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的诗教思想及其对当代高校古典诗歌教育的启示

文摘   2024-12-25 08:30   天津  





















叶嘉莹先生在冬月前仙逝。她一生最重要的工作是教书,最主要的身份是教师。在先生离去后,我们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专门的教学学术期刊,一直想为先生做点什么,以作为对先生的深切怀念。我联系了先生亲近的人,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撰写了一组文章,从教学的角度弘扬先生的精神,追忆先生的音容。今日这篇文章谈叶先生的诗教。


  “诗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对于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和塑造正确的人生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叶嘉莹先生是中华诗教的坚守者和实践者,她始终持守初心、躬身实践她内心存有的“任重而道远”的诗教传承志意。—《中国大学教学》主编 韩筠 冬月十二 






摘  要:叶嘉莹先生的诗教以“兴发感动”为思想核心,立足诗词文本,重视传统吟诵,感发生命之美,意在使诗歌发挥其应有的陶冶教化作用。其吟咏评赏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的教育手段,更是对诗歌中所蕴蓄的立德修身、知行合一等道德伦理价值的系统阐扬,与当今高校健全德智体美劳人才培养体系,完善高校立德树人机制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因此,重视、开展并推广以叶嘉莹先生诗教思想为指导的高校诗词教育,对解决当代高校教育存在的功利化倾向之类的问题,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实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叶嘉莹;中华古诗词;诗教思想;古诗词教学



“诗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在传统教育中对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培养与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诗教”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强调了诗歌对于人格修养的提升作用。孔子特别看重《诗》的教育功能,《论语·阳货》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后来,汉儒解《诗》比附时政,极重《诗》的政教功能和道德价值,忽视情感教育功能和审美价值,失去了原有的感发力量。“诗教”在传承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魏晋以降,“诗教”的内涵真正由“《诗》教”扩展为“诗教”,形成了广义上文人诗教的观念。此后,这种在诗歌创作和评赏中既注重情感教育作用,又注重社会伦理作用的“诗教”,在传统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至近现代,由于一些社会历史因素,导致“诗教”一度衰落。叶嘉莹先生也曾感叹“诗教”传统的没落,她愿抛心力,始终以“教师”这一身份在诗歌创作、评赏和教学中践行发扬“诗教”传统,在理论和实践上重新诠释“诗教”,挖掘其当代价值。叶先生的诗教思想与实践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既是中华诗教传统的当代继承与发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对新时代开展诗词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启发意义。


  一  

叶嘉莹先生诗教思想的核心


叶先生常说:“我是一个终生从事于古典诗歌之教研的工作者。”从她一生的所行所为中可以看出,她在诗词教学、评赏和研究中投入了全部的精力,确实是一位终生致力于诗教的实干者。她认为,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最重要的特质是具有一种感发的质素,“诗歌是诉之于人之感情的,而不是诉之于人之知性的”。基于此,她在理论层面总结出了“兴发感动”说,并运用到创作、评赏、教学的诗教实践中。叶先生的“兴发感动”说成型于20世纪70年代,此后在诗歌的评赏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还逐渐作为她诗教思想的核心。我们可以从叶先生诗词评赏所重视的创作、接受、审美三个层面理解其基本内涵。


1.诗词创作层面


在中国传统文论中,“感物”“感兴”等基本范畴都与创作相关。“感物”是指作家对现实的感受,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强调“心灵”与“外物”的关系。“感兴”是指创作中的灵感现象,强调创作过程中作家创造性灵感的勃发。二者都重视创作过程中情感的作用。“兴发感动”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思想精华,从“赋比兴”概念的阐释切入,借由形象与情意之关系阐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发生,强调了真情实感对于创作的重要意义。


诗歌最根本的特质是其感发生命之作用,真正打动读者的是诗歌中蕴含的真实的生命体验。叶先生以“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记·乐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大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诗品序》),“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等传统文论观念为基础,强调诗歌的创作首先要有心灵的触动,再借以文字塑造形象将之适当传达,以引起读者的感发,这才是诗歌生命的完成。因此,“兴发感动”在创作这一环节中的核心要义,是真实情意和审美形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之关系。


