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宿山野 千里行军——抗美援朝战争故事之二

文摘   2024-10-22 18:55   北京  


(作者:李廷益 


点上方音标即可收听本文朗诵音频

引  

李廷益是陆军24军土生土长的老兵,从1948年11月入伍,到1983年12月离休,一直在24军战斗、生活、休息。他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郎(溪)广(德)战役、解放长山列岛、福建剿匪、抗美援朝。

李廷益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无论是在职还是离休,他都忠诚于党,热爱事业,履职尽责,不懈奋斗,在平凡的人生中留下了不平凡的闪光足迹,先后17次立功,19次被各级表彰为先进离休干部。他一生功勋卓著,为党和人民献出了毕生精力。在他身上闪耀出革命军人共产党人的光辉!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从今天开始陆续摘录李廷益老首长回忆录《足迹》中的部分篇章。让我们一起随着他的笔触回忆过去,不忘历史,弘扬传统,接续前行!


露宿山野 千里行军

——抗美援朝战争故事之二

作者:李廷益 诵读:江川


1952年9月3日,我们团经过紧张的思想、组织、物资准备后,由浙江省嘉兴地区峡石镇乘车北上。列车风驰电掣般地飞驶。上海、南京、济南、天津、沈阳等一座座美丽的城市从视野中闪过。我透过闷罐车厢的缝隙向外看去,金秋大地的田野上,成熟的庄稼随风摇摆,农民正满怀喜悦的心情忙着秋收。有的在掰玉米,有的在割豆子,好一派五谷丰登的和平景象!车厢外风景不绝,车厢内思绪不断。在出国参战的征程中,我下定决心,为了富饶美丽的祖国繁荣昌盛和人民安居乐业,赴汤蹈火,流血牺牲,在所不辞。

经过五天四夜的车运,于8日晚抵达中朝边境吉林省辑安(今集安)县元叶村集结待命。在这里进一步进行思想动员,组织准备,补给军需物资,整理个人行装。时值初冬,部队改换冬装,每人都发了寒区加厚的棉衣、棉被、大头皮靴、羊皮大衣、方块雨布等。此外,每人还要带上3至4天的主副食品。这年1月,我已调营部任文化教员,配发一支手枪,我的负重达50余斤。战士们背的比我还重,除手中武器外,还要携带两个基数的弹药,外加洋锹、十字镐、野炊用的铝锅等,每人平均负重达65斤。

为防止敌人从东海岸登陆,24军奉命接替27军在元山港地区的作战任务。由中朝边境到东海岸的元山港,相距1000余里。

9月13日傍晚,团首长分头到各营作了简短而有力的动员。部队士气高昂,精神抖擞,个个摩拳擦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英勇作战,打败美帝","为毛主席争光,为祖国争光"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随着三发信号弹的升起,我们满怀豪情,高唱着"雄纠纠,气昂昂"的志愿军战歌,迈着雄健的步伐,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正在鏖战的兄弟邻邦朝鲜的国土,开始了艰苦的千里负重山地行军。

当我们进入朝鲜境内时,就像幼儿将远离母亲怀抱那样,一种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油然而生。有的同志说:"一过鸭绿江,就把脑袋掖在腰里了。"意思是要做好牺牲的思想准备。我曾几次回首眺望刚才离开的祖国城镇,那里还是万家灯火,闪烁着宁静的灯光。祖国啊——母亲,再见啦!我默默地下定决心,为了让祖国人民永远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甘愿吃苦受累,不怕流血牺牲,实践我的入党誓言,英勇杀敌,创立国际功,争做名符其实的"最可爱的人!"

仅是一江之隔,这里的景象却和祖国迥然不同。那天晚上,正好皓月当空,借着月光看去,满目疮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公路上累累的弹坑,山坡上烧焦的黑土,横七竖八被炸断的树桩。所经过的几个村庄,人口稀少,沉寂无声,不要说喧闹声,就连人影也不多见。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屋,全是断垣残壁,一片瓦砾,没有灯火,漆黑一片。看到这种惨景,使我不禁泪下。

部队途经距鸭绿江不远的朝鲜北部江界。这座原本繁华美丽的商业城市,被美帝国主义空中强盗狂轰滥炸,几乎夷为平地,早已不见了繁华的踪影,其惨状更是目不忍睹。不远处,敌机仍在上空盘旋,不时可以听到爆炸声和扫射声,一股浓烈的火药味扑鼻而来。听到我们行进的脚步声,那些幸存者,有穿着长裙的妇女,有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善良慈祥的老人,纷纷走出家门,站在街头,用亲切的、充满信赖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期盼我们多打胜仗,早日把凶残的美国侵略军赶出他们的国土,让他们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所有这一切,更加激起了我们对美帝的无比仇恨和对朝鲜人民的同情与热爱,更加坚定了我们为祖国人民立功,为朝鲜人民报仇的决心。

美军为了切断我们的后方补给线,凭借其空中优势,把主要交通干线上的道路和桥梁以及沿路两侧的城镇与村庄列为飞机轰炸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们为了避开敌机的骚扰,一直是昼宿夜行,走的全是山路。行军途中,实行严格的灯火管制,不准发出任何光亮,就连战士的刺刀,也必须入鞘。

