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理学、心理咨询知识越来越普及,但与此同时,许多人在日常对话中常常滥用或误用一些心理学概念,造成了对问题的片面理解和错误判断。投射就是一个常被滥用的概念。投射的本意,是指的是个体将自己无法接受的感情、动机或冲突投射到他人身上,然而,现实中许多人用它来解释任何负面评价或指责,进而否定批评的合理性。这种做法不仅降低了批评的有效性,也曲解了心理学概念的本义。
1、什么是“投射”?
在精神分析中,投射指的是个体无意识地将自己无法接受的情感、欲望或问题归因于他人。例如,一个对自己有不安全感的人,可能会不断地认为他人正在评判他或排斥他,实际上是他将自己内心的恐惧投射到了他人身上。这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用来避免面对自身问题的痛苦。
2、滥用投射的危险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人滥用这样的概念,例如,在我的公众号文章《理想的刀郎与云朵》的评论区,就有某人把网友“周蓉心理”的批评武断地视为“投射”:“你能想到某人厚颜无耻,那是你接受不了自己无耻行为产生的投射”。这种说法,忽视了了事实真相的探讨。且不谈“周蓉心理”具体指的是什么?事实如何,这种滥用投射概念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搅浑水,阻碍人们客观评估人们的行为。——当有人指出另一个人“厚颜无耻”时,如果我们简单地将其解释为批评者的投射,那么就否定了道德、伦理评判的意义。按这种逻辑,社会上就不存在“厚颜无耻”,以及所有的不良行为了,它们都可以被解释为观察者的心理问题,而不是行为者本身的道德缺失。
3、现实中的道德评判与心理学
心理学并不能解释所有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也无法免除对人们道德行为的评判责任。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厚颜无耻”的行为,例如弥天大谎、诈骗、背叛等,这些行为并不是因为观察者的心理投射而存在的,而是通过客观的事实和行为可以得到确认和分析。
4、将投射理论滥用到一切负面评价中,实际是混淆了心理防御机制和合理的行为评判之间的界限。这种做法不但掩盖了问题的实质,还可能纵容不道德行为。例如,某人背叛朋友或导师时,我们不仅可以从其行为上看到背叛的实质,还应对其行为作出道德评判,而不是仅仅归咎于观察者的“投射”。
5、滥用心理学概念的社会影响
应该注意的说,过度滥用心理学概念的另一个问题,是会削弱概念本身的力量。心理学提供了许多深刻的洞见,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及其背后的动机,但当这些概念被滥用时,它们失去了原本的意义,甚至可能产生误导作用。例如,除了投射外,其他常被滥用的心理学概念还包括“自恋”、“边界感”等。过度或错误使用这些术语,反而会让我们失去对实际情况的准确判断。尤其是“自恋”。有人喜欢对什么事,都扣一个“自恋”都帽子。
《公益“通心”入门工作坊》
报名办法:
凡购买《通心的理论与方法》一本(该书即将脱销,所剩不多),定价108元加20元左右邮费,共收130元,即可以免费参加。
注:上课时间一般为每周的三、四、六、日(晚上6:30——8:00)每次1.5小时左右,共约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报名、咨询:
郭老师:15961489303(微信同号)
王老师:17851065375(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