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永怀叶嘉莹老师丨郑培凯
文摘
2025-01-02 08:30
天津
一
叶老师走了,永远走了,让我惘然若失,好像失去自己的一段宝贵生命。虽然知道人生百年是个自然周期,叶老师已过期颐之年,我们做学生的也高高兴兴为她祝了寿,对前景多少有所预期,但当叶老师真的逝世,不愿发生的预期成为事实,还是让我慨叹世事无常,人生如幻,如露亦如电,难以接受。近六十年的师生之缘,往常可以通过微信联系,言笑晏晏,现在居然只剩回忆。这不禁令我联想,曾在《诗选》课上听她讲解古诗十九首,说到“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时,那种怅然无所托付的感受。
半年前,叶老师要她的秘书通过微信,传来亲切的关怀与问询,声音清脆婉转,如黄莺歌唱。她像从前上课讲解诗词那样,说得高兴,开始跑起野马,语调活泼灵快,有如《老残游记》里写白妞与黑妞说梨花大鼓,一串串的玲珑字眼,大珠小珠落玉盘。叶老师问我:“郑培凯啊,你在做什么呢?读什么书呢?我现在很好,你做什么研究要给我看啊。你有空可以到南开看我,写的书可以寄来,我都看的。”我听后十分感动,老师百岁了,还惦记着学生做什么研究,这是鼓励,也是鞭策,随即寄去香港中华书局为我新出的《几度斜晖苏东坡》与《姹紫嫣红开遍:昆曲与历史文化》。过了一两个星期,秘书传信给我,说书已妥收,叶老师特别高兴,开始读起来了。我不好意思打扰,没敢问她是否有读后感,有何批评与意见,后来自己四处奔波,一忙,也就忘记问候,未料叶老师遽然仙去,不再有机会求教了。
2017年4月16日,作者郑培凯(左)到南开大学迦陵学舍拜访叶嘉莹老师
二
我在台湾大学读的是外文系,时常到外系旁听,听得最多的是中文系的课。旁听,通常蜻蜓点水,只听一两次,偶尔听出点门道,就多听几次。还记得我曾旁听写《胡(适)祸丛谈》那位老先生的《孟子》,发现他的教学法是传统私塾老夫子那一套,讲求背诵,叫这个学生站起来,背《梁惠王下》;叫那个学生站起来,背《公孙丑上》,我便像《牡丹亭》里的春香一样,很没礼貌地尿遁了。听屈万里老师讲《尚书》,居然坚持了几个星期,后来发现他在课堂上讲的,跟他的《尚书译注》没大差别,也就从此遁形。只有叶老师的《诗选》与《杜甫诗》,我是基本上听完的。并非每一堂都能听,因为叶老师的课与本系的必修课冲突,得设法逃学才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逃脱英国文学史照本宣科的老生常谈,与郝神父言不及义的心理学,如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步入古典诗词的桃花源。
我的运气很好,赶上了叶老师在台大讲解诗词的最后两个学年。
1965-1966
学年,我听她讲《诗选》,随后她接到聘请,去哈佛大学做研究,两年后才返回台湾。
1968-1969
学年,她开设《杜甫诗》一课,正巧是我毕业那年,又听了一年杜甫的颠沛流离,也感受到叶老师倾心投入的移情解读。还记得她讲《诗选》时,中文系的班长是柯庆明,很可爱的愣头青领导,他经常以民主投票的方式,匆匆忙忙,声嘶力竭,做出不知所云的班级决定,以免耽误老师上堂。叶老师总是准时抵达教室,各院系的
“
粉丝
”
则由校园各处蜂拥而至,把文学院最大的教室挤得水泄不通。记得那是文学院二楼的
24
号教室,从窗外能俯视紧挨学院的莲花池,我总是抢先坐在窗台上,悠悠闲闲听一堂课,随着叶老师的讲述,在古典诗词的想象中翱翔,感到心灵的自由超升,大有列子御风而行,徜徉藐姑射山的乐趣。有时我还会冥想,自己忘情听课,一不小心从窗台跌落,栽进楼下的莲花池
……
这会不会成了台大雅爱古典诗词的传说,由此为叶老师的授课增添几分光彩?
