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古典诗歌教学实践看叶嘉莹先生吟诵理念的推广应用价值

文摘   2024-12-29 08:30   天津  




















     

     叶嘉莹先生在冬月前仙逝。她一生最重要的工作是教书,最主要的身份是教师。在先生离去后,我们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专门的教学学术期刊,一直想为先生做点什么,以作为对先生的深切怀念。我联系了先生亲近的人,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撰写了一组文章,从教学的角度弘扬先生的精神,追忆先生的音容。今日推出这组文章中的第三篇,从叶嘉莹的教学实践中看其诗歌吟诵理念的价值。


      吟诵本是中国古诗词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古代它是构成诗词内涵的一部分,宋代的词甚至就是为了“唱”而写的。叶嘉莹先生深谙吟诵与古诗词本体的关系,她认为吟诵自《诗经》等时代始,就是与古诗词相伴的,古人之诗不吟不成句,吟诵可以更深入生动地解读诗词本身的内涵。叶先生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坚持在教学中推广吟诵,并以身示范,让古诗词在学生面前由声入心,自我感发,呈现一个打开古诗词的不同方式。

        

   ——《中国大学教学》主编 韩筠 

冬月十九




摘  要:叶嘉莹先生大力倡导古典诗歌吟诵,强调吟诵学习应从童幼年时期开始。她对吟诵的定义、作用、方法做了全面细致的论述。既从学理上分析了吟诵的原则,又指出吟诵学习阶段性的问题。叶先生有关吟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也适用于大学古典诗歌教学,通过“重识古诗,自主听学”“教师讲解,带领吟诵”“学生吟诗,学生讲诗”的实践,完成大学古典诗歌吟诵教学的闭环。针对大学生的优势能力与人生阶段特点,吟诵教学应注重以理解带引直感,使学生通过吟诵而“声”入“心”出,自我感发,充分发挥古典诗歌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叶嘉莹;吟诵;大学古典诗歌教学



叶嘉莹先生是古典诗词大家,融教学、创作、研究于一体,将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了中国古典诗词。叶先生曾表示,自己并不是很好的诗人,也没有成为优秀的学者,因为她在这两方面并未投入全部的精力。但她说“我这人天生是吃教书饭的”,在其近八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叶先生倾注极大的心血,有教无类,桃李天下,在世界多地留下讲学的身影、迦陵的妙音,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家。凡是听过叶先生说诗谈词的人,莫不感受到她所讲的不仅是“诗意”,更是“诗心”。她能将诗中“兴发感动”的美好生命传达出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与善的引导。与“兴发感动”密切相关,叶先生非常重视中国古典诗歌的吟诵传统。她生前曾多次详细论述,并身体力行示范与推广,尤其强调学习吟诵应从童幼年开始。那么教授大学生古典诗歌要不要融入吟诵?如果融入,方式与效果又如何?作为一名曾经听过叶先生讲课、目前在高校任教的后学,笔者将她的吟诵理念付诸个人古典诗歌教学实践,略有心得,谨撰此文,作为向叶先生一次迟到的汇报。


