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怀念叶嘉莹老师丨邝龑子
文摘
2025-01-12 08:30
天津
鉴外参中,德泽德音弘德业;
承先启后,诗评诗教显诗心。
二〇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诗词研究大宗师、教育家、诗人叶嘉莹教授,病逝于天津,享年逾一百岁。
翌日从网上新闻看到担心已久的信息,不能说没有心理准备,仍不免荡起深切的失落感,惋惜老师无法继续督导其诗教事业的开展。学期还剩下一周的三天课堂,无法参加津门的追悼仪式;然而远望沧海云烟,在怀念中的感受并不是沉伤。高寿而自然善终,更有益世事业、丰盛成果、提炼于艰辛中的光彩:如此生命是典范而非悲剧,使人敬仰、感恩和内化多于哀痛。她经历过的尘劫,是炼出真身的三昧真火,让大器晚成、大任晚擎的不断磨砺。何况老师已连续留医一年多,不能自如地过她想过的生活,如今安息于本宅,也是解脱和归宿。她尽心辛勤教学了七十多年,早该放下工作、身无牵挂了。
分外亲切的大教授、大学者、老师级前辈
南开大学多个相关电子邮箱拒绝来邮,想必因为已塞满信息。愚子无法联络,暂且静坐窗前,缅怀这段飘渺的师生缘分,让我逐步认识一位敬仰的前辈诗论家、士人、诗人、吟诵家、教育家。这个由远而近的了解过程,始于一九八五年从牛津英文学院研究院毕业后回家,转到耶鲁东亚语言文学系前的暑假。某日到书局闲逛,无意看到了《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翻了几页,顿感其诠释论述触觉敏锐,分析精微,基础扎实,毫无花巧卖弄流行文论的华而不实。从此,“叶嘉莹”的名字就印在脑中。回家后开始细读两部著作,由香港到花旗再回归,前后搬了六次家,始终相伴于心间案上,至今已接近四十年。
随心漫想,不觉又站在书架前,几乎有一整层放置着老师厚赠的书籍,包括两套刊印之时的全集和往后出版的各种论著。记得初次拜谒前的一年多,开始战战兢兢地给这位前辈大学者写信,并呈上粗浅的诗词著作请教。老师非常平易近人,不久即手书赐覆,并指点个别修辞炼字,每多溢美之辞以收鼓励之效。翻开一次非正式印制、纸张早已发黄的《迦陵存稿》,看到老师一九八八年五月的字迹,又浮现起当年片片影像和段段情境。
那年秋天,一位学长不意在加拿大成为老师的同事,曾描述远方一名出身西学、喜爱诗词的后辈仰慕者。我的博士论文研究对象为陶潜,曾向指导教授建议,邀请叶老师当论文的校外考试委员,她却改邀了自己的指导教授。幸而八九年春天接获老师通知,五月会到哈佛燕京图书馆做研究,自己亦快将写完论文离校,未来萍踪难料,便乘坐午夜火车到波士顿拜谒。当时纽哈芬治安欠佳,简单策略是在马路中间快跑,直奔车站。
其实穷小子“冒险”到波士顿,固然有请益之念。但主要的心思倒不在学术,因为深知书必须自身读通,问题必须凭自己想透。当时已拜读过老师两部卓著的大部分文章,对她的学术卓识大概明了;更多的是读其书想见其人,希望认识精辟、感人的学问背后的当代士人。火车到达波士顿时,才是早上六时许,我按照图书馆借来的地图走到老师的康桥镇寓所,在门外的范围徘徊了一阵,直至手表显示已过七时,才敢轻轻按了门铃,因为扰人清梦实在不合规矩。但原来老师习惯早起,开门之际笑容可掬,穿得非常整齐。她亲切地问我是否吃过早餐,我说书袋有面包和水。老师却二话不说,敏捷地给我弄了一份火腿双蛋和热茶。味在喉头,暖在心间,分外亲切,宛如昨日。在往后的岁月中,自己的学生缘亦颇深,可是自大学年代起,老师缘却比较浅。不少学生曾为我亲手做饭,但要数七时许专门为愚子准备早餐的大教授、大学者、老师级前辈,此生只有一位。
置于天津南开大学迦陵学舍内的叶嘉莹教授塑像
文本证据说明叶嘉莹看得透
从耶鲁毕业后翌年,我转到波士顿区任教职,老师则几乎每个夏天,都到哈佛做研究工作。因此有好几年,我们差不多都在夏季,在她的临时书室聚首,只等待她抵埗后来电通知。老师的日常生活习惯,皆以朴素清淡为本;大部分时候,她都提议由她带上两份三文治,在她的临时书室边吃边聊。闲置的房间陈设简陋,感觉却分外温馨暖心。随意交谈,固然也包括像老师请教学问,然而我从没有刻意准备学术题目以求私人补习,因为道理总需要亲身领悟,更何况拜谒时间有限,学术请益那如性灵相交宝贵?
