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应酬中的“苦乐年华”

文化   2024-10-17 19:20   湖北  

 点击图片查看公告 


薛元明

艺术批评家 


书画应酬中的“苦乐年华”

文|薛元明

(刊于《艺术市场》2024年6月号)

书画家要学会避免应酬、减少应酬、选择应酬、适应应酬。

应酬对于每个书画家来说,基本上难以避免,无论是名家还是一般爱好者,甚至是刚刚初入门者也可能有应酬,比如写个春联、画个中堂之类的。凡是书画家自己不想写、不想画而又要勉强去写、去画的,都在应酬范围之内。

为了便于更好地探讨应酬之本质,可以进一步细化分类:一是应命,来自于某个特殊人物或单位的“强制征稿”,不得不面对,虽不情愿但亦不敢声张,书画家被当成高级“苦力”;二是应景,在请客、宴会等特定的庆贺场合,以所谓的“雅集”“笔会”等方式出炉的作品,转化成了相对应的“饭票”;三是应付,因朋友介绍而抹不开面子,但内心又极度不情愿,敷衍了事,导致作品质量降格;四是应制,不仅有特定的场所、特定的对象,甚至需要书写指定的内容,强制性更为突出。

可以看出,应酬基本上来自外力因素,有违书画家本心,从而导致创作水准降低,成为无法言说而又极为无奈的额外负担。

“应酬式创作”的弊病

在所有的艺术行当里面,要数书画家的应酬最多,因为即兴挥毫似乎最为便捷。“应酬”使得书画创作处于被动状态;殊不知,“应酬”本身也已经变异,其最初的本义是一种正常的交际往来,乃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起初偏重存在于私人宴会,为了自身的生存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必须参与到“以礼待人”的交流方式中。而随着人际交往的愈发频繁,各种利益关系交织,错综复杂,应酬成了一门“学问”。

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除了传说中的世外高人,基本上逃脱不了应酬。不难明白,有些应酬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处在个人生理、心理以及财力承受的范围之内。如果超出了个人的承受能力,就是一种异化,成了“预支”或“透支”。换言之,如果应酬可以让个人感觉如鱼得水,便恰到好处,会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感觉是疲于奔命,便是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虽说古今中外都存在应酬,但就频度和强度而言,其中包含的繁文缛节有一定的区别。

中国是一个人情大国,每个人基本上离不开“三碗面”:一是脸面(或体面),二是情面,三是世面(或场面)。尤其是在书画圈生存,为了拓展个人交际圈,藉此建立发达的人脉,为了应酬而应酬,以便实现社会资本向经济利益的转化。

对于书画家来说,不仅有各种应酬,还存在“应酬式创作”—“笔会+饭局”,为此而一窝蜂地进行“采风”,还美其名曰“集体创作”“共同创作”,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同画一张作品,书法则是同样的内容反复书写,直至令人作呕,其核心不是创作,而是进入了酒文化范畴,其中的玄机和繁琐以及为难和别扭之处,无须赘言。

需要明白,“应酬”与真正的朋友聚会存在区别,掌握了这个分寸,才能谈及应酬之弊。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都会将彼此的交集视为应酬,但如果深究细分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一是主动和被动;二是情感和利益;三是真心和假面。

总而言之,应酬是局、是场、是戏,故而不妨将朋友之间的交往定性为“特殊的应酬”。此外还有一种在特殊情境下的“有效的应酬”,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彼此功力精深而能够急中生智,有感而发,最终形成创作驱动力甚至爆发力,比如高手索书时的“对对子”传统,绘画创作时的触景生情,化为笔墨烟云;不过,这类情况只有极少数。时下的一些展览,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过度应酬—但对其中少数人来说,可能觉得是一种“动力”。有鉴于此,有关应酬的利弊,在某种程度上尚需结合个人因素来加以权衡。

王铎行书 立轴 绢本
169.5×61.1cm
苏州博物馆藏

从总体上说,书画家因过度应酬而引发的常见弊病有:

