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艺无止境”王小静书法展将于10月12日开幕

文化   2024-10-08 16:53   湖北  

 点击图片查看公告 



“艺无止境”王小静书法展


主办单位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甘肃省文联
陇南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
甘肃画院
陇南市文广旅局
陇南市文联

协办单位
陇南美术馆(书画院)
陇南市书协

展览地点
甘肃省美术馆(甘肃画院)

开幕时间
2024年10月12日上午9:30



作品应立足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王小静书法展览序

■胡抗美

当代中国书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


书法艺术的古典形态与现代文明产生碰撞、交融之后,书法艺术向何处去一直是人们讨论的重要问题。1882年,日本著名画家小山正太郎在《东洋学艺》杂志上发表了《书非美术》一文,提出书法不是艺术的观点,针对小山正太郎的观点,日本美术家、美术评论家、思想家冈仓天心发表了《读〈书非美术〉之论》的文章,对“书法不是艺术”的观点进行强烈反驳。日本那场争论50年后,即二十世纪上半叶,书法是不是艺术在中国也发生一场激烈争论(著名学者郑振铎坚持“书法不是艺术”的观点)。又时隔50年,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书法界发生了一场书法是什么艺术的讨论(有的认为书法是造型艺术,有的认为书法是线条艺术,有的认为书法是抽象艺术,有的认为书法是视觉艺术等)。又时隔40年,也就是今天,正进行着什么是好书法的争论(例如“展览体”与“丑书”的讨论)。近现代书法发展史,表现出对书法艺术的身份、地位、功能等本体性问题的探索与关怀,尤其当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不懈地进行着书法艺术独立为一个艺术门类与日常实用书写两种不同形态的研究分析,逐步建立了与我们这个时代相适应的书法审美、书法欣赏、书法批评的话语体系。


日常实用书写服务于日常实用,其中一定有书写美的意识,但这种书写强调的是文字识读的便利性;书法艺术是运用汉字造型表情达意的艺术,造型必然强调观看的艺术规律。众所周知,书法的造型包括“形”与“势”两个概念,“形”是看得见的笔墨形象,例如点画、结体等。“势”贯穿在“形”的运动过程中,暗含在用笔的轻重缓急、提按顿挫、断续离合当中,是深藏于作品背后的内力。“势”似有形却不见其形,似无形却无处不在“形”的表现当中,“形”与“势”的统一构成了书法的特色美,也构成了与日常实用书写的区别。“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蔡邕表达的是书法所追求的形神兼备的生命意象,这是以“自然”的“象”作为判断标准的,体现在书法形象的动态展现中,所列举的都是自然界当中常见且具有“形势”美的例子,将这一规律运用到书法的生成中,通过“势”表现书法形象的生命感。卫夫人在教王羲之学书法的时候所采用的比喻也是有具体形象的,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等,都是用可见的自然现象进行比喻的,但内在的书法本质却是“形”与“势”的统一。


王小静是一位对书法艺术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人。她生活在历史文化悠久的陇南,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汇聚融合造就了这片土地厚重的人文特性,从王小静的书法中可以看出地域性文化所滋养的特有的美学形式,其情调追求磅礴而烂漫,其线条追求古拙而灵动,体现出当代女书家新的个性变化。2012年王小静负笈进京,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书法高研班学习,2015年又被录取为中国传媒大学书法博士课题班成员,脱产学习两年,2017年学习结业,她的论文《沈曾植书法艺术研究》得到了答辩老师的一致认可。


书法的欣赏是纯粹对于线条与构造等视觉内容的欣赏,审美的愉悦感来自于书法家用笔、点画、线条、结体、区域、空白、墨色等造型元素对比而产生的形式美,当欣赏进入文字识读或文学性体悟时,欣赏活动就离开了书法艺术的属性。中国的书法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性和创造性,是书法艺术造型或欣赏书法艺术的基础,它既是各种构成的基础,又是艺术性表现的主要角色。中国人对线条有着天然的敏感,书法艺术正是在对这种线的追索中表现情感的,这种线的厚度、韵律、节奏、动感、方向、长短粗细都是通向神采的条件。张怀瓘曾总结说,“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是线的质感和线的组合关系共同构成书法的神采。