老师很喜欢诗词吟诵,因此我也曾有幸得聆嘉音,在静室领会其中精髓。对于入声,她说北方人要硬记,刻意截断发音去揣摩效果,不像南方尤其是粤、闽方音,语音和声调较丰富,保存中古音韵和声调特质也较周全,言语间有点羡慕。当时愚子对于“八声”的概念仍然相对笼统,未敢献拙细说,只能透过《归去来辞》、《长恨歌》等分享一点粤语吟诵,使短暂相聚更感亲近。老师听着,点头微笑,嘱咐我可以做这方面的研究。
多年后,愚子完成一篇聚焦吟诵、朗诵的长文,尝试梳理其涵义、乐感与误区等相关课题,分辨内在结构的节奏和乐感,相比外在施加的固定朗诵程式,敬呈给老师指正,希望回报一点她对我的鼓励,因此不作他想,直接把稿投到《南开学报》。老师很快赐覆,鼓励有加;学报不久亦告知已通过审核,可惜延误了七年,至今仍未面世。老师当时只在电邮说,那是一篇有关吟诵之道的重要析论,盼它早日刊登。我本以为此语仅属一般性勉励后辈,没有特别在意;多年后才获知,原来她曾经破例将拙文推荐给《南开学报》。我一直耐心等候,因为文章的归宿理应是老师所在之处。既然老师特别看重诗词吟诵,自己心中一直暗想,希望拙文在她有生之年发表,算是聊表一点传承的敬意;只是从没敢说出口,因为个人虽并不迷信,却绝不希望一句话会有任何意外机会影响敬仰的师长。如今老师已逝,等候依然,我已向《南开学报》补上请求,把拙文正式献给嘉莹老师。
生命中的微小愿望,难以全无遗憾,到底无足挂碍。内心长久珍惜的,是那份带点飘渺却贴心的师生之情,而且如今回顾起来,确实如老师所说,真的有几分“忘年相知”的味道。在众多文体中,诗要求的文字敏感度最高;若直悟触觉不足,往往止步于外缘功夫的层面。记得上研究生课之时,某次呈交诗歌学科的学期论文,教授问我为何多批评所引用的学者,“除了叶嘉莹”,我淡然说:因为文本证据说明她看得透,其他人则多重复惯性观点,未得要领。老师虽没有成为我的论文的校外考试委员,后来却在没有任何职责要求的情况下,读毕几百页的英文书稿,并多勉励之辞:“没有几个三十出头的人,能真正了解陶渊明的精神、心境和艺术。”愚子心中感激,更从未奢望老师会成为知音,纵使她或许不知道,自己对陶渊明的了解,多少因为性情和心念原有几分相近。
忘年耄耋许相知
一九九七年回归香港教学后,有五年多没有机会拜谒老师。直至二〇〇二年,她获岭南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我得以跟老师在香港重聚,并负责安排她作公开讲座,送迎接待之际,几番亲聆教诲。在重聚的期待中,我偷闲重读了老师的《我的诗词道路》,既感慨其半生的艰辛委屈,更敬重她的才情修养和力闯风雨的坚毅奋进,神思自然流动,不觉汇成八首绝句,抒发一点对其生命历程的感受,并收进题献给老师的《默絃诗草》:
京华旧梦水流长,过眼春烟变雪霜。
花易凋零心易老,森森天地古无常。
浮生岂得免忧伤,何独销魂倍断肠。
一叶飘萍千点泪,云间比翼自双翔。
颠连海路到南台,恶运相缠百事哀。
难掩高情幽雅调,程门绛帐又新开。
逼人风雨几重来,暗泪何曾止杏腮。
百折娇枝翻吐艳,奇葩竟待劫尘栽。
霜阴早过落花时,叶又随风远故枝。