对于诗歌创作环节中“心物关系”的讨论,叶先生从“赋比兴”切入,以作品实例分析为主,辅以理论说明。关于“赋比兴”,历代经学家对其多为牵附政教的阐释,叶先生以《诗经》中《将仲子》《硕鼠》《关雎》三首作品为例,从“赋比兴”三个字最基本的意义加以解释,指出三种作诗方式隐含着三种心物关系。一是“即心即物”。《将仲子》以“赋”的创作方式,在陈述“我”与“仲子”相见、相会的过程中,逐渐传达精神情感,是“心”“物”同时。二是“由心及物”。《硕鼠》以硕鼠“比”贪官污吏,是先有对贪官污吏的厌恶憎恨之情,再通过理性思索找到契合的“硕鼠”形象,是“心”在“物”先。三是“由物及心”。《关雎》是见到河边水鸟对鸣之景象后的一种自然的感发兴会,是“物”在“心”先。中国诗歌中情意与形象的关系,就是“心”与“物”的关系,在创作方式上就是“赋比兴”。叶先生化繁为简,从“心”与“物”关系入手,以“赋比兴”为例,对诗歌创作过程及方式做出了生动详细而又富于学理性的辨析。


2.诗词评赏接受层面


“兴发感动”通过阐明情意与形象、心与物的关系,在创作环节中强调作者如何写诗以传达真实的感动。在诗歌评赏接受这一环节,强调读者如何被诗歌作品所感动而引出一种“兴会”。


“兴发感动”这一提法,与孔子“兴观群怨”说渊源颇深。“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论述。历代学者对“兴观群怨”中“兴”的阐释各有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如“感动奋发”“感发志意”“引譬连类”等,都是从接受者的视角强调诗歌对精神情感的作用。而引起接受者感发的是其丰富想象力与诗歌中审美形象的相互激发,因此,“兴观群怨”之“兴”,是从诗歌评赏接受的角度来阐释其感发作用。叶先生提出“兴发感动”的直接目标,与孔子所言之“兴”并不相同,但其内在逻辑都是强调诗歌对心灵的触动,强调诗歌对人的精神的感发作用,在这一点上二者暗自相合。叶先生在论及《人间词话》“三种境界”以及在对杜甫、温庭筠、李煜等诗词作品的评赏中,都展现出对读者接受的重视。由此引出诠释学、接受美学、现象学等西方文论思想概念,从中西文化的双重视角充分强调读者接受的重要性。


3.诗词审美层面


无论是在作家的创作环节,还是在读者的接受环节,都是通过强调情意与形象、心与物的关系指向一个基本理念,即诗歌中“兴发感动”之作用是其本体特质。而这种感发并非仅限于文学艺术层面,而是要上升至个人修养、人生境界乃至生命美学、人生哲学的层面。叶先生认为,学诗可以让人心灵不死。正是诗歌的这种感发力量,使人与人之间实现了跨越时空、超越现实的沟通和交流,也使人对宇宙万物有了一种关怀之情。


叶先生在《迦陵论词丛稿》第一篇《古典诗歌兴发感动之作用(代序)》中提出:“对于作品的衡量以感发生命在本质方面的价值为主,而非仅着眼于其外表所叙写之情事。”诗歌作品的高下评判要以其感发生命在质量上的差别为标准,而造成这种差别的是酝酿这种感发生命的创作者。不同的作者基于不同的背景、性情、品格,其“能感之”的认知方向和“能写之”的创作能力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因而造成了感发生命在质量上的差别。此外,读者的类型和素质也是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观原因之一。对于缺乏文学素养而无法评判诗歌高下美恶的人姑且不论,有些人的评判仅仅停留在形式和意义层面,由于自身修养、人格境界的局限性,诗歌中感发生命的本质之美超出其认知范围而永远无法得到体察。即便是专于此道的读者和批评家们,其各自的感受和解释的角度也不尽相同。


叶先生认为,诗教的目的是通过触及审美层面的感动提升人的修养与境界,从而改变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活泼的审美感发代替刻板的教化,发挥诗教的德育功能,真正实现教育的超功利化。


  二  

叶嘉莹先生诗教实践的方法


叶先生始终以“教师”身份自居,这足以凸显她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热爱和坚持。诗教实践的方法并不仅是文学艺术、教育教学领域的具体方法,还是一种带有美学意味的人生哲学方法论。叶先生的诗教实践方法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在总体上要立足诗歌本位,感发生命之美。二是在具体诗教实践中要重视传统吟诵、注重诗歌文本的传播推广,将诗教实践落到实处。


1.修身正德、知行合一,感发生命之美


在诗歌教学、评赏和研究实践中,叶先生具有美学意味的人生哲学和古典诗歌中蕴蓄的感发力量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碰撞出了“兴发感动”和“弱德之美”的深刻体悟。这不仅是诗歌教学、评赏和研究实践的理论基础,更是叶先生修身正德、知行合一,感发生命之美人生哲学的理论显现。


