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男孩儿玩手机玩出脑梗,李玫瑾:孩子手机上瘾,要从根上解决

文摘   2024-10-30 18:13   河南  



昨天看到一个新闻,孩子半夜定闹钟,只为了偷摸拿手机玩儿游戏!


监控显示,晚上12:56分,孩子从自己房间蹑手蹑脚走出来,先在父母房间门口探头观察一下都睡着了没,然后悄悄迅速地把手机拿走,直接拿到自己卧室


一直到凌晨2点多,再偷偷摸摸把手机给放回原处。


这样连着几天,妈妈都没发现。


后来妈妈偶然间查监控找别的东西时候才发现,原来孩子每天都半夜起来玩儿几个小时手机。


对此,妈妈感到无比崩溃。


妈妈说平常是规定他晚上九点必须睡觉的,没找到他会想到这个法子,有勇有谋,这个劲儿头用到读书学习上,门门都能考100了。


评论区跟她孩子一样做法的孩子还真有


有位妈妈说:“我们家的也是,有一天半夜去厨房喝水,他站到那里不动,吓我一跳”


诸如此类新闻,这两年层出不穷。


归根结底,还是手机引发的问题。


想要毁掉一个孩子

给他一部手机就可以了


知乎上有人问:有哪些东西,孩子千万不能碰?


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是:“孩子千万不能碰的东西之一,就是能获得短期快感的东西。”


而手机里面,藏着太多能短期获得快感的东西了:游戏、短视频、社交网络……


这些东西,能让心智本来就不成熟的孩子,快速获得兴奋体验,自然就很容易沉迷上瘾,无法自拔。


一到寒暑假,孩子因为长时间沉迷手机,而产生的各项突发疾病也不在少数。


广西一个15岁男孩儿,暑假期间放飞自我,日夜颠倒沉迷手机游戏,突然头部剧烈头痛,还开始呕吐。


妈妈急忙把孩子送往医院,医生介入手术后居然取出一堆血栓!





原来,中考结束后,孩子天天宅在家里抱着手机没日没夜地打游戏,刷社交软件,每天睡眠时间不到3小时。


医生告诉孩子父母,因为饮食、作息严重不规律,引发脑部缺血缺氧,严重时还会导致中风瘫痪!




无法想象,这个青春的孩子,未来会怎样。



高中生张同学一放暑假,就开始沉迷游戏,白天玩儿电脑,晚上玩儿手机,经常玩儿到后半夜。


有一次吃饭时发现孩子经常愣神、拿筷子手还一直抖,家长以为只是没有休息好,并没有在意。


没想到几天过后,孩子突然癫痫大发作……


医生说:每年一到暑假,癫痫患者突然增加,并且青少年发病率越来越高……



由于玩手机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低龄化,比如颈椎变形、手指发育畸形、运动功能和视力下降……


而这些身体的伤害是有形的,还有很多无形的伤害正在慢慢侵蚀孩子。


美国一项研究,追踪调查了4万多个青少年,结果标明:随着孩子在每天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间增加,罹患焦虑症或抑郁症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现在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一副景象:


出去外边吃饭,大人们在聊天喝酒,孩子在一旁玩手机。


过年回家走亲戚,大人都在厨房忙碌,小孩子谁也不和谁交流,每个人埋头捧着一个手机



这种现象,是无数个家庭现在的真实状态。


父母忙于工作,看不到孩子的需求,听不到他们内心真正的声音,于是手机代替了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网易首席执行官丁磊曾说过:“很多家长懒,把手机丢给孩子,来解放自己的时间。”


殊不知,在孩子小时候你偷的懒,最终都会变成教育路上最深的遗憾。


小明是一名在上高二的15岁男孩,自从高一开始就像变了个人


除了吃饭睡觉手机不离手,作息紊乱颠倒,经常玩手机玩到凌晨一两点


家长说也说了,骂也骂了,打也打了,最多能好一天,之后还是照旧,作业不写,课也不上;


小明的父母很是焦虑,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网上网友说的各种各样的方法都试过,却并不见效……



父母只能断网,没收手机,却引来小明更疯狂的举动,把家里的电脑、电视全都砸了。


无奈父母只好寻求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直到心理咨询师和小明深入沟通后,才明白这些极端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他的父母关系十分不好,家里的气氛永远是冷冰冰,没有任何温度可言。


