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追随先生求学的点点滴滴,感觉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又一时无从说起。先生的音容笑貌,时刻都在脑海里,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强忍悲伤和混乱的思绪,这里选择几个具体的情节,跟各位师友报告。
1999年叶嘉莹先生在南开与研究生讨论,中间站立者为迟宝东
一入先生之门,首先的强烈印象,就是先生的学问真是又大又广博,深不可测。这突出地表现在她的课堂和讲座,旁征博引,随手拈来。先生自己说她这种讲法叫“跑野马”。可体现在学生这一端,听着感觉是很美,也似乎听懂了,但一记笔记就露怯,有不少先生引用的诗句和典故,当时都是空缺着,下了课去查资料,才真正弄明白的。
记得有一次,先生要在东艺楼还是哪里作讲座,那时候讲课还没有PPT,是用幻灯片。先生讲课是非常认真用心的,虽然她张口就可以讲,但仍然每次都提前一两天备课。我好像没见过先生写讲稿,她是通过打腹稿、翻查材料的方式来备课的。我那时候自然也成为先生的助教之一,当然主要的助教工作还是由安易老师来承担的。那次先生把我叫去,说她明天要讲课,让我把哪些诗词,以及史料典故等,用电脑打出来,多大字号,便于展示清楚等等,交待得很清楚。我一一照办,头天晚上还花了一些功夫研究那些材料,怕第二天不熟悉拿乱了。
第二天,就随同先生一同上了讲台。她站着讲,我坐在幻灯机旁边,准备一张张配合展示。谁知准备的一大叠材料,先生现场用的还不到一半,她脱口而出的,不是提前准备好的材料,而是即兴又发挥出来的另外一些内容。这些临时发挥的内容,听起来更加生动交融。但是,这样却囧坏了第一次跟她上讲台的我,很多时候望着台下一大堆听众,不知所措,汗流浃背。我记得课后,我的另外一位导师,就是陈洪先生,还点拨我一番:以后再碰到类似情况,不用紧张,在材料背面,知道多少,就写多少,放到幻灯机上展示,就不会那么局促了。
我讲这个情节,一是表达我对先生学问博大的真切感受。再者,也是更主要的,是想表达,先生的学问不是死学问,她的学问是活的,因此能随时随地灵活运用。在她那里,这些学问都是有生命的。这也正应和了她讲诗词最核心的一个理念和方法,就是要揭示出诗词生生不已打动人心的力量。她常说,诗词的作用,是可以让人心不死。所以,她所感知到的诗词的生命,与各类材料的生命,这两种生命激荡碰撞,就让她的课堂充满了感发的力量,让听者身临其境,如痴如醉。我觉得,这是先生课堂独具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她对古典诗词教学一份独特的贡献。
先生平常给人感觉非常温润。在先生身边,常有如沐春风之感。正如前面所讲,我在古典文学方面的根基是很浅薄的,但先生从来没有流露过恼怒厌烦之意,而是手把手教,一点一点带。她从不正言厉色批评我们,但温润的话语却有万钧之力。记得有一次交作业有错别字,她就很坦诚简单地说了一句,“宝东,你是我叶嘉莹的学生,这样可不行啊”。当时我真是羞愧得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先生就是这样,用她自身的品格和言行,来激励我们学生自觉去奋发努力。
在先生身边,还有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她非常节俭。尤其在吃穿问题上,可能大家都看过网上流传的那张她缝补衣服的照片了。在吃的方面,更是如此。早些年,她回南开都是住专家楼,没有条件生火。她好像就用一个小电热杯之类的对付,有时让我们帮着买一根老玉米、一包果仁儿,也就是一顿饭了。后来学校给提供了住房,她也常常是做一顿,管好几顿。但是有一条,她不断水果。跟她读书六年,也帮她买了六年的水果。同样地,她也是不让我去大店买,更不要果篮一类的,说那华而不实。就让我去西南村的水果摊儿上买。品种上除了特别甜的不喜欢以外,随着时令走就行。而且,要计算好量,一次不要太多。这样就总能吃到新鲜水果,又不会浪费。
如此节俭的先生,但在学生身上却毫不吝啬。每逢节假日,先生都会把我们叫到住处,准备很多好吃的茶点,或是请我们吃饭。跟随先生听课的人很多,往往是满满一屋子,或是一大桌子。大家边吃边聊,说着说着,话题就又回到了诗词上面。这样的时光,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
先生走了。最初几天,我一直无法接受。直到有一天中午,看到陈洪先生在朋友圈转发先生作词、孙师母谱曲的《水云谣》,好像有所感悟。有诗词相伴,云水相依,相信先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孤单。
来源:《南开大学报》2024年12月20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