一是浪费资源,增加成本。偶尔在网上看到一些所谓的书画雅集活动,看到有的人直接抓着毛笔头写,脸上、嘴上、浑身上下都是墨,谓之“雅集”,实在是欺世盗名,类似这种应酬,变成了作秀或表演,纯属浪费宣纸和笔墨。有时十几个画家挤在一起创作,作品必定不伦不类。也许几张宣纸对于某些书画名家在经济成本上算不了什么,但积少成多,如果全国成千上万的书画家都这么做,数量也就很多,挺惊人,也挺令人心疼的。况且,学习书画本身需要大量投入成本,有些人索要作品只打一声招呼,连基本的笔墨纸砚都不提供,虽然在物质上的付出并没有多少,但不管多少,总是没有回报的。如果核算总体费用的话,天长日久的累积,无疑是一种沉重负担。目前,一些书友尤其是下岗职工或偏远地区的书画爱好者,家庭负担沉重,更是雪上加霜。名气大,找得人多,也许可以收取一定的润格,普通爱好者常常只能“赔本”—赔纸赔墨赔吃赔喝赔时间。于是乎,专业报纸陆续刊登出一些书家、画家和评论家强调必须收取润格一事,可见压力之大,已影响到了正常生活。退一步来讲,即便名家可以收取润格,也只能是挡箭牌,应酬太多,必定会造成不良后果。

二是信马由缰,自毁名声。书家面对数量众多的应酬,如果对方又是朋友,就容易抹不开面子,内心不情愿,但又不得不做,就有被强迫的感觉,久而久之,倍觉压抑。遇到实在不想写但又不得不应付的情况,只能快速完成任务。习惯成自然,书画创作中油滑的恶习一般是从应酬开始滋生的,手逐渐变油了,就不听使唤了。对于大多数书画爱好者来说,应酬是信马由缰的不良习惯之始,即便是名家,见钱眼开,应酬多了,也只能敷衍了事,降低艺术水准,自毁家声。时下每每听到一些书画家谈及创作,总是找借口解释个人创作不理想,这幅没写好、那幅不满意,并非真实水平,其实大多数作品一样,优秀的作品不是想来就来的。习惯应酬之后,水平就稳定在“应酬线”上。对于书画家来说,创作成功与否跟心境和功力有很大关系。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状态下,选择书写一段自己喜爱的内容,或者创作一件来自灵感的绘画,才能说得上敝帚自珍,足堪回味。

三是秀才人情,他人嫁衣。时下书画作品虽说有些条件下可以视作“货币等价物”,然而即便是名家之作,动辄几千元甚至几万元一平方尺,如果无人问津也是废纸一张。有时朋友家里婚丧嫁娶,倘若不包个红包,只是送出一件书画作品,即便是精心之作,也不会被记住,秀才人情纸一张,名家有时尚且能充数,一般爱好者则更难。常听索书者说,不就是写一幅字、画一幅画吗?几分钟的事情。看起来是很简单,但这几分钟需要经过多少寒暑的磨练?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人要一幅可能不算多,但一个书画家要面对很多人,加起来就真应验了“人情是债”这句话。现在从事书画创作的人心态很复杂,有的真正喜爱书画艺术,也有的并不是真正投入其中,而是通过书画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一类人索要作品并不是自己想要,而是将作品作为人情送出,一毛不拔,作品也成了他人嫁衣。通过多人辗转找到书画家索要作品,构成长长的生物链,甚至成为一种炫耀的资本,“我让他写还能不写?叫他画还能不画!”像这样的情况真不如不写不画。

四是熟俗成灾,无从珍视。从事收藏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真心喜爱,真正懂行的;二是纯粹的商业目的,短期投机倒卖;三是附庸风雅,不懂装懂。特别是一些要员,“热心收藏”,却是一个外行,就会有人投其所好,制造一些赝品。倘若没有应酬,就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应酬给予造假者太多的可乘之机。书画家因为应酬多,懒于精心创作,草草了事,书写内容和绘画题材无法做到用心,结果是熟诗俗画泛滥。特别是一些名家作品多是“春眠不觉晓”“远上行山石径斜”或“故人西辞黄鹤楼”等,有的甚至书写上百倍,无疑是俗书加上熟诗,缺乏新鲜感,令人倒胃;绘画无外乎牡丹、竹子和猴子等等,熟之又熟,直至俗不可耐。一些收藏者逐步掌握了一些常识,该交的学费也交了。书画家如果只是随便应酬,有时是“吃力不讨好”,当面奉承,背后被咒骂。不认真的应酬作品,不会被善待。反过来讲,书画家面对数量众多的应酬,有时也很无奈,将最满意的作品送人,对方珍惜倒还好,如果不能欣赏接受,岂不是白费了一番心血?