独剩中宵牵破梦,秋心都付冷窗辞。
内外身兼已强支,孤羸更作异邦师。
苍穹纵负人千遍,人亦无暇枕怨思。
天涯润物布甘霖,化雨春风惠泽深,
散木乡根延万里,三洲桃李尽成阴。
向晚依然道自寻,高山暮日送余金。
百年俯首尘间意,不负梅花傲雪心。
愚子素来极少向前辈“呈诗”,亦不喜爱社交式样群体唱酬。诗歌抒情言志,感物缘事而发,由心到心,并无杂念,只问真诚。过了不久,老师从津门给愚子回赠了七绝三首:
春花秋月水云辞,天赋清才独爱诗。
赠我佳篇弥感愧,忘年耄耋许相知。
一生荣辱底须论,老去空余百劫身。
世有不虞虚誉宠,多情深感岭南人。
论诗昔日仰陶公,琴蓄无弦有意通。
自写胸中佳趣妙,更从语默见高风。
就个人感受而言,最令内心既喜且愧的,自然是一句“忘年耄耋许相知”。晚辈向前辈呈诗而获回赠,底线可以是泛泛的社交文字。嘉莹老师则素来诚挚含蓄,若仅属鼓励后辈,应该无需写到“忘年耄耋许相知”。她大概感到拙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意真语真,非一般客套恭维之颂,才会慷慨地许为“忘年相知”。中华诗教之道,本就是自然与真诚,溢美之词并不足惜,获许“相知”却是藏心的恒久喜悦。在精神平等的前提下,前辈不论距离与后辈相知,原是千古以来中华文化的传承精神,向上领受之余,向下亦自延续。
叶嘉莹教授回国教学其实就是献力诗教的“书生报国”愿望,一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图为一九九九年,叶嘉莹教授(左)在香港岭南大学出席学术活动。右为作者。
献力诗教的“书生报国”愿望
其实,所谓“忘年相知”,倒不必指修养或成就相若;重要的是生命观和实践方向有相近相通之处;这种相知本不论时空距离。嘉莹老师回国教学,曾经引起政治化思维的误解;其实在她而言,就是献力诗教的“书生报国”愿望,一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事实上,老师在西洋教学了二十年,固然一贯尽心尽力,然而身在英语异域,无法将诗教发扬得淋漓尽致。直至退休后回归祖国,开启远大的诗教事业,老师才真正安身立命,找到生命的归宿。何况当世高等教育的价值宗旨已扭曲:名牌大学只看重研究,“不出版,即出殡”,非名牌大学纷纷效颦。然而研究成果既多由无专业知识或无暇细读的人判断,则学术界的赏罚制度捷径,必然跌落到以发表著作的刊物或出版社的名声为依据,而非研究成果本身的价值。总之,要做个成功的当代“学人”,已不必花心思教育下一代。
后世尊崇孔子,在于其为“万世师表”而非“万世学人”。嘉莹老师正是怀抱着传统的教育心念。就学术界的狭隘逻辑而言,大学层面的教育事业属于“损私益公”的使命。它是有意识的心力选择和精神交换,老师深知当中的取舍牺牲,整体乐在其中。有一次,她向我介绍为儿童编选的学习选本《给孩子的古诗词》,热情洋溢之余,有点徒然神往地说:“现在已没太多精神和时间,认真去做研究或写诗词了,大都放在诗教上,也接见太多人。你继续写吧,你的诗词,我没什么可说的了。”在鼓励的话语中是否也包含两分感慨?