  一  

叶嘉莹先生吟诵理念

叶先生飘蓬万里,辗转多地,晚年回到祖国,定居南开园。她并非从教书伊始就纳入吟诵。据叶先生讲述,她年轻时在中国台湾教书,羞于吟诵。后来到北美因授课对象是外国学生,又无法吟诵。1979年回国教书,也没有给学生吟诵过。也就是说,很长一段时间,吟诵只是叶先生个人作诗、赏诗的一种方式。20世纪70年代初,叶先生在《漫谈中国旧诗的传统》中论及熟读吟诵的重要性。1992年9月,她又撰成近三万字的长文《谈古典诗歌中兴发感动之特质与吟诵之传统》,对吟诵的相关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21世纪以来,叶先生继续大力倡导吟诵并付诸实践,她参加吟诵推广活动以及进行相关讲座近20次。2010年底,叶先生作为首席专家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将吟诵研究及推广提升到新的高度。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读诵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叶先生曾对吟诵下过一个定义:“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可知吟诵与汉语的特点、对作品的理解、内心的感受都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比普通的朗诵更能进入作品深处。事实上,吟诵不仅有助于赏诗,它还是学习作诗的重要一环。叶先生说:“当吟诵得很多很熟的时候,出口就是合乎平仄的句子,很容易就学会了作诗。”所以“吟诗”本身就有“作诗”的意思,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熟读吟诵对于学会作诗的重要作用。当然,仅就古典诗歌教学来说,吟诵之于鉴赏的意义更加值得重视。对此,叶先生有精微细致的说明:“我理解的吟诵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人作诗的时候不是单纯地排列文字、组合字辞,而是诗的语言伴随着吟诵的声音自然流露出来的。如此则今人赏诗,当然也不能只将其作文字观,用眼睛看或在心里默念,而是要透过吟诵的声音真正地融入诗中,去体味作者的诗情诗心。这种“身临其境”的方式自然能对诗歌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在叶先生看来,吟诵的作用还不仅仅在于诗歌本身,它还能够培养可贵能力,感化心灵品质。她说:


自童幼年学习诗歌吟诵,无疑是养成此种直感与联想之能力的最好的方式。因为诗歌的感发所可能引生的乃是一种联想的能力,而诗歌的吟诵所可能引生的则是一种直感的能力,如果这种训练能自童幼年的时代开始,则这种联想和直感的能力就能随着学习者的年龄与他的生命之成长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因而得到终生受用不尽的好处,这无论对以后从事于文学或科学之研究的人都是有益的。


因为吟诵能够使读者更好地兴发感动,这种感发便可能引生联想力。而吟诵本身又是通过声音来获得直接的感受,这又可能引生直感力。这两种可贵的能力令人终身受益。而且“诗歌所写的内容既可以增加孩子们美感的联想,诗歌吟诵的声音,更可以透过直接的感受,而产生一种乐音对心灵之品质的感化的效果”,所以叶先生认为吟诵所培养出来的能力“将使他们无论以后学文或学理,为学与做人各方面都将受用不尽”。


正如上面所引述的,叶先生强调学习诗歌吟诵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叶先生本人便是从小在她父亲、伯父、母亲、伯母都能吟诵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吟诵。而且她认为儿童阶段正是一个人记忆力和直感力最好的时候,从小学习吟诵并不费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她说“最好从幼儿园的中班开始,就增入一个寓教学于游戏的诗歌唱诵的教学项目”。叶先生于1994年提出在国内成立古典文学幼年班的设想,1998年致函国家领导人呼吁重视儿童幼年古典文化教育,2000年参加拍摄幼儿学唐诗系列录像。此后又为儿童吟诵教材《我爱吟诵》作序,为《少年诗词游》录制吟诵音频,为儿童古诗读本《与古诗交朋友》作序并诵读吟唱,编著《给孩子的古诗词》并配有吟诵,还专门为全国各地的小学老师做吟诵的讲座,等等,不遗余力地践行她推广儿童吟诵的初衷。


叶先生之讲说诗词,细腻详实,清晰透彻。她关于吟诵的论述同样具有这一特点,既讲了什么是吟诵、为何要吟诵,又具体说明了如何学吟诵。现在已经很难有叶先生幼时那样盈耳皆是吟诵的成长环境了,所以吟诵的学习势必需要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叶先生不仅从学理上分析吟诵的原则,还指出吟诵学习阶段性的问题。就吟诵的基础来说,叶先生明确指出:“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如果没有第一点,那就是叶先生形容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如果没有第二点,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吟诵。吟诵前,教师应告诉学生这首诗的好处,引导他们感受诗中的美好生命。叶先生引《周礼》“兴、道、讽、诵、言、语”来说明教小孩子背诗和吟诵前,先要让他们内心有所感发,引导他们理解诗意。不过,小孩子毕竟在理解能力上有所欠缺,叶先生对此也不讳言:“就算他现在不大懂得诗里边的意思,但他还小嘛,只要他背下来了,慢慢就会懂得。”另一方面,基于中国汉字单音独体的特点,吟诵在节奏平仄上有其要求,具体包括节奏、字声和调子。叶先生说:


