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 通 主 义
联通主义(Connectivism)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的学习理论,强调在知识日益复杂和不断变化的数字化时代,学习者通过构建和利用网络连接来学习和发展技能。这种理论最初由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提出,旨在为传统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无法完全解释的网络化学习提供补充。
什么是联通主义?
近年来,另一种认识论立场——联通主义——兴起,与数字社会尤为相关。联通主义仍在完善和发展中,目前备受争议,受到许多批评。
在联通主义中,网络中所有“节点”之间的集体连接产生了新形式的知识。根据Siemens (2004) 的说法,知识的创造超出了个人类参与者的水平,并且不断变化。网络中的知识不受任何正式组织的控制或创造,尽管组织可以并且应该“接入”这个不断信息流的世界,并从中汲取意义。联通主义中的知识是一种混乱、不断变化的现象,因为节点来来去去,信息在网络中流动,而网络本身又与无数其他网络相互连接。
联通主义的意义在于,它的支持者认为互联网改变了知识的本质。“管道比管道内的内容更重要”,再次引用Siemens 的话。
Downes (2007) 对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进行了明确的区分:
“在联通主义中,‘构建意义’这样的短语毫无意义。联通是通过联想过程自然形成的,而不是通过某种有意的行为‘构建’的。……因此,在联通主义中,没有真正的知识传递、知识创造或知识构建的概念。相反,我们在进行学习实践时所进行的活动更像是以某种(联通的)方式成长或发展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社会。”
联通主义与学习
对于 Siemens (2005)来说,正是联系和信息流动的方式导致了知识存在于个人之外。学习成为利用重要信息流并遵循这些重要信息流的能力。 他认为:
“联通主义提出的学习模式承认社会结构的变化,学习不再是一种内部的、个人的活动……学习(定义为可操作的知识)可以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在组织或数据库内)。”
Siemens (2005) 将联通主义的原则确定如下:
学习和知识依赖于意见的多样性。
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源的过程。
学习可能存在于非人类的设备中。
了解更多的能力比目前已知的知识更为重要
需要培养和维持联系以促进持续学习。
能够看出领域、思想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一项核心技能。
货币(准确、最新的知识)是所有联通主义学习活动的目的。
决策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选择学习什么以及传入信息的含义是通过不断变化的现实来看待的。虽然现在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但由于影响决策的信息环境的变化,明天答案可能就错了。
Downes(2007) 指出:
“联通主义的核心论点是,知识分布在联通网络中,因此学习包括构建和遍历这些网络的能力……[联通主义]意味着一种教学法:
(a)试图描述“成功”的网络(根据其属性来确定,我将其描述为多样性、自主性、开放性和连通性),以及
(b) 试图描述导致这种网络的实践,包括个人和社会的实践——我将其描述为建模和示范(就教师而言)——以及实践和反思(就学习者而言)。
技术在联通主义中的作用
在线平台和社交媒体:这些工具允许个人与有相同兴趣的人联系、交流想法并合作开展项目。Twitter、LinkedIn 和 ResearchGate 等平台使学习者能够与专家交流、获取前沿研究并参与全球对话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MOOC体现了联通主义的学习方法,因为它们将来自不同背景的大量学习者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知识。这些课程通常包含社交学习元素,例如讨论论坛和同行评审作业,鼓励学习者建立联系并相互学习
个人学习环境:个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用来管理学习过程、整理内容和与他人联系的数字工具和平台。这些环境可能包括博客、社交书签工具和内容聚合器的组合,让学习者能够个性化他们的学习体验并利用各种资源。
在教育中应用联通主义的好处
联通主义为学习者提供在数字时代蓬勃发展的基本技能
它提倡终身学习,并跟上快速发展的领域的步伐
联通主义促进个性化、自主导向的学习途径
促进终身学习
联通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环境中至关重要。它认识到学习不仅限于正规教育,并强调保持最新状态和不断更新知识的重要性。这促进了终身学习的心态,鼓励学习者寻求新信息、参与专业发展并为他们的网络做出贡献。
促进个性化和自主学习
联通主义使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独特需求和目标创建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学习者可以通过与相关内容和社区建立联系来策划自己的体验,而不是遵循千篇一律的课程。教师充当引导者和指导者,帮助学习者浏览可用信息,提供反馈并建立联系。这种转变促进了学习过程的更大自主性、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
在课堂上运用联通主义原则
让学生能够掌控自己的学习历程
培养在数字网络中导航和学习的基本技能
创建一个超越课堂范围的协作、互联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习者自主
在联通主义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主要来源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为了促进学习者的自主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热情选择自己的学习路径和目标。为他们提供各种资源,如在线课程、教育网站和专家博客,以支持他们的自主学习。
通过设定个人学习目标并跟踪进度,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需要时提供指导和支持,但允许他们自由深入探索主题并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通过让学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您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自我激励、批判性思维技能和终身学习的热爱。
创建协作学习环境
联通主义强调协作和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利用社交媒体和在线讨论论坛在课堂上营造协作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相互分享想法、见解和资源,并促进促进批判性思维和知识构建的讨论。
使用协作工具(例如 Google Docs 和 Padlet)让学生一起完成项目和作业。鼓励他们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培养社区意识和同伴支持。通过创建协作学习环境,您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团队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等基本技能。
文献学习
建构主义与联通主义的区别
维度 |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 联结主义(Connectivism) |
核心观点 | 学习是通过个人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来实现的,知识由学习者自己构建。 | 学习是通过建立网络连接来实现的,知识存在于连接之中,而不只是学习者的头脑中。 |
知识的特性 | 知识是主观的,由个人在与环境交互中建构;强调知识的情境性和多样性。 | 知识是分布式的,存在于网络(人际网络、技术工具和资源)中,动态变化。 |
学习方式 | 通过经验、问题解决和协作等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来建构知识。 | 通过与网络的连接和交互(包括人、技术和信息资源)实现学习,重点是建立有效的连接。 |
技术的角色 | 技术是支持学习的工具,用于促进建构学习环境,如协作工具、模拟工具等。 | 技术是学习的核心部分,通过技术建立连接、存储知识,并动态获取更新的信息。 |
学习目标 | 通过个人体验和理解建构知识,形成深刻的意义。 | 培养快速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学会找到、评估和应用分布式知识。 |
学习者的角色 | 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反思和实践来深入理解内容。 | 学习者是网络的连接者,需要积极寻找资源、建立联系并从中获取知识。 |
教师的角色 |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帮助学生探索问题、构建知识。 | 教师是网络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建立连接、发展数字素养,并指导其利用网络学习。 |
适用场景 | 适用于以问题为导向、基于项目和经验的学习情境。 | 适用于在线学习、数字化学习环境和知识动态更新的领域,如MOOCs和社交网络学习。 |
知识的变化性 | 强调知识的稳定性和学习者深度理解内容的重要性。 | 知识是动态变化的,学习者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连接以适应变化。 |
理论背景 | 源于皮亚杰(Piaget)、维果茨基(Vygotsky)等学者的研究,关注学习者的心理建构过程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 | 由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提出,关注数字化时代知识网络的构建和使用。 |
学习内容 | 强调内容的深度和与现实世界问题的关联性。 | 更关注学习内容的广度,以及与不断扩展的资源和技术的连接性。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