王小静学习书法重视打好书法线的基础,书法创作以线为单位进行组合,在观念上她通过对线的阐释而坚持对书法艺术本体的坚守。书法的线是笔法与情感的组合,因此它与书法本体是一致的。书法的线从本质上说是篆隶的线,古人从笔法和不同书体的角度强调了这一点。蔡襄在《论书》中说:“予尝谓篆隶正书与草行通是一法。”他指出,楷书、行书、草书的笔法与篆隶同是一法。黄庭坚以张旭草书为例说:“张长史观古钟鼎铭科斗篆,而草圣不愧右军父子。”正因为张旭坚持了篆隶古法的线,所以草书可以与二王齐名。黄庭坚批评:“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不知与科斗篆隶同法同意。”还说:“今时学《兰亭》者,不师其笔意,便作行势,正如美西子捧心而不自寤其丑也。余尝观汉时石刻篆、隶,颇得楷法,后生若以余说学《兰亭》,当得之。”再看他在《山谷题跋》中的两段话:“《石鼓文》笔法如圭璋特达,非后人所能赝作。熟观此书,可得正书、行草之法。”这是其一。其二,“然学书之法乃不然,但观古人行笔意耳。王右军初学卫夫人小楷,不能造微入妙,其后见李斯、曹喜篆,蔡邕隶八分,于是楷法妙天下。张长史观古钟鼎铭科斗篆,而草圣不愧右军父子。”即使是书圣王羲之的成功也是以篆隶为本的。


姜白石从书体演变的角度,明确指出篆隶、章草等是真行草笔法的本源,他说:“真行草书之法,其源出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等。圆劲古澹,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他还说:“大凡学草书,先当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章草等。”认为学草书,应先学张芝、皇象、索靖等汉魏章草。创作的作品像古人是对人的复制,不是书法的传统,强调篆隶古法的线条才是真正的坚持书法传统。


陇南有着得天独厚的碑学资源,以《西狭颂》为代表的碑刻见证了陇南金石碑学的延续,王小静书法中的篆隶素养即来自于此。她大量临习金文、汉碑取其古拙之趣,将碑学强调的线条“中实”运用在草书中,涵养了草书的内韵,在澎湃开张的草书体态中显示出了厚重的体积感和块面感,一张一弛之间将一种真正源于内心的对草书的热爱凝结于纸面,从内心情感对草书的萌动到草书创作进入自由抒情阶段,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之旅。王小静一直在这条路上奋进,至今仍然坚持临摹古代经典,尤其注重把对篆隶的临摹推向深入。她认为,不断深入古代经典,从传统中寻找个人的创新空间,才是有价值的创新,才是有担当、有责任的书法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书法家的责任与担当最终要体现在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上,这应该是王小静书法展览的意义。





王小静 1967年出生,甘肃西和人,中国传媒大学胡抗美书法博士课题班成员,中国书协会员,甘肃省书协副主席,甘肃省书法院院聘书法家,陇南市书协主席,陇南美术馆馆长,陇南书画院院长,甘肃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展览作品选


草书条幅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篆书舍得中堂


草书横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草书三条屏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守正创新 艺无止境
——甘肃省书协副主席王小静访谈


■本报记者 苏颖


书法报:王主席好!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十周年。请您结合自身近十年来的工作经历,谈谈有哪些切身感受?

王小静: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真理光辉。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对文艺工作者充分信任、满怀关切,多次致信回信,极大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近十年来我先后在陇南市文联、市妇联、市文广旅局(兼任陇南美术馆馆长、陇南书画院院长)等不同的岗位上工作,并兼任甘肃省书协副主席、陇南市书协主席等多种社会身份,这些工作经历让我的视角更加宽广,做好文化工作的信念更加坚定。在这些岗位上,我始终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为陇南特色文化大市建设贡献力量。

书法报:您如何看待书法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并请结合自身书法实践谈谈对“守正创新”的理解认识。

王小静:对于书法人而言,传承与创新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方面,要“与古为徒”。书法的学习必须要从临摹开始,并且要伴随学书的始终。植根传统的深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书法可能达到的高度。另一方面,“笔墨当随时代”。书法传承发展几千年来,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了独特的审美风尚,书家的学养积淀和艺术表现也是形成个人书风的重要元素。书法艺术中的传统与现代关系并不矛盾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在当下,书法艺术蓬勃发展,审美更加多元,只有处理好传统与现代这对辩证关系,才能产生古新兼融的优秀书法作品。

书法上的“守正创新”在我看来有两个方面,一是书法必须尊崇传统,要从历代经典碑帖中汲取营养。二是要加强自身修养,保持个人对碑帖精神的理解和表现,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对时代生活的阅读能力。这两者也是一对因果关系,即守正是创新的前提要求,创新是守正的必然结果,彼此相辅相成,共同统一于书法艺术中。

书法报:当代书法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组织推动,您担任甘肃省书协副主席和陇南市书协主席以来,在协会工作上有哪些心得体会?

