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一个视频,一个博主说有一个初中的女孩儿给她发私信,说羡慕他们家的家庭氛围,轻松、民主,孩子们和家长每天都是开开心心的。
而她今天刚刚跟妈妈吵了一架,原因是她想帮妈妈洗碗,妈妈却嫌弃她刷不干净,还浪费水,说她学习成绩不好,让她把心思都花在学习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场景。
比如,孩子放学回家,随手将书包往沙发上一扔,书本散落一地。
此时,有些家长可能会立刻火冒三丈,对孩子一顿批评:“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规矩,书包都不好好放,以后还怎么读书!”
孩子也不甘示弱,顶嘴道:“不就是个书包嘛,你至于发这么大火!”
于是,一场争吵就此展开。
其实很多家长事后也会反思,自己的一时冲动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破坏了亲子关系。
《人民日报》中的一句话:“最好的教育是赋能。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不在大事上放纵孩子,琐事不争、小事不责、大事一起扛。”细细品味,此言极是。
“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意味着家长要懂得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
孩子一天在学校学习压力不小,偶尔在一些生活细节上出现小失误,实属正常。
如果家长总是对这些琐碎小事斤斤计较,孩子就会感到委屈和沮丧。
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对学习和生活失去热情,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这种在小事上的过度关注,实际上是在消耗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不在大事上放纵孩子”,则强调了家长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例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不能简单地以一句“没事,下次再努力”敷衍了事。
否则,孩子可能会误以为学习不重要,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还有的孩子想要购买昂贵的玩具,仅仅因为“别的同学都有”,家长若不加思索地满足其要求,孩子就会养成攀比和不珍惜物品的不良习惯。
在大事上缺乏原则,将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而“琐事不争、小事不责、大事一起扛”,则是教育智慧的体现。
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一些小差错,如不小心打翻了杯子,家长无需与其争执,可以事后耐心教导孩子如何正确处理类似情况。
当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家长不应一味地偏袒自己的孩子,而应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
面对家庭的重大困难,如经济压力或亲人患病,家长要与孩子携手共进,让孩子明白生活的艰辛,激发其努力奋斗的决心。
教育孩子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家长需要在这条路上不断学习和成长。
只有把握好教育的尺度,不在小事上无端消耗孩子的积极性,不在大事上盲目放纵孩子的任性,才能真正为孩子赋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放手,让他们尝试想尝试的事情,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好。”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放手和信任。
让孩子能自主去经历,在挫折和欣喜中成长,才是真正负责任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