不仅如此,爸爸脾气暴躁,很少与小明沟通,一张嘴就是喋喋不休的说教与责骂。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童年期情感忽视”,说的是父母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会造成孩子心理创伤。


这种创伤会让孩子心里就像有个填不满的黑洞,永远感觉少了点什么,如果在现实世界里无法填补。


他们就只能转头,去手机里寻找以此来弥补现实关系的缺失,在那些垃圾快乐中得到价值感,归属感和满足感。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种行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当孩子沉迷手机,那我们做父母一定要反思。


因为,父母就是孩子与手机之间那堵墙。



父母到位,手机才能退位


表妹之前是农村小学老师,讲过她班上一个非常特别的小男孩。


小男孩幼儿园的时候没有接触网络和手机,家里条件比较困难,父母都在外出打工,只有他和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家。


孩子上小学后,看到班里同学都玩手机上网,感觉自己格格不入被孤立,各种折腾以后,父母无奈给孩子买了手机


谁知道孩子从此沉迷手机游戏,一发不可收,最终退学。


简单粗暴的禁止和压制,只会换来更大的爆发。心理学上把这种反应称为“禁果效应”。


更何况,这一代的孩子出生身边就充斥着各种电子产品。


与其一直压制孩子去玩儿手机,不如教孩子怎么掌控手机


言传不如身教


一个孩子在社交媒体上吐槽他老爸:


“全家就你不学习,还玩手机,天天你都让我们学习,就你没学习,你还老玩你手机上的游戏……”



多少父母和这位爸爸一样,一边自己抱着手机刷抖音,玩游戏,一边却严令禁止孩子玩手机。


一边抵制孩子玩手机,一边又把玩手机作为孩子表现好时的奖励。


这种明显的双标行为,自然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


古语有言:“身行一例,胜似千言”。


教育孩子亦是如此,身教比言传更有说服力。


归根结底,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好的父母,一定先审视自己。


当我们放下了手机,孩子也就能慢慢放下手机。


丰富孩子的现实世界


李玫瑾教授讲过一个故事,一位爸爸发现儿子沉迷于手机游戏后,他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带着儿子一起去打羽毛球。


父子之间经常比赛,为了赢爸爸,儿子把业余时间全部用来练习,也渐渐对手机游戏没有了那么大的兴趣。


当孩子从现实世界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时,对虚拟世界中的快乐自然也就不那么依赖了。


假期里,父母可以多抽出时间带孩子走出家门,进行一些户外的活动:郊游,散步,运动……这样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身体,还可以防止孩子因为无聊而玩手机。


孩子天生都是爱玩的,只是太多时候,小小的手机霸占了孩子本该有的玩耍和游戏。


当父母把业余时间安排得丰富多彩,孩子在真实世界里得到了快乐,他们又怎会沉迷在冰冷冷的东西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不要等到孩子沉迷上瘾,再采用暴力的方式去禁止,应该趁早和孩子约法三章。


从小给孩子规定好玩手机的时间和内容,一旦违规,必须要有惩罚措施。


之前,看过一位妈妈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她规定孩子每玩一小时手机,就要练一小时字。


孩子为了多玩会儿手机就同意了,但时间长了,发现有点吃不消。


无论他怎么耍赖想偷懒练字,这位妈妈都不同意。久而久之,孩子也自觉减少了玩手机的时间。


约法三章的目的,其实是把选择权和对后果的知情权还给孩子,让他们明白自己破坏了规矩就要承担代价。


比起单纯的命令孩子,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对他们的爱,信任与尊重的基础上的。


任何人包括孩子,当他们感到自己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去尊重时,其实都会自觉地去遵守规矩。




网上有一段话:


每个时代都需要一个背锅侠,一个可以掩盖家庭教育失败,学校教育失败,社会教育失败的东西。


四十年前它是武侠小说,三十五年前它是电影,三十年前它是偶像,十五年前它是早恋,现在它叫手机。”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现在这个社会,完全禁止孩子使用手机也不现实。


父母能做的就是用爱与陪伴,带着孩子见识真实世界的美好与精彩。


当孩子得到了足够的爱与陪伴,他们的内心足够丰盈,孩子自然会把目光从那小小的屏幕中挪开。


养育之路,总是充满艰辛。


而我们,唯有用心,才能养出阳光向上的孩子!



溪朵碎碎念
30+中年少女,分享带娃教育理念,读书写作感悟,记录个人成长,感恩遇见
 最新文章