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悼念文史学家缪钺先生

文摘   2025-01-06 08:31   天津  

缪钺(1904—1995)


编者


缪钺先生(1904-1995),字彦威,江苏溧阳人。先生于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文预科,次年因家庭变故而中断学业,自此开启了他长达七十年的教研生涯。先生相继在河南大学中文系、广州学海书院、浙江大学中文系任教。1946年,缪先生加盟华西协合大学中文系,兼任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同时兼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专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去世。先生治学出入文史、汇通中西,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等研究领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在诗词、书法方面亦有深厚造诣。

叶嘉莹先生与缪钺先生相识于1981年,合著有《灵谿词说》《词学古今谈》,二位先生此一段合作早已成为学林佳话,缪先生自言“这是天壤间的一种非常可宝贵珍惜之遇合”。今值缪钺先生三十周年忌,特刊发叶先生《悼念文史学家缪钺先生》一组挽诗,附二位先生唱和诗词三首及《缪钺与叶嘉莹的学术交往》,以资纪念。







悼念文史学家缪钺先生

□ 叶嘉莹

缪钺先生与我相识于1981年4月在成都草堂举行的杜甫学会第一次大会上。我去先生住处川大宿舍铮楼拜访时,正植杜鹃花盛开之际。我们相识后,先生初次来函即引清代学者汪容甫致刘端临书,以共同著述相期勉,其后遂商定合撰《灵谿词说》和《词学古今谈》。二书完成后,已分别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和湖南岳麓书社出版。1992年春先生卧病后,我曾一度订好机票,拟赴成都探望,后因故未成行。1994年12月先生病重住院,其时我正在北京探亲,亦曾购妥机票,拟往探候,乃因患重感冒,亦未成行。当时曾致电相约1995年4月返国时再来探望,岂意先生竟于1月中逝世。此次虽守约前来,而仅能参加先生葬礼,未获生前之一面。忆先生旧曾赠我《高阳台》词,有“人间万籁皆凡响,为曾听流水瑶琴”之句,知赏极深。今日重诵先生旧句,感愧怅憾之余,弥增悼念之思,作挽诗三首以祭先生在天之灵。
锦城又见杜鹃红,
重到情怀百不同。
依旧铮楼书室在,

只今何处觅高风?

当时两度约重来,
事阻偏教此愿乖。
逝者难回悭一面,

延陵徐墓有深哀。

曾蒙赏契拟端临,
词境灵谿许共寻。
重诵瑶琴流水句,

寂寥从此断知音。








缪钺、叶嘉莹二先生唱和诗词三首


一九八一年四月,叶嘉莹教授自加拿大远来成都草堂,参加杜甫学会年会。数日盘桓,论学甚契,赋此奉贻,兼以惜别。嘉莹教授即将返加拿大温哥华也
缪钺
相逢倾盖许知音,(注一)谈艺清斋意万寻。
锦里草堂朝圣日,京华北斗望乡心。(注二)
词方漱玉多英气,志慕班昭托素襟。
一曲骊歌芳草远,凄凉天际又轻阴。
注一:叶君谓少时即喜读余所著《诗词散论》,见解多相合者。

注二:一九七七年,叶君回祖国探亲,旅游西安,赋诗云:“天涯常感少陵诗,北斗京华有梦思。今日我来真自喜,还乡值此中兴时。”


赋呈缪彦威前辈教授
叶嘉莹
一九八一年四月成都作
早岁曾耽绝妙文,心仪自此慕斯人。
何期瀛海归来日,得沐春风锦水滨。
卅载沧桑人纵老,千年兰芷意常亲。

新辞旧句皆珠玉,惠我都成一世珍。


高阳台
缪钺
西蜀鹃红,草堂春暖,匆匆嘉会分襟。海雾迷茫,凌波何处相寻?人间万籁皆凡响,为曾听流水瑶琴。想清宵,露浸空阶,伫立沉吟。    新来懒下高楼去,怕日斜林表,月照花阴。似此情怀,如何远证同心?蓬莱已恨传书缓,况惊飙又阻青禽。任潇潇、风雨窗前,作弄凄音。







