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幸会叶嘉莹

文摘   2025-01-21 08:31   天津  

1996年秋,我赴重庆参加第九届全国诗词研讨会,没想到有幸见到了久闻大名的叶嘉莹先生,聆听先生的发言,并得以请教和交谈。

在渝期间,重庆大学想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请叶先生到重大作报告。由于会议日程安排得较紧,没有时间,叶先生却不顾身体困乏,于晚间应邀去了重大讲学。

那天,我听人说,她在新疆的一次会议中,其中一项活动结束时已是晚上10点多钟了,得知有大学生代表在等着,想请她去讲诗词,虽然已经很疲倦了,但她仍欣然答应,即刻冒着冷风前去,当时在场者无不感动。她说,有青年学生愿意学习、想听我讲,我没有理由不去。

在重庆大学,有女大学生惊叹道:“叶教授70多岁了,还这么漂亮!”“漂亮一词并不准确,大学生们惊叹的应该是叶先生的气质和风度。叶先生这样的气质和风度,是学养和修养支撑起来的,即苏东坡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重庆市巫山县拍摄的长江三峡巫峡段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黄伟摄

会后我们一起游览三峡。那时还没有像样的游轮,我们乘的是客轮,好几个人一间舱室,上下床。

叶先生和一个女游客住两人间,算是条件稍好点。我和两位诗友往叶先生舱室聊了一会儿。

对于彼时诗词界出现的繁荣之象,叶先生显然非常高兴,说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只能继承,而不能破坏。

她同时谈了两点忧虑,一是许多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人,甚至不少专门作诗词教学和研究的人,竟然不会作诗填词。她说,即使作得不好,但总要会作。有些人对此道完全不懂,真不知是如何教学生、做研究的。一是有些学者和学生热衷于记住西方理论的一些条目和片段,而对中国的东西则没弄懂。她强调说,只记西方理论而不懂自己的东西,是不能互通以用的。

不知是有意安慰叶先生,还是自己的判断,我对她说,近年来学界风气很好,这样的现象应该会逐渐得到改善的。

叶先生说话很风趣,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在轮船上时,她想找几位能吟诗的代表吟诗,并录音带回去研究。我告诉她林从龙、蔡厚示两先生能吟,并且这会儿他俩正好在我们右边一间舱室跟一些人谈诗。叶先生说:“那正好,那我就去‘一箭双雕’。”

船到秭归,我们去屈原祠朝拜屈原像时,下起了雨,下坡时小路有些滑,我看见叶先生在前面小心翼翼地往下走,便紧走几步追上去扶着她。这样的小事,叶先生还说了声“谢谢”。当下到柏油路时,她说:“好了!这下‘安全着陆’了!”

叶嘉莹先生走了,回想那次重庆幸会,更是令我无比怀念这位文化巨擘。


来源《重庆日报》2024年12月1日04版

迦陵学舍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炎天流火劫烧馀,藐姑初识真仙子。 谷内青松,苍然若此。历尽冰霜偏未死。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叶嘉莹《踏莎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