在中国传统文论话语体系中,“修身”是关于创作者品德修养的理论,与“立身”“修德”“立德”“正德”等相同。传统文论向来注重社会伦理价值,强调主体的品德修养对作品的影响,但一般又以封建道德伦理作为衡量准则,忽视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容易造成作品批评的片面与偏颇。叶先生的诗教实践以“兴发感动”为指导,重在强调感发生命。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在认识论层面提出的有关道德修养、知行关系的命题,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强调理论认识和实践行动的合一性。叶先生的诗教思想、诗教实践与其生命生活都呈现出合一性的特点。知行合一是叶先生诗教实践在方法论层面的展现,更反映了先生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心与物割裂的忧患之思。叶先生以修身正德、知行合一为指导的诗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会通,是感发生命之美的人生哲学的躬行实践。


“弱德之美”的提出,在理论和实践、为学和为人的双重维度,证明了叶先生的人生哲学。“词”作为一种文体,在形式、内容、审美、价值等方面都被视为“诗”的附庸,从“小词”“句读不葺之诗尔”“诗余”“长短句”等别称中可见一斑。即便在现代大众的认知中,诗与词的区别也常常停留在形式层面。叶先生在历代词论的基础上深挖诗、词之别,从审美的角度阐释词有别于诗的独特价值。结合词体形成演进的历史脉络,将词的发展概括为歌辞之词、诗化之词和赋化之词三个阶段。


在历史演进与审美变化的交错中,词所具有的“要眇宜修”的美感特质被发掘出来。“要眇宜修”出于《楚辞·九歌·湘君》,是“一种精微细致富于女性修饰之美的特质”。叶先生在关于朱彝尊爱情词的评赏中提出了“弱德之美”的概念,是“要眇宜修”之美的进一步深化,强调词“低徊要眇”“幽约怨悱”的审美特质。由于词诞生于酒筵歌席之间的特殊环境,因此赋予了词独特的抒情功能——“能言诗所不能言”。士大夫借由歌女之口写美女爱情,道出了“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词“在作者抽离了直接自叙的主体性以后,由于写作之特殊情境所形成双重性别与双重语境,因而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一种幽微要眇富于言外意蕴的美感特质”,此为“歌辞之词”。此后,词的创作逐渐脱离了酒筵歌席进入到书斋创作的环境中,叶先生概括为“诗化之词”。以李煜、苏轼和辛弃疾之词为代表,将诗的内容与情感写入词中,拓展了词的写作范围,提升了词的文学地位。此时的词作,“虽已回归自叙的主体性,不仅是酒筵娱乐之时为歌女而写,但其佳作仍然保留了歌辞之词的低回婉转的口吻姿态和幽微要眇富于言外意蕴特殊的美感。”“赋化之词”的出现是词对自身特性的进一步自觉,“用理性思索和技巧安排来写词,而不再像前两类词的作者那样只凭胸中直接的感发来写词”。由此而明确了词区别于诗的诸多特性。


叶先生提出了“弱德之美”这一独创性概念,这种美感“所具含的乃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就是豪放词人苏轼在‘天风海雨’中所蕴含的‘幽咽怨断之音’,以及辛弃疾在‘豪雄’中所蕴含的‘沉郁’‘悲凉’之慨,究其实,也同是属于在外在环境的强势压力下,乃不得不将其‘难言之处’变化出之的一种‘弱德之美’的表现”,在审美层面概括出词有别于诗的美感特质。在词的创作中,作者摆脱了外在束缚和限制,所以在文本里反而常常能够把内心中最真诚的情感丝丝缕缕地流露出来,词的微妙价值正在于此。从“要眇宜修”到“弱德之美”,在论述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的过程中,叶先生对词的审美价值的创造性探索,是其践行为学为人需修身正德、知行合一,讲求感发生命的诗教实践方法的结果。


2.发扬吟诵传统,融入诗教实践


“千春犹待发华滋”是叶先生对中国古典诗歌传承的美好愿景,大力提倡传统吟诵,不仅是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更是叶先生诗教实践的重要方法之一。


吟诵是古代文人的读书方法。吟诵赋予文字声韵美、节奏美,文字中的画面美、情智美借由声律之美展现,能够让人更直观、更深入地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意。叶先生晚年把大量精力放在吟诵的教学和传承上。她在93岁高龄为诸生讲授吟诵后,口占一绝句云:“来日难知更几多,剩将余力付吟哦。遥天如有蓝鲸在,好送余音入远波。”她想在离开世界以前,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留给真正的诗歌爱好者。叶先生认为吟诵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珍贵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她不辞劳苦,在耄耋之年仍然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晚年仍多次登台讲授吟诵,录制吟诵音频,出版吟诵著作,希望能留下重要的文化记忆,使吟诵这一文化传统能够受到重视并得以传承发扬。