为了减少伤亡,每到宿营地,分为两人一对儿,找个山坡,挖个掩体,分散宿营。我和军医戴俊为一对儿,总是尽量找个避风的地方,选块带坡度的平地,用自带的洋锹挖个能避弹的掩体,底下铺上块雨布,上面盖块雨布,每天都是这样铺地盖天,因为疲惫不堪,又困又乏,蜷缩着双腿,倒头就睡了。

9月中下旬,朝鲜已是深秋。漫山的枫叶已被寒霜染红,落叶松也由绿变黄。沿途阴雨连绵,谷深风大,寒风袭人,身上冷得发抖。有时风雨交加,我们就将雨布往上抽抻,把头蒙上。最烦人的是野外就餐时常常刮起大风,卷着沙土扑面而来,周围毫无屏障可以遮挡,只能是黄沙拌饭。大家打趣说:到了朝鲜,才真正体会到"风餐露宿"的含义。

在朝鲜,山峦连绵不断,地形崎岖险峻,盘山路上上下下,林间小道弯弯曲曲,漫山的草丛、树桩和夹杂其间的累累弹坑,加上夜间摸黑负重行军,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艰辛。"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在这种艰苦环境下,部队发扬了吃苦耐劳、不向困难低头的革命精神,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肩压肿了不叫苦,脚上打泡坚持走。一路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华东三级人民英雄——三连指导员卞九小,解放战争时期曾多次负伤,身体消瘦单薄。为了分担战士疾苦,在翻越一座大山时,他帮助炊事班挑担子爬山走了30余里。一连七班长王三羊,因过度疲劳,疝气掉了下来,像个茄子那样大。他用绷带兜起来,两腿叉开,蹒跚着一步一步向前挪。他的脚上打起的血泡又感染化脓,脚掌不敢着地。上山时,他用一根带子吊着脚尖走。下山时,他就倒着走,先让脚跟落地。别人要替他扛枪,他执意不肯。就是靠着这种"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忍着剧痛,硬是咬牙坚持走完了全程。我亲眼目睹了这些鲜活的、感人至深的人和事,按捺不住的革命激情涌上心头。为了鼓舞部队士气,不顾极度疲劳,利用白天部队休息的间歇,下到连队调查了解。回来后抓紧时间把这些好人好事编成快板,夜间出发前,抢先赶到全营先头连队,选一个行军必经的高处,用在峡石镇自费到铁业社制做的广播筒,手打竹板,反复说唱从排头说到排尾,直到全营最后一人通过,我才快步赶回营部。东海的风刮得人站不住,说快板时被风堵得张不开嘴。但我忍受着困难,每天坚持说。听了我说的诙谐幽默的快板书,受到身边战友们活生生的先进事迹的激励,部队在阵阵欢笑声中忘却了疲劳,在急行军中始终保持了高昂的情绪。我也为自己的劳累换得了可贵的成果而感到欣慰。

行军第7天的夜晚,我正在高声说着快板,团政委陈浩、副主任李元文和教导员缪盛桂,边走边说地过来。听到快板说得挺带劲儿,陈政委走了过来,一看是我,就说:"噢,是你呀小李,不愧是工作模范。说的好,继续说吧。任务越艰巨,越需要文娱活动来鼓劲呀。"得到政委的鼓励,我的劲头更足了,便更放开了嗓门儿继续说下去。

全营各连的文化助教和文娱骨干,在我的带动下,也都积极运用多种文艺形式,开展宣传鼓动工作,有力地配合了行军任务的完成。

经过20余天的艰苦跋涉,终于胜利到达朝鲜东海岸元山港的内趾一线。这段艰苦异常的千里行军,虽然时隔半个世纪,但当时的情景,都还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了永恒的记忆。每当想起那段经历,我都感到无比光荣与自豪,也更加敬佩那些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甘愿吃大苦耐大劳的战友们。

作者简介:李廷益1930年 12月16日生于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海郑乡大李家村。1948年11月入伍,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文书、文化助教、文化教员、宣传干事、代理指导员、文化干事、宣传股长、宣传科副科长、科长、宣传处副处长、师政治部副主任、师副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郎(溪)广(德)战役、解放长山列岛、福建剿匪、抗美援朝。
1951年10月被二十四军授予"工作模范"称号并记一等功。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8次,四等功4次。被评为五好干部、优秀党员、优等生。

1983年12月离休。先后11次被干休所评为先进离休干部、6次优秀党员。5次被评选为陆军第二十四集团军"先进离休干部"。1993年、1997年、2002年先后3次被评选为北京军区"先进离休干部"。1998年11月被评选为"全军先进离休干部",受到总政治部的通报表彰。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授予军功章2枚。并获解放奖章、胜利功勋荣誉章。


文字编辑:江川

音频制作:黎子


公众号推荐



长按二维码

关注江川黎子朗诵文学



文字编辑:江  川

音频制作:黎  子

江川黎子朗诵文学
坚持原创文学,朗诵经典美文,聆听美好声音,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