缪钺与叶嘉莹的学术交往

□ 文字/杜甫研究学刊


一 相识草堂

缪钺先生与叶嘉莹先生相识于成都杜甫草堂,后来相互引为知己。1981年4月下旬,在成都杜甫草堂召开的“杜甫研究学会第一届年会”上,叶嘉莹先生结识了神交已久的缪钺先生,当时缪先生是杜甫研究学会的会长。
1981年叶先生在成都“杜甫研究学会”上发言  右侧为缪钺先生
1981年4月 出席“杜甫研究学会”时叶先生与缪先生(中)、金启华先生(右)合影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二十余岁的叶嘉莹先生读过缪钺的《诗词散论》之后,拍案叫绝,心生景仰之情。而缪钺先生也在1980年阅读了在国内新出版的叶嘉莹所著《迦陵论词丛稿》,他对此书极为欣赏,也对这位女性学者的词学颔首赞赏,评价其著作“博鉴古今,融贯中西……发新创之见,评论诗歌,独创精微,自成体系”。叶与缪,在论词主张上可谓心声相契。二人相见很晚,“谈艺论心,数共晨夕”。据缪钺回忆说:“叶君少时读过我所著的《诗词散论》,深致赞赏;而我于1980 年读了在国内新出版的叶君所著《迦陵论词丛稿》,钦佩其中评赏辨析,精邃深微……因为先有这些通过互读彼此著作的了解与倾慕,所以初逢如旧识,相聚数日,交谈甚契。”

1981年叶嘉莹先生参加成都“杜甫研究学会”时题诗
缪老对叶先生所著《迦陵论词丛稿》极为欣赏,草堂会晤以后,曾经赠诗于叶先生:“相逢倾盖许知音,谭艺清斋意万寻。锦里草堂朝圣日,京华北斗望乡心。词方漱玉多英气,志慕班昭托素襟。一曲骊歌芳草远,凄凉天际又轻阴。”
叶先生返回加拿大后便赋诗酬答:“稼轩空仰渊明菊,子美徒尊宋玉师。千古萧条悲异代,几人知赏得同时?纵然飘泊今将老,但得瞻依总未迟。为有风人仪范在,天涯此后足怀思。”
从此,二人开始了十余年的诗词赠答,续写一段文人佳话。
二 心有灵谿
两位学者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精美品质有着相同的感受与挚爱。二人论词都推尊王静安先生,尤其有针芥之合。那时候,缪钺先生虽已届八十高龄,他内心的创作冲动却仿佛回到了青壮年时期。此番相见之后,缪钺激情再现,于是,当缪先生提议合作著书时,叶先生也欣然同意了。
1983-1986 年四年的暑假,叶先生都留居成都两个月左右,与缪先生商拟计划、研讨文稿,共同撰写完成包括前言、后记在内的四十一篇文稿,辑为《灵谿词说》一册,于198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在撰写体例上亦是一次新的尝试,“将旧传统中‘论词绝句’与‘词话’等体式与近代之‘词学论文’及‘词史’等体式相融合,在每篇论述之文稿的前面先以一首或多首论词之绝句撮述要旨以醒眉目,然后再附以论说之文字做深入之探讨”。叶先生曾于《灵谿词说》书成时,口占一首七绝:“庄惠濠梁俞氏琴,人间难得是知音。潺湲一脉灵溪水,要共词心证古今。”叶先生一直都称缪钺先生为“缪老”,充满了敬重之意。


叶先生与缪老合作《灵谿词说》时的合影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2年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此后,二位先生又陆续撰写多篇论词文章,结为《词学古今谈》,分别于1992年、1993年由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和岳麓书社在中国台湾和大陆出版。201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将《灵谿词说》与《词学古今谈》合为一册,题为《灵谿词说正续编》。他们的合作一直持续到1995年缪老病故,长达14年之久。缪、叶二位先生此一段合作早已成为学林佳话,缪钺先生自言“这是天壤间的一种非常可宝贵珍惜之遇合”。






编辑:闫晓铮

审校:张静

迦陵学舍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炎天流火劫烧馀,藐姑初识真仙子。 谷内青松,苍然若此。历尽冰霜偏未死。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叶嘉莹《踏莎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