王小静: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书协和地方书协成立以来,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书法获得了“史诗般的进步”。

自我担任甘肃省书协副主席和陇南市书协主席以来,积极完成省书协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并在省书协和陇南市文联的坚强领导下,在协会各位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全面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时代主题和重点工作,扎根生活,服务人民,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积极举办书法展览。线下举办的展览有“九康牡丹杯”全国书法大赛、“官鹅杯”全国书法大赛以及全市教育系统书法展、全市脱贫攻坚书法展等重要展览。线上展览更是丰富多彩,如临帖展、楹联展、节庆展、抗疫展等。二是高质量建设书法人才队伍。陇南市书协现有国家级会员22人,省级会员300余人,市级会员600余人。近年来市书协大力挖掘研究以《西狭颂》为代表的地方书法资源,始终把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加大培训力度作为协会的重点工作来抓。举办了“西狭风”隶书创作培训班、胡立民魏碑书法公益培训班、李强书法培训班、“翰墨薪传”公益书法培训班等,组织会员组团观看全国第三届临帖展甘肃巡展和十三届国展甘肃巡展,举办大型展览创作培训会,广泛开展书法教育培训和群众书法普及工作,使全市各县区书法学习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老中青书法队伍逐渐壮大,创作热情不断高涨,形成了千帆竞发、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由于培训工作扎实,所以陇南在展赛上成绩突出,特别是在十二届、十三届国展上均排名全省前列,陇南书法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三是完善奖励机制。对在全国性书法大展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作者及时奖励,颁发荣誉证书,进一步激发本地作者的创作热情。四是广泛开展书法惠民活动。主要开展了书法“六进”活动以及“送万福进万家”等活动,每年为社会书写书法作品近千幅,赠送对联和福字近万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由于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陇南市书协得到了省书协及社会各界的肯定,陇南市西和县书协被中国书协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单位”,陇南市书协连续三年被省书协评为“先进集体”。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团结协会成员,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定文化自信,以强烈的历史担当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书写新时代正大气象,继续为甘肃和陇南书法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书法报:您的学书历程是怎样的?近些年您在书法临习和创作方面有哪些拓展和思考?

王小静:我出生于伏羲生地、秦人故里、仇池故国——陇南市西和县。家乡历史悠久,文脉绵长,书画艺术氛围十分浓厚。德高望重的宁世忠先生,文化修养深厚,对我除了书法上的点拨教导,更有文人精神品质的影响。后来接触到书坛大家翟万益先生和张改琴先生,还有甘肃老一辈书法家何聚川、林经文、王大钧、林涛、秋子等先生,各位老师的每一分关心和鼓励,春风化雨般滋润了我的书法生命,激励着我不断向前攀行。

2012年,我负笈进京,参加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胡抗美书法高研班和中国传媒大学胡抗美博士课题班学习,求教于当代草书大家胡抗美先生,草书方面得到较大提升。在京学习的几年中,我视野渐开,对书法的传承渊源、艺术性、本体性和章法构成等方面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思考。

近年来,在工作之余,我始终坚持书法临习与创作。相比之前,我在坚持以草书为主攻方向的同时,取法更为广博,在大篆、汉隶、章草等方面参考借鉴,让笔下的字更加丰富出彩。

书山巍峨,艺无止境。本次展览是我近年来对书法思考、探索与实践的一次集中呈现,我将以本次展览为契机,在书法的道路上继续深入探索,把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价值追求结合起来,创作更多植根传统深度和表达内心情感的优秀作品,回馈社会和人民。



供稿:2024年《书法报》第39期 14、15版
责编:苏 颖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作品集

四本套装

单本可选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

书法报
源于笔墨,归于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