如果要按吟咏的节奏来划分,则中国古典诗之顿挫实当以每两个字为一个单位,……在吟咏时,凡是顿挫之处都不可与下一字连读,至于不连读的顿挫之表示,则又可分别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略作停顿,另一种则是加以拖长。


以上是吟诵在节奏方面的规则,这一点是不可移易的。字声则要按照正确的平仄进行诵读。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入声字,诗中遇到古代的入声字,可以读作一个短促的去声,尽可能恢复其仄声的属性,且在吟诵时应做到声调准确,不倒字。至于吟诵的调子,叶先生说:“你不要想着出奇制胜,弄很多漂亮的、变来变去的调子,中国的吟诵循环往复是它的一个基本。”吟诵调循环往复的规律,我们在叶先生以及其他人的传统吟诵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总之,顿挫的节奏、平仄的字声、循环的调子是吟诵在声音上的基本原则。在这个基础上,不同人吟诵的调子可以不一样,同一个人吟诵不同的作品可以有不同的调子,甚至同一个人吟诵同一首作品在不同的时地也可以有差别。也就是说,在符合基本声音原则的条件下吟诵者具有极大的自由,这个“自由”就来自个人对于诗歌的感受和体味。所以叶先生说:“中国的吟诵没有必然地说哪个字长,哪个字短;哪个字高,哪个字低。因为作者的背景不同,写作诗歌的感情也不同,它是变化万端,但节奏一定是一样的,在常态的规律之中有抑扬高低的变化。……你有你的体会,他有他的体会,只要是真实的体会,把自己的体会按照节奏吟唱出来,就是好的。”她多次强调吟诵不能像歌曲那样谱成一个固定的调子,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说学习任何东西都有一个入门、登堂、入室的过程。就吟诵而言,叶先生认为“小孩子刚开始学的时候你教他模仿一个简单的调子是可以的,但是主要的是叫他们多听,可以听那些用各种不同的调子吟诗的录音。……只要多听,自然就会对音调节奏慢慢熟悉起来了”。可见,小孩子初学吟诵,诗意上既不求其深解,声音上也并非让他们以理性去掌握节奏平仄,而是通过营造吟诵环境、大量听学来让孩子直觉地感受吟诵的律动,由模仿一个调子作为入门的阶梯。但只会一个调子,只会吟某几首诗,这当然不能叫学会吟诵。叶先生说:“古人什么都可以吟诵的,散文也可以吟诵,而且随便拿一篇都应该能够吟诵,这才是真正会吟诵。”很明显,吟诵的习得是伴随着对古典诗歌乃至古代文学作品的广泛阅读、大量记诵和深入理解的。


2021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迦陵各体诗文吟诵全集》,涵盖了中国古典诗词曲赋文等多种文体。而吟诵之于中国旧诗的意义尤其值得重视,叶先生对此做了细致而精微的论述。一言以蔽之,吟诵可以让人更好地体会诗中“兴发感动”的美好生命。

  二  

融入吟诵的大学古典诗歌教学实践

叶先生大力倡导吟诵学习与训练,主要对象是儿童及青少年。至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叶先生认为“如果等到年龄已经长大,记忆力和直感力都已减退了以后才开始学习,则纵然付上几倍的努力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了”。尽管如此,叶先生仍多次面向高校师生开设吟诵相关的讲座。笔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有幸旁听叶先生授课,亲身感受到她指导和鼓励学生们吟诵,笔者也正是从那时起才接触吟诵,学习吟诵。恰如叶先生所说的“吟诵乃是一种实践的艺术”,笔者自己学习的同时,也尝试将吟诵融入高校古典诗歌教学实践中去。笔者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开设选修课“古典诗词鉴赏”,既有面向本院学生的限选课,又有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学生的公选课。吟诵的教学和训练贯穿课程始终。