叶先生强调吟诵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入门途径。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她“新诗改罢自长吟”,常常通过吟诵直观感知文字的声律、体会字句的情意,以声音推敲文字,直到声律和谐、文意通畅为止。她认为声音是诗歌感发生命的一半,吟诵正是将诗歌中感发生命之美与声律之美相结合,借由声律直感诗词之美,是以“兴发感动”为指导的诗教实践的重要方法。吟诵还可以辅助儿童背诵、学习古典诗歌。文化修养的培养,应始于儿童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古典文学的人才培养更应始于儿童时期。因此,叶先生非常重视诗词的启蒙教育,认为儿童时期虽然理解力较弱,但记忆力强,即使不能理解内容,只要先背下来,等将来理解力提高,在不同的人生遭际中,这些早年的记忆就会被调动出来,也会自然唤起对诗歌的生命体悟。因此,吟诵诗歌是儿童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方式。为适应儿童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叶先生先后编印了《与古诗交朋友》《给孩子的古诗词》,精心选择了最能代表古典诗歌创作水平且符合儿童学习特征的作品,并配制吟诵音频,旨在将“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的中国古典诗歌,选录汇集成一部给孩子诵读学习的选本。


叶先生也常常应邀前往幼儿园、小学进行古诗示范教学,以“唱游”的方式教儿童吟咏诵读古典诗歌,帮助儿童背诵、感受、理解诗歌的美,以吟诵实现诗词的美育浸润。她认为,若能持之以恒,必将提高儿童的文化素养,收获很好的效果,在深度和广度上同时实现中国古典诗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叶先生不仅传承了吟诵这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而且将其有效地融入诗教实践中,使之成为背诵、理解、欣赏、创作、传播古典诗歌的重要途径,为诗歌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3.打造经典文本,拓展传播路径


叶先生始终重视中国古典诗歌的当代传承问题,其一系列诗教方法也是围绕着这一问题的探索实践。在文艺理论层面,“文本”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狭义上指的是具体的作品,但在广义上指任何可以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对象或符号。此处从广义上理解“文本”这一概念,包括诗歌的精选与评赏、诗歌讲演影音资料的整理与出版、诗歌多样化的推广实践等,通过多种方式打造经典文本,拓展古典诗歌的传播路径,实现古典诗歌的当代传承。


(1)诗词的精选与评赏。叶先生著述颇丰,既有像《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迦陵论词丛稿》《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等学术著作,亦有《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并世清芬无几——叶嘉莹讲女性词》等讲演结集,还有《给孩子的古诗词》《迦陵各体诗文吟诵全集》等诗文选本,为古典诗歌的教学、研究、推广普及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叶先生精选了大量诗人诗作,并以明白晓畅的文字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诠释,极大地拓展了古典诗歌的受众领域,经典作品得以得到更广泛地理解和欣赏。这是其“兴发感动”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传承、推广诗教目标的实现。其诗词选录和评赏在注重文学价值的同时,更重视文化和教育意义。这种深入浅出的诗歌评赏,并不意味着一些人所谓的叶先生学术深度不够,反而更能体现她深厚的学养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2)重视讲演影音资料的整理、出版。叶先生十分重视讲演的整理工作,晚年仍旧关心以往讲课实录的整理,并在病榻上亲自审阅、校对。目前,叶先生从加拿大带回来的讲演影音资料尚未得到充分整理。从个人“立言”角度来看,这并非先生的人生追求,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与推广才是她的终极目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叶先生著述的出版,对标的受众群体并不仅仅是古典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更多是面向各行各业、天南海北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大众群体。因而,深入浅出才是叶先生诗教理念最为契合的表达形式。


(3)推广诗词的多种实践。叶先生的诗教实践不是在“书斋”中闭门造车,而是以讲演、研讨等形式开展,并与时俱进地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新媒体等媒介平台,向大众普及古典诗歌知识,引发大众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提升大众的审美素养与人生境界,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得以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得到认可和传播。殷殷情意,全系于此。叶先生晚年将自己的积蓄捐出,设立“迦陵基金”,用以支持古典诗歌的教学与研究,展现了她对诗教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激励了众多学者与学生投身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志业之上。


