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鹏:读书人的“文胆”

文摘   2024-10-29 06:00   北京  


点上方音标即可收听本文朗诵音频


读书人的“文胆” 

作者:李天鹏 诵读:江 川



在乍现的秋光里,来到四季如春的昆明,走近心仪已久的西南联大。透过一帧帧斑驳的图片,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一座座肃穆的碑亭,对国难时期联大学子们所秉持的那份大义、气节,以及读书人特立独行的“文胆”感怀至深,肃然而生敬意。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日军攻进了北平。形势急转直下,日寇铁蹄肆意在北平践踏,千年帝都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为了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为给学子们寻找一处可以安静上课之所,这年8月开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火被迫南迁。三校师生冒着日寇的狼烟,携带着中华文明的传统大卷,组成步行团涉水路、陆路、铁路、山路,匆匆南下,先是从北平颠簸至长沙,后立足未稳,为情势所迫,又不得不从长沙西行,跋涉数月,步行1000余里,来到云南边城昆明,开始了为期八年的西南联大生活。

联大八年是中国教育史上独特的一页,国难当头,山河破碎,实属不得已而为之。这八年也称得上中国读书人的文化迁徙、文化抗战,在那样一种独特的政治背景、历史背景下,现代知识分子的“文胆”“文魄”得到了弥久的历练和洗礼。亡国灭种之际,是为一己之私苟且偷生,或是情系家国,与民众同仇敌忾,这个时候,也最能彰显读书人的人格与气节。在这方面,联大学人情系抗战、知识救国的行动,堪作表率。

西南联大学子书写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苦难风流。初到昆明,校长梅贻琦请梁思成、林徽因设计校舍。由于资金短缺,建设方案一变再变,由最初砖木结构的楼房,变成了铁皮顶、土坯墙的平房。到后来,为置办教学必需的图书设备,白铁皮也未能买全,学生宿舍只得改用茅草作屋顶。结茅立舍,师生们用废汽油桶、弹药箱叠加起来作书架,在泥土糊墙、条件简陋的教室里,坐着“火腿椅”上课,以一块木板代替课桌,既节省木材,遇有空袭又方便逃生。而在铁皮屋里,师生们热不怕,冷不怕,却最怕上课时天上下雨,雨打铁皮,屋顶噼噼叭叭,老师所讲根本听不清。遇到这种情况,师生们只得放下手中的课本,“静坐听雨”。尽管这样,始终未能阻碍学子们艰苦求学的铿锵步履。

烽火岁月,也磨砺了联大学子的胆识与豪气。清华大学教授赵忠尧,为把50毫克镭带到昆明,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化妆成难民,把装镭的铅筒贴身抱在怀里,昼夜不敢合眼,抵达昆明后,带领联大物理系师生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高能物理试验。北大教授刘文典,虽精通日语,却深怀民族大义,以为日本人做事为耻,被抄家劫舍。之后他一路坎坷来到昆明,在西南联大文学系任教,为躲避日机轰炸,与其他教授分住在离校区较远的乡下,每逢有他的课,都要凌晨四点起来,先坐火车到昆明站,再走十多里到学校,却从未因路远迟到过。师生们担心他的安全,刘文典说:“我宁愿被日机炸死,也不能缺课。”西南联大学子始终把国家安危放在第一位,存续八年间,先后有“八百壮士”投身抗战前线,有的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驾驶战机飞越“驼峰”航线,运送对日作战急需的战略物资,以大无畏的豪情,践行“驱除仇寇”的铮铮誓言。


诚如校长梅贻琦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兼容并蓄,为救亡图存,集纳、培育了一大批学界精英。当时,学校云集了中国最顶尖的知识分子,灿若星辰:陈寅恪、冯友兰、胡适、吴宓、傅斯年、潘光旦、钱穆、朱自清、张奚若、熊庆来,以及屠守锷、郭永怀、邓稼先、朱光亚、吴有训、赵九章、李政道、杨振宁、吴大猷、陈省身、华罗庚、叶企孙、王竹溪、周培源、梁思成、朱光潜、金岳霖、钱钟书、闻一多、沈从文、汪曾棋,或国学大师,或鸿儒泰斗,或科研巨子,每一个名字都闪耀着独特的光影,每一位学人都堪称丰碑,光彩照人。他们手持青灯长卷,以诗书大义育人,以自身行为立世,不仅拥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他们曾经是一个苦难国度的重要支撑。

尽管处在战火纷飞的岁月,西南联大教授们依旧治学严谨,学校仍坚持严苛的办学和考试制度,从未受战争影响降低教学标准。八年间,学校先后开设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学习成绩实行学分制,对考试不及格的“挂科”学生不发毕业证。资料记载,自1937年至1946年,先后有8000多名学生通过联大入学考试,而最后拿到毕业证的仅有3343人。之后的峥嵘岁月,学子们怀揣着联大教诲,不懈求索,许多成为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成为国之栋梁。联大学子中,先后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有175位两院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师,在23位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联大学子占了8位。


绝徼移栽桢干质。民国的联大学人不但学术精湛,在人格方面也为后世做了典范。在山河飘摇的艰辛日子里,那样一群文化绅士,将学术涵养与家国天下的传统完美融为一处,一方面保持着知识的传递积累,一方面保持着读书人的志节,秉承着心内的操守,秉承着文人的风骨、素养,落难中以一袭长衫马褂演绎着中国文脉的悠悠水长,演绎着中国现代文人的从容气度,抵达了读书人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令后人神往。

时过境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日之中国迎来了太平盛世,国人不再饱受战乱之苦,不再有衣食之忧,中华儿女也不用再仰人鼻息,昂首挺胸于世界民族之林。伴随着国家强大,教育事业也得以全面发展。时光去远,西南联大师生们内心那份静穆与恬淡,那种不为世俗所累的襟怀与诗心,那份读书人的“文胆”,显得愈加珍贵。

西南联大校区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由原联大师范学院发展而来。作为联大传人,来自内地和云南周边各族青年学子,秉承老一辈读书人的精神特质,秉承时代的使命与担当,在四季如花的校园,孜孜以求,赓续着不绝的弦歌,续写着新的传奇和未来。


【作者介绍】:李天鹏,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开始在《少年文艺》发表作品,多年未舍文学之趣,有数百篇作品发表,十余获奖。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2021年获“无锡市劳动模范”称号。

(作者李天鹏)


文字编辑:江  川
音频制作:黎  子




公众号推荐




长按二维码

关注江川黎子朗诵文学

(文中插图作者提供)


江川黎子朗诵文学
坚持原创文学,朗诵经典美文,聆听美好声音,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