五是作品固化,心态奴化。应酬多了,同一首诗写了几十次、上百次,形式上毫无变化,这种情况在目前的展览中大量存在,用数刀宣纸写同样一幅作品,难免心力憔悴。长此以往,只能在重复制造中原地踏步、固步自封。在应酬中,有时还要适应他人盲目的,甚至不合理的要求,对于书画家的创造心境来说,多了无形的束缚。应酬会奴化作为书画家必须有的高贵心态,陷于疲于奔命的状态,缺少反思的时间,破坏艺术敏感度。一方面是对书画创作本身的伤害,浪费时间,耗损静气,使人愈加浮躁;另一方面是对书画家身体的伤害,太多的应酬会对整个家庭不利,甚至最终陷于窘境。

六是低级复制,扰乱市场。同样的内容漫无意识地重复制造,必定破坏个人的艺术感觉。进而需要想到一点,为什么至今没有规范、成熟的书画市场?书画圈中充斥着各类派系、山头、江湖,进而形成复杂的圈子关系、裙带关系,一切都是利益。在现实中,社会资源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绝大部分人只是“代理人”,必须借助一定的渠道才能将资源转化为个人财富。所谓的“渠道”,很大程度上就是借助应酬。回到书画市场本身来看,之所以不规范,甚至可以说极为混乱,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人情资本”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切尽不在言中的“潜规则”,其实也是“浅规则”—整个社会都是和“代理人”进行“交易”。如果市场真正实现公开、透明、规范和有序的话,就不需要应酬。

理性对待应酬

面对应酬的悲喜苦乐,有两个本质的问题必须回答:其一,对书画家来说,为什么要努力拒绝应酬?其二,既然应酬有如此大的负面作用,为何仍大行其道,甚至很难摆脱,不得不去面对?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尽量拒绝应酬?之所以说“尽量”,是因为要做到绝对意义上与应酬毫不沾边,几乎是不可能的。面对应酬泛滥的解决之道,理性的做法不是“有”和“无”,而是“多”和“少”。但在书画家内心深处,一定要有一个信念—应酬与书画创作属于“死敌”,非此即彼,只可存其一。最简单的道理,如果某个晚上要写画一件作品或者写一篇文章,就只能拒绝今晚的聚会,不可兼得。

进而言之:其一,创作和研究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应酬浪费和消耗时间,疲于奔命,懒得应付,无法集中精力和智力;其二,书画家强调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应酬在意的则是名利,甚至是将书画当成谋求名利的手段,必然出现冲突;其三,艺术家需要孤独而且能够忍受孤独,讲究个性独立,应酬则是世俗的,必须服从既定的安排,对书画家的心性、个性、天性存在巨大的杀伤力。书画创作归根结底属于私人爱好,属于个人行为,讲究创意和创造,需要独特性,甚至唯一性;应酬则是一种敲门砖,一种扩大交往的桥梁,必须适度压抑个性,而且应酬中必定包含重复和无用功,因而势同水火,“死敌”无疑。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既然势同水火,为什么又趋之若鹜,欢腾不止呢?这就是反复提及“应酬”的原因,本质就是讲人情、讲关系、讲路子。导致应酬很难拒绝;否则,可能处处受限,甚至寸步难行。个人应酬广泛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三:碍于情面、交际需要、利益驱使,情面和交际归根结底还是利益,是潜在利益。最初的应酬不完全是利益,也可能含有交流的成份,其后会越来越倾向于纯粹的利益。最明显的矛盾是,现实社会极度功利,强调速成,成名需趁早,但艺术尤其是书画,恰恰可能是大器晚成,熬得住出众,熬不住出局,书画家最后困死在钱上,其实就是亡于应酬。现实图景是,书画名家在马不停蹄的应酬周旋中,能够感受世俗之欢,底层书画家则艰难糊口。