1.重识古诗,自主听学


吟诵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古典诗歌的美好。所以首先应让学生弄清楚古诗的好处何在。关于什么是一首好诗,学生往往局限于应试诗歌鉴赏题的思维套路,缺乏自觉的体认。从先秦《诗经》和楚辞开始,中国古诗就奠定了“诗言志”的传统,即诗是用来抒情言志的。那么我们评赏一首诗歌,也应该聚焦于其中的情感志意。一首好的诗歌,是作者有一份真诚美好的情感,并用恰当的语言通过诗的形式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使读者获得相应的感动与个人的感发。这就是叶先生所说的“兴发感动”从作家作品到读者之间的可以穿越时空的生生不已的传递与生发,这份感发的生命是我们读诗时所最需探求的。更进一步,叶先生还提出“感发本质”的概念:“诗歌中这种感发之生命,原来也可以具有一种超越于外表的是非善恶之局限以外而纯属于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存在。这种本质方面的价值,第一在其真诚纯挚的程度,第二在其品质的厚薄高下,而并不在于其外表所叙写的是何种情事。”所以善读诗者,可以超越外表的情事而直探感发的本质,结合个人的生命体验有更多的联想。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笔者曾举引他们熟悉的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关于该诗主题,人们有“悼亡”“艳诗”不同的说法。如果跳出这个层面来看,我们仍然会直觉地认为前两句比后两句要好。这不仅因为前者有意象之美、对仗之工,还由于较后者能给人以更多的联想与感发。沧海之水多么博大辽远,巫山之云何其美丽多情。当一个人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美好,什么是有价值的,也就不会再为蜗角虚名去钻营,为蝇头微利所困扰,因为你的人生有了高远的理想与目标。了解古典诗歌“兴发感动”特质后,接下来需要引导学生重新发现古诗的声音。学生此前对于诗歌,普遍关注内容、修辞、手法,以观看的方式去赏诗,以理性的思维去解诗。即使读诗,也往往贪快夸熟,不太注意声韵和节奏。通过给他们讲解诗歌节奏、平水韵、平仄四声、近体诗格律,告诉他们如何辨别“入派平声”字以及平仄两读字,最终使学生掌握按照正确的平仄节奏读诵诗歌的方法,为学习吟诵奠定基础。此外,课程包括有9学时网络学时,笔者提供给学生大量吟诵音频以及叶先生讲解诗歌的文章,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目的是让他们一方面置身于诗歌吟诵的氛围以感受节奏调子,另一方面通过品读叶先生讲诗文章,加深对于“兴发感动”的理解。


2.教师讲解,带领吟诵


既然是古典诗歌鉴赏,具体篇目的讲解自然必不可少。而作品的讲解当以“兴发感动”为依归,并通过吟诵的方式使学生涵泳体味。兹以李白《长干行》为例,全诗如下: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这是李白的一首五言乐府诗,其中“郎骑”四句因衍生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成语而为人熟知,但整首诗学生未必了解。该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诉说了一段感情故事:幼时与男孩是亲密的玩伴;十四岁与那个男子成婚,尚带娇羞;十五岁对于爱情怀揣坚贞与信心;十六岁时丈夫溯江而上,远行经商;最后数句则是写女子幽居独处的所思所感。这首诗故事性较强,用笔清新明快,除了个别字意、典故和地名需要稍作解释外,整体诗意并不难懂。因为中国旧诗是抒情言志的,即使叙事,也是要传达一种情意。所以对于这首诗,就不能止步于串讲诗意,而要讲出其中的感情。笔者认为,该诗写出了一份非常可贵的感情,那就是纵使经历了时间的推移、身份的变换、空间的阻隔,但是始终能够保持一份真纯美好的情感。还不只如此,“十六君远行”后,女子首先考虑的并非自己今后的孤独处境,而是担忧丈夫路途的安危。经过夏去秋来、年复一年的等待,女子不免生出寂寞、感伤与愁苦。这样的感情何等温厚,又何等真实。更妙的是,这里女子并未如中国传统闺怨诗的思妇那样深陷于被动的等待而自怨自艾,而是“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对于自己的所思所爱有一份勇敢主动的求取。如果我们将这首诗与李白《将进酒》《行路难》等诗做一对比,会发现它并不像那些作品写出李白关于个人理想志意的怀抱。可是从感情的本质来看,《长干行》中所写的又和作者一生追求功业,虽屡遭挫折却未曾放弃的精神一脉相通。再进一步,我们从《长干行》中读出的只是男女之情吗?我们对于自己美好的理想是不是也应该有一种虽经磨染而初心不改,虽遭挫折而勇往直前的态度呢?


