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自然通心的文学:自然文学

文摘   2024-11-09 23:30   江苏  

        最近,我开始构思一本新书《与大自然通心》,表达和抒发我对大自然的热爱。刚刚看了美国巴勒斯的《醒来的森林》,有不少的发现。   这本书被贴了一个标签,叫“自然文学”,而且是自然文学的经典。自然文学在美国很有影响力,据说一些大学都开自然文学的课程。——如何看待“自然文学”这个说法呢?这个说法使我想到自己早就提出的一个主题:“与大自然通心”。我的相关的研究,既可以浪漫的文学性,又具有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在一定程度上与心理学挂上钩。我相信,自己的“与大自然通心”无论对于自然文学的研究者,还是对于心理学的研究者,都会有一定的启迪。用通心理论来看待这些自然文学的书籍,却可以有更清晰的感觉,更丰富的收获。走出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模式,我们可以开拓自己的心灵和视野。   

我们来看看《醒来的森林》的典型写法。巴勒斯在《醒来的森林》里写到了很多种鸟,其中一种是鹪鹩:   “谁看见鸟儿飞来?谁又看见它们飞去呢?比如说,这只活泼的小冬鹪鹩,在篱上跳来跳去,时而钻到这边的垃圾下面,时而又跃到几码之外。他是怎样抖动着那弧形的小翅膀,飞越千山万水,总是如期地到达这里的?去年八月,我是在阿迪朗达克山脉的深山野林中看见他的,他如同往常那样急切而好奇。几周后,我在波托马克河畔与这同一只顽强的、多嘴多舌的小家伙相遇。他是一路轻松地穿越过一片片树丛与森林来到这里?还是抖动着那个结实的小身躯,凭借着毅力与勇气,战胜黑夜与严寒,施出全身的解数来到此地?”(约翰.•巴勒斯《醒来的森林》(Wake-Robin,1871),程虹译,第一章,第2页,三联出版社,2013年)   “鹪鹩”!   当我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眼睛一亮。这是因为,我马上想到了一位伟大的人物:庄子!

   

《庄子·逍遥游》: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这两句翻译为白话文,稍微有点引申: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呢?    ——道理虽然浅显,但联系庄子的整个思想,却又深邃无比。 短短两句话,已经显示出庄子所进入的生活的深度。——无论是生活生活,还是与大自然相处。庄子在2000多年的那个时代就已经对社会、生命有通透的领悟。他看透了人在社会中物欲的贪婪无休无止,深刻体悟到生命有限而可贵,但人是具有自我调剂能力的,我们可以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丰盛的活动中去。在非良好的社会条件下,个人如何能够寻求生命的自由?我曾经进一步地提出了“东方自我实现”理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的另外的相关的文章。    ——庄子有脍炙人口的“濠梁观鱼”的经历。不知道当年的惠子有没有与他同游树林?如果有过,庄子多半还会发出“乐哉鸟乎!”的感慨。不管他有没有,在这里,我都可以体会他的心,或者说,让他的生命在我自己身上重演,让我说出一些他没有说出的话和感想。     

