感慨。芳草跟当年一样的美丽,江山也跟当年的一样的美,可是“鼓鼙声里”,完全不一样了,打仗了。
“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莺花三月还是美,谁来描写这些莺花?在打仗的时候,谁有心去给莺花写一篇赋?“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满天的落花飞絮,到处都是柳絮的飞舞,她一个人站在高楼,而柳絮的飞舞,是春天的惨痛,是美好的光阴的消逝。她登到楼上,就看到“有斜阳处有春愁”,有日落斜阳的地方,那一片都是春愁。而且“斜阳”在中国的传统中,代表着国家的没落。“春愁”,也就代表着国家的战乱的哀愁。
钱锺书先生还写过一句诗,说“伤时例托伤春惯”(《故国》),古代写伤时的作品,都偏好托喻伤春。现在沈祖棻完全用了古代的这种作法,把伤时托在伤春里边来写,所以她写的是“有斜阳处有春愁”。大家都在战乱之中,南京经过大屠杀,她这个词一写,写出来大家的内心的感情,当时就传诵众口,这首词隐喻了忧国的悲慨了。
清代的周济说“诗有史,词亦有史”。晚清的词人多于词作中暗喻当时的史实,沈氏带此遗风,何况沈氏身经乱离,抗战中在后方所作,多有时事之慨。自1942年沈氏曾在金陵大学、华西大学等校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夫妇二人在江苏师范学院、武汉大学教学。
沈祖棻曾经写了一首诗,她说:
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合卺苍黄值乱离,经筵转徙际明时。
廿年分受流人谤,八口曾为巧妇炊。
历尽新婚垂老别,未成白首碧山期。
沈氏给程千帆回的这首诗,说“合卺苍黄值乱离”,“合卺”,就是结婚,说我们就是在逃难时结婚的。“经筵转徙际明时”,“经筵”,就是讲经的地方,就是大学,他们在战乱时流离,在很多大学讲学。“经筵转徙”,现在“际明时”,“明时”,是因为共产党来了,现在解放了,他们转徙经筵现在转明时。“廿年分受流人谤”,20年来,我们就分担共受大家的诽谤。“八口曾为巧妇炊”,她曾经维持八口人的生活。“历尽新婚垂老别,未成白首碧山期”,他们历尽了新婚别、垂老别,《新婚别》《垂老别》都是杜甫写天宝的战乱,有的新婚的夫妇就离别了,有的垂老的还要离别。她说我们是从新婚就离别,到垂老还要离别,“历尽新婚垂老别,未成白首碧山期”,两个人将来终老,还不知道哪年哪月。“文章知已虽堪许,患难夫妻自可悲。”沈尹默先生题沈氏的词集,“昔时赵李今程沈”,说现在的程千帆跟沈祖棻相当于赵明诚跟李易安。总之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夫妻,赵明诚跟李易安,顾太清跟她的丈夫贝勒奕绘,还有我们现在讲的沈祖棻跟程千帆。
一个才女能够配到一个才子,这已经很幸福了,可是哪个又得到好的下场?赵明诚死后,李易安流离终老。奕绘虽然跟顾太清很好,但奕绘死后,顾太清被赶出来了,也受了很多苦。程千帆跟沈祖棻也很不错,可是经过了战乱,沈氏在1976年退休,我1979年到南京大学讲学,那时候程千帆就在南京大学,他送给我沈祖棻的集子。沈祖棻1977年去世,我1979年到那里,所以没有见过沈祖棻一面,但是我是读了她的作品。
沈祖棻还写有另外一首《浣溪沙》:
她说“司马长卿有言”,司马长卿就是写赋的司马相如,说“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写赋的人他的赋里面可以把宇宙都包括进来。这首词写得非常美,她写的是历史,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但是写得十分幽隐深微。
(本文由杨爱娣根据叶嘉莹先生2004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岭南长者学院的女性词系列讲座录音整理而成,经叶先生审定)
来源:《博览群书》2024年第10期
图片来源:程门问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