大三那年,我对只学流畅外语、不大措意文学艺术的外文系,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决心加强与历史文化、艺术创作的关联,于是选修了一批历史系的课程。当时有个幼稚的主观臆想,认为可以从上古史开始,一路钻研下来,至少读通前四史,进而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出国则可研习当时台湾封禁的近代史材料。文学课程方面,我觉得洋神父教的《莎士比亚》实在不怎么样,除去逐字逐句解释成现代英文,很少触及莎剧反映的历史文化内涵,就更别说莎剧研究的学术新知了。旁听过中文系的《诗经》,自觉和先前旁听的《尚书》很像,到最后买了一批《诗经》文献,自己闷头研读,根本不得要领。大四那年,叶老师重返台大,我意识到还是尽量多听她阐释诗词,同时把“兴发感动”放在历史文化的语境中加以理解,用现代治学的实证方法,接续传统,以期打破文史哲的界限。我仔细研读了她的《秋兴八首集笺》及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研究,多少还是得了些治学方向的启发。
三
叶老师对我最大的影响,不在学术的开导,而在为人处世上——从古典诗词中汲取人生智慧,融会贯通,如此面临生命困境时,可以泰然应对。自
1970
年负笈美国之后,我几乎每年都有机会在哈佛大学与叶老师相聚,和一众学长围在她身边,听她话家常、说古今,由日常的言传身教体会她艰辛的生命历程与精神超升的境界。几十年来,与她虽非朝夕相处,却深知她遭遇的接连不断的厄运。我认为叶老师所提倡的诗教,不仅是热爱、体会中华诗词之美,还要重新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温良恭俭让与坚韧不拔。她强调的
“
弱德
”
,与逆来顺受无牟,那是置身无端困境时如何处变不惊,如何践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何充实自己的浩然之气,把慈爱与祥和传布人间。
有时我会想,叶老师一定是菩萨转世,下来度化我们的。如今她走了,回到天上去了。我相信她在天上,一定和我们活在人间一样,永远彼此怀念,让世间的真善美生生不息。
本文曾刊于《明报》2024年12月17日C4版
此处来源《北京晚报》2024年12月22日13版
迦陵学舍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炎天流火劫烧馀,藐姑初识真仙子。 谷内青松,苍然若此。历尽冰霜偏未死。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叶嘉莹《踏莎行》)
最新文章
一世纪的忧患、坚持与传承:如是我见嘉莹姑母
何当百亿莲华上,一一莲华见佛身——叶嘉莹先生讲李商隐《送臻师》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嘉莹教授访谈录
同师从同津缘,两位百岁先生跨越时空的诗与远方……
叶嘉莹与辛弃疾第二故乡上饶的情缘
叶嘉莹讲唐宋词(二十一)谈范仲淹:萧寥凄远,朴实真切|草地周刊 · 迦陵课堂
叶嘉莹逢春远游诗赞山东
星光熠熠,叶嘉莹的温州情缘
百岁叶嘉莹,悠悠湖湘情
在重庆幸会叶嘉莹
百年传灯,明终不尽
更能消几番风雨──忆叶嘉莹先生访彰女
叶嘉莹讲唐宋词(二十)谈晏几道:一样纯情兼锐感,叔原何似李重光|草地周刊 · 迦陵课堂
百岁种新莲
追忆叶嘉莹先生二三事
诗意的境界中绽放光明——忆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教授
还原叶嘉莹在南京留下的那些“名场面”
程千帆评价叶嘉莹:博雅敏锐的学者,勇敢坚强的人生斗士
怀念叶嘉莹老师丨邝龑子
叶嘉莹的故居——北京察院胡同
叶嘉莹的北京足迹
读书忆往怀恩师叶嘉莹先生
一朝天外赋归来——从叶嘉莹中年诗文探其心路历程
“难忘诗骚李杜魂”——追忆叶嘉莹先生
叶嘉莹:悼念文史学家缪钺先生
马蹄湖畔的大师唱和——陈省身先生与叶嘉莹先生的诗词因缘
追随叶先生求学的点点滴滴
生发诗歌的种子
永怀叶嘉莹老师丨郑培凯
叶嘉莹:学词自述
叶嘉莹:哀蝉心事的丁宁词与忧国悲慨的沈祖棻词
第二十七届叶氏驼庵奖学金暨第十九届蔡章阁奖助学金获奖名单
《迦陵书系》的意义
从大学古典诗歌教学实践看叶嘉莹先生吟诵理念的推广应用价值
叶嘉莹的最后岁月:诗词人生的遗憾与遗产
叶嘉莹先生的古典诗词教学贡献
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追记对叶嘉莹先生的一次访谈
叶嘉莹先生的诗教思想及其对当代高校古典诗歌教育的启示
续写“诗词使人心不死”的佳话——重温叶嘉莹先生的诗教
叶嘉莹先生在忆中
叶嘉莹讲唐宋词(十九)谈晏几道:酒酣狂草付诸儿,事往繁华尽可伤 |草地周刊 · 迦陵课堂
大勋尤在传诗——挽叶嘉莹先生
叶嘉莹与中华诗教学会
叶嘉莹先生说诗的魔力丨詹福瑞
南开大学调研组赴浙江推进“中华诗教传承计划”
与叶先生最后一次握手丨郑宇民
真诚、真纯、真切,品读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与人生
叶嘉莹讲唐宋词(十八)谈欧阳修:“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草地周刊 · 迦陵课堂
怀念老师叶嘉莹先生
“余独好修以为常”——追忆叶嘉莹先生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