随着成为学术教育大明星而来的热闹应酬,殊不符合朴素恬淡者的性情,可能亦非老师的初衷。我们最后一次的亲切闲谈,是在她八十岁的研讨会上同桌晚宴;到老师九十华诞的研讨会,围绕着她的已经是一群要人。为了诗教,老师不但把退休金和书籍版税捐给南开大学,更放弃了个人的清静生活。愚子敬重这位教育家,更重于学者与诗人。如今自己于大学教学门墙外,在内地和本地从事不同的教育工作,部分也是受老师启发,稍异的或是教育范围:我更相信广义的文教,包括孔孟老庄的当世价值和比较文化透视。
逝者如斯,生者奋然。这是千古先贤留下来的提醒和勉励。很少人得享嘉莹老师的主观和客观条件,退休后仍然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配合身心健康,让她继续奋进接近三十五载;然而生命的长短,不足以改变仁智之士的选择。怀念嘉莹老师并非过去式的,而是立足当下、踏向未来的怀抱;它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追思,同时也是对士人文化承担的敬礼和肯定。愚子谨怀着高山仰止的思念,恭送先贤安息于故乡:
清才清思发清音,冷暖浮生涤素襟。
百载承先翻启后,诗评诗教显诗心。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初冬日
于香江南溟窗畔
(图片由邝龑子提供。作者为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哲学博士、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名誉教授,南溟诗社社长兼主席。)
来源:《明报月刊》2025年第1期
迦陵学舍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炎天流火劫烧馀,藐姑初识真仙子。 谷内青松,苍然若此。历尽冰霜偏未死。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叶嘉莹《踏莎行》)
最新文章
一世纪的忧患、坚持与传承:如是我见嘉莹姑母
何当百亿莲华上,一一莲华见佛身——叶嘉莹先生讲李商隐《送臻师》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嘉莹教授访谈录
同师从同津缘,两位百岁先生跨越时空的诗与远方……
叶嘉莹与辛弃疾第二故乡上饶的情缘
叶嘉莹讲唐宋词(二十一)谈范仲淹:萧寥凄远,朴实真切|草地周刊 · 迦陵课堂
叶嘉莹逢春远游诗赞山东
星光熠熠,叶嘉莹的温州情缘
百岁叶嘉莹,悠悠湖湘情
在重庆幸会叶嘉莹
百年传灯,明终不尽
更能消几番风雨──忆叶嘉莹先生访彰女
叶嘉莹讲唐宋词(二十)谈晏几道:一样纯情兼锐感,叔原何似李重光|草地周刊 · 迦陵课堂
百岁种新莲
追忆叶嘉莹先生二三事
诗意的境界中绽放光明——忆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教授
还原叶嘉莹在南京留下的那些“名场面”
程千帆评价叶嘉莹:博雅敏锐的学者,勇敢坚强的人生斗士
怀念叶嘉莹老师丨邝龑子
叶嘉莹的故居——北京察院胡同
叶嘉莹的北京足迹
读书忆往怀恩师叶嘉莹先生
一朝天外赋归来——从叶嘉莹中年诗文探其心路历程
“难忘诗骚李杜魂”——追忆叶嘉莹先生
叶嘉莹:悼念文史学家缪钺先生
马蹄湖畔的大师唱和——陈省身先生与叶嘉莹先生的诗词因缘
追随叶先生求学的点点滴滴
生发诗歌的种子
永怀叶嘉莹老师丨郑培凯
叶嘉莹:学词自述
叶嘉莹:哀蝉心事的丁宁词与忧国悲慨的沈祖棻词
第二十七届叶氏驼庵奖学金暨第十九届蔡章阁奖助学金获奖名单
《迦陵书系》的意义
从大学古典诗歌教学实践看叶嘉莹先生吟诵理念的推广应用价值
叶嘉莹的最后岁月:诗词人生的遗憾与遗产
叶嘉莹先生的古典诗词教学贡献
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追记对叶嘉莹先生的一次访谈
叶嘉莹先生的诗教思想及其对当代高校古典诗歌教育的启示
续写“诗词使人心不死”的佳话——重温叶嘉莹先生的诗教
叶嘉莹先生在忆中
叶嘉莹讲唐宋词(十九)谈晏几道:酒酣狂草付诸儿,事往繁华尽可伤 |草地周刊 · 迦陵课堂
大勋尤在传诗——挽叶嘉莹先生
叶嘉莹与中华诗教学会
叶嘉莹先生说诗的魔力丨詹福瑞
南开大学调研组赴浙江推进“中华诗教传承计划”
与叶先生最后一次握手丨郑宇民
真诚、真纯、真切,品读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与人生
叶嘉莹讲唐宋词(十八)谈欧阳修:“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草地周刊 · 迦陵课堂
怀念老师叶嘉莹先生
“余独好修以为常”——追忆叶嘉莹先生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