“诗教中国·迦陵杯”是一个以叶嘉莹先生的名号命名的诗词讲解赛事。活动面向广大诗词爱好者,目的是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古典诗歌的学习和传播中。活动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古典诗歌,激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也是对叶先生诗教传承贡献的致敬。不难看出,这项赛事活动不仅是叶先生诗教理念的贯彻实施,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古典诗歌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创新拓展古典诗歌传播路径的生动实践。


  三  

对当代高校古典诗歌教育的启示


实现教育强国,要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当代高校教育发展现状,深挖叶嘉莹先生诗教思想的核心,总结其诗教实践的方法,对当代高校诗词教育、全面育人的培养模式乃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重视诗词教育,明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基于发扬中国古典诗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叶先生重视启蒙阶段的古典文学与文化素质的培养,这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很多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或研究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阐述叶先生诗教思想对基础教育的重要价值,协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诗教”并不等同于诗词教学,归根结底是教如何做人。因此,诗词学习是终身学习,诗词教育也是终身教育,高校教育也是诗词教育的重要阶段。


立德树人重视人才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叶先生“兴发感动”的诗教思想强调通过诗歌中的情感和智慧来感发生命之美,可以提升品德修养与人生境界,指导人生实践。叶先生无论是为学还是为人,坚持修身正德、知行合一,在教学和生活中感发生命之美,这正是对解决当代高校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有效启发。因此,以叶先生诗教实践为指导,重视高校古典诗词教育,重视人文精神培养,可以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解决深层的教育危机。在认识论层面,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叶先生的诗教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高校应以叶先生的诗教思想为指引,更加重视诗词教育,进一步明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开展诗词教育,践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当代高校教育在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呈现出教育功利化倾向。功利化倾向表面上可以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要,实则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背离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发了更深层的教育危机。


新文科背景下,无论是传统文科或是理工科,都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高校人才培养既要经世致用,与当下社会需求相匹配;更要知行合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叶先生的诗教实践以“兴发感动”为指导,在评赏中做到“知人论世”,即结合社会背景、人生经历、心路历程及自身的生命体验,以平易的语言来阐发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但落脚点始终是诗歌对生命的感发力量。其方法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的教育手段,更是修身正德、知行合一、感发生命本质之美的人生哲学,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相契合。


3.推广诗词教育,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


叶先生的诗教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她大力提倡传统吟诵,认为吟诵是理解和传达诗词情意和韵律的最佳方法。她将吟诵带入课堂,融入教学过程,并通过录制音频、编写教材等方式,将吟诵全面融入诗教实践,强化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把诗词之美由无声转为有声、由文字的想象带到感官的直觉,使之成为背诵、欣赏、创作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同时,叶先生在诗词评赏过程中,引导、鼓励学生充分结合人生经历,以涵养思想品格、指导人生实践为目标。这也是重视实践性的表现之一。


重视创新也是叶先生诗教实践的主要特点。面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高校需改进教育理念,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由知识传授、专业能力培养转变为提倡全人教育,着力提升人文素养、想象力和创造性。叶先生在诗教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诗歌评赏、教学、传播方式,探索诗词推广的新路径。在诗词的评赏方面,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在理论与实践上充分结合中西文论,以创新性的观点会通中西批评观念。在诗词的教学方面,鼓励学生阐发个人观点、积极参与诗词创作,主动探索诗词之美,提升其批判性思维。诗词的创作和欣赏本身就是一种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活动,叶先生通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与全人教育中对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培养要求相吻合。在诗词的传播方面,面对传播媒介的日新月异,叶先生的诗教推广,充分利用不同的媒介平台,创新传播方式和路径,全方位推广普及中国古典诗歌。高校诗词教育也要积极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传播路径。


个体学术的成就从来不是叶先生事业的直接目标,而是在践行中华诗教实践过程中,逐步上升至理论层面的附属产物。叶先生通过古典诗歌启迪和唤醒中华儿女内心共同葆有的诗心,由此而提升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这种以诗词关怀人生的诗教思想,对当代高校诗词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高校推行诗教,不仅能够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持一致性,还能适应时代的教育需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实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既要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又与当下社会需求相匹配的有用人才。结合当代高校教学的现状,深入挖掘叶先生的诗教思想、诗教方法的内涵和价值,进一步思考高校诗词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将叶先生的诗教思想与方法转化为现代教育资源,切实推动高校诗词教育的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参考文献略)

(本文将刊于《中国大学教学》2024年第12期)


作  者:陆有富,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石可晗,内蒙古艺术学院讲师。

迦陵学舍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炎天流火劫烧馀,藐姑初识真仙子。 谷内青松,苍然若此。历尽冰霜偏未死。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叶嘉莹《踏莎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