在这里需要补充的是,鹪鹩是一种小型、短胖、十分活跃的鸟。鹪鹩颜色为褐色或灰色,翅膀和尾巴有黑色条块,它们的翅膀短而圆,尾巴短而翘。大部分身长为10-15厘米。它们几乎主要以昆虫和蜘蛛为生。大约两千年前,庄子能够写出上面的句子,显然曾经多少认真地观察过它们。    再回到巴勒斯的上述描写。    “这只活泼的小冬鹪鹩,在篱上跳来跳去,时而钻到这边的垃圾下面,时而又跃到几码之外。”这一段只是客观的描写。但就只是这段简单的描写,也付出了巴勒斯的能量状态和观察。如果仅仅是描写这么多,还称不上“通心”。但如果能够再把能量进一步地向鸟儿投注,就会有更多的结果了。巴勒斯做了这一步,他提问道:“他是怎样抖动着那弧形的小翅膀,飞越千山万水,总是如期地到达这里的?”所谓通心,就是不仅清晰自己是谁,在做什么。而且开始询问对方以及通心对象: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当巴勒斯提出问题:“他是一路轻松地穿越过一片片树丛与森林来到这里?还是抖动着那个结实的小身躯,凭借着毅力与勇气,战胜黑夜与严寒,施出全身的解数来到此地?”此时,巴勒斯至少已经对鹪鹩进行了初步的“换位体验”,即站在对方(鹪鹩)的立场上,体验对方(鹪鹩)的情况和状态。也就是说,他已经情不自禁、不自觉地想象自己作为鹪鹩来到此地的情况,而且至少会有一定的时刻,他忘掉了自己,甚至自己仿佛就是鹪鹩或者变成了鹪鹩。  当然,对于鸟儿,除了提这些问题,我们还可以换方式深入地写下去。这种写法,就需要有我们有一定的鸟类学知识了,例如关于鹪鹩的习性、食物、飞翔的能力等。在《醒来的森林》中,巴勒斯也谈到了他对于鸟类学的学习。  但如果我们还要深入下去,我们在此时就需要问一问自己:我到底要干什么?也就是说,自己作为通心者,与鹪鹩(或者鸟儿)通心,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在这里,通心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目的:

1、帮助性通心。即旨在能够为对方提供某种帮助的通心。——当然,这种帮助最后也是对自己有益。自然科学家所做的工作就是这一类。例如,在一些大学就有“野生动物保护”专业。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2、求助性通心。即旨在借助对方娱乐、游戏、此事艺术活动、艺术创作等,或者调节自己的情绪、心情等。一般人都是这种目的,但不排除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可以参考鸟类学书籍,以及自然科学家们的成果。   

通心的黄金三要件对于上述两种目的皆适用,但也有所不同。 大体说: “清晰自己”这一要件是不变的。   但“换位体验”“有效影响”这两个要件有一定变化。   究竟有一些什么变化,此处暂时不展开讨论。   我相信,自然文学的作者们,包括巴勒斯,他们的书,凡有精彩之处,皆有通心的成果,尽管他们并没有使用这一概念。而如果他们懂得通心理论,有意识地去通心,将会有更加动人的描写……        

(《道家的与树对练》道家认为,树木有特殊的能量场,可以帮助人们清心养气、吸收自然之气,从而增强身体与精神的平衡。以下是道家“与树对练”的一些具体练习方法和原则:
1. 选择适合的树木。道家认为,不同树木具有不同的能量属性。松树、柏树、柳树等常被视为较为适合的树木,因为它们生长强健、长寿,能量纯净。选择一个健康、粗壮且生长稳定的树木,通常推荐高大或老树,因为它们往往积蓄了更多的“天地精华”。
2. 树前站桩调息。站在树前,双脚与肩同宽,采取站桩姿势,放松身体。
双手自然垂放或轻轻抱于腹前,调整呼吸,慢慢放松,进入冥想状态。深呼吸。手往前推时,想象自己呼出二氧化碳,往会收时,想象树的氧气以及精华进入自己的体内……
与树木对练时,可以尝试进行深呼吸,感受自己与树木在呼吸上的同步。这是一种与树木能量的初步交流。
3. 融入自然的意象
道家认为树木是自然的桥梁,可以引导人进入冥想。想象自己也像树一样扎根于大地。随着呼吸,感受树木的能量像一种温暖的流动,从根部传导叶片,再到自己身体各个部位。站在树前,将手掌轻轻对准树干,保持稍稍距离,感受双手间的能量互动。
通过练习,可以尝试感知到树木传递的微微的能量流动或热感。随着练习的深入,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树的“气”。(方法来源:王力平《大道行》)

《公益“通心”入门工作坊》

报名办法:

凡购买《通心的理论与方法》一本(该书即将脱销,所剩不多),定价108元加20元左右邮费,共收130元,即可以免费参加。

注:上课时间一般为每周的三、四、六、日(晚上6:30——8:00)每次1.5小时左右,共约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报名、咨询:

郭老师:15961489303(微信同号)。王老师:17851065375(微信同号)

心理学家许金声
本公众号以促进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全面发展为宗旨,提倡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事业的发展应该注重创新。重点分享许金声关于心理健康服务的研究成果,以及通心的理论、方法、技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