不过,会有一些内心通透而堪称幸运的艺术素人,可以真正体会到书画本真的愉悦。面对各种应酬机遇,有时恨不得将自己掰成两半儿甚至多瓣儿,只怪分身乏术,也许只有少数人可以驾驭。以胡适为例,既认为“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虽说如此,但他又精于应酬,成为大忙人,当然也是大红人,号称“饭局小王子”,白天应酬非常多,看1930年的《胡适日记》,一天几个饭局的日子非常之多。而对于芸芸众生来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门条 纸本 67.7×35.2cm 1939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


人天生就是一个矛盾体,同时活在现实与梦想中,时时刻刻都可能面对两者的夹击。对大多数人来说,需要时刻面对个人乃至家庭生存需要而带来的各种“烧钱”压力,对书画家来说,怀揣成名成家的梦想,既是动力,更是压力。练字习画,作为修养爱好最好,成为职业则很可能身不由己,有时成名成家无疑是一种奢望。面对现实,必须明白,成功的书画家乃至艺术家的特质,尽管要经历贫穷,但大多数注定从属于“奢侈”行业。

如果说,应酬天生是一种社会活动,常人难于免俗,对于书画家而言,应酬就如同细菌一样,根本摆脱不了。功成名就的书画家,除了创作的冲动、艺术的灵感,一定存在社交的欲望,因为必须依赖经济上的成功,才能在个人生活方式上给予自己某种自由,其中一定包括财富自由,所谓的功成名就,成功带来财富,财富见证成功。这一切,都离不开应酬,甚至可以说得力于应酬。

身处书画圈,排斥应酬、拒绝应酬,但又渴望应酬、主动应酬,应酬之所以很无奈却又成为“自觉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一,这是中国社会人情文化的延伸,有应酬,代表有面子、有路子;其二,书画家不管愿不愿意,在某种程度上都要来通过应酬来证明自己是“强者”,是“成功者”;其三,“应酬”从某个角度来说,是社会圈子的认同感,习惯于应酬,才会被视为“合群”,否则就会被排斥,应酬存在约定俗成的强大惯性。

其实,不独书法家乃至艺术家存在应酬,只要是社会的人,有社会交际和交往就会有应酬。苦于应酬的结果,一般人或许只是损耗时间和身体,以换取社会资源;而书画家则可能满盘皆输,真可谓“应酬猛于虎”,所以,书画家要学会避免应酬、减少应酬、选择应酬、适应应酬。

陆游有诗云:“老来万事烦,不独废应酬。”此文不仅仅只是感慨书家应酬之苦,深受其害,也是告诫索书要画者相互理解,适可而止。对艺术评审来讲,太多“雷同”的应酬之作充斥其间,最终会形成只讲关系的风气,关系决定一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能力,只会应酬,即便手段高超,再怎么会应酬,最后也是白忙乎。

绝大多数书画家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应酬看似可以扩大圈子、提升影响力,但90%的应酬其实是无用功。即便不得不应酬,主动权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否则一时嗨欢,最终结果可能是一地鸡毛。

真正成功的艺术大师,虽然有随性的一面,但从根本上来说,必定是时间管理大师,知道如何安排规划,知道个人的中心目的所在,所以有时会开出润格作为“挡箭牌”,以便给自己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培养自制力,集中意志力,进而保持乐观从容的心态。即便面对孤寂,面对不被理解和重视的痛苦,也可以视作为了多面地体验人生,成为创作灵感的源泉。将无效的应酬变成有效的激励,成为创作前行的动力。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仅是针对名利之想,用在应酬解读方面也是恰如其分,少一分应酬,就多一分时间思考和创作。

理性对待应酬,关键在于控制好“度”。书画创作属于书画家个体活动,最终要符合艺术规律;然而,人终究是社会的人,“成功”不仅仅单纯依赖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需要借助应酬,说到本质,应酬属于构建社会关系范畴,需要符合一定的社会活动交往规律。

从某个角度来说,借助“应酬”也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未必完全都是“错”,所谓的“错误”,是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最终导致一事无成。两者不可兼得的关键在于,创作需要智商,应酬需要情商。太会应酬而书画天赋欠缺的人,适合做活动家,不懂应酬而只懂创作的人,适合做书画家乃至艺术家,懂得应酬而又聪明机灵的人,适合做画商。如是,则各得其所、各安天命。


来源 ▏艺术市场








《书法原理讲稿》
有根有据、理性科学
引导广大书法爱好者和初学者
掌握书法原理
并指导自己书法创作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

书法报
源于笔墨,归于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