学生了解了诗中的感发生命,下面就可以吟诵了。笔者带领学生学习的是叶先生的五言古诗吟诵调。这首《长干行》非常适合初学吟诵的训练,因为它很好地体现出中国古典诗歌声情配合之美妙。在正确读出字声平仄和节奏顿挫的同时,吟诵还有一个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就是调子的循环往复。叶先生的五古吟诵调以四句为一个基本循环单元,视具体情形也可以延展到六句。所以学生初学《长干行》的吟诵,应该让他们理解循环的划分以及原因。诗的开头到“两小无嫌猜”是一个循环单元,从诗意上看这是二人的童年时期。此后“十四为君妇”四句、“十五始展眉”四句依次为新的循环,这是以年岁的增加来划分。“十六君远行”六句、“苔深不能扫”六句、“早晚下三巴”四句依次为新的循环,划分依据又不仅在情感意思上,而且有换韵这一明显的标志。“堆”“哀”“苔”押平声韵,“扫”“早”“草”“老”押上声韵,“巴”“加”“沙”换押平声韵。而押韵的变化往往与情事的转换相配合。所以在吟诵的时候,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就会感受到一种时空的移换与感情的发展。而“苔深不能扫”六句充满了女子的孤独、感伤与忧愁,是全诗情绪最为低落的一段,上声韵的吟咏恰能传达出这种窈曲低回的感受。最后四句转为平声韵,伴随着声音的振起与高扬,女子的心情也从低谷中走出,期待重逢,主动相迎。通过听讲和吟诵,学生一步一步走入诗歌深处,仿佛自己化身诗中人,将心比心,感发内心。


3.学生吟诗,学生讲诗


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教授吟诵尤其如此。如果学生自己不去尝试,没有实践,老师再怎么讲、怎么教也是徒劳的。课程考核的其中一项便是要求每位同学吟诵一首古典诗歌,并讲出自己从这首诗中所得到的兴发感动。之所以有后半部分的内容,是因为吟诵本身并非目的,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吟诵去更好地理解诗歌,获得感发。令人欣喜的是,学生普遍能够把握住吟诵的特点,用他们的声调去表达对于诗歌的理解与感受,尽管有时略显生硬,并不纯熟。讲解的时候,学生也不再东拼西凑,人云亦云,而是结合着个人的生活体验讲出诗歌给予的心动与启发。他们提出的有些见解和联想,是笔者所未曾想到的。这就是诗歌带给每个人不同的“兴发感动”,在这个时候,他们与古诗真的相遇了。


所谓入门须正,古典诗歌教学,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诗、诗的好处在哪里,这样学习吟诵才有一个方向和指引。通过课上教师讲授具体篇目并带领吟诵,课下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并听学吟诵,不断强化学生对于吟诵与“兴发感动”的理解和把握。最终经由“吟诵+讲解”的考核方式,完成古典诗歌吟诵教学的闭环。

  三  

价值与反思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教大学生吟诵时,叶先生所提出的理解诗意,引导启发,大量听学,先学一调,掌握平仄节奏、循环调子等基本的原则和方法仍然适用,且行之有效。但大学生毕竟不同于儿童,其优势能力与人生阶段自有特点,这就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充分发挥吟诵教学对于大学生的育人功能。


