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三人之间的关系值得研究。一个问题是:荣格和阿德勒对弗洛伊德是背叛吗?弗洛伊德的一些忠实追随者持有这样的看法。例如,欧内斯特·琼斯(Ernest Jones)作为弗洛伊德的忠实支持者和传记作者,琼斯在其著作《弗洛伊德传》中,用非常强烈的语言描述了阿德勒和荣格的离开。他把阿德勒和荣格的分裂看作是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威胁,甚至是学术上的“叛变”。但似乎弗洛伊德本人主要是表达强烈的失望与愤怒,认为他们否定了自己的核心思想。
荣格和阿德勒在早期确实曾是弗洛伊德的弟子或者学生,并且受益于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但这只是贴标签。然而,荣格和阿德勒在与弗洛伊德初次接触时,并不像典型的“学生与老师”关系那样存在明显的水平悬殊。荣格和阿德勒各自在心理学领域都早有一定的基础与见解。尤其是阿德勒,在接触弗洛伊德之前,就已经对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提出了质疑。阿德勒是一位医学博士和社会学家,他在自己早期的研究中就已经发展出对人类行为动机的不同理解。
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初次接触是由弗洛伊德发起的。1902年,弗洛伊德对阿德勒的作品产生了兴趣,尤其是阿德勒对《器官缺陷和它们的心理补偿》这一作品的研究。弗洛伊德邀请阿德勒加入他每周一次的心理分析讨论小组,这个小组后来成为了著名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最初,他们的关系是合作的,阿德勒是弗洛伊德学派的早期成员之一。
尽管阿德勒受邀加入了弗洛伊德的圈子,但他始终对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持保留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德勒逐渐发展出与弗洛伊德不同的观点,最终导致他们的决裂。也许有人认为,阿德勒打进了弗洛伊德的圈子,又拉了一些人出来,建立了自己圈子?的确,阿德勒最初是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中担任重要角色,弗洛伊德还让他担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最终,阿德勒带领一些持相似观点的心理学家,如弗里茨·维特尔斯(Fritz Wittels)和威廉·施泰克尔(Wilhelm Stekel),离开了弗洛伊德的圈子,并创立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学派。但这只是表面上,是透明的,没有见什么阴谋诡计,以及明显不正当的竞争。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相识则是由荣格发起的。荣格在1906年读到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后,深受其启发,并主动与弗洛伊德联系。荣格给弗洛伊德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他理论的钦佩与兴趣。这封信促成了他们的首次接触,随后两人开始了密切的书信往来,并在1907年第一次见面时进行了一次长达13小时的讨论。
与阿德勒相比,荣格的分离并没有导致弗洛伊德学派内部的规模性的分裂,荣格的学术声望早吸引了一批支持者,但并没有从弗洛伊德的圈子中地“拉人”。他们的分裂主要是由于理论上的不可调和,而不是组织或人际网络上的冲突。荣格的支持者更多是被他的独特观点和思想体系吸引,而不是因为背叛弗洛伊德。
虽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当时已经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荣格和阿德勒也很快就发展出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
荣格早期就对神秘体验、集体无意识等领域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与弗洛伊德的理论相比,更加具有跨文化、跨学科的深度。阿德勒则对社会和个体的关系、人类的自我实现有独到见解,提出了个体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因此,他们与弗洛伊德的关系虽然带有某种师生意味,但实际上更多像是同辈之间的学术讨论与思想碰撞,而不是完全的师徒关系。后来他们各自发展出独立的心理学理论,并逐渐与弗洛伊德的观点产生了分歧。这种分道扬镳不应被称为贬义的“背叛”,而更合适的评价词语可能是“背离”或“有所超越”。
1. 背叛与背离(或者背弃)的区别
“背叛” 通常是贬义的,指的是出于不忠或自私的动机,违背了之前的信任和承诺,并可能对原有的关系以及老师造成伤害,这往往包含负面的道德评价甚至攻击 。
“背离” 则是指走向不同的方向,通常是基于理念、思想或学术上的分歧,没有明显的道德失范,也没有恶意的阴谋、动机。在学术发展过程中,背离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许多思想家在向前发展时,都会在理论上与其前辈产生差异。
2. 荣格和阿德勒的“背离”
荣格 逐渐从弗洛伊德的性驱动力理论中背离,转而发展自己的分析心理学,其中包括集体无意识、原型等概念。荣格的理论更注重人类心灵的精神层面,强调自我实现和个体化过程。
阿德勒 则发展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他更强调社会因素、个人的自我奋斗和生活目标,反对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性和无意识的观点。他提出了“自卑感”和“优越感”等重要概念,认为人类行为受到社会关系的强烈的影响,而非仅仅由性驱动。
3. “超越”的说法
用“超越”一词更能体现一种积极的进步和创新。荣格和阿德勒并不是简单地拒绝或反对弗洛伊德,而是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框架,创造性地发展出他们各自的新理论。因此可以说,他们不仅是背离了弗洛伊德的路径,甚至在某些领域有所超越。
这种“超越”体现在他们对人类心理更全面、更丰富的理解上。荣格引入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等概念,拓展了对人类心灵的理解;阿德勒则把重点放在社会关系和现实生活目标上,突破了弗洛伊德单一性驱动的框架。
4. 师徒关系与创新
他们的背离是学术发展中自然的过程,如果要看成是弟子超越师父,似乎不是很确切。如果一定要看成是师徒关系,那么我们可以推论,那必须要具备一定条件,也就是弟子与师父的水平差距不能过大,过大,这种超越是不可能的。除非他们水平一开始就并不悬殊,而且弟子也应该先就产生了师父无法涵盖的自己具有特色的东西。在学术界,思想的交流、继承与超越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与过程,学生往往可以在吸收老师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见解和时代需求,提出新的理论框架,但不可能完全替代老师。荣格和阿德勒的背离不仅是个人思想的成熟,也是心理学以及心理治疗发展的必然阶段。而弗洛伊德也并没有因为荣格和阿德勒的背离,而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和光辉。在一定意义上,真正的大师是历史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阶段,一个无限延伸的链条的一环,无所谓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