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SCT) 是一个强大的框架,可用于理解环境因素、人类行为和认知过程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SCT 包含多种相关理论,例如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到的行为在塑造我们的行为方面的作用)和自我效能理论(更广泛的社会认知人格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
这些理论对行为矫正、道德和社会行为研究等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什么是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强调人类行为是个人、行为和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这种互动关系被称为“三重交互作用”(Triadic Reciprocal Determinism)。
1.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社会认知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指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行为。这一过程包含以下四个关键要素:
注意(Attention):个体必须集中注意力于示范行为的榜样。
记忆(Retention): 必须将观察到的行为记住,以便日后使用。
再现(Reproduction): 个体需要具备再现观察到的行为的能力。
动机(Motivation): 个体必须有模仿该行为的动机,动机可能来源于正强化或对行为益处的预期。
2.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取得成功或完成任务的能力的信念。高自我效能感能够增强个体面对挑战时的动力和坚持力。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四个主要来源:
掌握经验(Mastery Experiences):成功完成任务可以提升信心。
替代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s):观察他人成功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
社会劝说(Social Persuasion):他人的鼓励和支持可以增强对自身能力的信念。
生理和情感状态(Physiological and Emotional States):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提升自我效能感,而消极情绪则可能阻碍其发展。
3. 交互决定论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行为受到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行为本身三者之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影响。这一概念被称为交互决定论。例如,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改进行为,进而改变环境,并强化个人信念。
班杜拉提出了交互决定论的概念,该概念认为行为、认知因素和环境都会相互作用和影响。这意味着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影响他们的思想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同时也会受到他们思想和他们所处环境的影响。班杜拉写道:“从社会学习的角度来看,心理功能涉及行为、认知和环境影响之间的持续相互作用”(1978 年)。
结果预期
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某一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预期。如果个体相信该行为会带来积极的结果,他们更可能采取这一行为。结果预期受以往经验、社会规范以及他人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在行为改变中的应用
健康促进
社会认知理论广泛应用于健康促进领域,例如戒烟、体重管理和身体活动等。通过在干预措施中融入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感,健康教育者可以设计鼓励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项目。例如,展示通过同伴榜样成功减重的案例可以激励他人采取类似的努力。
心理健康
在心理健康领域,社会认知理论可以为行为改变的治疗方法提供指导。治疗师可以利用榜样示范应对策略和积极行为。此外,通过掌握经验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增强来访者实施有益行为改变的动力。
成瘾治疗
社会认知理论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成瘾治疗,例如强调社会支持和观察学习的作用。支持小组和由同伴主导的干预措施可以为个体提供康复的榜样,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和改变动机。
教育与技能发展
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使用榜样示范和强化策略来促进学生参与和学习。通过示范技能并提供练习机会,教育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并激发学习的动力。
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之间关系
共同点:社会认知理论继承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观察学习核心理念,继续强调榜样和环境的作用。
不同点:社会认知理论进一步整合了认知因素(如自我效能感)和交互决定论,形成了更全面的行为解释模型。
10 个社会认知理论示例
相关问卷
问卷名称 | 测量维度 | 应用领域 | 参考文献/来源 |
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 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身完成任务的信心) | 健康行为、教育、心理研究等 | Schwarzer, R., & Jerusalem, M. (1995). |
观察学习问卷(Observational Learning Questionnaire) | 观察学习的关键过程:注意、记忆、再现、动机 | 教育、健康促进、技能训练 | 根据班杜拉理论开发的问卷工具。 |
行为结果预期问卷(Outcome Expectations for Exercise Scale, OEES) | 结果预期(参与某行为的积极或消极预期) | 身体活动、健康行为 | Resnick, B., & Jenkins, L. S. (2000). |
交互决定因素问卷(Reciprocal Determinism Assessment) | 个体、环境和行为的交互关系 | 行为改变、环境影响研究 | 基于 Bandura 的交互决定论开发的研究工具。 |
自我管理行为问卷(Self-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SRQ) | 自我调节(目标设定、监控、评估) | 教育、健康行为、自我发展研究 | Brown, J. M., et al. (1999). |
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 社会支持(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等) | 健康干预、行为改变 | Sarason, I. G., Levine, H. M., Basham, R. B., & Sarason, B. R. (1983). |
健康促进行为问卷(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HPLP) | 健康行为(运动、营养、压力管理、社会交往等多维度) |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研究 | Walker, S. N., Sechrist, K. R., & Pender, N. J. (1987). |
青少年身体活动问卷(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 APASEQ) | 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社会支持 | 青少年体育参与、数字健康应用研究 | Motl, R. W., et al. (2000).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