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理论 | 格式塔理论(Gestalt Theory)

文摘   2025-01-15 12:10   马来西亚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Gestalt Theory)是一种心理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主要研究人类如何感知和理解环境中的模式、形式以及整体。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The whole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格式塔理论认为,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并不是简单地将各个部分相加,而是倾向于将事物看作一个完整的整体。这种整体的感知优于对部分的单独感知。


基本原则


格式塔理论是一种心理学方法,强调整体感知和理解在人类认知中的重要性。“格式塔”一词是一个德语单词,大致翻译为“形状”或“形式”。该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在 20 世纪初提出,包括马克斯·韦特海默、沃尔夫冈·科勒和库尔特·科夫卡,他们试图解释人类感知和组织视觉信息的方式。


格式塔理论认为,人类以有组织的模式和结构来感知世界,而不是孤立的个体元素。换句话说,整体被认为大于部分之和。这种整体感知方法基于几个基本原则:

接近性:空间中彼此靠近的物体会被视为属于同一组或组成一个群体。这一原则表明,空间接近性在我们组织视觉信息的方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性:具有相似特征(例如形状、颜色或大小)的物体会被视为属于同一类或组成一个群体。这一原则强调了相似性在视觉信息组织中的重要性。

连续性:我们的感知倾向于遵循连续的线条或曲线,而不是突然改变方向。这一原则意味着我们在感知世界时更喜欢平滑、连续的模式。

封闭性:我们的大脑倾向于“封闭”不完整的形状或形式,将它们视为完整或整体。这一原则表明,我们在感知视觉信息时倾向于追求完整性和完整性。

图形-背景:我们的感知倾向于将视觉信息分为图形(焦点的主要对象)和背景(周围的环境)。这一原则强调了环境在我们感知和理解视觉信息中的作用。


数据可视化中的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


整体方法:格式塔学习理论强调理解整体或“格式塔”而非只理解其各个部分的重要性。它基于人类思维自然地将信息组织成模式和整体的理念。

洞察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格式塔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涉及洞察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材料,并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建立联系并发现新的洞察力。

积极参与:该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的重要性。学习者应该积极探索和发现新概念和新想法,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信息。

反馈与强化:格式塔学习理论强调反馈与强化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学习者需要反馈来了解自己是否走在正确的轨道上,而强化则有助于强化新的联系和见解。

感知与解释:该理论强调感知与解释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者需要以整体的方式感知和组织信息,以了解整体情况并在不同信息之间建立联系。



在论文中的应用



文章通过格式塔理论的视角,重点探讨了在虚拟学习环境中发展“洞察学习”所面临的挑战。以下是对本文的分析以及格式塔理论的应用:

背景:
该研究探讨了斯里兰卡的教育如何适应 COVID-19 疫情,强调了向在线学习的转变。它强调了通过虚拟平台促进有效学习的障碍和挑战。

洞察学习:
格式塔理论的核心概念“洞察学习”涉及通过观察、组织和解释情况的所有要素来整体解决问题。本文探讨了是否可以在在线环境中有效地复制此过程。

已确定的挑战:

网络连接不佳。

师生之间的互动有限。

由于屏幕疲劳和不适宜的学习环境导致的心理问题。

虚拟教室中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很少。

格式塔理论在虚拟学习中的应用:本文将格式塔原则与教育联系起来,指出在线学习往往缺乏洞察力学习所必需的整体观。虚拟设置中往往缺少对理解“整体”至关重要的关键要素,例如实时教师互动、协作式同伴参与和实践经验。

格式塔理论的应用

整体感知:

传统学习:在实体教室中,学生可以感知整个学习环境,包括非语言提示、同伴讨论和实时反馈。

虚拟学习:在线平台倾向于分散这种整体感知,主要关注孤立的内容传递(例如幻灯片、视频)。

学习中的感知规律:

距离:课堂上的实际存在可增强协作。在线环境中,学生在物理上相隔较远,削弱了这一原则。

相似之处:课堂上共享的体验在学习者之间创造了一种团结感,这在虚拟环境中很难复制。

结束语:在面对面的教学中,教师帮助“缩小理解差距”。在线上,这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并且可能因互动有限而受到阻碍。

洞察学习:
格式塔理论认为,当学习者能够将问题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加以解决时,就会产生洞察。虚拟学习环境难以实现洞察,原因是:

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中断。

如果没有实际操作或协作活动就很难将问题具体化。

缺乏即时反馈,而这对于建立联系和见解至关重要。

建议和未来方向

混合式学习:结合实体和在线方法可以帮助保留面对面互动的整体优势,同时利用在线工具的灵活性。

增强互动:使用虚拟分组讨论室、交互式白板和实时投票等工具可以模拟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

提高虚拟空间的感知能力:采用格式塔风格的虚拟平台设计(例如直观的界面和连贯的布局)可以帮助学生关注“整体”而不是分散的部分。

教师和学生培训:培养技术技能并让参与者熟悉在线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扰并增强整体学习体验。

Challenges in Developing ‘Insight Learning’ in the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Gestalt Theory of Perception  参考文献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通过仔细观察个体的行为和反应,研究人们如何在整合环境中形成刺激性的整体采集。观察法通常用于自然环境或控制条件下。

实例:通过观察儿童或动物如何解决问题(如柯勒的黑猩猩实验),分析学习过程中的“顿悟”。

2.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的实验通常设计陷阱以测试整体性知觉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些实验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加强观察要点。

通过控制器变量(如刺激形式或排列方式)来研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经典实验:

柯勒的黑猩猩实验:柯勒(Wolfgang Köhler)通过黑猩猩苏尔坦(Sultan)的实验,研究动物如何通过顿悟解决问题。

黑猩猩被安置在一个笼子中,食物放在够不着的地方。它通过观察环境,找到利用工具(如棍棒或箱子)的解决方法。

实验显示,学习是通过整体感知问题实现后实现的“顿悟”而不是简单的尝试与错误。

魏特海默的运动错觉实验:魏特海默(Max Wertheimer)研究了知觉的Phi现象。在实验中,两个光点快速交替触发,人们会发现点在移动,而不是单独的触发。

结果表明,人类倾向于将离散的刺激整合为一个整体运动。

封闭性实验:使用不完整的图形,例如轮廓线的圆形或托盘,让被试认识完整的图形。

结果表明,人们倾向于“填补空白”,将不完整的图形视为完整的整体。

3.图形和背景实验

研究图形和背景的分离能力,揭示人类在复杂场景中如何选择性地采集。

鲁宾面/花瓶图形:一个可以被解读为一张股票的人脸或一个花瓶的图形,用于研究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4.描述性方法

通过询问参与者的感知,记录和分析他们对特定图形、场景或问题的解释方式。

实例:研究对象描述了他们对模糊或不完整图像的看法,例如云朵形状或墨迹图案。

5.复杂问题解决实验

格式塔使用者通过设置复杂的情境,观察个体如何从整体上理解和解决问题。

实例:要求在多个分散线索中进行尝试,找到关联,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解决方案。

6.人工刺激器

通过人们为构造的刺激(如不同的形状、颜色或排列方式),研究采集规律。

相似性法则实验:展示一系列相似和不同的图形,研究人们如何分类或分组。

接近性法则实验:通过改变图形间距离,研究接近性对整体采集的影响。

格式塔实验法问答

强调整体性:关注的是个体对整体的认知,而不是对个体元素的反应。

关注认知过程:实验设计试图揭示学习、记忆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倾向定性分析:许多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和描述,而不是纯计量数据得出。




THE END




小琳的读博笔记
海外在读博士分享学习日常与科研工具,陪伴式进行科研分享,与大家共同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