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水荣:彰显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

文化   2024-10-17 19:20   湖北  

 点击图片查看公告 




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

——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专题



言论


彰显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

■董水荣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真理光辉。我们把纲领性的指导思想具体落实到书法艺术事业上,2014年到2024年十年时间里,我觉得有两点是需要我们更加努力深入探索的地方。


彰显书法审美的时代性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习近平总书记说:“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突出了文艺作品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书法创作也必然面临时代精神的问题,同样时代精神也成了判断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条件。实际上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要求和总体特质。所谓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等都是时代精神的结果。


书法家肩负守护传统的重任,经典的临习显然是守护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仅仅只是守护,是不是放弃了时代精神的表达?艺术的表达需要聆听时代的声音!书写表达不仅是书法传统的守护,更要有传统生命力的延伸。书法经典与时代审美之间的交流多半通过现实观照得以传递。时代与现实的关系,关乎书法家精神的变迁,远非一知半解固守经典、固化传统的表象。


如果没有对文艺规律深入研究,就无法感知到现实对于艺术表达的重要性。当时代精神的需求溢出原有的历史框架,艺术家就必须勇于表达新声。远的不说,无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新时期”文艺改革,种种艺术新质的突破无不来自现实精神的需求。“守正创新”就是从传统与现实的交织中建构新的艺术图景。现实精神的活力带动了书法创作真正的动力,否则墨守成规不断重复过往的经典,何来创作的动力?


当下热闹的书坛,却被统辖在“传统”的秩序下,不敢轻言“创新”。然而当下倡导的传统,也只是局部的传统。近年来金石碑版的传统被冠以“丑书”压制。一种帖学的声音,一种帖学的技法,很难真正显现书法创作郁勃的生机。以传统为尺度的比较,必须超越技法与文本的形式;静止的技法对照丧失了意义,书法经典的参照更关注内在审美与精神的表达。表面看书法创作只是技术与形式的存在,但技术与形式都是一种“工具和方法”。我们更需要用“书法语言”的思维,改变依赖技术习惯推动书写。书法内在的表达、精神的表达,都指向书法家的主体,而书法家生活在具体的现实里。要保证书法创作的品质,这不啻表明,时代的现实性对于书法审美的体验往往是第一位的,所以审美有着鲜明的时代精神。


其实当代帖学的倡导也是对传统经典重新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清理此前清代碑学经典的鉴别机制。无论是对帖学的倡导,还是对“新碑学”的声援,都不能仅仅站在创作派别的阵营,更应该开放地落实到现实精神的表达探索中。书法艺术在时代精神“质地”的表达上,被“传统”强势统领下噤若寒蝉。当下书法给人感觉守正有余,创新不足,这是值得我们努力探索的地方。


彰显书法理念的时代性

如果一个时代没有自身时代的文艺思潮,没有自身的文艺理念,很难有时代性的代表作品。如果说传统理念形成了强大的保守势力,新“理念”很难以先觉的力量寻求突破。传统理念强力覆盖下,当下书法几乎没有新的理论、美学体系,没有新的理论支撑,书法批评不可能系统地延续当代书法的价值意义。


“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时代风气,二是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在思想淡出的书法学术群体里,当下的书法没有理论家、评论家,只有学术家,从书法史到书法史不断演绎文献材料,大部分都在书斋里闭门造车,这批人“学术”声望居高不下,俨然是书法学术的主力军,但对现实、创作的关注度不够。我们从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理论奖来看,获奖课题都是书法史考据类的,入选的10个课题中,只有3个是理论和评论类课题。到了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理论研究方向,入选的9件课题中只有1件《书学众艺融通论》是理论类,其他都可以归为史类。获奖课题从金奖到铜奖没有一件是纯粹的理论类课题。这种回溯历史的治学方式,成为当下书法理论界的主流。原本以为当代书法理论的发展会逐渐好转,但现实并非如此。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书法评论如果真要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必须深入关注创作,关注当下。当下的书法学术圈,对创作、当下的关注度不足。不关注创作就无法真正熟悉书法创作规律,学术很难介入创作理念中,更不用说引导。学术严重滞后于创作是当下书法界不争的事实。不关注现实就无法整体感知当下的书法现状。理论也好,评论也罢,对现实、对现场的参与要求非常高,只有介入现实和现场,才能获得切身的体会。


书法理论与评论,需要有更强大的现实辨识能力,更整体的文化感知力,否则只能沉默与失声。对传统理念的梳理与推崇,利用传统的力量维系当下的秩序,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策略。新的文艺理念,一定会有新的审美诉求,突破旧有的秩序。必须承认,新理念启蒙阶段很难获得认同,就像不同时代的书法经典来自新的理念建构。甚至审美变化的背后都依赖于新观念的“建构”,所以书法经典的认定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美的“理念”反反复复交织之后交付给了深深的历史语境。历史与传统只有成为时代精神的映照,才能证明经典是活的,而且时刻与我们同在,与时代同在,只是理解经典的理念有别。


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的这十年,文艺事业乘风破浪,呈现出了蓬勃的生机,绽放出巨大的活力。岁月长新,渐渐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绚烂图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书法艺术更需高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火炬。



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 ——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专题



相关链接:

☞ 翰墨风采(点击阅读)

☞ 基层书协在发展·翟相永谈武威市书法近十年工作(点击阅读)


供稿:2024年《书法报》第40期 6版
责编:韩秀芳





《书画鉴定研究》
书画鉴定家傅申集大成之作
41篇鉴定个案分析
14种鉴定情形总结
从理论到实践的实用鉴定著作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

书法报
源于笔墨,归于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