首先是以理解带引直感。大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在学习吟诵之前可以给他们讲解古典诗歌的平仄字声与节奏顿挫,这对于中文系或者语言学相关专业学生而言尤其易学,使他们先在理性上有一种掌握,而后再通过大量听学吟诵录音加以印证和强化。叶先生论及儿童吟诵时,虽说要让孩子理解和感发,但主要还是在于充分发挥儿童记忆力和直感力强的优势进行学习,至于理解多少甚至是否理解并没那么重要。就以李白《长干行》来说,叶先生回忆自己儿时为家中来客背诵这首诗,客人听她背到“坐愁红颜老”就笑了,笑她这么小哪里懂得。叶先生说:“我那时当然不知道。小孩子是不了解诗意的,但根本没有关系,就像唱歌一样。”所以后来叶先生所编《给孩子的古诗词》也选了这首诗,讲解说:“这首五言古诗《长干行》是叙事性的,讲了一个长江边上两小无猜的爱情故事,中间随着情节的变化,在押韵上也有一些转变。”内容方面点到为止,并无更多的引发。而大学生对于这首诗,不仅可以读懂诗意,而且能联系李白其人其诗有更多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生活阅历与人生体验,可以从诗中联想到自己,或是有关爱情的持守,或是对于理想的追求,都能和个人的生命产生关联。所以教大学生吟诵,理解先行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应该善加利用的。至于声音所带来的直感,其效果主要不在平仄节奏的体会,而是成为个人感发生命的触引。


其次是“声”入“心”出的自我感发。经过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漫长阶段的学习,大学生学过和背过的古典诗歌不可谓不多。但往往记住了文字,掌握了默写,但与诗境诗心终隔一层。叶先生说过:“其实我们中国诗现在之所以不被年轻人所理解,与我们这个吟诵的传统断绝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还不只是说理解不理解。你所失去的,是真正呼唤起你内心情欲的感动,呼唤起你的感动的那种力量,是声音把你的感动呼唤起来了,你没有了声音,你就缺少了那一份感动的生命了。”所以教大学生吟诵,无疑是为他们进入古典诗歌的殿堂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期,是身份角色由享受某种优待的学生向自食其力、奉献社会的成年人的转型期。大学生会比以往面临更多的人生选择,也会进行更多的人生思考。这个时候,古典诗歌中的品格、精神、境界、修养,会对处于人生“系扣子”关键期的他们产生正面的启发与积极的引导。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古诗算得上是他们“熟悉的陌生人”。作为一种新鲜的体验,吟诵无疑可以激发大学生重拾诗词的兴趣。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院士在追念叶先生的文章中提到:“学校许多学生都喜欢吟诵古诗词。”不仅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相信全国各地高校都有很多学生喜欢吟诵古典诗歌。吟诵可以唤醒大学生沉睡已久的诗心,让心灵能够真正得到诗中美好生命的滋养,有助于他们塑造温良笃诚的品性,养成仁民爱物的情怀,这对个人、对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学生通过吟诵诗歌所受到的教育与启发,不是被动地由外在强加给他的,而是一种融入个人生命的自我涵泳、自我体认、自我印证。因此,其感发也真,其触动也深,其影响也会更为久远。


叶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表示:“我有两个最大的心愿,一个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一个是把真正的诗歌吟诵传给后世。”叶先生大力倡导儿童吟诵,是想从根本上复兴吟诵传统,从小培养国人直感与联想、活泼而敏锐的心灵。如今先生虽逝,但她的吟诵理念将永远指导后学,她的诗教精神将永远传承不息。

(参考文献略)

(本文将刊发于《中国大学教学》2024年第12期)


作  者:张海涛,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副教授。

迦陵学舍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炎天流火劫烧馀,藐姑初识真仙子。 谷内青松,苍然若此。历尽冰霜偏未死。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叶嘉莹《踏莎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